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夏完淳
题解 |
这是夏完淳被捕后,写给母亲的信。少年英雄,临终诀别。报国义无反顾,骨肉依依不舍。嘱咐后事,展望来世,唯念复国大业。英英少年,未冠先逝。甘罗与秦俱兴,完淳与明偕亡。足随夏允彝,志比陈子龙,德承袁崇焕,光昭屈灵均,义薄文天祥,道启杨靖宇。其血其望,震古烁今。嗟吾后世,自许其苗,以国奉祭,共志同心。 |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诗人夏允彝之子。7岁能诗文。14岁随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父亲殉难后继续武装抗清,事败下狱。17岁杀身成仁,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完淳从小嗜书如命,学问宏博。9岁出版诗集,被师长誉为神童。陪父亲夏允彝接待朋友时,常与大人纵论天下局势,论史论政皆有非凡见解,被恩师和文坛领袖陈子龙等爱称为圣童。7岁随父游京师,钱谦益为之赋诗,赞其“背诵随人诘,身书等厥躬。倒怀常论日,信口欲生风。……若令酬圣主,便可压群公”。归籍后随父亲去福建长乐(今福建福州市辖区),路经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兴东北部),首访未来岳父钱彦林。当时义兵四起,社会动荡。7岁的夏完淳忽然问钱彦林:“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12岁著文立等可取。常与硕彦鸿儒纵论军事策略及边防情况,才华见解皆卓异。其父自杀前交给未完稿《幸存录》,他在抗清之余写下《续幸存录》,以续父志。郭沫若认为“史才灿然”。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 [1] ,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 [2] 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 [3] ,一旅才兴,便成齑粉 [4] 。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 [5] 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 [6] 先从九京 [7] :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 [8] 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 [9] ,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 [10] ,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11] 。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 [12] !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 [13] 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 [14] 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 [15] 在冥冥诛殛 [16] 顽嚚 [17] ,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 [18] 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 [19] 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 [20] ,则吾愿毕矣!
新妇结褵 [21] 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 [22] 也。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 [23] ,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 [24] 。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选自《清代散文选》)
[1]见背:婉辞,指长辈去世。
[2]告成:报告成功的消息。
[3]钟虐先朝:灾祸聚集于先朝。先朝指明政权。
[4]齑(jī)粉:细粉;碎屑。这句比喻抗清军队遭镇压、消灭。
[5]菽(shū)水:菽,豆类的总称。菽水,指普通饮食。
[6]溘(kè)然:忽然;突然。
[7]九京:犹九泉,指地下。
[8]门祚(zuò):家世。门,指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祚,福。
[9]推干就湿:形容抚育孩子的辛劳。
[10]义融女兄:夏完淳的姐姐夏淑吉。
[11]昭南女弟:夏完淳的妹妹夏惠吉。
[12]置后:抱养别人的孩子为后嗣。
[13]西铭先生:即张溥(1602—1641),明末文学家,复社的领袖。无后,死后第二年由钱谦益等代为立嗣。钱谦益降清,人们认为这有损张溥的名节。
[14]愈:好。
[15]先文忠: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死后,谥号文忠。
[16]诛殛(jí):诛杀。
[17]顽嚚(yín):愚蠢而顽固的人。
[18]北塞之举:指出师北伐,把清兵驱赶出北方的边界。
[19]武功甥:夏完淳的外甥侯檠(qíng),字武功。
[20]若敖之鬼:指没有后嗣按时祭祀的饿鬼。若敖: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左传·宣公四年》记载,若敖氏后代楚国令尹子文,担心他的侄子越椒将来会使若敖氏灭宗,临死时,聚集族人哭泣道:“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意思是若敖氏的鬼将因灭宗而无人祭祀。后来,若敖氏终因越椒叛楚而被灭绝。
