我们都不会否认中国企业在这20年间是在持续高增长。2006年,即便是在已经形成超过2000亿市场规模的成熟的家电产业,中国家电企业的产量平均增幅还是高达35%,出口平均增幅更是高达43%。按照中国经济学家的预测,中国经济平均增长轨迹在未来15年是7.5%左右,“十一五”期间是8%~8.5%(前28年平均为9.4%)。这相对于全球3%的增长速度来说,毫无疑问是高增长。但是,我们是否能以这样的增长就认为我们自己有能力了呢?显然不是,我们需要明确地回答一个问题:持续的高增长来源于哪里?
在观察我们企业增长的过程中,我尤其关注中国家电业的增长。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家电业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海尔在2004年成为销售额超过1000亿人民币的企业,美的集团在2006年也突破了500亿人民币。这些都是令人赞叹的增长,可是如果看到家电业市场需求容量的增长,我们也许就没有什么理由太过于乐观了,因为仅仅是2006年,全球消费类电子市场规模就达到约8570亿美元,而且数字电视等高端产品呈现“每年增长近2倍”的趋势。如果再看看另外一些企业,我们也许就更清醒了。LG进入中国的第一家企业是1994年成立的,当时三星和LG在中国几乎没有影响力,产品无人知晓,也没有销售渠道,但10年来,他们进步很快,成长则更惊人,三星电子2005年在中国实现销售收入176亿美元,其中中国国内销售98亿美元,出口78亿美元;LG电子2005年在中国实现销售收入150亿美元,其中中国国内销售60亿美元,出口90亿美元。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产出和本土销售都远远超过我们。因此,我们不能再沉醉于“中国最大”和“成长最快”,我们企业这几年的增长更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市场的紧缺而不是我们的能力。
很多企业对最近5年来原材料的持续涨价都会感受到压力,但也正是由于原材料的持续涨价,才使得各个产业都有了持续的增长。在我所从事过的农牧行业,连续的大豆、玉米等原材料的涨价,反而使得这个行业进入快速扩张阶段;也正是由于原材料的持续涨价,才使得企业开始寻求规模的发展,同时也使产品的市场价格上升。有时候我反而感觉到很多企业的增长中,更多的是涨价导致的销售额的变化,而不是用户数的变化。因为增长是没有进一步发展基础的,所以经由价格提升带来的(而不是能力带来的)增长是非常可怕的。
我的第一个不安正是来源于上面这两个问题——是市场自然增长与原材料的持续涨价带动了企业的增长,而并不是我们的企业依靠自身的能力带来增长。或许我这样说对于中国的企业不公平,我同意,20年来我们的企业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我们是从零开始到今天进入了全球市场;我也同意,在20年的企业实践中我们创造出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进步。可是我还是非常地不安,因为对于市场自然增长所带来的机遇和原材料变化所带来的机会,中国企业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接;我们只是在这两个要素的增长中获得了一个发展的空间,或许我这样描述会更为合适一些:是市场造就了我们的企业而不是企业造就了市场。所以我最为不安的是:我们真正的泡沫源自良好业绩带来的兴奋和满足感,却茫然不知自己的不足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