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课
衡阳《彭氏谱》序

〔清〕曾国藩

题解

本文追述了曾氏家族和彭氏家族的起源和迁徙流变,赞扬了彭氏家族人口之众、英才之多、香火之旺、文化品位之高,强调了曾彭两家郡望相同(都是衡阳)、击柝相闻、墟烟相接的特殊关系。

人物故事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70世孙。湘军创始人和统帅,通过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崛起为朝廷重臣,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在理学、文学上也有所建树。

主课文

吾少时读家谱,曾子十五世孙据 [1] ,以关内侯 [2] 避王莽之乱,南迁,为南州诸曾之祖。私怪据事迹不见于他书,旧谱于何取征?后读欧阳文忠公集,见其答曾子固 [3] 书,亦以关内侯据为疑,引史例以讽之。乃知吾曾氏本据为始迁之祖,相沿且千岁由来旧矣。

欧阳公谱牒之学,号为精审。然其所著唐宰相世系表,于巨族既推其本源,出于某帝某王,又历叙汉世名贤,如琅邪王氏,已称出周灵王子晋之后,而又叙王吉、王骏之系;兰陵萧氏,已称出帝喾之后,而又叙萧何、望之之系;相承不绝,如屈伸指而数庭树,略无参稽犹豫之辞。公尝讥司马迁不能阙疑 [4] 。后人又讥欧阳氏不善阙疑,所谓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也。

君子慎度身世,信诸心则蒙大难、决大计而不惧;未信诸心,则虽坦途而不肯轻试。其余临文亦若是焉可耳。

衡阳彭雪琴侍郎 [5] ,以诸生从戎 [6] ,十有三载,肃清长江,克名城以百计,殕巨憝于金陵 [7] 。当其提挈饥军,出入锋镝,誓不与此贼同戴三光 [8] ,天下称为烈士。及夫勋劳日著,朝庭授为安徽巡府,授为漕运总督,皆屡疏固辞不拜,退然若漆雕 [9] 之内不自信,卒不轻于一试,又何慎也!

同治四五年 [10] 间,东南大定。侍郎与其宗长老,修订《彭氏家谱》。彭氏本贯江西之泰和,至明世,有曰声扬者,始迁于衡。其后八传,曰步南者,肇修谱牒。我朝康熙 [11] 中再修之。道光十三年,侍郎之考赠光禄君,三修之。及是,四次修撰。族之才俊子弟,奋迹师中,积功累伐,珥貂相望,簪绂云兴,皆著于录 [12] 。彭氏日益光大矣。

其系表,断自声扬公。凡前世达人,暨同姓异望之显者,别为一编,不与本同相淆,盖凛凛乎阙疑之谊云。

国藩之先世,亦自江西迁居衡阳。至明季,更迁湘乡。而祠庙今尚在衡,与彭氏击柝相闻,墟烟相接 [13] 。曩 [14] 者不揆 [15] 愚陋,尝慨然欲重订家谱,述其可知者,而差其可疑者,区为别录。不求尽合于欧、曾大儒,但求慊 [16] 于吾心。久困兵间,未遑执简 [17] ,感侍郎急于先务,故为之序,以答其请,因抒余之夙怀 [18]

(选自《曾国藩文选》)

注释

[1]曾子十五世孙据:曾子第十五世孙名叫“据”。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

[2]关内侯:曾据的爵位。

[3]曾子固:曾巩,字子固,宋代著名文学家。

[4]阙疑:存疑,对疑难问题不妄加断语。

[5]彭雪琴侍郎:侍郎是官名。彭雪琴即彭玉麟,曾国藩麾下主要将领之一。

[6]以诸生从戎:以诸生身份参军。诸生,明清时期就读于各级官办学堂的学生。

[7]殕(bó)巨憝(duì)于金陵:使大恶人倒毙溃败于南京。殕,倒毙。憝,恶人。此处可理解为使敌人倒毙。指彭玉麟协助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事,恶人是官府对起义军的诬称。

[8]誓不与此贼同戴三光: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不共戴天。贼是诬称,三光指日月星。

[9]漆雕:即漆雕开,孔子弟子。孔子安排他出仕,他说尚不自信,辞谢。孔子因此高看一眼。

[10]同治四五年:1865年、1866年。同治为清穆宗载淳的年号。

[11]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1662—1722)。

[12]珥貂相望,簪绂(fú)云兴,皆著于录:(那么多功臣官员)官服上的装饰物像云一样成片起伏,都记载在官服的文献中。此句盛赞彭家人才济济,功勋卓著。珥貂,插在帽子上的貂尾。簪,帽饰。绂,同“黻”,丝质缨带。

