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课
荔枝图序

〔唐〕白居易

题解

荔枝产于广东、福建等南方省份,唐代巴峡亦有荔枝。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由江州司马升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以方便北方人了解荔枝。

人物故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与李白、杜甫并称三大诗人,有“诗魔”“诗王”之称。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流传甚广。

主课文

荔枝生巴峡 [1] 间,树形团团 [2] 如帷盖 [3] ,叶如桂 [4] ,冬青;华如橘 [5] ,春荣 [6] ;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 [7] ,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8]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 [9] 夏,南宾守 [10] 乐天,命工吏 [11] 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选自《白居易选集》)

注释

[1]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重庆市、四川省西北部和湖北省西部。

[2]团团:圆圆的。

[3]帷盖:四周带围帐的伞盖。

[4]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

[5]华如橘:花朵像橘树花。

[6]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

[7]绡(xiāo):生丝织品。

[8]醴酪:甜酒和奶酪。

[9]元和十五年: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

[10]南宾守:南宾郡太守。南宾即忠州(今重庆市忠县)。

[11]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

参考译文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一带。树冠圆圆的,像四周带帷帐的伞盖。叶像桂树叶,冬季依然绿;花像橘树花,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大略如上所说,实际的情况更为可爱。

假如果实离开树枝,一天颜色改变,两天香味改变,三天味道改变,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全消失。元和十五年(820)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用以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见过却没看到它三天以内变化情况的人。

赏析与写作指导

说明文的剪裁

此文连标点符号155字,把荔枝介绍得十分明白生动。其介绍顺序是:产地、树形、树叶、花、果实形态(朵)、核、壳、瓤肉、浆液口味等。每个要素只几个字,打个简单比方就交代清楚了,其简洁明了,叹为说明文之极。最后交代写此文的目的,这在说明文中不多见。

学习本文,应抓住其说明顺序(由远而近)和说明方法(打比方)。

另外,剪裁永远是最紧要的,即使是写说明文,也得讲究剪裁。不善剪裁者可能把简单事物复杂化,水牛拉屎一大堆,还让人不得要领。善于剪裁者,则可把复杂事物简单化,让人一看就明白。

本文的剪裁,保留对荔枝产地、树形、树叶、花、果实形态的最简单介绍,其他枝枝蔓蔓全都不要——剪了,裁了。

白居易信手拈来的几句说明文,显示了大师的非凡功力。

延伸知识

15岁少年写名诗

白居易,神童也。3岁识字,5岁诵诗,10岁出口成章。15岁那年,在考场上一挥而就,写成《赋得古原草送别》,吟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佳句。这年他只身一人,独闯京城,拜访名流。著名诗人顾况,接过其诗集,一看署名白居易,调侃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打开诗卷,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击节赞叹,脱口说出:“有才若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尔。”顾况倾力推荐,白居易一时名满京华。

白居易登科后,官至翰林学士,参与国政,为皇帝拟写诏书,颇有安邦定国、兼济天下之志。元和十年(815)因官场倾轧,贬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深感力量渺小,心态发生变化,转而关注内心世界。他在庐山交游僧人,避世草庐,修心养性。同时也更为关注民间疾苦,诗歌创作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白居易辞世那年,唐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登基为帝。他为白居易写悼诗曰:“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撇开白居易官宦生涯与成就,但论其文学创作和精神世界,对文学家白居易概括得非常准确。

副课文

曾国荃苦攻南京城

宫保威毅伯曾公之围金陵也,猛攻二年,盛暑鏖兵,迄不能下。自朝阳门至钟阜门,开地道三十三处,篝火而入,地崖崩而窟塞,则纵横聚葬于其中。洪军或穿隧以迎。我薰以毒烟,灌以沸汤,则矫者幸脱,而悫者就歼。盖每穿一穴,为洪军所觉而将士须臾殒命者,率常数十百人。

一日穴地已过城根,洪军未觉,会有以枪插地者,穴内军士见枪首入,则疑洪军已觉而刺之也,急以手引枪入地数尺。洪军始知官军在地下,复迎击之,官军或退或死。复开地道,或为山石所隔,或将近城根。李秀成登陴遥望,见其上草色,辄知下有地道。

官军克天堡城,即所谓龙膊子者也,在太平门外,高踞钟山之顶,俯瞰城中。提督李臣典与曾公密商排巨炮三层于其上,昼夜对城轰击,无一息停。城堞皆颓,贼不能立足。曾公始下令军士,各持柴草一束,掷之城下,高与城齐,示将由此登城者。洪军并力严备,不暇他顾,又隔于柴草,不能瞭望。

官军于近城龙膊子山之下,觅得一隧。乃前数月所开,为洪军所觉而中废者。曾公知洪军不复防此道,派千人由此挖至城下,实火药三万斤于其中,封筑完固,填以大石。口门留一穴,以粗竹数丈为引线,贯入穴中。竹内用大布数匹,包火药实之。及期,各军严阵以待。火始入时,但闻地中隐隐若雷声,约一点钟之久,俄而寂然。众又以为不发矣,忽闻霹雳砰訇,如天崩地坼之声。城垣二十余丈,随烟直上。万众属目,咸见是城耸入云霄也。大石压下,击人于一二里外,死者数百人。

诸军由缺口冲入,其上有黑云一阵随之。既而城中火起,共见火光中有若金星一个,腾入云端,继有白光一道冲上。盖皆宝气所化也。先是,咸丰三年,洪军之陷金陵也,募得一黔人善挖煤者,掘地道自仪凤门入。及官军围金陵,黔人复在军中。曾公使掘地道,自太平门入。噫!一省垣也,而得失系于一挖煤者之手,亦异矣。曾文正公既至金陵,修治缺口,巉(chán)石识其处。铭曰:“穷天下力,复此金汤,苦哉将士,来者勿忘。”

吾闻诸口碑:湘军之破金陵也,外城既陷,内城洪党已潜突围出,以图再举。内城空无人马,然二日犹不敢进,唯于城外大肆淫杀,死者至十万余人。其后曾文正出奏,乃借口贼党无一肯降者。呜呼!冤矣。

——〔清〕佚名《咸同将相琐闻》

思考与训练

1000多年前,15岁的少年白居易,写了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十分精彩,值得今天的少年背下来: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aniNLpdGAEi/GXDgMWUsagz9XamQpcvZVm6yOlpXX7wyTAgL4J9/4e80vgeVKX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