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个好老师,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说话,而且还一次又一次孜孜不倦地教我们如何闭嘴。但很多人悟性太低,不管生活如何一次又一次地警醒和打击,仍然学不会闭嘴。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铁关系,因为心直口快而断绝?有多少灾难祸害,因为口无遮拦而招致?又有多少机会,因为胡言乱语而错失?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口若悬河的人,也不缺少不知死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缺少的是如何控制住自己嘴巴的人!一个能守住口、守住心的人,比一名攻下一座城池的英雄更伟大!有些人就是因为口无遮拦,多说了一句话,而成了冤屈的替罪羊——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郑国的郑武公想要攻打强大的胡国,反倒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国王,大臣们都很费解。一天,郑武公假模假样地问大臣:“如果我要用兵的话,攻打谁比较好呢?”大臣们本来都想说攻打胡国,可是郑武公刚刚把女儿嫁过去,大臣们就只好闭嘴了。
这时,有个叫关其思的大臣自作聪明地蹦出来说:“我们可以攻打胡国啊。”郑武公听到此言说:“我们和胡国是亲兄弟,你现在要我讨伐他,居心何在?”于是下令将关其思杀了。胡国听到这个消息,深信郑国的诚意,放松了对郑国的警惕,调离了本来防御郑国的军队。后来,郑武公率军袭击,占领了胡国。
为什么别人知道而不说?并不是无知,恰恰是因为智慧。由此可见,说是一种能力,不说是一种智慧。看懂了是聪明,说出来则是自作聪明。
关键时刻的沉默,可保全自我。人好比一颗大树,言语就是树叶。树叶多了,结出的果实就少了,而且树大招风,言语多了,招惹的是非必定会多起来。在喧闹的人世,我们可能被流言所伤,也可能祸从口出,而沉默则让我们免受伤害。所以,智者言语寡少,闭耳烦恼消,闭目静思来,闭口远灾祸!
很多时候,做好自己的事,远比空白无力的话语更有分量。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用心修行才是正道。在自己实力还不够的时候,我们应当学会闭嘴,学会沉淀,学会积累。每个人都要牢记——“惟有埋头,才能出头”。
闻一多是民国著名学者和诗人,除了写诗外,他还精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辛勤的农夫,默默地耕耘着。他从唐诗入手,专心致志、埋头苦干。他想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融入自己的血液。
经过一个又一个日夜,他的心血终于凝成《唐诗杂论》一书。有人问他成事秘诀,闻一多说:“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从上述案例可知,闻一多先生是“言语的巨人”,同样也是“行动的巨人”。在言语方面,他的《最后的演讲》震惊世人,至今余音不绝。在行动方面,他的著作丰厚,《七子之歌》传唱至今,荡涤心魂。
夸夸其谈,虽然可博得一时喝彩,但要想赢得生活的最终胜利,我们则要闭上嘴巴,长久持续地努力。上天赐予我们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两只手和一张嘴巴,寓意就是要我们多听、多看、多做,但一定要少说。
少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人信奉千年的生活准则,其中的“中”,就是口上贴一个封条,告诉我们要学会闭嘴。少说多做,踏实本分,一步一个脚印,哪怕前进很慢,但不知不觉已攀登至人生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