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要人物表

庄周  即庄子,曾为漆园吏,战国时代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庄子》一书传世。

惠施  即惠子,战国时代名家的代表人物,曾为魏国之相,跟庄子有较密切的关系,多次与之辩论。

孟轲  即孟子,战国时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蔺且  庄周弟子,《庄子·山木》篇有明确记载,是现今唯一可以确认的庄周弟子。

监河  侯庄周的朋友。庄周因家贫向他借米,他不肯借,却说等收了邑金后借给庄周三百金。

魏惠王  又称梁惠王,是战国时代魏国之君,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335年在位(据《史记·六国年表》)。在位时凭借李悝变法后魏国异常强大的国力,不断兴兵攻打诸侯各国,意欲灭韩并赵,再谋一统天下的大计。还曾举行“逢泽之会”,以朝周天子为名,号令诸侯。后因好战而不知进止,两败于齐国后,又被强力崛起的秦国乘虚而入,屡战屡败,国力从此一蹶不振。最后迫于强秦不断攻伐的压力,东迁魏都于大梁,遂被世人称为梁惠王。《庄子·山木》篇记有庄子见魏惠王一事。

亓官氏  庄周之妻,宋国贵族之女(姓氏与身份均为虚构)。

公孙丑  孟轲弟子。其与庄周在宋都商丘论辩的情节,则为小说虚构。

逸轩  庄周弟子,赵国公子,系小说虚构人物。

淳于悦  庄周弟子,齐国人,系小说虚构人物。

鄢然  惠施弟子,系小说虚构人物。

短须儒生  跟庄周论辩的鲁国儒生,系小说虚构人物。

长须儒生  跟庄周论辩的鲁国儒生,系小说虚构人物。

墨翟之徒  跟庄周在稷下学宫论辩者,系小说虚构人物。

惠施弟子  跟庄周在稷下学宫论辩者,系小说虚构人物。

长须游士  庄周在魏都大梁客栈所遇之游士,系小说虚构人物。

短须游士  庄周在魏都大梁客栈所遇之游士,系小说虚构人物。

黄须游士  庄周在魏都大梁客栈所遇之游士,系小说虚构人物。

摸鱼汉子  宋国人,教会庄周摸鱼、烤鱼,系小说虚构人物。

丫丫  庄周之女,系小说虚构人物。

嘟嘟  庄周之子,系小说虚构人物。

申不害  即申子,郑国人,战国时代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韩昭侯之相十五年,终使韩国国治兵强。

公孙鞅  即商鞅。姓公孙,名鞅。其祖本姓姬。卫国诸庶孽公子。少年时代好“刑名”之学,早年投奔魏国之相公叔痤门下,为中庶子。公叔痤死前举荐他为魏国之相,魏惠王不听。后闻秦孝公所颁求贤令,往秦游说,得秦孝公信任,为秦国变法革新。为秦相十余年,爵封大良造。后又因伐魏有奇功,秦孝公裂土封之于於、商之地,号为“商君”。后秦孝公卒,秦惠王继位,因被秦惠王记恨变法时罪及于他与其师傅的旧事,遂潜逃至魏。但不为魏王所纳,反被遣返至秦。万般无奈之下,乃铤而走险,举於、商之徒众反于秦。最后,兵败被擒,终为秦惠王施以五马分尸的极刑。

庞涓  魏惠王时魏国大将,与孙膑同师从鬼谷子习学兵法。后两败于孙膑、田忌,战败自杀。

孙膑  齐国人,孙武后裔。曾与庞涓同学兵法,才能为庞涓所忌。庞涓为魏将后,被诳骗至魏后处以膑刑(即削去膝盖骨)。后潜归齐国,为齐将田忌赏识,视为座上宾。齐魏交战时,两次为齐国军师,配合主将田忌,分别以“围魏救赵”与“减灶诱敌”之计,大败庞涓率领的魏国之师于桂陵、马陵,迫使庞涓战败自杀。著有《孙膑兵法》传世。

田忌  齐国名将,曾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两败魏师。后因功高而为齐相邹忌所忌,遭排挤而出走于楚,被楚王封之于江南。