[21]结褵(lí):也作“结缡”。古代嫁女的一种仪式。女子临嫁,母亲给她结上佩巾。语出《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后即以“结缡”指结婚。
[22]渭阳情:指甥舅间的情谊。传说秦康公送其舅重耳返晋,直到渭水之北。《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23]太虚:天。
[24]屣(xǐ):鞋子。
不孝完淳而今就要死了!身体奉献给了父亲,就不能再报答母亲。
痛苦啊,父亲走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日深,艰难辛苦历尽。本来希图重见天日,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慰恤,生者感到光荣,能把成功的消息告诉九泉下的父亲。无奈上天不保佑完淳,灾祸聚集到先朝。一支军队刚刚建立,就被击得粉碎。去年的义举,完淳自料非死不可。谁知没死,却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续了两年的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以致慈爱的嫡母托身空门,生母寄身在异姓之家。一门漂泊,活着不能相互依靠,死了也不能相互安慰。完淳今日又忽然先赴九泉:不孝之罪,连上天都知晓了。
唉呀!两位母亲都健在,下面还有妹妹,家运衰败,并无兄弟。完淳死不足惜,可哀痛的是家里的八个人何以维生呢?虽然如此,也就这样吧!完淳之身是父亲给的,完淳之身是国君用的,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位母亲呢?但嫡母艰辛养育我,教我学礼习诗,15年来从未改变,嫡母的慈爱恩惠,千百年来所少有。大恩未报,完淳悲痛极了!现在完淳只得把慈爱的嫡母托付给义融姐,生母托付给昭南妹了。
完淳死后,有孕的妻子若能生一男孩,那是家门之幸。如果不然,千万不要抱养他人为后嗣。会稽望族夏家,如今已极其零落。品德学问像我父子这样的有几个呢?立一不肖后嗣,恐怕像西铭先生那样为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唉!天地茫茫,家族或许难绵延不断。有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岂止是享受麦饭豚蹄不为饿鬼,而是能千秋万代在庙中享受祭祀了!如有人妄言另立后嗣,完淳与父亲将在冥冥中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放过他!
遍地都在打仗,完淳死后,战乱什么时候能停止还不知道。两位母亲请好好保重身体,不要再挂念完淳。20年后,完淳和父亲将会扫平北方边境!不要悲伤,不要悲伤啊!托付的话,也请不要违背。外甥武功是个能担当大事的人,家里的事都交付给他。寒食节和盂兰盆会,供完淳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要让完淳成为无人祭祀的饿鬼,我的愿望也就了结了。
妻子与完淳成婚二年以来,贤孝素来为人所深知,外甥武功为完淳好好地待她,这也是武功对完淳的甥舅之情啊!
语无伦次,说的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悲痛啊悲痛!人哪有不死的呢?贵在死得其所罢了。父亲能成为忠臣,儿子能成为孝子。含笑归天,完成完淳的分内之事。自永恒的天道而言,本无所谓生死,且把自己的身体看作破鞋子吧。完淳只是为刚正之气所激,懂得了天人之理。短短17年如同噩梦,国仇家恨来世再报!完淳的神魂遨游于天地之间,可以无怨无悔了!
一位少年的临死诀别,感情浓郁,哀痛至深,然而又充满了献身的果决与豪迈。维护尊严与正义,能不果决吗?担当天下与社稷,与违背天道、侵凌华夏的清军奋战到底,能不豪迈吗?
本文主要写了四方面内容:
一是对武装抗清失败痛感遗憾,心中不服,决心来生再作努力:
“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
“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
“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
二是不能为长辈尽孝报恩,不能为妻儿姐妹效力,置家人于痛苦和孤苦无依之中,极感愧疚和牵挂。故文中反复劝解家人自珍,不要永陷于痛苦之中:
“哀哀八口,何以为生?”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
三是安排后事:
“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
“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
四是表达对华夏血脉、天地正义的坚定信念和为国捐躯、千古流芳的万丈豪情:
“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
“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
前三方面,越写越哀,让读者摧肝裂胆。写到第四方面内容,哀痛已经转化为豪情。视死如归者,此之谓也。读者越来越增加敬仰之心,感到有责任、有意愿给其英灵奉献庙食。所谓庙食,就是祭祀如时,怀念永久。
明末清初大学者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比夏完淳年长一岁。他对抗清烈士充满崇敬之情,终身不仕清廷。所著《皇明四朝成仁录》,传颂英烈事迹。该书记载了夏完淳在南京受审时挖苦降臣洪承畴的故事。
南京旧朝堂上,洪承畴端坐官席,喝问下面受审者夏完淳:“汝童子有何大见识,岂能兴兵犯逆。想必是被人蒙骗,误入军中。如归顺大清,可封大官。”
夏完淳不为所动,故意反问洪承畴:“尔何人也?”
