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课
意园记

〔清〕戴名世

题解

一个最让文人学士称心如意的理想世界是何种形态?《意园记》提供了一种设计方案。这个世界若是再增加一点社会色彩,就成了理想社会的设计。作者知道这个理想社会只能存在于心中,故以“意”命名之。

人物故事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年号南山先生。遭遇文字狱被康熙诛杀之后,人们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桐城(今安徽桐城)人,系桐城派作家群之先驱。出身贫寒,天资秀杰,嗜书如命。11岁熟背四书五经,19岁开馆授徒以养亲,27岁以文章卓越而闻名天下。少有四海之志,对清朝施行剃发易服的暴行深怀痛恨,长期拒绝科举考试,为行藏出处矛盾纠结。直到年过半百,内心与清政府关系有所缓和,才愿意投身科场。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56岁高龄中会试第一名,殿试以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榜眼)。4年后因《南山集》冤案被杀。

主课文

意园者,无是园也,意之如此云耳。山数峰,田数顷,水一溪,瀑十丈,树千章 [1] ,竹万个。主人携书千卷,童子一人,琴一张,酒一瓮。其园无径,主人不知出,人不知入。

其草若兰,若蕙,若菖蒲,若薜荔;其花若荷,若菊,若芙蓉,若芍药;其鸟若鹤,若鹭,若鸥,若黄鹂。树则有松,有杉,有梅,有梧桐,有桃,有海棠;溪则为声如丝桐,如钟,如磬。其石或青或赭 [2] ,或偃 [3] 或仰,或峭立百仞。其田宜稻宜秫 [4] ,其圃 [5] 宜芹,其山有蕨,有薇,有笋,其池有荇 [6]

其童子伐薪、采薇、捕鱼。主人以半日读书,以半日看花,弹琴饮酒,听鸟声、松声、水声,观太空,粲然而笑,怡然而睡,明日亦如之。岁几更欤 [7] ,代几更欤?不知也;避世者欤?避地者欤?不知也。主人失其姓,晦其名,何氏之民?曰无怀氏之民也。其园为何?曰意园也。

(选自《戴名世散文选》)

注释

[1]章:常用量词,如音乐、诗文的片段名乐章、诗章、文章。

[2]赭(zhě):红褐色。

[3]偃(yǎn):倒伏。

[4]秫(shú):有黏性的谷物。

[5]圃(pǔ):种植蔬菜、瓜果、花草的园地。

[6]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shuò)果椭圆形。茎可以吃,全草入药。

[7]欤(yú):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

参考译文

意园,本没有这个园子,是想象出来的而已。园里要有山峰数座,良田数顷,溪水一条,瀑布十丈,树千棵,竹万竿。园主带着千卷书,一童子,一琴,一瓮酒。这个园子没有路,主人不知道从哪里出,外面的人不知道从哪里进。

园里的草有兰、蕙、菖蒲和薜荔。花有荷、菊、芙蓉和芍药。鸟有鹤、鹭、鸥和黄鹂。树有松、杉、梅、梧桐、桃和海棠。溪流的声音如琴,如钟,如磬。石头或青色或红褐色,有的倒伏,有的仰卧,有的高高耸立。田里适宜种稻谷和高粱,园圃适合栽种芹菜,山上有蕨、薇和笋,池塘里有荇菜。

童子负责伐薪、采薇和捕鱼。主人半天读书,半天看花,弹琴饮酒,听鸟声、松声和水声,仰望天空,有时粲然而笑,有时怡然而睡,第二天也如此。年岁更替了几次,朝代更替了几次?不知道。是避世隐居还是避地逃灾?不知道。主人隐姓去名,他是哪个朝代的臣民?说是无怀氏的臣民。园名是什么?名为意园。