[13]击柝(tuò)相闻,墟烟相接:你家打更声,我家能听见,两家炊烟能融汇为一。用距离之近,强调关系亲密,利害相关。柝,古代打更所用梆子。

[14]曩(nǎng):以前。

[15]揆(kuí):估量。

[16]慊(qiè):满足。

[17]久困兵间,未遑执简:一直忙于军务,未及动笔写作。

[18]因抒余之夙怀:借此抒发我早就有的心愿。

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读家谱,看到曾子的15世孙曾据,获封关内侯,为了躲避王莽之乱,向南迁徙,成为南方曾氏的始祖。我私下里很疑惑,在其他书中看不到他的事迹。这本旧的家谱从哪里获得证明?后来我读欧阳修的文集,看到他写的《答曾子固书》,也把关内侯作为一个疑点,而且引用史料来说明。我才知道,我们曾氏把关内侯曾据当作始祖已经有1000多年了。

欧阳修的牒谱之学,向来号称精细审慎。然而他所做的关于唐代宰相的世系表,对于世家大族,又推其本源,出于哪个皇帝、哪个王侯;又把这些姓氏在汉朝的名人贤者一一列出,比如琅琊王氏,出自周灵王世子姬晋的后代,又罗列了王吉、王骏的家族世系。兰陵萧氏,出自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后代,然后又罗列了萧何、萧望之的家族世系作证明。这些世家大族,延绵不绝。欧阳修说起他们的时候,就像掰着手指数庭院里面的树,清清楚楚,一点都没有犹豫怀疑的意思。欧阳修曾经讥笑司马迁写史书不能阙疑,后人又嘲笑欧阳修不善于阙疑,这就是所谓的眼睛能够看见千里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眉毛。

君子谨慎地看待自己的身世,内心有所坚信,然后面临大的困难或者做大的抉择的时候,就能够无所畏惧。如果内心无坚信,哪怕事情再简单容易也不敢轻易尝试。其他的事情也一样。

衡阳人彭玉麟侍郎,以生员的身份投军,已经13年了,在肃清长江匪患过程中,攻打城池上百座,在金陵城使穷凶极恶的敌人倒毙溃败。当他带领条件艰苦的军队,出入于兵锋之中,有着誓不与反贼共生在天地之间的气概,天下人都称赞他为壮烈的勇士!后来功勋日益卓著,朝廷任命他为安徽巡抚,又担任漕运总督。他都上书推辞不就,谦虚得就像当年孔子门下的漆雕开一样,内心谨慎,不轻易去做一件事。

同治四五年间,东南基本安定。彭玉麟侍郎和他宗族内部的长老,修订《彭氏家谱》。彭氏本来是江西泰和人,到明朝的时候,有个叫彭声扬的,才开始迁徙到湖南衡阳。彭声扬以后第八代有个叫彭步南的人,才开始修族谱。到了我朝康熙年中第二次修订。道光十三年,彭玉麟的父亲获得朝廷赏赐光禄之职,于是第三次修族谱。到了这一次是第四次修撰。彭氏家族中的才俊子弟,在军队中奋斗历练,积功累德,因此很多人获得了官职,他们的官服上的纹饰连起来就像成片成片的云一样,他们的名字都被收录到了族谱中。于是彭氏家族日益光大。

家族的世系一直追溯到声扬公。凡是以前那些显赫的族人,属于同一个姓,但是不同地方的显赫的人物,另编一本,不跟本宗混淆。这就是所谓的阙疑吧。

我曾国藩的先辈,也是从江西迁居到衡阳。到了明朝,又迁到湘乡。而现在宗庙祠堂仍然在衡阳,和彭氏祠堂非常接近。以前我不度量自己的粗陋,曾经激情满怀,想要重新修订家谱,记述那些可以了解的祖先,留着那些无法了解的另外编一本。不追求能够全部符合欧阳修、曾巩这些大儒的标准,但求自己的内心能够得到满足。后来久困于军务,没有时间执笔写作。感谢彭玉麟侍郎在这件事上先走一步,所以给他作序,也借此抒发我长久以来的心愿。

赏析与写作指导

文无定法

文无定法,每篇文章都可按照特定的情感和需求,确定内容,谋篇布局。彭玉麟是曾国藩麾下几位主要将领之一。他请曾国藩为家谱写序,乃有深化感情、强化同盟之意。曾国藩作为统帅,尤需巩固命运共同体关系,没有干将,统帅将一无所成。

