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专业投机原理》的作者维克多·斯波朗迪 拥有1200多本交易方面的书,但他认为其中只有2%的书才称得上是真正杰出的作品,我想杰克·施瓦格的《金融怪杰》一定是属于这2%的,对于这一点,华尔街的职业交易者恐怕不会有异议。就连睿智博学、眼高于顶的塔勒布 对此书也赞不绝口。该书一经问世,就成为交易老手常读的案头书,交易新手入门的必读书。此次翻译的是该书最新的修订版(John Wiley & Sons2012年的平装版),与最初的版本相比,修订版增加了本书作者22年后对交易之道的总结以及平装本的序言、术语表等内容。下面我分别从读者和译者的角度,将本书最具特色的地方略谈一下。

该书对华尔街17位顶尖的交易高手(不包括节录部分的爱德华·索普)进行了访谈,其中有些人早已为我们耳熟能详,比如理查德·丹尼斯、保罗·都铎·琼斯、威廉·欧奈尔、马丁·舒华兹、迈克尔·斯坦哈特、吉姆·罗杰斯以及范K.撒普博士等;还有一些访谈者虽然不为我们熟知,但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比如美国长期国债期货市场上能与主流机构匹敌的大玩家盖瑞·贝弗德,纵横全球金融市场的布鲁斯·科夫纳,为人低调但业绩非凡、极具思想的艾迪·塞柯塔以及场内交易的牛人汤姆·鲍德温等。通过对这些交易高手的访谈,将交易的真谛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不仅如实记录了他们辉煌的交易业绩,而且也让他们亲口道出了交易生涯中的失败教训和惨痛经历。遭受巨亏后有人曾想远离交易,有人甚至萌生轻生的念头,但他们最终都走出了失败的阴影,并且取得了交易的成功,其中转败为胜的关键和个人的心路历程对于普通交易者也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并且揭示了职业交易之路的凶险、坎坷以及背离交易准则的严重危害。另一方面,通过他们的成功案例和制胜之道阐释了交易最基本的法则和理念,比如“止损持盈”“进行资金管理”“制订交易计划”“具有交易纪律”“不要摊平亏损”“连续亏损后减少交易或离场观望”“独立思考但又要具有灵活性”“正确的操作比交易的结果重要”以及“每天都要做好交易的功课”等。虽然这些成功交易的要素在其他交易书籍中也有谈及,属于老生常谈的东西,但本书通过访谈的形式,让老手行家现身说法,使人读后能涣然冰释,怡然理顺。虽然在具体操作上,这些交易高手存在差异(有做长线的,也有做超短线的;有纯技术派,也有完全采用基本面分析的),但正如作者最新总结中所言,要想取得交易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复制他人的操作方法,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这才是取得交易成功的不二法门。当然这是一本“授人以渔”的书,侧重于“道”而非“术”(当然具体交易方法此书也有涉及,比如止损位的设置、假突破的应对、最佳的做空形态、长线短做等),因此只要人性亘古不变,“华尔街就不会有新鲜的事”,交易的基本理念就不会改变。不管此书问世已有20年还是已有200年,这样的经典之作一定是常读常新、永不过时的。

除此之外,本书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比如金融怪杰的趣事轶闻、个性癖好,这些内容让访谈对象更为栩栩如生、更为生动传神;对于“程序化交易”是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的元凶还是替罪羊,这些高手有不同的观点,对于“技术分析的作用”,这些高手又有迥异的看法,前后对照阅读能让人有所收获。但对于有些问题,比如技术分析与基本面分析的高下,“与趋势为友”还是逆向交易,其实并无标准答案,还是那句话,适合你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然兼听则明,了解各种方法的优劣得失肯定是正确选择的必经过程。另外书中一些交易者对于当时(20世纪80年代)美国宏观经济的评判和预言,今天回过头来看,也非常有意思,关注的重点并不是他们观点的对错,而是他们分析的逻辑和思路。而对于交易圈同行间的倾轧,研究报告的弊病以及财经媒体、市场大众的错觉,访谈中也有涉及,老手读后将会心一笑,新手读后如醍醐灌顶。

诚如本书作者在序言结尾部分所说,这些金融怪杰具有的某些天赋,非一般交易者能企及,要想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功和财富并非易事,但阅读本书的作用和意义就像棋力一般的棋手看超一流棋手的棋书、棋谱一样(另外不管你棋力如何,你都要看顶尖高手的妙招或是漏招,因为下棋和交易一样,都是少数赢家通吃的游戏,只有赢家才是值得关注的),对于提高个人的交易水平能起到“得门而入,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交易成功之路如煮海为盐,漫长崎岖,需要始终如履薄冰,如有此书相伴,好比良师诤友相随,可以随时得到指引和教诲,可以警诫自己不要偏离交易的正道。当然交易之道知易行难,重在实践,阅读好书仅是良好的开头,但是通过阅读了解他人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从而管中窥豹、掌握真谛;鉴往知今,少走歪路,不失为聪明交易者的做法。

能承担本书的翻译任务,我感到非常荣幸。历时三个半月完成了本书的翻译。此书虽是访谈,但涉及许多期货、外汇、期权的交易案例及相关术语,加之是口头叙述,又没有配套的价格走势图,所以为使翻译清楚、连贯,就必须添加一些注释。此外对于访谈中涉及的人名、术语、典故和隐喻等,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我也酌情添加了注释。我力求在专业方面用词规范、标准,而在非专业部分,力求通俗易懂,尽可能口语化。同时我对于访谈中的俗言俚语,尽力做到理解准确,不望文生义。由于是对话体,口语中的思维跳跃有时会很快,有时又有语焉不详的地方,我会尽力联系上下文,依据相关线索,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另外,对于原书所有内容未做任何删节以完整展现原书全貌。当然由于时间及水平有限,翻译中或有瑕疵、错失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海涵,敬请业内方家赐教、指正。

最后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施琳琳老师、策划编辑王颖老师以及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所有工作人员,没有她们的支持和鼓励,此译本恐难问世,在此我向她们致以言轻意重的感谢。

戴维
2014年11月写于上海 gwLfGpoaMYZtpe4TxTY/RUthEzKFc3JLRw0E00a9zvUF0//G0OnWAyRnUD93Ko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