衙役叱喝:“此乃洪大人!”又有小吏在其旁低声告之:“此乃洪亨九(洪承畴)先生。”
夏完淳佯作不知,大声喊道:“哼,堂上定是伪类假冒。本朝洪亨九先生,皇明人杰,他在松山、杏山与北虏勇战,血溅章渠,先皇帝(崇祯帝)闻之震悼,亲自作诗褒念。我正是仰慕洪亨九先生忠烈,才欲杀身殉国,以效仿先烈英举。”
洪承畴很是尴尬,面如土灰。一吏对夏完淳呵斥道:“上面主审者,正是洪大人!”
夏完淳笑道:“不要骗我!洪亨九先生死于抗清已久,天子亲祭,群臣呜咽。汝等何样逆贼丑类,敢托忠烈大名,穿虏服虏帽冒充堂堂洪先生,真狗贼耳!”
洪承畴汗如雨下,嘴唇哆嗦。盖因小英雄字字戳到其灵魂痛处,使他万箭攒心般难受。世代食禄之大明重臣,反而不如一身世卑微的17岁少年,能无愧乎!(类似故事也发生在“白头军”领导人孙兆奎身上,他被押解南京后,也是洪承畴主审。面对扎辫子的清朝总督,孙兆奎轻蔑地笑问堂上洪大人:“我们大明朝也有一个先烈叫洪承畴,您不会与那位大人同名吧?”)
洪承畴默然良久,只得挥挥手,令士卒把夏完淳和他岳父押回牢房。不久以后,翁婿二人跟其他30多位抗清英雄一起,血洒刑场。
一个7岁就出口成章、9岁就出版诗集并且震惊朝野的孩子,显然是个难得的天才。天才少年夭殇,虽万世之后,依然会人人痛惜。然而,天才是干什么用的?是用来践行天道的。维护尊严、反抗侵略,就是天道。天才少年夏完淳,心通人伦,志在天道,与逆天而行的罪恶势力抗争到底,以17岁年华和冲天豪情杀身成仁,他是完全正确地使用了他的天才,虽万世之后,依然会人人敬仰。
天才历代都有,正确地使用天才,却非人人都能做到。
夏完淳天资卓异,少年大慧,文史兼通,经国有志,本可望成就一代宗师或济世大贤。可是生不逢时,遭遇国族大难,只能弃学杀敌,捐命保国。终因“天不佑我”,身死国灭。一个本该懵懂幼稚的少年,以其兴兵抗暴、舍身成仁的壮举,成为历史上璀璨夺目的流星。
夏完淳能成为少年英雄,既得益于他早慧早熟,也得益于有一个熏染他、造就他、引领他的人文环境。他的父亲、伯父、岳父、妻舅、姐夫全家,都是抗清志士,母亲教他读岳飞、文天祥的诗文,他的恩师陈子龙和史可法、黄道周等一大批师长,都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夏完淳在这个环境中成长,成为英雄乃顺理成章。特拟《夏完淳的忠烈亲友团》,再现夏完淳成长的人文环境。
夏允彝(1596—1645):夏完淳之父,著名诗人,明末官员,抗清英雄。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崇祯初年,与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成“几社”。崇祯十年(1637)进士,次年任福建长乐县知县。政绩闻名朝野,崇祯皇帝将其名字书于宫廷屏风上,拟重任之。适逢其母仙逝,回籍丁忧。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明室福王在南京监国,任命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清军占领江南后,他积极组织武装抗清,一再失败。清军当局招降,允以高官。他拒不见面,决意自杀。
夏允彝给好友陈子龙托付后事,平静与家人道别。以未完成的《幸存录》6卷交给夏完淳,嘱咐他续写,并要求他毁家救国,以图光复。然后,投松塘自杀。其兄夏之旭、其子夏完淳、其妻妾家人,皆哀恸地立于塘边送行。松塘水浅,不忍溺亡忠烈,夏允彝奋力埋头水中,窒息而死,背部衣衫竟未沾湿。
生母陆氏:夏完淳亲生母亲,夏允彝偏房妻子。按古代规矩,父亲的正妻盛氏才是夏完淳的嫡母,生母陆氏只能称娘。但盛氏知书识礼,宽厚明通,她不但不干涉陆氏跟儿子亲近,还不辞辛劳亲自教儿子诗书礼仪,三人共处甚好。生母陆氏也学过诗书,夏完淳牺牲后,她写诗哀悼。
