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课
吴江两节妇传

〔清〕戴名世

题解

两姐妹风华正茂时,遭遇清军入关,进犯中原,她们的丈夫因奋起反抗而遭遇灭顶之灾,两姐妹由此陷入深重苦难。本文突显了两姐妹终身祀奉亡夫、安贫守志、拒绝旌表、誓死不与侵凌者妥协的大义大节,谴责了汉族士大夫阶级丧节投降、卖国求荣的卑怯与丑陋,展示了明清易代时期百姓所付出的惨烈代价,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苦难与屈辱的痛切体验,及对民族气节的深情歌颂。

人物故事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年号“南山先生”。遭遇文字狱被康熙杀戮之后,人们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桐城(今安徽桐城)人,系桐城派作家群之先驱。出身贫寒,天资秀杰,嗜书如命。6岁发蒙,11岁熟背四书五经,19岁开馆授徒以养亲,27岁以文章卓越而闻名天下。少有四海之志,对清廷剃发易服、屠戮神州的暴行,深怀痛恨,一直为行藏出处矛盾纠结,长期拒绝科举考试。直到年过半百,才投身科场。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56岁高龄参加会试,获第一名,殿试以一甲第二名(榜眼)进士及第。四年后因《南山集》冤案被康熙皇帝杀害。

主课文

吴江 [1] 两节妇者,农家女也,姓许氏,家城西之石里村。长适张文达,次适周志达 [2] 。岁乙酉 [3] ,大清兵南下,公卿皆薙发迎降 [4] ,浸寻 [5] 及于吴江。文达固以负贩 [6] 为生,至是从明之一二遗臣起事,荷戈为小卒,战败不屈死。其家不知其存亡,使志达往侦之,亦被执,令薙发,不从,遂见杀。

是时长年二十九,次年十九,相与号泣,备寻其夫尸。会溽暑 [7] ,尸积城下者累累,皆糜烂不可辨识,乃已。

长既丧其夫,又无舅姑 [8] ,其兄欲迎之归,谢曰:“吾夫虽死,然此固夫家也,义不可以归宁母氏。”次事其姑甚谨,姑怜而欲嫁之,涕泣被面谢曰 [9] :“新妇 [10] 所以不死者,将代吾夫以事其母,讵可失节他适?”久之,姑得疾,且危,赖妇以存者又七年。及姑濒死,诀曰:“我死,依而姊居。”既丧,家财归于周氏子弟,遂依姊以居;各处一室,各奉其夫之主而祀之 [11]

两人固农家女,善治田,共种田三亩以自给;舍旁有隙地,度可容两棺,为生圹 [12] 以待死。

吴俗多淫祠 [13] ,好佛,妇人贫无依者,多为尼。有一老尼,教两人薙发以从其教 [14] 。长曰:“不可!妇人之发,奈何与男子同去之?”次曰:“吾夫以不薙发死,而吾反薙之,何以见吾夫于地下?”岁甲戌 [15] ,长年八十,次年七十,尚躬耕如曩 [16] 时。

乡之人悲之,请闻于有司,以旌 [17] 其门。两人泣且谢曰:“吾姊妹不幸遭多难,廉耻自爱,何旌之有也?且又无后,将旌之以为谁荣乎?”乡之人卒不能强也。

赞曰:吾尝读《顺治实录》 [18] ,知大兵之初入关也,淄川人孙之獬 [19] 即上表归诚,且言其家妇女俱已效国装 [20] 。之獬在明时,官列于九卿 [21] ,而江淮之间一介 [22] 之士、里巷之氓 [23] ,以不肯效国装死者,头颅僵仆,相望于道而不悔也。呜呼!彼孙氏之妇女,视许氏二女何如哉?

(选自《戴名世散文选集》)

注释

[1]吴江:县名,今属江苏省。

[2]长适张文达,次适周志达:姐姐嫁给张文达,妹妹嫁给周志达。长,指姐姐。次,指妹妹。适:嫁。

[3]乙酉:干支纪年,指顺治二年,即1645年。

[4]薙(tì)发迎降:满人发式,前半头发剃光,后半头发留长扎辫子。清军入关时,要求汉人以满人发式归降。汉族士大夫阶级大多“薙发”等着清军来征。作者戴名世对此极度愤恨,特以“公卿皆薙发迎降”示蔑视之意。

