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1章 |

我的七个不安

早在2005年,我就一直被一种情绪所困扰。我时常会想起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到中国考察后,宣布了一个当时几乎让所有人都吃惊的观点:中国没有企业。而20多年后的今天,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企业,如海尔、联想、华为等都走过了20年的成长历程。它们中最具代表性的海尔已经突破全球营业额1000亿元的大关;联想也已经成功地经历了两代领导人的更替,并购了IBM的PC业务,展开了全球市场的角逐;华为业已成为全球同行所瞩目的代表。我们用20年的时间让世界为之震动,这20年是属于中国经济的20年,中国崛起而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是我们真的就可以雀跃和兴奋了吗?柳传志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20年的中国企业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被淘汰的要么是适应不了环境,要么是在管理方面出了问题。”柳传志的说法,正是我的担忧所在,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如此脆弱?美国的大企业平均寿命有40年,中国企业20年就所剩不多?2006年,中国经济再次高速增长,这个时候我也同样感觉到不安。我自己也奇怪,为什么看到中国企业的飞速发展,竟然还会感到不安呢?

我的七个不安是:

1.持续的高增长是否有泡沫?

2.能否保持稳定的持续增长?

3.中国企业是否真的具备大规模作战的系统能力?

4.在市场竞争中我们到底靠什么活着?

5.中国企业是否已经达到了国际化的运作水准?

6.中国企业是否已形成有效的服务模式?

7.中国企业的状态、心态、能力能否支撑其走得更远?

这七个不安是我2004年在山东六和集团任总裁时提出来的,当时是为了提醒我在六和的同事们,不要被高速增长表现出来的现象所蒙蔽。虽然六和的同事们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当2007年初我回顾2006年的中国企业时,这些问题所引发的不安却更加重了。我明显地感觉到中国企业的浮躁和脆弱。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原材料供应商的策略调整,终端零售商的改变,基础资源的紧张等,企业没有能够以自己的能力来应对,反而因为外部的变化加剧了企业自身的焦躁。所以,我反复强调我的一个观点:“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时,回归基本面是最重要的。”

但是,我感觉中国的企业对这7个问题的理解并不深刻,它们或者在持续的高增长下沾沾自喜,或者遇到瓶颈时变得束手无策。在持续高增长的环境下,很多企业急于向更快、更大的方向走,而忽略了对自身战略根本点的关注。对战略基本层面的缺失,为很多企业决策失误埋下伏笔。没有战略基本层面的累积,一个企业是很难走得远的,现在在市场上所取得的成绩,都只是暂时的胜利。我在几年前曾经谈到过这样几种类型的企业:暂时性的胜利者、阶段性的胜利者和永久的胜利者。这3类企业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暂时性的胜利者是机会主义者;阶段性胜利者是实用主义者;而永久的胜利者是战略领袖。我想这个划分能够说明我的观点:不要只是关注暂时性的胜利,因为机会永远是公平的——你得到这个机会,就意味着失去另外一个机会;不要满足于成为阶段性的胜利者,因为实用的功能总是要被时间淘汰;因此,要获得持续增长与发展,你必须成为永久的胜利者。 CkC3Usq69bAaOyRevEwShTcWueO7U4GQOEaV9bdpu5gKMy5jg2u/9+fruow2Zc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