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课
圣王仁德

〔西汉〕刘向

题解

本文讨论圣王的标准和作为。圣王不但要对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命负责,还必须承担民众罪过带来的后果。所以,圣君必须内具“仁而有德”之善根,外具“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之作为。

人物故事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目录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曾奉命编校整理古籍,撰有《说苑》《新序》《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另有《楚辞》《山海经》等也经他整理纂集。

主课文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 [1] 乎!饥者则食之 [2] ,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惟恐其不至于大也。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也;郊、望、禘、尝 [3] ,非求报于鬼神也。山致其高,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德,而福禄归焉。

故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孝子不敢以其物荐进[4]。

武王克殷,召太公 [5] 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6] ;咸刘厥敌,使靡有余 [7] ,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召公 [8] 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 [9] 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 [10] ,无变旧新,唯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11] !”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选自《说苑·贵德第四》)

注释

[1]赤子:刚出生的婴儿,比喻纯洁之心、热爱之情。

[2]食之:给他食物,即喂养。

[3]郊、望、禘、尝:四种祭祀仪式。郊,即郊祭和郊祀,在某些重要时日,君王带领三公九卿等诸大臣,于国都郊外祭祀天地,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南郊祀天,北郊祭地。望,即望祭,遥望而祭,多指遥祭山川。关于禘和尝,《礼记·祭统》云:“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

[4]荐进:进献。

[5]太公:姜子牙,姜太公。

[6]余胥:墙壁、栅栏、篱笆等。

[7]咸刘厥敌,使靡(mǐ)有余:杀尽这些敌人,一个也别留。咸,全。刘,一种斧钺类兵器,引申为杀戮。厥,其。靡,无。

[8]召公:也作邵公。周初三公之一,受封于燕,系燕国开创者。他和周公、姜太公,是辅佐武王灭纣的三个主要功臣。后来他辅助成王治国,影响力仅次于周公。

[9]周公:周公旦,辅助武王灭纣和成王治国、平息三监之乱的主要功臣,并代成王登天子位处理国政七年。

[10]田其田:耕种其原先的田地。

[11]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语出《尚书·泰誓》。此言在古籍中极为流行,经常被引用。《论语》《吕氏春秋》《说苑》《韩诗外传》中都有。此言有两解。一解曰:百姓有罪过,由我一人承担责任。二解曰:百姓有抱怨、责备,由我一人承担责任。考诸本文含义,当采择第一解。意思是,老百姓纵使有罪,也是由统治者教化、塑造、裹挟所致,不能诛杀商族老百姓,只要诛杀统治者代表人物商纣即可。过,责备;罪过。予,本意我,此处指统治集团代表人物君王。在本文语境中指商纣。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像对待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悉心呵护。百姓饥饿便送粮食,百姓受寒则送衣服;扶助他养育他教化他,使他成长;唯恐他们长不大。

圣王布德施惠,不是求百姓回报;郊、望、禘、尝勤于祭祀,非求鬼神回报。山已很高,云雨自然生成;水已很深,蛟龙自然出现;君子达到道德高度,福禄自然降临于他。

所以圣人对天下的关怀,就像同处一个大堂之内那么感同身受。满堂欢宴,有一人悲痛地向着角落哭泣,则满堂宾客都难以快乐。圣人对天下的关怀,就像同处一个大堂之内那么感同身受。满堂的人行祭礼,有一人没有安置好,则孝子不敢向神主贡献祭品。

武王征服商纣之后,召姜太公征询意见:“应该怎样处置商族百姓?”姜太公说:“臣听说爱他人的,连他屋顶上的乌鸦都爱;憎恶他人的,连他家的栅栏都讨厌。把那些顽敌全部杀掉,一个不留,如何?”武王说:“不可。”姜太公出,召公入。武王问:“应该怎样处置商族百姓?”召公回答说:“杀掉有罪的人,放无罪的人一条生路,如何?”武王说:“不可。”召公出,周公入。武王问:“应该怎样处置商族百姓?”周公回答说:“让他们各自住在他们的家里,各自耕种他们的田地,不要为改朝换代而折腾,其中的仁者我们还得格外尊重。百姓有罪过,由商纣承担即可。”武王说:“是啊,我们只有胸怀广大,才能保证天下太平。我们真能尊贤贵士,就是仁而有德了!”

赏析与写作指导

怎样才算圣王?

