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谜团就已经够困难的了。让一个管理者感觉难上加难的是另一个谜团,即控制的悖论。秩序可以通过上级管理施加影响加以实施,如以增加产量30%为目标等。除了最下层(通常也是一个管理者),在他自己的混乱状态中工作,来自客户的、社区的、经济体的压力都一起袭来。结果,这个秩序的谜团就变成了控制的悖论: 当上级领导在执行秩序时,管理者如何维持必要的状态以控制秩序呢?
这里要讲的是,如果管理工作通过“想当然”来执行,会变得具有破坏性。这当然是方便高级管理者去“想当然”地在他们的报告中施加特定的业绩标准来扫除隐藏的模棱两可。你需要从我这里得到方向感吗?好,这就是。所有的目标都很明确,着手去实现它们吧!
但这些目标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这些数字从哪里来?我们都知道,它们有时可以是任意的,甚至是矛盾的,从期望列表中挑选出一些子虚乌有来,一点没有考虑到他们不得不面临的各种困难情况。很多糟糕的和目标相关联的模棱两可都被一扫而空,不是被隐藏起来了,而是推给了更初级的管理者去处理。大量的“想当然”,正在各大组织中越来越普遍地流行,俨然成为了逃避执行的借口。
相比其他管理者,首席执行官从某种意义上说行动比较自由。董事会可能是苛刻的,但通常没有CEO自身那么严重。他们面临着秩序的谜团,其下属管理人员也面临着控制的悖论问题。
随着组织中秩序压力的下移,管理者“通过传递一组从上到下都是优秀比率的要求,向老板证明自己是忠诚的和负责任的——压力逐步增大,直到最后整个“重担”都落在了基层管理者的头上”。然而,这些问题很难被隐藏。因为这些基层管理者通常还要应对那些不满的客户、愤怒的员工和尖刻的社会活动家。
那些高级管理者通常能躲在他们的系统里,也就是说,躲在他们的抽象思维里。他们可以假装所有计划和控制都能解决那些模棱两可的问题。的确是这样,至少在他们的层级上来看,一段时间是这样。杜鲁门总统曾因其座右铭而显得伟大,“责任止于此”。现在,这却经常是被理解成相反的含义:认为这是管理者推卸责任的表现,一级一级地往下推,直到它在某个关键时刻停止。
那些压力重重的基层管理者在做什么呢?莫里斯等人建议说,有时候他们可以忽略管理链中的命令,至少当他们“知道哪里有违规行为和如何处理违规行为”时,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世故圆滑”的管理者将其发展成“一种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