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智力的较量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从这时候起,中国的敌后抗日战场开始进入困难时期,而苏中的困难时期比全国还要长一些,这是因为日军为支持其太平洋战争,更加紧了对苏中地区的控制和掠夺。

粟裕的直接对手还是第十二旅团长南部襄吉。

南部最大的苦恼就是兵力不足。兵少,机动性就要好,南部在交通上打起了主意。

苏中一带主要为水网、半水网地区,在很多地方,缺了船就哪里也去不了。南部便把河流当成他的水上公路,大量使用装甲汽艇。

这些汽艇的速度比普通木船要快得多,当“敌进我退”时,难以摆脱其追击,轮到“敌退我追”,就是坐着木船也撵不上它。南部突袭盐城新四军军部,就利用了汽艇之便,以后的历次“扫荡”,汽艇也都给新四军和根据地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在智力的较量上,粟裕从来不会落于下风,他发动军民对地形进行改造,在河道上构筑了或明或暗的各种堤坝。

木船吃水浅,船底平,可以从坝上一拖而过,汽艇却做不到,而如果舍汽艇上岸的话,条条河流又反过来成了日军前进中的障碍。

交通也不行,南部再思良策。当时针对游击战,一南一北的日伪军都在试用新战术,苏南是“清乡”;华北是“铁壁合围”。

“清乡”吸取了曾国藩、蒋介石的经验,对农村根据地实行逐段的分片压迫。此前日伪军已在苏南实施“清乡”,苏南新四军也因此蒙受了很大损失。

“铁壁合围”又名铁桶阵,即用“铁桶”将对手围住,处于“铁桶”之中,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游击战术往往难以发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便战死于日军的“铁壁合围”之中。

南部要是单用“清乡”,条件尚不具备;单用“铁壁合围”,兵力也凑不齐,于是他就将两个战术合二为一,名之为“清剿”(又名“机动清乡”)。

第一期“清剿”的对象是第四分区。“清剿”开始之前,南部准备修筑一条横穿公路,以便将第四分区的根据地一分为二。粟裕自然不能等闲视之,第三旅第七团奉命出征。

第七团有“老虎团”之称,曾参加过三仓保卫战,是一师的核心主力,粟裕经常亲自予以调度和指挥。团长严昌荣则是粟裕的得意爱将,他原来是延安支援新四军的军事干部,属红二方面军系统,曾给贺龙当过警卫员,打仗非常骁勇。

严昌荣率七团对公路据点上的日军警备队进行了夜袭,警备队据险固守,七团没有平射炮,其他武器弹药又少,战至天亮就不得不撤了出来。

作战中,七团打死打伤日伪军六七十人,应该说打得还可以,但粟裕觉得很不划算:既未抓住俘虏,也没能缴获枪支弹药,而且自身弹药消耗还不小。

新四军的军需供应很困难,子弹除了通过伪军关系花钱购买外,主要就靠缴获。即便是像七团这样的主力部队,士兵一般也只配几发子弹,子弹袋看上去鼓鼓囊囊,其实塞满了芦柴秆。

粟裕对严昌荣说:“我们打仗,不能单同敌人拼消耗,要争取多打歼灭战,做到既大量消耗敌人,又大量补充自己。”

接着他告诉严昌荣,不一定要攻坚,也可以想办法将日军诱出来打。

粟裕不会大包大揽,他会在适当的时候“逼”一下,提醒一声,同时也会给麾下战将充分的自主权和想象空间。

以前“逼”成功了叶飞,现在是把严昌荣的聪明细胞全部调动起来,回到军营后,严昌荣就制订了一个“引蛇出洞”的计策。

从那以后,一连很多天,七团都与日军警备队形成对峙,双方驻营地仅隔3里路,这边能看到那边,那边也能看到这边。七团每天出操上课,警备队认为新四军缺乏攻坚武器,所以也并不把对方放在眼里,渐渐地开始熟视无睹。

