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版前言
从精益生产到精益企业

1990年秋天,为了推销我们的前一部著作——《改变世界的机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我们走遍了全球。我们的目的是唤醒依然坚持旧式批量生产方式的各种机构、管理者、雇员和投资者。《改变世界的机器》提供了丰富的标杆数据,介绍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日本丰田公司首先推出的在组织和管理与客户的关系、供应链、产品开发和生产运作等方面的一种好方式。我们称这种方式为精益生产方式(lean production),因为用这种方式能以越来越少的投入获取越来越多的产出。

我们的旅行横跨北美,经过日本(那里仍存在很多批量生产方式)、韩国,而后穿行欧洲。当时我们曾担心没人会听我们的宣传:或许人们都沉湎在批量生产方式下很难被唤醒吧?但是事实上,《改变世界的机器》引起了极大反响。它迄今为止在全球已销售40万册,有11种语言的译本(还不算中文版)。 在那次首发式的旅行以及后来的多次讨论中,许多读者和听众非但没有忽视我们的研究成果、反对我们的建议,而且还告诉我们说,他们也很想尝试精益生产方式。他们的问题很简单:我们该怎么做?

他们提出这一问题,问的不是一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譬如说:怎样组织团队、如何在产品开发中使用质量功能展开法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差错预防等;他们要问的是:指导我们行动的关键原则是什么?作为管理者、雇员、投资人、供应商和客户,我们应该如何从沉溺于批量生产方式中难以自拔转变为精益生产?个别想得周全的人提出更难回答的问题:下一步怎么办?在一旦成为“丰田”以后,下一个飞跃是什么?

事实上,当时我们并不知道答案。我们用了15年的时间在全世界树立工业业绩的标杆,但《改变世界的机器》注意的是全流程——产品开发、销售和生产,而不是普遍的原则。我们自己也从来没有尝试过把一个批量生产的组织改变为一个精益的机构。而且,我们那时一直忙于思考如何从批量生产方式跃至为精益生产方式,根本没时间考虑像丰田公司这样的企业下一步该怎么办。

本书的思想就是由这些问题直接引发出来的。首先,我们认识到:应该准确地概括总结出“精益思想”,为管理者提供一种类似北极星那样可靠的行动指南,以克服批量生产方式造成的天天乱糟糟的局面。由于日本的精益技术创始人所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做法,大多数读者很难照这种方法去做。日本人所说、所想的大多是用于项目团队、采购部门、销售团队和生产现场的具体活动的具体方法,如专职产品开发团队、目标定价、计划的制定工作和单元式制造。虽然他们写了不少描述这些具体方法的书,而且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深刻思想见地的(如大野耐一的回忆录), 但是在把所有方法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方面,则大多词不达意。结果,我们遇到了许多这样的管理人员,他们对精益生产方式的整个体系一无所知,却想孤立地推行精益系统的各个部分。

在与很多听众交换过意见并听取了他们的大量反馈之后,我们得出结论,精益思想可以概述为5个原则:精确地定义特定产品的价值;识别出每种产品的价值流;使价值不间断地流动;让客户从生产者方面拉动价值;永远追求尽善尽美。清楚地了解这些原则,然后将这些原则一起加以实践,管理人员就可以充分利用精益技术,保持稳定的发展。这些原则和应用是本书第一部分的主题。

关于转变过程,我们知道一个成功的例子,那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即开始的丰田公司的精益飞跃。而且,我们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所用的绝大多数给人印象深刻的标杆例子,都是日本的汽车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西方白手起家新建的工厂。这些工厂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因为它们没有受当时盛行的一味要求各种权利的风气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精益生产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依赖的是日本的文化习俗。但是这些有着新建筑、新职工和新装备的新建工厂,与管理人员努力要调理好的历史悠久的原有生产工厂没有多少共同之处。我们的读者需要一个适合他们自身实际情况的详细运作规划,而且是可以用于任何行业领域的规划。