曾国藩对写序特别上心。他先写自己的家世,后写彭玉麟家世,对彭玉麟家族人丁之盛、人才之众、地位之高,深为褒奖。家谱也修得特别恰当,特别有学术价值和文化品位(其系表,断自声扬公。凡前世达人,暨同姓异望之显者,别为一编,不与本同相淆,盖凛凛乎阙疑之谊云)。最后,强调曾彭两家世代友好、利害相关(击柝相闻,墟烟相接。而且,你家衡阳,我老家也是衡阳啊,“祠庙今尚在衡”啊)。其所达到的效果,当然是曾彭命运共同体更为牢不可破。

曾国藩是个政治家,剿灭太平天国,辅佐清王朝,挽救大清危局,是其志向功业所在。他的学术研究和文章著述,都是为这样的志向功业服务的。此文也不例外。

写文章并不难,只要有明确的志向,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知道需要什么条件的支持才能干得最好,就必定知道该写什么样的文章。落实到每一篇具体文章,无非结合特定写作对象、特定语境,合理剪裁、编排,使之符合自己的志向和功业。《衡阳〈彭氏谱〉序》可谓典范。

延伸知识

族谱可能早于国史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是一种追溯男系家族起源、考索家族世系繁衍、记载其重要人物事迹的图书,由谱序、郡望、山川田地图、世系表谱等内容组成。

中国流传下来的家谱成书较晚(北宋时期各宗族自觉修谱),但家谱意识形成应该特别早。西方殖民者近代对殖民地原始社会进行考察时,发现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自觉地背诵25代祖先以来的世系,这可以理解为无文字的家谱。中国在文字诞生之前,应该也有这种无文字的祖先谱系,靠人们口口相传。

先秦时代,中国历史记载的主体是天子和诸侯朝廷,事件言论均以政治和外交为中心。天子诸侯传承谱系,即含有家谱意味。西汉前期司马迁著述《史记》时,自觉地建构中国历史记载体系,他选择了以天子家族世系为中心,展开国家和社会历史的描述。《史记》以天子本纪、诸侯世家、功臣列传、书、表五种体例组成,后世史家基本沿袭此史书体制。

此史书体式的形成,可能受到远古以来家谱意识的影响。其中天子本纪、诸侯世家的内容,纯为家谱体式。《周本纪》即周族家谱,《楚世家》《晋世家》《郑世家》即各姓家谱。如果此前没有完备的家谱意识和家谱体例,司马迁要凭空建构这样的天子诸侯家谱,是很难想象的。

司马迁还颇为武断地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以及其后的夏、商、周、秦、楚、吴、越、匈奴、西南夷等人群,确定为具有同一血缘关系的不同分支,这既是出于建构大一统帝国意识形态的政治需要,也是家谱观念浸染下特定思维模式所致。中国的史学体系,与宗法社会制度和家谱意识形态配合得天衣无缝。

宋以后中国各族各姓修纂家谱时,反过来参照以《史记》为代表的历史著作体式,好像家谱和家谱意识完全是在历史著作影响下形成的。这是一种颠倒二者关系的误解。

家谱意识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祖先崇拜基因互为表里。祖先崇拜必定会引发家族观念和家谱意识,家族观念和家谱意识必定会促进祖先崇拜。中国对祖先的崇拜具有宗教意味,各族各姓都可以自由崇拜自己的祖先,这是其他民族所不曾有过的宗教自由。中国有多少姓氏,就有多少种宗教。所有姓氏都能自由祭祀自己的祖先,说明中国社会百姓平等、兆民大同。

近代以来,中国宗法社会和家族文化,处于空前迅猛的解体过程之中。五四一代学人,为了从根子上摧毁传统文化,在解构民族起源、祖先崇拜、家谱意识、史学体系方面,做足了文章。胡适说我们的祖先都是罪人,顾颉刚说大禹只是一条虫子,鲁迅更是激烈抨击二十四史为帝王家谱,这从反面凸显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史学体系的特征,证明家谱意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影响。

时至今日,家谱意识依然旺盛。当下修家谱的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姓氏都在集资设局,着手撰修包含迁徙世界各地所有支系和人口的庞大家谱。可见家谱文化多么深入人心。

家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它与国家大史相互照耀,通过宗族认同而强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副课文

百代文宗苏东坡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高宗即位,赠(轼)资政殿学士,以其孙苏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xié háng,比肩而立)当世贤哲之意。

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luò),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yóu,思谋),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tāo jí,含藏),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宋史·列传第九十七·苏轼传》

思考与训练

1.向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了解一下你们家《家谱》的情况。如有条件,请翻阅家谱,了解你的姓氏起源、家族迁徙、世系传承、族中英雄等情况。

2.细读副课文,将下列文句翻译为白话文。

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R+A/lMlN9MhCMQp0QhV1e64rbWBCT8iEMvBmTsXa5mDllDlE5Y9qW/zCMSv4r0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