[5]浸寻:逐渐。

[6]负贩:负载货物随处贩卖,即做小买卖。

[7]会溽(rù)暑:正值天气潮热。溽,湿气熏蒸。

[8]舅姑:公婆。

[9]涕泣被面谢曰:用手蒙着脸,哭着拒绝再嫁。

[10]新妇:古代称儿媳为新妇。

[11]各奉其夫之主而祀之:各自供奉着自己夫君的灵位祭祀。主,代表被祭祀者的偶像或牌位。

[12]生圹(kuàng):人尚在世而预先准备好的墓穴。圹,墓穴。

[13]淫祠:崇奉鬼神甚多,过度祭祀。淫,过度。

[14]薙发以从其教:剃去头发,出家为尼。教,指佛教。此“薙发”与满兵强令“薙发”,意义不同。

[15]甲戌:干支纪年,指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

[16]曩(nǎng)时:以前,昔时。

[17]旌(jīng):旌表。古代官方赐予孝义德操杰出者的特殊荣誉,一般为之建牌坊或挂匾额于家门,谓之旌表。

[18]《顺治实录》:为清顺治时期的大事记。

[19]孙之獬(xiè):淄川(今山东淄川县)人,明天启进士,官至侍讲,清兵入关后投降,因练勇守城有功,加官晋爵,一时贵幸。

[20]效国装:仿效满人装束。因满人已经掌握政权,故称其服饰装束为国装。

[21]九卿:古代中央政府权位最重的九名朝官,各代所指不一,明代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为九卿。

[22]介:同“芥”,卑贱渺小的意思,古语常以此比喻低微贫贱的人或微小的事物。

[23]氓(méng):同“民”,即普通老百姓。

参考译文

吴江县两名节妇,是出身农家的一对姐妹,姓许,家在城西石里村。姐姐嫁给张文达,妹妹嫁给周志达。乙酉年,清兵南下,达官贵人都剃发迎敌,不久投降之风就蔓延到吴江。张文达本以挑担卖货为生,这时跟着明朝一两个有骨气的遗臣起兵反抗,当了一名小卒,扛起武器冲锋陷阵,战败后不肯投降而死。家人不知他是死是活,让姨夫周志达去寻找。清兵抓住周志达,要他剃发归降,他坚决不从,于是被杀害。

这年姐姐29岁,妹妹19岁。二人相拥而哭,准备寻找丈夫的尸骨。恰逢天气湿热,堆积于城下的尸体都糜烂不可辨认,终于作罢。

姐姐失去丈夫,又无公婆,她哥想接她回娘家。她辞谢说:“丈夫虽死,但这原本是丈夫家。道义上不允许我回娘家。”

妹妹尽心尽意侍奉婆婆,婆婆怜惜她年轻孤苦,要把她嫁给别人。她掩面而泣,辞谢说:“我之所以不死,是为了代我夫君侍奉母亲,怎能失节嫁人呢?”多年以后,婆婆得病,命悬一线,靠着她的悉心照料多活了7年。婆婆临终前,与她诀别道:“我死后,你就和你姐同住,相依为命吧。”婆婆死后,妹妹把家产都交给周家子弟,自己则投奔姐姐去了。姐妹俩各居一室,各自供奉丈夫的牌位,依时祭祀。

两人本是农家女,善于耕作,一起种了三亩田来养活自己。屋舍旁边有空地,大约可以容纳两具棺木,她们就为自己挖好两个墓穴备用。

吴江有祭祀繁多好拜佛的风俗,贫困无依的妇人,多入庙为尼。有一老尼姑,劝她们剃发出家。姐姐说:“不行啊,女人的头发怎么能像男人那样剃掉呢?”妹妹说:“我丈夫因不肯剃发而死,我却把头发剃了,我死后有何面目见我丈夫?”甲戌年,姐姐80岁,妹妹70岁,还像从前一样耕田劳作。

乡民怜惜她们,向官府报告她们的事迹,希望官府表彰她们的节操义行。两人哭着辞谢说:“我们姐妹多灾多难,知廉耻,知自爱,有什么值得表彰的?再说我们也没个后代,官府的旌表又能成为谁的荣耀呢?”乡民最终没再勉强她们。

作者评论说:我曾读过《顺治实录》,知道清兵刚入关时,淄川人孙之獬就上表投降,并说自家的女人都已经效仿满人着装了。之獬在明朝时,官列九卿,而江淮之间的普通百姓,因为不肯效仿满族着装而死的,身首异处,沿路可见,没人为此感到后悔。唉,那降清的孙氏女人,面对贫寒农家的许氏姐妹该作何想呢?

