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世纪之赌

现今就连保守的家电行业也开始进军互联网了(见图2-17),线上和线下进一步互相渗透(见图2-18)。为了跟上用户和玩家的节奏,传统制造业变天在即。中国制造的纠结,等死:不向线上转型就可能坐而待毙;找死:往线上转型可能遭遇水土不服。

前文提到,2012年年底有一场阿里巴巴与万达的赌局,而在2013年,一场更大的赌局出现,标的10亿,而且确有其事,赌约双方是:格力与小米。小米是一家风口上的公司,三年从0做到100亿美元(估值),成为一个神话,有人认为它到达1000亿美元是迟早的事。这家公司有太多的媒体报道,故而,本节着重讨论的是,格力放言小米三年销售额不会超过它,究竟有什么底气。

格力是一家特征非常明显的公司,主要特征有二:其一,基本上以单品—也就是空调争夺市场,虽然也有电风扇、暖气机、电饭煲、饮水机、电磁炉等产品,但并非主要的;其二,它的渠道模式非常特别,基本不走代理模式,而是采用“股份制销售公司模式”或者开设专卖店。前者是由欲销售格力电器的人或组织与格力共同出资设立销售公司,后者则由经销商自行投入建立,但必须专卖。大致上可以用图2-19来说明:

图2-19

上述两个特征,构成了一家公司最重要的两点:生产、铺货销售。而在这两点上,其实格力和小米,大有相似之处。

产品生产上,单点突破是两家公司共有的特征。主要靠一个单品的经营手法,有利于将该单品做到最好,从而树立这个单品的品牌效应。虽然格力一直在宣传它在空调生产上的技术投入,但也能看到,小米在手机性能上也有大量的投入。只是宣传上,格力注重产品技术,小米注重用户体验。总的来说,后者的方式,可能更适合今天这个时代。但笔者一向认为,这只是表面上的,产品质量如何,才是根本。两家的产品都不算差,而且都拥有需求广泛的大众市场。

销售上,小米是直销模式,中间没有代理商。格力有代理商,但格力对代理商的掌控力度远远超过其他电器生产商。这就意味着,小米和用户(消费者)的关系极近,而格力与用户(消费者)的关系也不远。这一点,可能是格力最大的底气和本钱。

有一家体量非常大的计算机零售商,今天的产品线已经不再仅仅限于生产电脑了。一年十几、几十亿出货量轻轻松松就能完成,但它的忧患落在一个根本点上:这些出货到底卖给了谁,一无所知。当问及它的代理商、渠道商不上传消费者名单吗?得到的回答只是苦笑:他们不做或懒得做这件事,我们有什么办法?

不知道自家的用户(消费者)是谁,是互联网时代商业组织最大的危险。互联网第一个击溃的产业—传统媒体业,就是输在了这上头。

曾几何时,大牌的纸媒也是百万甚至千万的发行量,但很遗憾的是,看似规模庞大,纸媒对自己的消费者却知之甚少。固定订阅用户它们倒是有名录清单,但几乎不加以研究分析—事实上,一份名单也分析不出什么。纸媒这个载体天然就很难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就越发不知道它的读者是怎样读自己的文章—偶尔可能会有一些读者来信,吐槽也好,赞扬也好,算是管中窥豹。谈到自身与读者、读者和读者的关系,纸媒更是一笔糊涂账,想知道都无从下手。

一条很抽象的路径就此展开:用户→用户行为→用户关系。互联网帮助很多商业组织在这条路径上做文章,同样也意味着,不这么做文章的商业组织,将来就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小米CEO雷军说自己就是一头站在风口浪尖上的猪,移动互联网大潮使得这头猪飞了起来。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格力和小米在生产与销售两个核心环节上都有独到之处,可以说是两头好猪。但问题在于,小米这头猪可能真站在风口上,而格力这头猪有可能没站在风口上。飞得起来,飞不起来,不完全仰仗猪的质量,还得看“大势”,也就是大环境与大趋势。

