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想吃哪块吃哪块

还是搞搞“清剿”吧,给新四军一点颜色看看。

1942年6月12日,南部着手实施第一期“清剿”。

南部的“清剿”战术一方面吸收了“清乡”的长处,即对根据地不光从军事上围攻,还从政治和经济上予以封锁;另一方面又强调像“铁壁合围”那样,对苏中一个分区一个分区地实行分进合击或多路重围。

南部以第十二旅团各大队为主力,组成了1300多人的机动突击队,并以3000余伪军相配合,进入第四分区的海门、启东,意图对第三旅进行合围。

这种“铁臂”跟华北日军没法比,空隙极多,作为三旅主力的第七团很快就转移到了外线,南部要找他们决战都找不到。

1942年6月28日,南通警卫团深夜奔袭海门茅家镇,毙伤日伪军90余人,生俘日军2人。茅家镇是敌军后方补给基地,南部被迫从“清剿区”内抽出兵力回援。

日伪军顾此失彼,到7月上旬,虎头蛇尾的第一次“清剿”只能以一无所获而告终。

天才的构想没能落着满意的结果,南部当然不甘心,七八月间,他又对第三分区的靖江、泰兴进行第二期“清剿”。

从南部的设计桥段来看,“清剿”要比他以往实施的“扫荡”难对付得多。刘少奇和陈毅几次致电粟裕,认为苏中还要苦斗下去,面对“清剿”,必须保存力量,作战规模不宜太大。

粟裕想的却是不能太小。

一物须用一物降。南部的兵力有限,在他集中精力对分区“清剿”的同时,后方和其他区域必然空虚,正是予以主动攻击的好时候。

为了给第三分区解围,粟裕再次起用得心应手的“王牌部队”第七团,攻击目标定为南通石港镇。

石港是南通、海门的交通枢纽,乃该地区的必争之地,由伪军一个团约600余人驻守。该镇有72座半庙宇之称,镇上庙宇极多,伪军利用这一条件,在镇内广建卫星据点,计有16座大小碉堡。

此外,石港四周河水环绕,河岸上筑有丈余高的围墙,河底还布有竹签,宛如一座四面环水的城池。

伪军在新四军眼中是“黑乌鸦”、“豆腐军”,不难打,难打的是据点。

运用四面围攻的常规打法,也有可能打得下来,但以碉堡的坚固程度,恐怕难以速战速决,而石港距离周围的敌据点又较近,如果短时间解决不了问题的话,日伪军必然会赶来增援,到那时就麻烦了。

七团进攻石港,所用战术还是粟裕在黄桥决战前打姜堰的老办法,即“掏心战”。

1942年8月9日凌晨,七团团长严昌荣以一个连偷袭石港南门获得成功,接着各营各连便按计划分头抢占镇内的各个要点,就像中心开花一样,把伪军一个团切成数块,想吃哪块吃哪块。

与姜堰攻坚战有所不同的是,在伪军团部及主力被打掉后,几个大碉堡里的守敌仍未投降。

七团不愧是“老虎团”,严昌荣组织突击队,用打墙洞的办法钻入碉堡旁边的伙房,之后通过手榴弹和机枪,抢先堵住碉堡底层的出入口。

底层被堵,伪军只好退至碉堡的二三层,因为七团突击队员都隐蔽于出入口的死角处,他们既看不见,也打不着,完全成了瓮中之鳖。

最精彩的好戏是火攻。突击队将旧棉被送入碉堡底层,浇上煤油,浓烟由一层直蹿二三层,上面的人被浓烟呛得睁不开眼,张不开口。

依靠碉堡的掩护,伪军本来是想扛着,可人的承受能力毕竟有限,如此烟熏火燎,凭他们那小肩膀,哪里还扛得住。于是一个个把枪扔下来,再从上面往下跳——确切地说,是先跳到房顶上,再跳到地面,这罪受的。

石港一战从开始到结束,计时一个半小时,全歼伪军1个团,缴获轻重机枪7挺,长短枪300余支,手榴弹近万发,而七团无一伤亡,这样的仗最符合粟裕心目中的“划算原则”。

粟裕在石港一打,第二期“清剿”也搞不下去了。

两次“清剿”无果,南部仍然不肯死心,从9月起,他对第三分区启动了第三期“清剿”。

1942年9月25日,是农历中秋节,第三旅主力集中于四分区的二窎镇附近,准备热热闹闹地过个节,休整一下。

谁知道一大早就有人来搅局了。第七团团长严昌荣得到侦察报告:在第十二旅团第五十二大队大队长保田中佐的率领下,日伪军昨晚占领了附近的白龙庙,现在正直奔北新桥而去。

在南部麾下战将中,保田以“老滑头”著称,严昌荣跟他交手3年,几次都想吃掉他,但全部都落了空。新四军内部形容保田:“像个玻璃球,滑得没角没棱,要是你手上只有一个套子,是套不住他的。”

这一次,保田又想耍什么滑头?

粟裕的判断是:“保田要钻我们的空子,他认为我们刚刚攻下石港,兵疲马乏,又是中秋节,想搞我们个措手不及。”

粟裕指示严昌荣:“我们也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给保田一个意外的打击,你要想办法把保田引到二窎,组织部队歼灭之!”

过节的事只好先放到一边,“打好仗再过中秋”。 1ty6AduLMTBs8w43RMZlM8+o6MvaZ3W5cOPoNh6gqb7oKbUSAn7l7XCZLsFLs2s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