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学说话,一辈子学闭嘴”,这是当前的一句流行语,也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鸣。“三年学说话”是指一个人从出生时的牙牙学语到能够流畅地与人交谈,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三年时间;“一辈子学闭嘴”,是因为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哪怕已经60多岁了,仍然管不住自己的嘴,不知哪句话说错就给自己带来灾祸。所以,学会说话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更多时间我们要学会如何闭嘴。
其实,说话如同开车。一个新手刚刚驾校毕业,拿了驾照,就一定能开好车吗?凡有一定驾驶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从一个刹车油门都分不清楚的新手到随心所欲操控自如的老司机,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实战磨炼的。一个成熟的老司机自然懂得什么时候该加油加速,什么时候该减速刹车。
同样道理,我们必须学会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诚然,这是一个崇尚说话的时代,人际专家们都在宣扬说话的好处。不可否认,会说话是立足于世的基本功。但我要问大家的是,一个人滔滔不绝难道就意味着会说话吗?闭嘴就一定是碌碌无为吗?事实上,闭嘴才是口才高手的必修课!在世界上,有太多人因为乱说话而断送大好前程和性命,又有一些人因为懂得闭嘴而保全自我。说话正如开车,只有掌控好刹车和油门,才能在人生路上平稳疾驰。
民间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朱元璋建立明朝,位居九五之尊,声名显赫。一天,他独自在皇宫散步,回想自己的一生,不禁感慨道:“我当年就想沿江抢掠,混口饭吃,不料却走到了今日,成为掌控天下的皇帝,实在是意想不到的大惊喜!”说完之后,哈哈大笑,抬头仰望天空,却看到房梁之上,貌似有一人蹲在那里。仔细分辨,原来是一位工匠!由于宫殿初建,有一些工作没有完成。朱元璋怕这件事泄露,就产生了杀人的念头,于是叫那人下来,招呼了数次,匠人依旧不理不睬,专心干活。
朱元璋顿时怒火中烧,心想这人怎么如此胆大,连朕的话都敢不理睬?命令卫兵把他直接拖下来,这时匠人才跪在地上说:“小人耳聋,没有听到陛下的呼唤,罪该万死!”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就放他回去,让他继续工作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匠人是多么的机智!即使无意中听到朱元璋真实的内心秘密,也没有表露于色,而是完全装作聋子,任凭朱元璋如何问话也都不应声,在关键时刻,他的嘴巴闭得紧紧的,这才逃过一劫。可如果他没有拥有这份闭嘴的智慧,其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我们都务必做到少说多做。试想一下,苍蝇能飞入闭着的嘴里吗?答案是不能,如果你总是张嘴说个不停,言多必失,不一定什么时候,你的哪句话就让你遭受灾祸。要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如果因为多嘴,而白白断送了自己本应美好的一生,将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在历史长河中,口无遮拦之辈屡见不鲜——
三国时期,有个叫许攸的谋士,曾给曹操献上火烧乌巢之计,从而帮曹操击败袁绍。按理说,许攸本是有功之臣,肯定会得到重赏重用,但最后他却因居功自傲、出言不逊而遭受灾祸。
立下大功后,许攸的傲慢情绪日渐高涨,总是以有功之臣自居,言语上屡次冒犯曹操,比如当着满朝大臣的面,直呼曹操小名阿瞒。曹操表面不以为然,但内心颇有芥蒂。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再一次对左右夸海口道:“曹阿瞒,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后竟被处死。
难道许攸的学问不如那个瓦匠吗?难道那个瓦匠的口才比许攸好吗?只是许攸不知道闭嘴,不懂得“祸从口出”的道理罢了。要知道,说话和闭嘴是两回事儿。古时候,皇帝跟大臣说话,如果太监在旁插嘴,无论对错都要受到皇帝惩罚,呼唤左右过来“掌嘴”。这种惩罚就是针对那些不懂闭嘴、乱说话的人专门设计的,因为话太多,嘴犯了罪。
人生就像一辆奔驰在高速路上的汽车,如果我们只知踩油门加速,不知刹车,或者不知什么时候刹车,那么最后的结果必定是车毁人亡。可以说,踩油门就是说话,踩刹车就是闭嘴,不懂闭嘴就像不懂刹车一样危险,必将葬送自己的一身本事,最终沦为别人的笑柄!相信当我们因不懂闭嘴而付出沉痛代价之后,自然会懂得闭嘴的作用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年学说话,一辈子学闭嘴”,这句话是头破血流之人痛彻肺腑的领悟和永不过时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