小米目前的核心是“手机”,虽然也涉足电视机(包括电视机周边产品)与路由器产品,但这个理念恐怕根植心中:手机是家用数字设备的中心。比如小米电视机就支持小米手机来操控。这个理念就目前来看,似乎没有什么更优的替代解决方案,毕竟手机距离人们最近。将来人们会不会采用体内植入芯片的方式来操控其他数码设备,谈论这个还过于遥远。

格力的核心是空调,事实上,格力也得到了大环境与大趋势的帮助:人们在上一个10年、20年里广泛地接受了空调这个产品,助长了埋头于产品质量的格力的发展。但空调的下一步是什么呢?会是智能空调吗?或者概念再大一点?智能家居?我们如何来操控智能空调或智能家居?这个问题似乎又兜回去了:用手机。手机谁生产的?

掌握用户—用户行为—用户关系这条路径,对于小米来说,增值的空间更大,因为手机不仅仅是一款硬件,它还可以玩出极多的软件花样,以及与其他硬件(比如空调)进行通讯操控。而对于格力来说,增值的空间可能相对较小,了解了用户在空调操控上的行为,对于格力的意义又有多大呢?空调作为一件家用电器,可能将来会发展成一件家用数字设备,但似乎很难想象,空调成为智能数码家居的操控中心。

不过格力还有一张牌,那就是2B市场,格力可以面向其他商业组织做更大的市场,比如中央空调的智能化,以此为切入口,进入到智能楼宇的市场中。2B市场中,手机作为操控中心确实有些过于单薄。小米的过去,从来也不是主打2B市场。也许,小米路由,可能会2B一点,但这款产品直至今日还处在工程机阶段,2B市场对于它来说,委实早了点。

这场三年销售额谁高的赌局,其实不仅要比拼各自的内部运作手法,还要比拼各自所在的行业环境。格力在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是空调市场,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但它所在的行业却不如小米所在行业那般一路高歌猛进,展望未来三年,移动互联网可能会有起伏,但总体上高速增长是可以预期的。

实力与机遇的结合,才是这场赌局谁赢谁输的关键。格力自身的实力不差,但机遇的确差了一些,即便三年后小米流水未能超过格力,但长期而言,它的胜算可能更高。有数据表明,家电市场增速放缓,而线上业务销售份额占比翻倍,三股势力的角逐全面展开,如图2-20所示。与此同时,横向整合与纵向链条重塑正在发生,如图2-21所示。

制造业忽然流行起了一个“3D打印”的概念—虽然对于很多制造业内部人士来说,这并不是什么特别新奇的技术。

2013年5月,一名只有25岁的得克萨斯州学生科迪·威尔森发明了一款塑料手枪,他将设计文件放到互联网上,两周内获得的下载次数超过10万次。利用这个文件,再配以一台3D打印机,任何人都可以“打印”出一把塑料手枪,不仅可以实际发射杀人,还可以通过金属探测器的检查。这件事引起了美国安全部门的注意,四天后,威尔森收到美国国务院发来的一封信,信中指控他违反了《武器出口控制法案》,并命令他立刻从网站上将文件删除。随后,美国国土安全局向全球发布了一则警告。他们用整整三页的篇幅描述了这种武器的危险。他们写道:公共安全因而受到威胁。不幸的是,他们没有办法阻止这种武器的制造。

事实果真如此吗?澳大利亚警方进行了试验。他们只用了27小时就完成了所有零部件的制作,花了一分钟完成手枪的组装。然后,他们将子弹射入了一块明胶。德国人也关注这件事,不过并没有大肆声张。英国《每日邮报》记者则成功“打印”并组装出一支这样的手枪(威尔森命名为解放者),并通过了金属探测器的检查,带上了欧洲之星

这件武器的火力并不强劲,威尔森自行制造的一把“解放者”试射了10次而未损坏,他就认为它通过测试了。它的生产过程实在太简单了,任何人只需要一台联网电脑、一卷塑料(倒不是普通塑料,但也不是什么非常难得的塑料,学名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用于制造乐高积木)、一颗钉子和一台3D打印机,立刻就能拥有一把可以偷偷摸摸带上飞机并能杀人的手枪,而对于恐怖分子来说,能射10发已经足够了。

