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2章 |

企业文化的认知

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任正非

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基础,但是当我们把自己放在更广阔的市场中、更高的技术背景中与世界领先的企业竞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还有很大的距离,也不得不承认以下所面对的事实:

● 中国的企业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巨大、最易受损的变化。当今企业经营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恐怕就是在变动迅速的经营环境中为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基本的原因在于:过去证明有效的许多方法,现在多失去了作用。

● 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来否定自身。传统的甚至仅仅是昨天还被视为经典的东西,如今已经被扔进回收站。无论是人还是企业都脱离了传统的概念:企业中的人和人的空间(企业)都成为一种理念,因此企业必须进行文化的革命。现代的人和现代的企业都要勇敢地拥抱失败,要有强烈的求知欲,热衷于行动,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乐观激进,永远变革。

● 这一个世纪的管理环境和市场与经验相去甚远,市场、技术、人才、空间、速度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而人只有不断从新开始,用新的思维、新的意识、新的知识和技术——用全新的自己来面对这个世界,才能在这个时代生存。

● 从威廉·大内的《Z理论》到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企业的价值观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企业价值观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变得如此重要,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的真正存在并非是资财的积累、规模的扩大,而是其文化、精神的存在,一旦企业失去了后者或者是形成了某种病态的文化,不论其当时的市场、社会利益如何,不论其在公司庞然大物中的座次如何,很快都会陷入公司的危机之中。危机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成功之后衰败,创新之后怠惰——此一模式长久以来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中。这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全球性的通病。因此,若想拥有永久的成功,必须变革文化。这些道理大家也都很懂,做不到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对文化的清晰的理解。

1995年,华为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面对一片大好的发展形势,公司总裁任正非慷慨激昂地写下了华为的“精神纲领”:秉承毛泽东搞两弹一星的气魄和决心,响应党中央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跟随五中全会跨世纪的宏伟规划,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立和发展华为产品体系。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专家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以充分满足用户的最高需求。用建立在国家文化基础上的企业文化,黏合全体员工,集体奋斗,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同年9月,华为公司围绕着“纲领”的精神发起了“华为兴亡,我的责任”的企业文化大讨论。当时视察过华为的上级领导对此称赞有加,可是任正非逐渐发现,干部员工也常把企业文化这个词挂在嘴上,但到底企业文化是什么,谁也说不清。于是由宣传部门出面组织了几次企业文化辩论会。辩论下来人们才发现,原来任正非赞同的观点往往与多数人不同。比如,有创业者提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观点,就被任正非批为封建意识,不少干部员工都很困惑。相信这件事对任正非的触动是巨大的,这也间接成为后来华为制定“华为基本法”的一个动因。

的确,企业文化是什么,这是需要全体员工清楚的问题,如果员工的理解和领导者存在着差异,按照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并没有形成,一个没有共识的文化就不可能带来共同的行为。很多人认为有企业的地方就应该有企业文化;也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这些理解对吗?其实都是错的,那么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的理解和确定的认知。 crFA3Ld7Fnr5yQccGPYEzPIF1qLJhJcsx49AzLXyhxmmQZBAtBTXHfwhhl68l2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