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节
基本隐喻:当组织被理解为生命、网络

企业组织是什么?

这类问题的答案,很多时候其实是由我们习惯的“隐喻”、想象力和认知范式决定的。

随着20世纪20年代前后大规模生产方式日趋成熟,它的核心原则与基本特性——标准化、流水线、大规模、集中化、极大化,开始向社会经济的各类组织渗透,如企业、学校、政府等,与之相应的科层制的组织管理体系也得以相伴而行。 这些原则如此强大,以至于在很长时间里它已经成为几乎所有组织和个人都熟知并自觉遵从的默认常识,统治、统摄、统一了工业时代的生产与消费、工作与生活、苦恼与欢乐。

钟表、流水线、金字塔,这些隐喻都在说明,工业时代无异于一部追求高效率的精准机器。到了今天,这种机械思维和隐喻,开始受生态、网络和复杂性思维的持续冲击。不要小看这一变化:当组织被隐喻为机器,个体就会被隐喻为螺丝钉;当组织被隐喻为骨骼,文化就会被隐喻为血液;当组织被隐喻为网络,个体就会被隐喻为节点。

首先是生态化、生命化思维的广泛引入。 凯文·凯利提醒说,“我们开始认识到那些一度被比喻为活着的系统确实活着,不过,它们所拥有的是一种范围更大、定义更广的生命。我将之称为‘超生命’……生物学定义的生命不过是超生命中的一个物种罢了。”梅拉妮·米歇尔也提到: “如果你问10个生物学家什么是生命的10个要素,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会不一样。可能大部分会包括自主、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生存本能,还有进化和适应。” 10年前,这些隐喻恐怕很难成为主流的商业话语。但在今天,人们开始关注:互联网上那些看似无序的活动,何以能够实现有序的自组织?诸如蚂蚁协作般的互联网协作,在效率和成果上又如何能够与组织严密的企业相媲美?

不同时代商业逻辑背后的中轴法则

资料来源:曾鸣、宋斐,《云商业的大创想》

其次是“网络”视角的普遍应用。 20世纪70年代之后,把单个组织描述为一种“网络”的视角就已出现。企业之间的协作也是如此。交易成本学说,让人们理解了企业(“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边界。但人们发现,它不能解释大量中间组织(“握手”)的存在,比如网络化的产业组织、长期缔约、特许经营等。从“供应链”到“价值网”等概念的更替,也说明“网络”视角在组织领域的应用已有多年。到了今天,随着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联网,这种话语体系已经越来越无所不在了。

最后是复杂系统视角在组织管理领域的逐步兴起。 在尤尔亨看来,“管理1.0=层次体系”,也即金字塔。“管理2.0=流行”,如“平衡计分卡”“六西格玛”等,“这些东西有时是正确的,有时却是错误的。它们推陈出新的速度比为小孩更换尿布的速度还快。”“管理3.0=复杂性”。BCG对100多家欧美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过去15年间,这些公司的工作程序、垂直层级、协调机构和决策审批步骤等增加了50%~350%;而过去50年间,复杂性平均每年增加6.7%!面对复杂性的剧增,《失控》一书的主张是:“有尊严地放手吧!”这本书给了互联网从业者一种模糊的暗示:不必困惑于互联网带来的复杂性,自然界的很多生态没有自上而下的管理,同样可以实现秩序。

生态、网络、复杂……这些视角都是在底层的观念和隐喻的层面上对旧有的组织管理范式所展开的撼动。 G/jy0bWL6YpIftMpy0y4Scn35/sLu9OzochOgfXfFGg978fFc6nOrkpTuVnzyPp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