赏析与写作指导

为英雄守节

古代的节妇,本指女性出嫁后从一而终,纵使夫君夭亡也不再嫁,即一女不从二夫。本文显然增加了一重含义。许氏姐妹在国家惨遭陵夷时,与夫君同仇敌忾,坚贞不屈。夫君牺牲后,她们不与施暴者集团共戴日月星。作者所倾情歌颂之节,重点乃后者,此系大义大节也。

为了突显许氏姐妹的大义大节,作者从四个方面表彰她们的事迹。

第一,夫君牺牲后,二人既不回娘家,也不改嫁,而是继续操持夫家,服侍夫家亲人。

第二,二人终生供奉亡夫灵位,因为他们不但是夫君,还是反抗侵略的英雄。

第三,半个世纪之后,时过境迁,当年的入侵者早已皇权稳固,江山一统,可是二人坚决谢绝这个政权的旌表,表现了她们誓死不与杀夫灭国的暴力集团妥协的坚韧精神。

第四,以农家姐妹二许及其夫君,还有“江淮之间一介之士、里巷之氓”的誓死反抗,与士大夫家族“薙发迎降”“上表归诚”“其家妇女俱已效国装”的奴颜婢膝相对比,浓墨重彩地再现许氏姐妹及劳动人民的大无畏精神和尊严意识。

本文写作手法特别精彩。一文而表二主,殊非易事,一般人只能“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戴名世将二者合在一起叙述,且举重若轻,驾驭娴熟。

有时二人事迹分开叙述,有时合而言之,有时又引入其他人物(公卿、孙之獬、孙氏之妇女)对比言之。线索多,事情杂,然多而不冗,杂而不乱,条理分明,节奏清晰。非大手笔,难于如此也。

延伸知识

明末清初的中国人口锐减

明朝灭亡后,李自成的大顺军曾在山海关誓死抵抗清军,兵败军溃,血流成河。清兵入关之后,到处遭到抵抗,他们大戮神州,死人无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血洗江南”“血洗岭南”,这些词语体现了苦难深重的民族记忆。

据专家学者研究,明朝末年中国人口在一亿到二亿人之间,经过几十年的动乱,降到了清初的8000万左右。人口锐减的原因,除了饥荒、瘟疫和战争造成减员外,清军南下制造的屠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其颁布的“剃发令”与汉民族的文化观念和风俗相悖,所以遭遇了广泛的抵抗。抵抗失败后,往往遭遇清军屠城,其过程惨绝人寰,尸横遍野,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学者顾城对此有详细研究。

每一次改朝换代或者外族入主中原,都会因为屠杀、混乱、生产机制失灵、饥荒等原因,造成大规模的人口死亡。

一个民族想要生存安全,首先必须具有抵御侵略、打败一切来犯之敌的能力,否则没有安全可言。

副课文

刘伯温揭示朱元璋天命

刘基陈时策一十八款,上从之。会陈氏入寇,献计者或谋以城降;或以钟山有王气,欲奔据之;或欲决死一战,不胜而走未晚也。基独张目不言。上召基入内,基奋曰:“先斩主降议及奔钟山者,乃可破贼尔。”上曰:“先生计将安出?”基曰:“如臣之计,莫如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且天道后举者胜,(‘且’原作‘但’,据明金声玉振集本、明纪绿汇编本改。)宜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时也。”上遂用基策,乘东风发伏兵击之,斩获凡若干万。上以克敌之功赏基,基悉辞不受。

中书省设御座,将奉小明王(红巾军领袖韩林儿),以正月朔旦行庆贺礼。刘基大怒,骂曰:“彼牧竖(牧奴)尔,奉之何为?”遂不拜。适上召基,基遂陈天命所在,上大感悟,乃定征伐之计。遂攻皖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自昏达旦不拔。基以为宜迳拔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上遂悉军西上。陈氏率其属走湖广,江州平。

上使都督冯胜将兵攻某城,命刘基授方略。基书纸授之,使夜半出兵,云至某所,见某方青云起,即伏兵;顷有黑云起者,是贼伏也,慎勿妄动;日中后,黑云渐薄而回与青云接者,此贼归也,即衔枚蹑其后,击之,可尽擒也。众初莫肯信。至夜半,诣所指地,果有云起如基言,众以为神,莫敢违,竟拔城擒贼而还。

——〔明〕佚名《国初礼贤录》

思考与训练

1.细读副课文《刘伯温揭示朱元璋天命》。朱元璋部队“奉小明王”是何意?刘伯温为什么反对朱元璋部队“奉小明王”?“适上召基,基遂陈天命所在。”请问“天命所在”是什么意思?

2.请将下面这段文字翻译为白话文。

上使都督冯胜将兵攻某城,命刘基授方略。基书纸授之,使夜半出兵,云至某所,见某方青云起,即伏兵;顷有黑云起者,是贼伏也,慎勿妄动;日中后,黑云渐薄而回与青云接者,此贼归也,即衔枚蹑其后,击之,可尽擒也。众初莫肯信。至夜半,诣所指地,果有云起如基言,众以为神,莫敢违,竟拔城擒贼而还。 WGCCe2PHijxCYRhOpZT1oDhVH5Y5svF4chH9QOp0lJY6P15bX7Ad+AHG5sYJBg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