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个不安:中国企业的状态、心态、能力能否支撑其走得更远?

今天的潮流是学习。很多企业也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这是好的潮流,也是令人欣喜的行动,但是,如何学习?实际上,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恰恰是很多企业都没有搞清楚的问题。我认为企业学习最好的方法是“标杆学习法”,即选定一个标杆企业,全面、全力地学习,毫不怀疑地学习,不打折扣地学习,这样就会看到效果。1993年,三星以索尼为榜样开始学习,三星的董事长李健熙说:索尼是神,我们需要仰视。到了2003年,索尼说:三星是神,我们需要仰视。1993年,中国的企业早已开始了向日本企业学习的努力,但是2003年三星的销售额是2000亿美元,2004年海尔是1000亿人民币。对于我们的状态、心态和能力可以支撑我们走多远,我深感不安。

我们学习优秀企业的心态如何?

观察中国企业,很容易发现我们极其矛盾的内心世界。记不清是谁说的,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区别在于,美国人对别人比自己优秀的地方会在嘴上马上认同,但是在内心中却会非常自傲;而中国人对于别人比自己优秀的地方会不认同,但是内心中会非常自卑。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是中国文化使然,但是我的心情还是无法平静,因为我们的企业相对于优秀企业的心态就是这样——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认同,因而我们也就无法真正地去学习,也就无法真正地去超越。中国的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是令我非常兴奋的,但是看到中国企业的学习质量,我又感到非常难过;而当我看到很多企业仅仅把学习看做是一种形式的时候,我就更加难过。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去找学习对象的不足,会寻找自身旧做法的依据,甚至学习的取舍标准也依企业自身的主观判断而定,而不用客观事实做依据。结果,一方面我们的企业在学习,而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企业习惯。我并不是说企业自己原先的习惯都是不好的,但是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就应该忘记自己的,要把身心放开去接纳所有;同时我们还需要知道,开放意味着吸收与辐射,我们的很多企业可以吸收,但却不会也不愿辐射。不能够辐射的企业事实上还是没有开放的心态,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学到东西。

我们学习优秀企业的能力如何?

我们都很清楚中国企业与世界上一流的企业还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无论是在技术上、管理上,还是品牌上。因此,就有很多人认为别人的东西我们学不到,甚至认为这些差距很难消除,认为中国企业有中国企业的问题,不能够向世界一流的企业看齐。我想有这样想法的人,一定是没有好好了解中国企业20年变化的原因。中国企业这20年的路正是学习的路,我们学习日本企业的5S管理,我们学习美国企业对于技术的独特偏好,我们学习一切我们认为有用的东西。但是,我承认中国企业20年的学习,并不是说中国企业已经学会了学习。我曾经在很多时候阐述过自己的观点——中国企业的学习常常带有很重的感情色彩,比如:喜欢的部分就学,不喜欢的部分就不学;能够做到的部分就学,做不到的部分就不学;形式上学,而并不关心根本的内容;学习更多的是概念和知识,而没有学习规律和体系等。但是如果这样学,我们的确无法学到什么真功夫,学到的只是形式而已。看看三星向领先企业学习的过程,看看美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向日本企业学习的过程,我们真的应该反省一下了。

我们的状态:激情够不够?是否永远在创业?

别忘记了你最可靠的力量源泉:你的激情。毕竟,经营企业是一个无法依赖别人的事情。很多人将这种激情定义为企业家式的管理——这是一种方式,而不是一个阶段。企业家管理方式看重的是充分利用机会,它的信条是要借助有限的信息迅速做出决策,它具有高度的冒险性及很强的处理模糊问题的能力。使用这种管理方式的管理人员的座右铭是:大胆一试!采用企业家管理模式迫切需要追逐市场领先地位,在这种模式下,为了充分把握机会而不得已再度起步或改变经营方向的做法是可以容忍的。这不是管理的一个阶段,而是一种风格;它不怕风险,它认为最惨重的失败莫过于平庸无为和丧失机遇。这是我在研究中国成功企业家素养时感受到的他们的特质。企业能否持续下去,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企业是否具有创新精神,而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就是创新。如果我们可以让团队成员保有激情、保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就可以走得很远。然而现实是,经历了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很多人开始进入“职业舒适”地带,同时也进入了“舒适的陷阱”,甚至很多经理人对于变化的环境开始有厌倦和疲劳的感觉,这也正是我所不安的。 cI+9WdS2lE4bUQBzKSUK4lEx724vM14O1YY6zUiJPN4jDODkEFgVfrUhvFzY4Nk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