嫡母盛氏:夏允彝正妻。《狱中上母书》就是写给她的。她对夏完淳极其钟爱,视若己出。对夏完淳的教养尽心尽意,要求甚严。既教诗书,又讲礼义。
陈子龙(1608—1647):夏完淳恩师,明末文坛领袖,抗清英雄。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崇祯十年进士,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继而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永历元年(1647)五月十三,在押解路上投水殉国。
除陈子龙外,夏完淳的老师还有张溥、史可法、黄道周等。
张溥(1602—1641):字乾度,一字天如,号西铭,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复社创始人之一。张溥出身官宦门第,为婢妾所生,排行第八,为宗党所鄙。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7遍。把自己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自己的著作也题名为《七录斋集》。《明史》记有张溥“七录七焚”的佳话。复社积极跟朝中阉党斗争,参加苏州抗税暴动。张溥被人下毒致死,年39岁。
史可法(1601—1645):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北京城沦陷后,夏允彝曾专门拜访史可法,共谋复国大计。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试图收拾残局。朱由崧既无大志,更无韬略,只知享乐。史可法别无选择,倾力扶持,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四月十八日,清军多铎部包围扬州,史可法困守孤城。二十一日,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出城投降,守城力量更弱。多铎先后致书五封劝降,史可法均未启封。二十五日,清军以大炮轰塌城墙西北角,攻破扬州。多铎纵兵屠城10天,死难者超过80万,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兵败遇害。时值盛夏,死难者遗体很快腐烂,无法辨认。史可法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在城外梅花岭修造史可法衣冠冢。
黄道周(1585—1646):明末官员、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民族英雄。福建漳浦铜山(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大臣)。抗清失败,被俘押解到南京。狱中诗云:“六十年来事已非,翻翻复复少生机。老臣挤尽一腔血,会看中原万里归。”洪承畴劝降无果,要求清政府免死,不许,乃遭屠杀。刑前绝食12日,其间妻蔡氏来信:“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东华门刑场上,他向南方再拜,然后撕裂衣服,咬破手指,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勿忧。”死后,从他衣服里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7个大字。其门人蔡春落、赖继谨、赵士超和毛玉洁同日被杀。
