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意思是我们在向人提供帮助时要全力以赴,做事情一定要善始善终。这是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道理当然是没错的。不过,如果放在说话沟通方面,这样做就一定对吗?当遇到别人提问时,有人劝导我们要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来回答,但又有人劝导我们要“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事实上,在与人沟通时,我们千万不可过于完美主义,主动将好话说尽,而是要懂得给自己留余地。
在现实生活中,就算你目光锐利,能够洞察一切,说什么都对,但我建议也不要多说,因为在别人眼里,你的言语非但不是指点,很可能是指指点点。比如你发现朋友的妻子/丈夫有了婚外情,应该怎么做呢?这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稍有不慎,你就会好心办了坏事。再比如,你朋友很胖,但又爱吃垃圾食品,你却屡屡劝说,每一次对方都不听。虽然你是对他好,句句都是好话,但不免有“好为人师”的嫌疑。
好话不可说尽,不是不说,而是要说到恰到好处。民间俗语也教导我们说:“好话说三遍,猪狗都不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人心隔肚皮,你很难知道别人的想法,就算你说的所有话都是为对方好,但对方不一定领你的情。不论你是对方的亲人、朋友还是邻居,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好话千万不要说尽,这样情谊才能地久天长。
在《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位大富商,有段时间天降连阴大雨,冲毁了他家的墙。有个热心的邻居,对他说:“你应该赶快修墙,要不晚上可能会进来小偷!”富商没有采纳邻居的建议,邻居又重复提醒了好几次,富商依然不听,过了几天都没修缮。
随后,富翁的儿子从外归来,看到倒塌的墙,也给父亲同样的建议,但富商又没听从。某天晚上,贼人果然悄悄进来,富商家损失了不少财产。但出乎意料的是,富商赞赏儿子有先见之明,但却怀疑财物是邻居伙同贼人偷走的。
哪怕你很聪明,哪怕你看透了事物的本质,但也不要说透。在人际沟通中,看透不说透,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这个世界,要有火眼金睛的本事,也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智慧。精于世故的人,他们懂得闭嘴之道,即使开口,也只说三分话,这并非做人滑头,而是在日常应酬中积累出来的经验。
看透不说透是一种高深的境界。要知道,生死之交不是常有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不过是书中的美丽传说。看透不说透,是一种“心知肚明,故作糊涂”的智慧,是一种“雾里看花”的悠然。在这个复杂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掌握这种分寸感。
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可谓神奇的计谋。诸葛亮凭借一把琴,稳坐城头,吓跑了率领大军的司马懿。大家在称道诸葛亮高明智慧的同时,却忽略了司马懿“留有余地,难得糊涂”的智慧。司马懿为什么这么做?他是在自保,因为他熟读史书,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规律。大家可以想一想,诸葛亮一旦被司马懿杀死,蜀国必然灭亡,魏国就会一统天下。那时候,即使司马懿战功赫赫,但对曹魏集团来说,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司马懿肯定是看出诸葛亮的空城计了,诸葛抚琴的这一刻,是他俩灵魂交流的一刻。但是他看透不说透,放诸葛亮一马,同时为自己留余地,得到一个最佳的结果。
同样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比如,我们都知道魔术是假的,但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观赏。如果有个人很聪明,看透了其中玄机,见人就揭露魔术的真相,那么这门艺术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皇帝的新衣》中的小男孩勇气可嘉,戳穿骗局的精神值得称赞,但如果每个人都像这个光屁股小孩,将这种对付坏人和骗子的手段用在正常的沟通交流中,整天说实话,所有的话都像竹筒倒豆子似的非说尽不可,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有和谐吗?
在人际沟通中,我们不要什么都说破、说尽,而应该像诸葛亮与司马懿一样,彼此心领神会、默契前行。如果能在“不说透”、“不说尽”的朦胧状态中看淡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智者,一个可以驾驭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