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桃花已经谢了,桃树长出了新叶。我行走在郊外的果园里,这儿瞅瞅那儿望望。
咦?这不是一只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吗?我对瓢虫的分类不太熟悉啊,让我数数,中间1个点,两侧各有3个点,果然是7个点。不过,它在干什么呢?为什么要趴在桃树的新叶上边呢?
我细细看去。原来,在桃树叶子的基部,存在着小小的蜜腺,瓢虫被吸引了过来,正在上面大快朵颐呢。看来,它是被桃树邀请过来防御蚜虫的呀。
说起七星瓢虫,大家可能都不太陌生,你可能也知道它是猎杀蚜虫的能手。可是,你知道它们其实是会迁飞的吗?我第一次了解到瓢虫的迁飞,是在图书馆里。具体哪本书,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图书的彩页里绘制着一片海岸,在沙滩上、礁石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七星瓢虫。这张图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后来我才知道,老一辈的生物学家在七星瓢虫的迁飞上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基本弄清了我国七星瓢虫迁徙的规律,光我知道的,就有尚玉昌、蔡晓明、闫浚杰等老先生。根据他们的研究数据,1976年初夏,七星瓢虫曾在秦皇岛海滩大量聚群,单8000多平方米的区域内就超过了600万只,覆盖了局部海滩。我无从知道当年看到的那幅图,是否就是这样的场景,反正,想想的话,应该是挺震撼的。
之后,老先生们连续进行了几年的调查,结果发现,在五六月份,总有某几天,会突然出现一批七星瓢虫,然后又销声匿迹。根据对当地七星瓢虫生长规律的分析,老先生们认为这么大量的瓢虫应该来自外地,在短暂停留后又起飞离开了。他们认为,在这个季节,南风和西南风将为瓢虫由南向北迁飞创造条件。而根据气象条件分析,很可能是在高空,正在迁飞的七星瓢虫遇到了冷空气,在低温和降雨的环境下,迫降在了这一带,天气转好后,又起飞离开了。
之后,跟进观察发现,基本每年6月初,七星瓢虫都会抵达环渤海一带的地区。再后来,根据跟踪记录、雷达探测等手段,证实了七星瓢虫确实在迁飞。它们的迁飞高度在1500米左右,要飞越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渤海,然后前往内蒙古、东北或西伯利亚等地区。在迁飞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瓢虫死亡,不过,这并不影响种群的繁衍,因为此时,七星瓢虫的数量达到了全年的最高峰,死掉一些也不会有多大影响。事实上,在高空之上,借着气流迁飞的昆虫很多,只不过它们没有鸟儿那么显眼,我们平时少有关注罢了。
两只正在交配的异色瓢虫,你看它们身上的花纹并不一样
关于七星瓢虫,另一个让人惊讶的地方,就是幼虫很丑,很丑很丑——黑乎乎的身体上有几个橙色的斑点,而且就像怪兽一样疙疙瘩瘩,看起来还相当臃肿,在某种程度上会让我联想到已经灭绝的恐龙甲龙,只不过是虫子大小的超级微缩版。
反正,你几乎很难把它和像漂亮小纽扣似的成虫联系起来。不过它们还是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它们都捕食蚜虫,而且,相当高效。
丑丑的七星瓢虫幼虫和漂亮的成虫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它们都
说起瓢虫,我觉得还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物种,那就是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这家伙曾给初入生物殿堂的我造成很大的困惑。你可以想象,当课上老师还在给你介绍生殖隔离,说不同物种的动物之间通常是不能交配的,课下,你却在白杨树上看到一黑一黄,似乎完全不同的两只瓢虫正上下趴在一起……这会是一种多么让人无奈的感觉。
然而,实际上,它们真的是同一种瓢虫,也就是异色瓢虫。
异色瓢虫在体色和花纹上相当多变,你能找到鞘翅纯粹是橙色、红色的异色瓢虫,也能看到黄底黑斑、红底黑斑、黑底红斑、黑底黄斑的异色瓢虫,而且,斑点的数量是可变的……这样的遗传多样性,使得普通人要识别出所有的异色瓢虫是相当困难的。
异色瓢虫的原产地在中国,后来,它们被引种到欧洲和北美用于防治蚜虫,今天,它们已经遍布在那里,成了一个入侵物种。同时,它们也很可能已经入侵到了非洲和南美,成为世界性分布的瓢虫。
关于瓢虫,我还有一件事情要说,那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瓢虫种类很多,习性并不相同。尽管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都是蚜虫、蚧壳虫等害虫的天敌,但瓢虫中同样也有害虫。如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这是一种背上有28个黑点的黄色瓢虫,鞘翅上有毛,会给人一种毛茸茸的感觉。茄二十八星瓢虫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喜欢吃茄科植物的叶子,比如茄子、番茄、马铃薯、青椒等,有时也啃食瓜类的叶子。它们的食量很好,能够在叶子上啃出一个个小洞,吃掉叶肉,留下枯萎的叶脉,严重的时候会吃掉整片叶子。茄二十八星瓢虫的破坏速度相当快,如果你是农田的主人,是会相当恼火的。
七星瓢虫趴在一片草叶上边,它在想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