夏之旭:夏完淳伯父,抗清英雄。当年曾以文才与夏允彝并驾齐驱。但科场不顺,功名终于秀才。夏允彝任职长乐期间,他居家照顾母亲。夏完淳少年暴得大名,他常以不可张狂训导之。明亡之后,参与抗清,与陈子龙一起策反苏松提督吴胜兆,事败之后遭清军通缉,乃自杀殉国。
钱秦篆(1631—?):夏完淳之妻。浙江嘉善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钱彦林诗书闻名,是当地文坛领袖。两位兄长双双神童。夏完淳《遗夫人书》说她“德曜齐眉,未可相喻。贤淑和孝,千古所难”。完淳死后,遗腹子出生不久即夭亡。她的丈夫、公公、父亲、哥哥、堂哥,都在此国难中殉命。她遁入空门为尼,青灯古佛,终其一生。
钱旃(?—1647):夏完淳岳父,字彦林,抗清英雄。清军占领江南后,他与堂哥钱棅一起组织义军抵抗,捐家产资助粮饷,屯兵于长白荡一带,时而出击附近各县,诛杀清兵,声势浩大。钱棅兵败牺牲,钱彦林隐迹乡里。后又与抗清首领陈子龙共谋抵抗,清政府追捕陈子龙至其寓所,遂被捕。审讯者以为:“旃不死,吾辈度不保。”他和女婿夏完淳一起受审,一起殉国。他遇难后,妻子徐氏(夏完淳岳母)投水自尽。其长子钱熙,风姿玉立,才气纵横,因参加抗清活动,积劳成疾,于崇祯十七年(1644)去世。夏完淳为他写下“千古文章未尽才”悼诗。钱熙之弟钱默,一代神童,8岁能诗,15岁考中进士,写过称赞夏完淳的《神童赋》,一时传为江南佳话。国破家亡后,一代天才四处流浪,不知所终。
夏淑吉:夏完淳同父异母姐姐。她嫁给浙江嘉定侯家,丈夫侯文中因病早逝。清兵占领江南后,侯文中的父亲和兄弟全都参加抗清斗争,全部为国捐躯。淑吉削发为尼。夏完淳在《狱中上母书》中,将嫡母盛氏托付给她照顾。
夏惠吉:字昭南,号兰隐,和夏完淳同为陆氏夫人所生,聪慧而富有才华。夏完淳在《狱中上母书》中,将生母陆氏托付给她照顾。
盛蕴贞:夏完淳嫡母盛氏的侄女。她许配给浙江嘉定侯家侯智含,侯智含是侯文中的亲弟弟。侯智含像父兄一样参加抗清斗争,逃避追捕时身亡。盛蕴贞还未成亲即为寡妇,婆家人几乎全部殉难。她只好削发为尼,为夏淑吉佛门弟子。
合肥傅相(辅导国君、诸侯王之官)肃毅伯李公,始以丁未翰林供职京师。其封翁(因子孙显贵而受封典的人)愚荃先生(李鸿章之父),与曾文正公戊戌同年也。傅相未第时,常以年家子从文正习制举文,既得翰林,亦常往问业。咸丰二年,文正丁忧回籍。傅相与其封翁,从侍郎吕文节公贤基,奉旨回籍治团练,自是遂不甚通音问。厥后皖北糜烂,吕公殉舒城之难,而团练事遂无可为。傅相旋入皖抚福元修中丞济(福济,满人)幕府,中丞盖傅相座主也。
然中丞本不知兵,指注(指示)未尽合宜,傅相亦不甚得志。会洪军(洪秀全太平军)势益盛,傅相病官军之退避也,力请大举一战。是时郑军门魁士为总统,谓叛强如此,君既欲战,如能保其必胜,愿书军令状否?傅相毅然书之。官军与洪军战而大败,洪军漫山遍野而来,合肥诸乡寨皆被蹂躏,傅相所居寨亦不守。封翁先已捐馆,傅相与诸兄弟奉母避之镇江,而自出谒诸帅,图再举。既落落无所合,久之,闻曾文正公督师江西,遂间道往谒焉。谓文正笃念故旧,必将用之。
居逆旅几一月,未见动静。此时在文正幕府者,为候补道程桓生尚斋,前翰林院庶吉士陈鼐作梅,今江宁布政使举人许振袆仙屏。陈鼐与傅相本系丁未同年,傅相使往探文正之意,不得要领。鼐因言于文正曰:“少荃愿侍老师,藉资历练。”文正曰:“少荃翰林也,志大才高。此间局面窄狭,恐艨艟巨舰,非潺潺浅濑所能容,何不回京供职?”鼐曰:“少荃多经磨折,大非往年意气可比,老师盍姑试之?”文正许诺,傅相入居幕中。
——〔清〕佚名《咸同将相琐闻》
请仔细阅读【赏析与写作指导】中夏完淳讽刺洪承畴的故事,认真想一想,如果夏完淳换一种方式,对洪承畴一顿臭骂,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你认为哪一种方式更能打击洪承畴的气焰、触动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