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注定是少林寺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俄国总统普京造访、方丈释永信获奖汽车、启动音乐大典、海选功夫明星、全球武僧巡演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活动背后,是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走向新生的坚实步伐。
作为中国禅宗的发源地,嵩山少林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宗教文化创新的一面旗帜。而达摩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慧可断臂求法、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典故,《少林寺》、《南北少林》、《雍正皇帝伤于少林门》、《少林俗家弟子》、《少林足球》等大量影视作品,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大师们的生花妙笔,把少林寺和国家、民族、皇权、官府、江湖、武侠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中华武术的代表、江湖侠义的化身、人间正气的楷模。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有少林和尚的凛然身形;国家危难、民族纷争,皆见达摩弟子的浩气长存。少林寺之于中国民众,成为出世佛家、武学巅峰、纲常大德的标杆,深深地嵌入了中国文化的机理深处,成为僧俗大众的精神家园。
新世纪以来,少林寺以禅宗、武学、素饼、景观等作为核心产品,以商业驱动文化,构建了宏大丰满的高端旅游品牌,旅游营销和服务营销助力中华瑰宝,终于使得少林寺与时俱进,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文明,为中国旅游嫁接资源禀赋,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典范。
这些做法从营销的意义上看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认为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我更关注的是少林寺的持续成功,而不是在哪一个年份的成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却总会联想起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太阳马戏团——一个没有狮子、老虎的马戏团,却能够在全球90多个大都市演出,吸引了4000万名观众;创立22年,营业收入突破50亿人民币;更具震撼力的是让世人开始以艺术的眼光来看待马戏团,美国《时代》杂志和《纽约时报》不约而同地赞誉它为“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团体”。我之所以会这样联想,是因为我更想寻求传统与现代应该如何镶嵌这个问题的答案。
琳恩·何沃(Lyn Heward)是太阳马戏团原创意总监兼首席运营官。她14年的太阳生涯,展示了这个传奇团体最核心的成功要素所在:拥有一群能够一起做梦,接受改变,又能够在限制下做到创新的事业伙伴。被称为少林寺CEO的释永信方丈开始用经营企业的方式来经营少林寺,他说:“我们这样做恰恰是承袭了传统。历代僧人都必须适应社会的变迁,只有更好地去发扬宣传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才能维护好它。”所以少林寺近来做了颇多的商业模式“创新”。我在此对两位运营官进行比较,是因为我总是为少林寺和释永信方丈担心。太阳马戏团的创新是在灵感上激荡,与观众保持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保持马戏团的新鲜活力,这些创意的来源不是商业上的意义,而是对外界环境和技术的深刻理解。对太阳马戏团而言,演出的核心价值就是共鸣。而少林寺的创新却是商业意义上的尝试,无论是商标的维护、“少林药局”的开张,还是各种武功秘籍通过网站向全世界公开,这些“创新”的举动更多的是在商业范畴的行为,并没有多少少林价值的创新,因而更加不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正是我的担心之所在。
我曾经有幸在新加坡与星云大师同台主持一个论坛,一起探讨现代管理与佛的关系。我非常认同星云大师对于弘扬佛教文化所做的选择。星云大师同时在世界各地开创道场,有香港的佛香精舍、佛香讲堂;马来西亚的南方寺;菲律宾的慈恩寺、圆通寺;澳大利亚的南天寺、中天寺;法国的巴黎古堡道场;南非的南非道场、南华寺;巴西的如来寺;印度接办的鹿野苑中华佛寺;美国的白塔寺、西方寺、三宝寺、纽约讲堂以及佛罗里达、奥斯汀、凤凰城、夏威夷、关岛、多伦多和新西兰的禅净中心。1988年11月16日,在美国洛杉矶东南的哈仙达岗创建的闻名中外的西来寺,是在西方规模最大的中国佛寺,象征着佛教事业跨越国界的突破性发展。大师创建西来寺的目的有4个方面:一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二是希望给美国人民的精神文明生活增添一些内容;三是发扬佛教文化于西方;四是将强调内心释怀的东方佛教传播给美国人民。据统计,佛光山属下的寺院道场,截至1995年已扩增到100多个,其中45个在中国台湾地区,其余则散布在全球五大洲(亚洲32个,美国和加拿大13个,欧洲7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10个,中南美洲3个,南非6个)。1992年5月16日,星云大师于洛杉矶成立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担任总会长,至今于世界五大洲成立近200个(总)协会,会员人数逾百万,并已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会员。
从太阳马戏团到星云大师,事实已经给我们很好的借鉴,传统文化的产品如何实现现代化,他们的行动已经做了很好的诠释。
文化产品能够传播,依靠的正是文化本身的魅力,而不是形式的魅力;只有彰显其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够让文化产品深入人心。少林寺拥有不断向世人传递的“少林文化”:佛学、禅宗、武术、医学,可以说这4个方面是其品牌的核心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少林寺还拥有千年来的佛教品牌精神。如果说“分院”、“武僧团”、“少林药局”可以直接体现少林文化的核心,那么诸如“少林素饼”、网络游戏《少林传奇》、与超女类似的“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等却无法表现少林文化的核心价值,这样的选择和形式,很难让人相信是少林寺主办的、在少林寺内进行的商业活动。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28日文章《一切向钱看,少林变了样》说出了部分海外华人对于少林商业化的看法。文章说:“像少林寺这样,把古迹变商品,把和尚变商人,很快就会把这些珍贵的遗产给糟蹋掉。少林寺已经成为反面教材。”我想每个人都会对少林商业化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也无法简单地评价。但我们需要判断,少林商业化的选择是否有着少林文化的核心价值,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因此,传统文化产品如何适应市场和变化,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来看:
第一,必须符合核心的价值取向。太阳马戏团明确地知道马戏团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什么,所以在创造和表现自己作品的时候,他们不是迎合观众,而是引导观众并影响观众,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星云大师也明确地知道:人间佛教的精神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所以星云大师选择了创办学院、写作开讲来启迪大家的智慧,从而与人们形成共鸣。少林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核心价值取向,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深刻理解,并找寻到其根本属性且有能力展示出来。
第二,必须回到产品本身的价值中来。传统文化产品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一方面它会固守传统,另外一方面它又必须包含所有的现代特征,否则就无法与现代沟通。正是这个独特性,要求少林寺更好地理解“少林寺”本身这个产品。把传统的东西简单地公之于众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把传统的东西运用现代技术来展示才是可取的方向。如何借用现代技术来诠释传统的价值是这个产品的关键,如果仅仅满足于营销模式的创新则会适得其反。
第三,在理论上创新而不是单纯地在传播方式上创新。传统文化的创新,最为核心的是理论上的创新。正是因为这一点没有做到,少林寺的一系列举动才被一部分人认为有悖传统。简单地挖掘传统是无法产生价值的,无论是对武功秘籍还是少林药局,少林寺目前的做法仅仅是吃老祖宗的智慧而已,并没有创新的智慧贡献。要寻求理论上的突破才能真的弘扬少林寺的文化。
第四,经营模式的选择需要匹配产品本身的特性。少林寺和其他文化产品一样,要推广它就需要深刻理解文化产品本身的特性。商业社会也是讲究自身秩序的,少林寺也不例外,这就要求释永信方丈在理解商业社会的秩序的基础上,还要符合少林文化自身的特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去固然重要,但如果是世俗化地走出去,就将会成为一种悲剧。
我承认目前的社会环境对少林寺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不管少林寺如何选择,作为推广佛的智慧的著名寺院,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如果一味地追求公众的认知而不是共鸣,那么目前少林寺所做的创新是没有任何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