《圣王仁德》,顾名思义,讨论对象是圣王,核心观点是主张仁德,讨论角度则是如何理解圣王、圣人与民众的关系。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也”“圣人之于天下也”“将奈其士众何?”前几段这些话都是泛泛而谈,最后一段则非常具体。

周武王打败商纣,夺下天子之位,自然该由周国君王登天子之位。武王遇到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商纣的臣民,尤其是商族百姓。他分别向三个主要辅臣征询意见。三人提供了三种意见。

1.“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姜太公主张斩尽杀绝。

2.“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召公主张按有罪无罪区别对待。

3.“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周公主张不分有罪无罪,全部不予追究。

姜太公是把民众与暴君看作一体,故主张斩杀之。召公把民众分作助纣为虐者和安分守己者,故主张区别对待。周公主张法不责众,那些做过坏事的民众,都是受暴君洗脑、误导所致,应该由暴君一人承担责任,把追随的民众从罪恶中解放出来。

武王认为,周公的意见才真正体现了君王之仁,所以采纳了周公意见。他在自觉追求君王之仁,故他的表态落在“仁而有德”上。

《尚书》主张君王必须崇尚民意、替天行道、仁政爱民。由于《尚书》诸文,皆王侯公卿或其秘书所著,所以表现的是君王对自己职责与理想的自觉实践。《论语》之后的各路文人学者(以儒家、墨家、法家为代表)都大谈君王崇尚民意、替天行道、仁政爱民,这是以士大夫身份和布衣平民名义,对君王提出的约束和要求,规范君王应该如此,必须如此,甚至只能如此,否则就将被民众抛弃,被天命抛弃。

可以这么概括:六经表现了君王自律,以及君王对权贵集团的告诫和教化,诸子则表现了士民对君王的规范、威胁和逆教化,也就是告诫君王只有怎样做才是一个符合民意的君王。

《说苑》的作者是士大夫,其思想主张在儒家学派的统系之中。本文算是借君王(周武王)之口,说出了士民对君王的要求,是在教君王怎样才能做一个圣王。“仁而有德”“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乃是对一个圣王的基本要求。

延伸知识

汉武帝重设军功爵位

刘邦兴汉,沿袭秦爵,只是另增王爵。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功臣都曾被封王。只因王位过于尊贵,与天子关系太微妙,不但不好界定权责,还危及国家利益。所以,汉初八王仅一王传至五代,其他均一代而亡。此后只给皇族子弟封王,那是另一个爵位体系,此处不论。

八王之下,刘邦封彻侯(汉武帝刘彻登基后,避讳改称列侯)143人。刘邦广有四海,其所封彻侯,跟商鞅在关中一隅所封彻侯,含金量可大不一样。刘邦封的彻侯可以独拥封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500户。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官吏治事。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汉武帝大战匈奴,建万世之功,但把国库积蓄耗尽。为了趁热打铁于是向社会卖关内侯以下19级爵位,以筹措战费。有钱就有爵,20等爵位在人们心中失去了尊贵感,甚至日渐鄙贱。

秦二十等爵本是奖励军功的,可因买卖而失去信誉,惨遭轻贱。为了切实奖励军功,汉武帝只好重新设置武功爵位11等,给予新的命名。这11等武功爵位是:

一级造士

二级闲舆卫

三级良士

四级元戎士

五级官首

六级秉铎

七级千夫

八级乐卿

九级执戎

十级政戾庶长

十一级军卫

副课文

江万里让度宗别哭

江万里,字子远,都昌人。少神隽,有锋颖,连举于乡。入太学,有文声。理宗在潜邸(皇帝即位前住所),尝书其姓名几研间。

知吉州,创白鹭洲书院,兼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召为屯田郎官,未行,迁直秘阁、江西转运判官兼权知隆兴府。创宗濂书院。

万里器望清峻,论议风采倾动一时,帝眷注尤厚。度宗即位,召同知枢密院事,又兼权参知政事,迁参知政事。万里始虽俯仰容默,为贾似道用,然性峭直,临事不能无言。似道常恶其轻发,故每入不能久在位。

似道以去要(要挟)君,帝初即位,呼为师相,至涕泣拜留之。万里以身掖帝云:“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似道不知所为,下殿举笏谢万里曰:“微公,似道几为千古罪人。”然以此益忌之。

帝在讲筵,每问经史疑义及古人姓名,似道不能对,万里常从旁代对。时王夫人颇知书,帝语夫人以为笑。似道闻之,积惭怒,谋逐之。后二年,召拜参知政事,进封南康郡公,既至,拜左丞相兼枢密使。

大元兵渡江,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欲自戕,既而脱归。先是,万里闻襄樊失守,凿池芝山后圃,匾其亭曰“止水”,人莫谕其意。及闻警,执门人陈伟器手,曰:“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为存亡。”及饶州城破,军士执万顷,索金银不得,支解之。万里竟赴止水死。左右及子镐相继投沼中,积尸如叠。翼日,万里尸独浮出水上,从者草敛之。

——《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江万里传》

思考与训练

1.本文前三段反复提到“圣王”“圣人”,你认为二者有何区别?

2.细读副课文《江万里让度宗别哭》,将下列文句翻译为白话文。

似道以去要(要挟)君,帝初即位,呼为师相,至涕泣拜留之。万里以身掖帝云:“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似道不知所为,下殿举笏谢万里曰:“微公,似道几为千古罪人。”然以此益忌之。 VXtQXMUcU2+QA8dPvANrHpTCHUP2820XddRoY+F5fXsuLzgnv97kmYhL5ujWQD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