田盼  齐国名将。齐宣王时,在齐魏“马陵之战”中与田忌配合,大败魏师,斩魏师之首十万。后来田忌因齐相邹忌设计陷害而逃楚,田盼则成了齐国最重要的大将。

段干朋  齐威王时齐国大臣,对齐魏“桂陵之战”的决策有重要影响。事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鬼谷子  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纵横家、谋略家。史书记载,纵横家苏秦、张仪,军事家孙膑、庞涓,都是他的弟子。

苏秦  周都洛阳人,曾师事鬼谷子,习学“阴阳”“纵横”之术,力主“合纵”,后游说六国之王成功,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爵封武安君,独力维持天下安宁多年。后“纵约”被破,乃至燕国为相。因与燕太后私通,怕事发祸至,乃自请至齐国为燕王行“用间”之计。至齐,深得齐湣王信任,权倾朝野,终为齐人嫉妒而被刺杀。临死前,遗一计,让齐王为他擒得真凶而杀之。

张仪  魏国张城人,与苏秦同师鬼谷子习学“阴阳”“纵横”之术,力主“连横”,后游说秦惠王成功,先为秦国之相,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不世之功。后又兼相魏国,再为楚国之相。晚年遭秦国权臣排挤,用计脱身,到魏国为相,死于魏相任上。

公孙衍  即犀首,魏国阴晋人,早年为魏王之将,官至犀首,故世人以此名之。后离魏至秦,游说秦惠王而得宠。曾率秦师屡伐魏国,打得魏国丧师失地,一蹶不振。因功官拜秦国大良造,爵位与当年为秦国变法的商鞅相侔。后为入秦为相的张仪夺宠,转而至魏,为魏王之将。先用计联合齐国名将田盼伐破赵国,破了苏秦的六国“合纵”之盟,接着策划了“五国相王”,后来又策动山东“五国伐秦”的战争,一直打进函谷关,让秦惠王胆战心寒。后来,又任韩国之相,与张仪等斗智斗勇,为战国时代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

淳于髡  齐国名士,战国时代有名的说客,曾一日向齐威王荐举七士。

周显王  即姬扁,周天子,战国时代周王朝名义上的“天下共王”,公元前368年至公元前321年在位。

魏襄王  魏惠王之子。曾于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与齐宣王、韩昭侯等相会于徐州,相互承认对方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

齐威王  田成子之孙,战国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378年至公元前343年在位(据《史记·六国年表》)。太公望之后绝祀后,田氏正式称王的第一代,《史记》称“自田常至威王,威王始以齐强天下”。

齐宣王  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42年至公元前324年在位(据《史记·六国年表》)。曾于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与魏襄王、韩昭侯等相会于徐州,相互承认对方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

赵成侯  战国时代赵国之君。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魏国派大将庞涓围攻邯郸。赵成侯向齐威王求救,齐国大将田忌与军师孙膑率兵往救,败魏师于桂陵。魏持续用兵,终破邯郸。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盟于漳水之上,赵成侯接受屈辱的条件,魏归赵都邯郸。

赵肃侯  周显王时期赵国之君,苏秦“合纵”之策的主要支持者,也是“合纵”轴心国的中坚力量。即位初期,为其弟赵国之相奉阳君架空。亲政后,支持苏秦“合纵”大计,终使赵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大大提升。

赵武灵王  赵肃侯之子,执政十九年时曾颁布“胡服骑射”令,实行军事改革,终使赵国军事实力大幅提升,赵国也由此开疆拓土,蔚然而成天下强国。

秦孝公  周显王时期秦国之君,曾下求贤令,任卫人公孙鞅变法改革,遂使秦国由弱变强,由此逐渐奠定了秦国在战国各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

秦惠王  秦孝公之子,曾先后任用公孙衍、张仪等客卿,使秦国国力益强,遂称霸天下。

韩昭侯  周显王时期韩国之君,曾任申不害为相,使韩国国力渐盛。

韩宣惠王  韩昭侯之子。

燕文公  周显王时期燕国之君,首起支持苏秦“合纵”之策,是苏秦游说成功的第一个诸侯王。

老聃  即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春秋时代道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同时,孔子曾向其问过礼。曾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有《老子》八十一章传世。