赏析与写作指导

戴名世神会陶渊明

陶渊明曾经设计了一种理想社会,以《桃花源记》描述出来。他生怕人家认为这是假的,于是言之凿凿地证明,桃花源乃武陵人实地考察过的真实存在。

戴名世也设计了一种理想生活,以《意园记》描述之。他生怕人家认为这是真的,开宗明义告诉读者“意园者,无是园也,意之如此云耳”。结尾还不忘强调“曰意园也”。

《桃花源记》写的是一个社会空间,人多,有完整的社会体系和产业形态,有极其和谐的人伦关系。它跟外界官府征税、盗匪劫财、尔虞我诈的社会形成巨大反差。

《意园记》主要写一个文人的生活理想,比较个人化。一个好读诗书、迷醉艺术、热爱自然的文人,在此园中,每天读书,看花,弹琴,饮酒,听鸟声、松声、水声,观太空,粲然而笑,怡然而睡。其中的花、树、鸟、山石,都是千百年来文人学士的至爱。这是古人所能想象的最诗性的生活。两次提到农田,这是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但作者非常谨慎地一笔带过。为了避免文字狱时代的政治风险,他必须弱化“社会理想”气息,强化“个人理想”气息,于是文人趣味就成为全文主旋律。

文章末尾,社会气息不得不有所呈现。“岁几更欤,代几更欤?不知也。”这个“代”字,就是指世俗王朝的更替换代。《桃花源记》也意识到“代”的重要性,特意强调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避世者欤?避地者欤?不知也。”此说有圣人来历。孔子说过:“贤者辟(避)世,其次辟(避)地,其次辟(避)色,其次辟(避)言。”(《论语·宪问》)孔子还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无论避世避地,都表现了不与暴君乱政合作的态度。只有遇到承平盛世,意园主人才愿意有名有姓有尊严地挺立于天地之间。何谓承平盛世,那当然是被历代圣贤追慕几千年的“无怀氏”时代,他唯一愿做的,是“无怀氏之民”。

什么是“无怀氏”?

无怀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帝王,那时属于女系社会时代,比黄帝时代还早。无怀氏是个名叫苍芒的女王。有人说无怀氏是燧人氏风姓的一个支脉,是伏羲氏民族一个比较大的部落。其居住地集中在今河南焦作市的武陟县和温县一带。武陟县古称怀城,是无怀氏部落的政治活动中心。甚至有人有鼻子有眼地说,无怀氏生卒年为前5278—前5209,在位时间为前5241—前5209。虽然具体年头未必准确,但历史上确有其族其人是比较可靠的。那时社会尚处于没有阶级、没有赋税、没有国家的原始社会,也没有军队,因为与外族作战都是全民皆兵。中国古人在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渴望时,都是把远古时代经过一番打扮之后,作为理想的归宿。孔子如此,孟子如此,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如此,戴名世《意园记》也如此。

所以,这是一篇继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后,表达儒家“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理想的重要文章,只是因为过于含蓄,而略嫌模糊。

延伸知识

古代私塾教些啥?

本课前文提到,戴名世19岁开馆授徒以养亲,就是从事私塾教学,挣工资养家。何谓私塾呢?

私塾是民间蒙学教育机构,与官方太学、国学、州县公学相对举,也与民间书院相衔接。作为教育制度的私塾古已有之,但是私塾名称直到近代才出现,用以区别于官办或公办的新式学堂。

古代蒙学教育机构,统称学塾。按学塾类型之别,各有其名。富贵之家聘师在家设教,称坐馆或家塾;村社、宗族群策群力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称村塾、族塾;塾师私人设馆招收生徒,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

私塾学生一般七八岁入学,学习到15岁(虚岁)。也有入学特晚者,可能20岁还在私塾发奋。一个私塾一般只有一个老师,学生则多少不一,或者二三人,或者一二十人。

学生入塾后,由塾师个别教授。一边学习识字,一边背诵蒙学经典,清代私塾流行背诵“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此外还有《弟子规》《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名贤集》《神童诗》等,还有两种韵文教材特有名,《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有的私塾直接教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除了背书,老师还带着学生对对子,这是为日后创作诗和骈文做准备。

古代出版物,一般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挤在一起,没有标点符号,也没有断句。老师教孩子读经典,一般先教孩子句读,也就是给书文断句,然后让孩子背诵该书文。每天都有背诵的任务,完不成任务则戒尺伺候。背诵之后,再适当进行简单的讲授,一般限于疏通文义。所以,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背诵。把那些千古经典背到脑子里,无论将来进书院、考科举、当学者、做官,或从事普通职业,都终身受用。

在忠孝仁义等道德教育、历史知识教育、经学教育之外,所有私塾都会进行极其严格的书法训练。书法水平,在古代社会极其重要。即使是一个学养一般的塾师,其书法也是很出色的,因为他受教育的过程,经历过此种严格训练。不识字的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时,通常严格敦促孩子练字。