只有一样让日本人不爽,他们急于修路,但七团老是派出小分队在旁边进行“骚扰”。

如是者三,当然影响公路进度,日军警备队终于忍不住了。

1942年6月3日,警备队拉了一批民夫出来修路,除200多名日伪军跟出据点外,步兵炮和掷弹筒也被抬了出来,就是要应对新四军的“骚扰”。

小分队如约而至,警备队的先头部队见到后火冒三丈,拔足猛追,追到一个叫作斜桥的地方,遭到七团的火力拦阻,过不去了。

带着步兵炮和掷弹筒呢,干什么用的,警备队本队噌噌噌地赶到,架起来对着新四军阵地就是一阵乱轰。

斜桥是严昌荣早就选好的伏击地形,呈口袋形布置。在用3挺重机枪封住“袋口”后,其余部队以玉米地和芦苇丛为掩护,从两侧出击,对警备队形成了四面围攻。围攻部队趴在茅屋上,居高临下,对暴露在有效射程中的日伪军进行了猛烈射击。

新四军子弹很少,每人除了几发好子弹外,全是“翻过火底”的子弹,这种子弹外面是弹壳,里面却是土火药,有一半打不响,而且射击精度很低。轻机枪子弹则只有三梭,一梭好的,两梭坏的。就这样,大家还不敢把子弹全部打光,得留着几发肉搏拼刺时用,叫作“救命弹”。

连发根本不能现实,只能像叉鱼一样地进行点射,所以真正能予以击毙的日伪军其实并不多。好就好在,陷入包围中的日伪军心理上崩溃了,一冲就垮,除少数泅水逃脱外,70多个日军和130多个伪军不是被歼,就是被俘。

最棒的还是战利品,除一堆三八大盖外,七团还缴获步兵炮1门,八八式掷弹筒2具。

粟裕对军火研制很重视,早在组建军区时,就同时建立了军工部。那时他正让军工部着手研制小迫击炮:对于日军掩体后面的火力点,手榴弹投不到,又没有平射炮,你们得弄出曲射火器才行。

听说七团缴到了掷弹筒,粟裕十分高兴,特地下令把掷弹筒调到师部,让军工部研究,以作为设计小型迫击炮的参考。

斜桥伏击战给了南部当头一棒,他的“清剿”还没正式开始哩。

平时日军作战,很少肯在战场上丢下尸体。这次不丢不行,因为连拖尸体的人也被打死了。南部只好觍着脸,给第七团团长严昌荣写信,请新四军把尸体还给他。

还尸体是可以的,反正臭烘烘的也没人稀罕,但接下来的要求就过分了。

南部还希望严昌荣把那门步兵炮也做个顺水人情。据他说,按照日本军律,部队若丢失重武器,指挥官将受严惩。

南部只让还炮,其他两具掷弹筒没好意思提。

还了怎样?南部在信中说:“而后贵我两军和睦共处。”

严昌荣差点儿没把下巴笑得掉下来。他把信拿给粟裕看,粟裕也乐了,对严昌荣说:“这一下,你们七团可把南部揍痛了。没什么好说的,搬家吧,我和你一起搬。”

有粟裕这样的师傅,徒弟也越来越机灵,严昌荣说:“南部急着要炮,那我就拉着他转,转得他晕头转向。”

为了一门炮,南部已经完全丢掉了武士的颜面,乞求不成,他就趁着“清剿”开始,调集400多个日军和1个团的伪军,直接到人家怀里来抢。

在敌后战场上,400多个日军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能合上两个加强中队了,这么多人,闹哄哄的,只是为了抢一门炮。所过之处,他们还能厚着脸皮在墙上刷标语:“新四军还我炮来,两具掷弹筒不要了。”

严昌荣就像叶飞曾经做过的那样,给鬼子打起了“蘑菇战”,忽东忽西,各种绕圈,绕了一个星期,直到把南部绕得完全没脾气为止。 KkIMOiJMNvgsebO+6QXUgQL4YJWI+oF6Z9R1rjthCnJnXdC1WUoSQ86KDvGrqj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