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毛笔

拿着毛笔的手,

慎重地在器物表面留下一个圆点。

「点」是开始,

是存在的确定,

是亘古之初的安静。因为安静到了极致,

「线」有了探索出走的欲望……

教科书上谈到毛笔,大概都说是:蒙恬造笔。蒙恬是秦的将领,公元前三世纪的人。

依据新的考古遗址出土来看,陕西临潼姜寨五千年前的古墓葬中已经发现了毛笔,不但有毛笔,也同时发现了盛放颜料的砚石,以及把矿物颜料研细成粉末用的研杵。影响汉字书法最关键的工具,大致已经完备了。

所以“蒙恬造笔”的历史要改写,往前再推两千七百年以上。

其实在姜寨的毛笔没有出土之前,许多学者已经依据上古出土陶器上遗留的纹饰证明毛笔的存在。

广义的“毛笔”,是指用动物的毫毛制作的笔。兔子的毛、山羊的毛、黄鼠狼的毛、马的鬃毛,乃至婴孩的胎发,都可以用做毛笔的材料。

毛笔是一种软笔,书写时留下来的线条和硬笔不同。

传说蒙恬驻军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而当时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由于军情瞬息多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刻字速度太慢,蒙恬急中生智,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大大加快了写字速度。此后,他又因地制宜不断改良,以北方狼、羊较多之便,利用狼毛和羊毛做笔头,制成狼毫羊毫笔。蒙恬也被供奉为制笔业的祖师爷。

然而根据文献与考古发现,早在蒙恬之前,毛笔就已经存在。一九五四年在湖南长沙挖出的战国时期木椁墓,陪葬品中就有一支毛笔,笔头是兔毛,笔管笔套是竹制,杆长18.5厘米,是目前存世最古的毛笔。

所以,蒙恬应只是秦笔的制作人,而不是发明者。蒙恬虽没有创造毛笔,却也对笔杆、笔毛所用材料和制作方法提出了改进。

蒙恬造笔传说

右图为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毛笔和笔套。(湖南省博物馆藏)(编写)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古文明的文字,大多是硬笔书写,我们叫做“楔形文字”,是在潮湿的泥板上用斜削的芦苇尖端书写。芦苇很硬,斜削以后有锐利锋刃,在泥板上的刻痕线条轮廓干净绝对,如同刀切,有一种形体上的雕刻之美。

埃及与两河流域古文明都有高耸巨大的石雕艺术,也有金字塔一类的伟大建筑,中轴线对称,轮廓分明,呈现一种近似几何型的绝对完美,与他们硬笔书写的“楔形文字”是同一美学体系的追求。

中国上古文明时期称得上“伟大”的石雕艺术与石造建筑都不多见。似乎上古初民有更多对“土”、对“木”的亲近。

“土”制作成一件一件陶瓮、陶钵、陶壶、陶缶,用手在旋转的辘轮上拉着土坯,或把湿软泥土揉成长条,一圈一圈盘筑成容器。容器干透了,放在火里烧硬成陶。

陶器完成,初民们拿着毛笔在器表书写图绘——究竟是“书写”,还是“图绘”,学界也还有争议。

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钵”是有名的作品。一个像巫师模样的人面,两耳部分有鱼。图像很写实,线条是用毛笔画出来的,表现鱼身上鳞片交错的网格纹,很明显没有借助“尺”一类的工具。细看线条有粗有细,也不平行,和埃及追求的几何型绝对准确不同。中国上古陶器上的线条,有更多手绘书写的活泼自由与意外的拙趣。

半坡仰韶文化出土的人面鱼钵。鱼是很

半坡仰韶文化的双耳网纹陶壶

追溯到五千年前,毛笔可能不只决定了一个文明书法与绘画的走向,也似乎已经虚拟了整个文化体质的大方向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

观看河南庙底沟遗址的陶钵,小底,大口,感觉得到初民的手从小小的底座开始,让一团湿软的泥土向上缓缓延展,绽放如一朵花。拿着毛笔的手,慎重地在器物表面留下一个圆点。圆点,小小的,却是一切的开始。因为这个“点”,有了可以延伸的“线”。“点”是开始,是存在的确定,是亘古之初的安静。因为安静到了极致,“线”有了探索出走的欲望。“线”是绵延,是发展,是移动,是传承与流转的渴望,是无论如何要延续下去的努力。

庙底沟的陶钵上,“点”延长成为“线”,“线”扩大成为“面”。如同一小滴水流成蜿蜒长河,最后汇聚成浩荡广阔的大海。

“点”的静定,“线”的律动,“面”的包容,竟然都是来自同一支毛笔。 NLnbCh2mcadg8eNHiLjyUILuTim0/LPrlh9fD/GhuXg0TgWQYfWg+QT3wSF50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