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斯

李斯为秦始皇记功书写的「刻石」,

都是统治者巡视疆域、

立碑记功的纪念性文字,

都是追求「永恒」、「不朽」的书法。

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

李斯书写的《峄山碑》常常是写小篆者的范本。但是原碑其实早已丧失。现在流行的版本是晚到南唐时代徐铉的临摹本,宋朝时依据徐的摹本再翻刻为石碑。流传的《峄山碑》因此并没有秦篆的古拙,线条太过精巧秀丽,结构也太过严谨成熟。

鲁迅所说秦代李斯篆书“质而能壮”的感觉,只有在“泰山刻石”里感觉得到。

“泰山刻石”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公元前二一九年,在泰山封禅,命李斯书写的记功刻石。原有一百四十四个字,加上秦二世时代李斯再书写的七十八个字,总共二百二十二个字。“泰山刻石”原来立放在泰山顶上,一千年间风吹雨打,电劈雷击,逐渐崩裂风化,斑驳漫漶,到了明代,只剩下二十六个字的拓本(也有人以为不是原来李斯的书写)。清代在山顶发现残石,只剩下十个字,能够辨认的只有“臣去疾”、“昧死”、“臣请”七个字而已,笔势雄强,刻画严谨,比依据后代临摹本重刻的《峄山碑》的确更接近两千年前秦代李斯小篆的书风。

泰山刻石拓本(小篆),文字为:

臣斯臣

去疾御

史大臣

昧死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泰山刻石”比秦代“石鼓文”的文字更精简,更朴实有力,摆脱了大篆的烦琐装饰,是鲁迅所说的“质而能壮”。结束东周战乱,一统天下,秦的书风建立了一种务实质朴统一的新风格。

然而在书法史上最能代表秦代书风的文字,是李斯撰写在《泰山碑》上的小篆吗?

汉字书法常常在同一时期同时存在两种不一样的书写方式。如商周时代有镌刻在青铜礼器上的“金文”,也有契刻在龟甲牛骨上卜卦的“甲骨文”。“金文”是国家庙堂典礼用的纪念性文字,端正华丽,慎重而富装饰性;“甲骨文”则是日常生活通用的“俗体”,随意活泼,也较为务实简单。

琅琊刻石拓本(小篆)。

泰山刻石与琅琊刻石文字虽已漫漶,还是可见到其笔画匀停、端庄凝丽的风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匾额上的字体,书籍封面的字体,纪念性典礼上使用的文字,甚至用来作证、取款,或领取信件的印章上的文字,还常会使用到现代不常使用的“篆体”或“隶体”。

我们看到印刷上的“體”这个字,笔画如此繁复,手写的时候却常常写成“体”,也正是“正体”与“俗体”的同时并存。“纔”这个字,我童年时还常被严格的老师罚写,现在写成“才”已经理所当然了。

因此,秦代《峄山碑》、《琅琊刻石》、《泰山刻石》这些传说由丞相李斯书写,为秦始皇记功颂德刻在石碑上的“小篆”,是秦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吗?

李斯为秦始皇记功书写的“刻石”还有《之罘刻石》、《会稽刻石》,都是统治者巡视疆域、立碑记功的纪念性文字。石碑文字和商周“金文”一样,都是追求“永恒”、“不朽”的书法,镌铸在青铜上,或契刻在岩石上,称为“金石”,对统治者的伟大功业有永恒纪念的意义。

峄山刻石

《峄山碑》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当时始皇率群臣东巡,登上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为炫耀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书写并镌刻下来,碑末有二世加刻的诏辞。唐开元以前,原石已毁。

《峄山碑》的线条在圆匀笔致中凝结着敦厚的力量,唐张怀称誉:“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今天所见《峄山碑》小篆字形,离真正秦刻原貌和秦篆书风都有一定距离;但因摹刻高妙,仍不失为后世习学“玉莇篆”的典范之一。(“玉莇篆”为小篆体式之一,因笔道圆润,线型状如筷子,故得名,有“玉莇真文久不兴,李斯传到李阳冰”一说。)(编写)

然而在“刻石”书法发展的同时,秦代也由地位低卑的小吏创造了用毛笔直接书写在竹简、木简上的“隶书”。

“小篆”是秦对旧字体的整理,“隶书”才是秦代所开创的全新书风。李斯如果是秦代“正体”文字的书写者,那么秦代充满生命活力的新书法,却在一群无名无姓的书写者手中被实验、被创造。这一群书写者共同的称呼是“隶”,他们创造的书法被称为“隶书”。 NAY0ZPcHFEXlspcQtqu0jjhZVv/QGO7A9UylYbiawoXdQTTflv4jkpUo/XtNFFo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