孔丘  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大夫。春秋时代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鲁昭公时开始兴办私学,招收弟子。鲁定公时,为中都宰,后升任小司空,再由小司空升为大司寇,兼摄鲁相之职。不久,因齐国女乐风波而辞职,前往卫国。后往宋国与楚国,再回卫国。鲁哀公时,回到鲁国,继续招收弟子讲学,晚年好《易》,年七十三而死。

苌弘  字叔,又称苌叔。东周内史大夫。孔丘至周室参访时曾向其问乐。

接舆  即楚狂,本姓陆,名通,字接舆。本是一个读书人,在楚国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士。因看不惯官场黑暗,又对楚国社会不满,于是就把头发剪掉,假装发疯,从此不再做官,隐居山里,躬耕自食。因为行为古怪,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楚狂”。

少正卯  鲁国大夫,主张政治革新,也兴办私学,被称为鲁国的“闻人”。因与孔丘政见相左,孔丘当上鲁国大司寇后将其杀害。

沈诸梁  楚国贤大夫,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居叶地,人称叶公。孔丘周游列国走投无路时曾往叶地拜访过叶公,相谈甚欢,互相倾慕,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蘧伯玉  蘧瑗,卫国大夫,卫灵公朝贤臣,深得孔丘敬重,曾多次向卫灵公进荐孔丘。

子路  即仲由,弁人。孔丘早期弟子,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曾任蒲邑宰。后在卫国任职,因卷入卫国内部权力斗争而被乱刀砍死。

颜回  字子渊,鲁人。孔丘弟子,是孔丘大弟子颜由之子,七岁拜孔丘为师。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

子贡  即端木赐,卫人,孔丘弟子,以口才著名,有杰出的外交与经商才能。

墨翟  即墨子,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与军事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有《墨子》一书传世。

杨朱  战国初期著名哲学家,也是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贵己”“重生”,宣扬“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吴起  卫国人,战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历仕鲁、魏、楚三国,都建立了不世之功。特别是辅佐楚悼王进行政治改革,使楚国积重难返的弊政得以革除,楚国国力得以迅速提升。但因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楚悼王死后,被旧贵族作乱射杀。著有《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司马穰苴兵法》齐名。事见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伍子胥  名员,字子胥,后因封地在申,又称申胥,春秋时代楚国人,因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其父兄而奔吴,得吴王阖闾重用,助吴国崛起强大。公元前506年,率兵伐楚,攻入楚都,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报了父兄之仇。后劝谏吴王夫差不要急于攻齐,应先灭越国,再徐图中原。夫差不听其谏,伍子胥因反对太宰伯嚭谗言,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而亡。

卫灵公  春秋时代卫国之君,姬姓,名元。公元前534年至公元前493年在位。《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有载,鲁哀公曾问孔子:“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认为当推卫灵公。

楚悼王  战国时代楚国之君,芈姓,熊氏,名疑(一作类),楚声王之子。在位时大胆任用卫人吴起为楚国变法革新,使楚国迅速富强崛起,取得了平百越、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不世之功。事见司马迁《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楚肃王  楚悼王之子。继位后,收捕射杀吴起并伤及悼王之尸的作乱贵族七十余家,并处以三族之刑。事见司马迁《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齐桓公  春秋时代齐国之君,姜太公之后,姜姓,吕氏,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执政期间,举“尊王攘夷”之旗,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事见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陈完  春秋时代陈厉公之子,后亡奔齐国,为陈氏来齐的始祖。事见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田常  即田恒,田成子,齐平公时代权臣,通过政变杀齐简公,立简公之弟为君(即齐平公),独揽齐国一切朝政大权。事见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田和  即齐太公,陈完的八世孙。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侯,田氏正式窃取姜姓之齐。事见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3UmjiLEaZfXJbUYc6JhjJS6vCRyocS42lu8zZSNdWEHqdM4IuZ1eEAnqjGzBSYg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