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祸从口出——孔融会让梨,但终因说错话被杀头

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大家从小都听过,《三字经》里拿“融四岁,能让梨”作为君子谦让的典故,让后世孩子学习。长大后的孔融,的确是道德君子,堪称后人学习的典范。然而,就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却因说错话而导致全家被杀,不禁令人叹息遗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事情发生在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率大军攻取邺城以后,儿子曹丕沉迷于袁熙的妻子甄氏,于是曹操就将甄氏赐予曹丕。孔融看到这一幕,十分不满,于是就写信给曹操,说:“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曹操一想,自己也是熟读史书的人,怎么没有见过这段典故啊?于是就很谦虚地回信询问孔融这句话出自哪本书中。孔融讥讽地回答:“按你们现在做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曹操知道后,当然很不高兴,但由于孔融的威望和孔家地位,他只好网开一面。但孔融仍不知收敛,依然对曹操讽刺、挖苦。

随着孔融一而再再而三的言语冒犯,曹操终于忍无可忍,编造了一个不忠不孝的罪名,将孔融满门抄斩。从孔融之死可见,如果一个人不懂闭嘴,很可能会陪上全家的性命。

如果孔融学会闭嘴,就算不对曹操说阿谀奉承的话,也至少应该懂得保持适时沉默,这样不仅可保全少时清名,最终也会得以善终。事实上,因不会说话而导致灾祸的不仅孔融一人。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大臣在和慈禧太后下象棋时,半开玩笑地说:“我杀您一个马!”谁知,慈禧太后却龙颜大怒:“你杀我一个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个大臣因为一句话而丢了全家性命。这就是不懂闭嘴所付出的惨重代价。纵观种种人物,有的人因说错话而被杀,而又有些人却因为说话讨巧儿,让自己逃过一劫。

很多人都知道纪晓岚,他是清朝著名的大学士,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纪晓岚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能言善辩、聪明机智。他的铁齿铜牙可不得了,乾隆皇帝早就想领教领教了,但苦于一时没有把柄。后来有这么一天,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坐而论道,讨论忠孝的含义。纪晓岚这样回答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合起来,就叫忠孝。”

乾隆皇帝一听,机会来了,接着就对纪晓岚说:“好,朕就赐你一死,成全你的忠孝!”纪晓岚心想,自己一没犯罪,二没招惹皇上,怎么突然就赐死呢?莫非皇帝在考我?想明白之后,纪晓岚胸有成竹地回答:“臣甘愿领死!”于是飞一般地跑出去了。过了一会儿,他还没回来,乾隆皇帝有点慌了,难道纪晓岚当真去死了?

正当乾隆皇帝琢磨的时候,纪晓岚跑回来了。只见他大汗淋漓,扑通一声就给乾隆皇帝跪下。乾隆皇帝心里高兴,但却故作严肃地呵斥:“你这个不忠不孝的人,居然敢抗旨?!”纪晓岚回道:“启禀皇上,臣是去死了,正准备跳河呢,可谁知水里漂上来一人,自称是屈原。他先说臣迂腐,后来又说他当时投河自尽是因为楚怀王昏庸,当今的皇上是何其圣明,应该好好侍奉,不应该跳河。臣一听,屈原说的很有道理,我要是跳河,不就把皇上和楚怀王相比了吗?所以臣宁可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也绝不让圣上的威名受损。”

听到这里,乾隆皇帝默不作声,只能依着纪晓岚,夸他顾全大局。纪晓岚凭借自己的一张嘴,保全自己的性命。这时我们不禁要问,要是换了其他一个人,还会这么懂说话吗?恐怕早已尸沉水底了!

伴君如伴虎,这是中国人对皇帝性格的总结,正所谓“君威难测”。在古代,皇帝和上司的心思难以揣摩,在今日,我们同样很难了解他人的想法。所以,开口说话这件事一定得小心翼翼,万万不可胡乱说话。

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牢记——多言买祸,少言买福,沉默是金。说出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要知道,开弓哪有回头箭?很多时候,话说错了,你是很少有机会弥补的。由此可见,如果有句话能说得让人舒服,那就别说得刺耳;如果能说得让人喜欢,干嘛非要说得让人讨厌?如果实在不适合自己插嘴和发表言论,那就紧紧闭上你的嘴巴! SW9ZnZ2x6CdVj4JBnt5jIvA87YzlbZqBTfHdShE48N8YwlPB1QMY0kJ1wrpdhT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