从七八岁学到15岁(虚龄),秀杰者可以升入学院,那是讲学解经的地方。书院学习阶段,一般完成秀才、举人考试,到十八九岁,就可以参加会试、殿试,考进士。苏轼(1037—1101)20岁那年(1057)考中进士,他弟弟苏辙同年中进士,只有18岁。

那些不再进入书院深造、涉足科举的学子,私塾毕业之后散入各业各界,在社会上也是文化程度很高的人,他们是基层社会的栋梁。

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戴名世19岁开馆授徒,算是最有才华的塾师。也有一些官宦之家,延聘名重天下的文章家和学者担任家学塾师,称“西宾”。这种高水平的塾师,往往兼任幕僚,常给主人理政、理财出谋划策。所以,“西宾”一词,既指塾师,也指幕友,实因二者兼于一身也。

私塾一直流行到民国末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大办学堂,一步步普及国民教育,私塾于是消失。近年以来,由于国学热持续发展,许多热心者招生教授古代经典,并将自己的教育机构命名为书院。此类书院之大多数,其实跟古代私塾更为接近。即使如此,它也只是为学龄前儿童或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教学服务。它与当今官办学校,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补充关系。

副课文

陈宝箴变法图强

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少负志节,诗文皆有法度,为曾国藩所器。以举人随父伟琳治乡团,御粤寇。已而走湖南,参易佩绅戎幕,军来凤、龙山间。石达开来犯,军饥疲,走永顺募粮,粮至不绝,守益坚,寇稍稍引去。宝箴之江西,为席宝田画策歼寇洪福瑱(洪秀全长子)。事宁,叙知府,超授河北道。创致用精舍,遴选三州学子,延名师教之。迁浙江按察使,坐事免。

湖南巡抚王文韶荐其才,光绪十六年,召入都,除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二十年,擢直隶布政使,入对。时中东战亟,见上形容忧悴,请日读圣祖《御纂周易》,以期变不失常。他所陈奏语甚多,并称旨。上以为忠,命治糈(xǔ)台(负责文书的机构),专折奏事。《马关和约》成,泣曰:“殆不国矣!”

明年,以荣禄荐,擢湖南巡抚。抚幕有任驎者,植党私利,至即重治之。直隶布政使王廉为关说,据以上闻,廉获谴。覆按史念祖被劾事,尽暴其任用非人状,念祖遂褫职。繇是有伉直声。湘俗故暗僿(àn sài),宝箴思以一隅致富强,为东南倡。先后设电信,置小轮,建制造枪弹厂,又立保卫局、南学会、时务学堂。延梁启超主湘学,湘俗大变。又疏请厘(lí)正学术及练兵、筹款诸大端。上皆嘉纳,敕令持定见,毋为浮言动,并特旨褒励之。是时张之洞负盛名,司道咸屏息以伺。宝箴初绾(管理)鄂籓,遇事不合,独与争无私挠。之洞虽不怿,无如何也。久之,两人深相结,凡条上新政皆联衔,而鄂抚谭继洵反不与。

会康有为言事数见效。宝箴素慕曾(国藩)、胡(林翼)荐士,因上言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佐新政。上方诏求通变才,遽擢京卿,参新政。于是四人上书论时事无顾忌。宝箴又言四人虽才,恐资望轻,视事过易,原得厚重大臣如之洞者领之。疏上而太后已出训政,诛四京卿。罪及举主(举荐者),宝箴去官。其子主事三立亦革职。并毁湘学所著《学约》《界说》《札记》《答问》诸书。宝箴既去,诸所营构便于民者,虽效益已著,皆废毁无一存云。卒,年七十。

——《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一》

思考与训练

1.“其园无径,主人不知出,人不知入。”根据此言,谈谈作者戴名世对当时社会持何感情倾向。

2.仔细阅读《陈宝箴变法图强》中如下文字:“时中东战亟,见上形容忧悴,请日读圣祖御纂《周易》,以期变不失常。他所陈奏语甚多,并称旨。”请解释文中“他”字何所指。 TnkDlL3o+raumrydNACmsP5P9Y44BsxC3dtj3144tbjGw5l+38eTO3yXh3+4Kg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