为此,我们决心在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工业领域里,找出那些已经从批量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原有生产企业和正在建立精益生产方式的企业,期望通过考察它们做过的事,来发现实现精益的通用方法。当这样做时,我们不想只进行一般了解情况的调查,而是集中精力,找出最突出的企业——那些目前已远远超出常规、实际已飞跃到精益的组织。

但是到哪里去找这样的组织呢?虽然我们对汽车工业很了解,但是我们希望能有不同行业的例子,包括服务业。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有从不同性质(普通企业到家族企业)、不同规模(作坊式的小工厂到批量生产厂商)、不同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技术企业)等各方面进行比较的实例。

最后,经过大量的艰苦工作,再加上某种程度上的好运气,我们进入了北美、欧洲和日本的精益思想管理者的网络,并且从一家个人投资的小制造公司中获取经验。四年内,我们与不同行业的50多家企业交流,并且对于从批量生产方式转变为精益生产方式所必需的人的努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本书第二部分描述了我们的研究结果,并制定了一个实用的行动计划。

令我们欣喜的是,就在我们寻找关键例证时,本书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具有共识的人们的集体创作。他们从心里信服这一整套思想,而且在引用这些思想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并热切希望看到精益思想能被普遍接受。在这里,我们对他们花费了数小时、数日甚至数周时间与我们一起探讨各种问题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需要了解企业的整个情况:特定产品的全部价值流、从原材料到成品、从订货到送货、从概念设想到投产的全过程;也因为我们需要验证的很多事情涉及企业的权利,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合作方法。为了对我们介入企业的各个方面给予回报,包括与供应商、客户和工会面谈等,我们请参与这些活动的人审阅本书的草稿,请他们给予批评和指正。事先说明,我们在本书中用做例子的企业资料,如果不宜公开发表就可以删除;但是为了保护个人利益(或者个人尊严)要求删去某些细节而使整个情况失实的话,我们就要将这个企业的例子从书中整个删去。实际上到本书写作收尾时也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

我们的工作方法是,我们既是局外人又是局内人。这种方法是彼得·德鲁克在50多年前首创的,曾应用于他对通用汽车公司的划时代研究成果《公司的概念》 。这种方法对作者们有“透明度”的特殊要求。现在,人们对“商业”书籍持一种非常怀疑的态度,而且怀疑得也确有道理,因为这些书总说照它们的方法去做就可以“立竿见影”;也因为这些书的作者,特别是一些咨询人员,有时也有学术界人士,同他们所写的企业有金钱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向读者保证,我们与书中涉及的所有企业和个人都没有金钱关系或咨询关系; 我们还进一步保证,我们已经核对了这里所提供的全部业绩数据。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通过在车间巡视,用自己的眼睛来核对的,也通过在工程、营销、销售、客户服务与采购部门等花费很多时间了解情况,以及和产品开发团队一起进行活动来核对的。

为了保持我们在研究精益过程中的完全独立性,我们是用Simon&Schuster公司的预付版税和个人积蓄为四年来的研究提供资金的。

在我们开始写下我们的发现,如何在采用批量生产方式的传统机构中产生精益飞跃时,我们开始意识到:要比目前已经实行精益生产方式的企业再向前走一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为了实现一个新的“飞跃”,就必须以一整套新思想来考虑企业的作用、职能和职务安排,使从概念设想到投产、从订货到送货、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价值流得以通畅运行。一个新的概念——精益企业,可以将产品的全部“价值流”显著地引导到尽善尽美的方向。本书第一部分简单地介绍了这一概念,第三部分仔细地研究了精益企业的挑战。我们也要对下一步的“飞跃”做些预测。现在还没有人实现这一飞跃,但可能有些读者会率先身体力行。

四年来,在对全球真正的精益机构进行了彻底研究之后,我们现在知道了如何才能成功地实现精益。正如本书中的各个事例说明的那样,我们知道了如何切实地把精益思想、技术和组织贯彻到任何活动中,不论是产品生产还是服务。而且,我们已在当今最佳的企业实践中看到了下一步飞跃的曙光。在以后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说明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你的任务很简单,只是去照着干! V08S65JErBrP76RsBvz3oMzqHQNjX0WGd2Ntp2qRfUuHll1Tz+q45LQYGDRYx1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