核心的技术就是3D打印,这项技术的正式名称叫“快速成型”或“增材制造”,3D打印只是人们给它起的一个看似有点形象的别名罢了:打印一个物件可不就是三维打印吗。在胡迪·利普森和梅尔芭·库曼合作写作的《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一书中,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这项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目前所能达到的程度:能“打印”出什么东西。

一些食物的“打印”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一些装饰物或桌椅板凳的“打印”也已然实现,这些可以用于3D打印的事物有一些共同特点:内部结构并不复杂。另外,有一些人体器官也可以打印出来,比如一个下颌骨植入物,或者是一片人造心脏瓣膜—不过“打印”出来的是机械的,而非生物的。已有公司开始商业化地为客户“打印”假肢,而且走的是“时尚”路线:即把义肢做得很漂亮。但假肢有些功能依然还不具备,比如人体的自身骨骼带有平衡压力的作用,就目前的技术而言,3D义肢要实现这一点,同非3D打印的义肢一样有困难。

3D打印被鼓吹成一种可以让个体制造事物的技术,技术的想象力似乎可以让巨型制造业解构了:因为人们可以为自己“打印”出种种物件:家具、电器、食物、服饰、锅碗瓢盆以及各种装饰摆件。以后我们在电子商务网站上买的不再是一件货品,而是一件货品的设计文件,利用这个文件,再配以家中的3D打印机,为什么还需要物流呢?

事实上,自无线电技术诞生以来,人们总是对技术能够瓦解某种既有的垄断势力产生美好的想象。无线电能够突破媒体垄断,后来被证明是一场空想。互联网这项源自去中心化结构的技术,后来催生了至少两代半的中心:门户、搜索引擎以及正在蒸蒸日上的社交网络(算是半代吧)。3D技术能够解构巨型企业吗?

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内部结构相对复杂的东西,是3D打印很难解决的,比如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已有美国人实现,但成本其实不低:要五万美元才能做出一台。3D打印当前的主要技术障碍在于原材料昂贵、精度比传统机械制造差很多。大型制造业会利用3D打印生产一些零部件,但整机生产,在未来的几年里,恐怕3D打印还很难胜任。

然而,一把小手枪虽然要求同样比较高,但总比造飞机、汽车简单多了。再聚焦一点,一个机匣的要求又比手枪低一些。按照美国枪支管控条例,枪支是通过机匣来识别身份的,正如车牌号是汽车的标识一样。威尔森解决了机匣的打印,发布了设计文件。也就是说,人们在获得这个文件后就可以打印机匣,至于枪支的其他部分,可以非常自由地从任何地方轻易获得,然后DIY 就可以组装出一把枪支。这让美国枪支管理面临了严重威胁。换而言之,3D打印还没怎么造福文明,就已经开始威胁到文明了。

虽然如此但还是应该对这项技术保有谨慎的乐观,第一代3D打印机就像早期的电脑那样,笨重而又效率低下(20世纪90年代,人们甚至还认为计算机比计算器难用多了,为了算个数,还要编程),但Makerbot和Formalabs出现后,3D打印得到了改良。前者使用挤出成型式技术,后者使用立体光刻成型,比前者更为精确。电脑也从ENIAC 一路走来,变成今天灵巧的高效率设备,没有理由说3D打印机不存在这样的进步。当前的3D打印机已经开始慢慢变得廉价,并小规模走入人们生活中。

3D打印不太可能大规模地终结什么制造业,就像互联网其实并没有大规模地终结什么产业那样(正相反的是,某些传统产业也在使用互联网技术升级)—大概也就只有纸媒行业被打了个落花流水—但3D打印会释放人的创造力,宛如电脑释放很多技术人员的创造力一样。这个未来虽然还稍显遥远,但值得期待。因为它会极大地提升甚至改变普通人创造东西的能力,继而改变制造业。 CMGxB6wNFMEcN4uS2JEMXGG54n+Yld5nY5bvHlnBFfMP8l91eHPBsjs+P+8cuo0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