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牧民第一

【题解】

“经言”共九篇,《牧民》为其第一篇,一般认为本篇也是全书的纲领性篇章。牧民即治民,阐述治国理民的理论原则,包括国颂、四维、四顺、士经(十一经)和六亲五法等五项内容。“国颂”为第一节,阐明治国的原则在于“张四维”,即国家强大的基础在于提倡礼、义、廉、耻的道德。而“张四维”的前提在于“仓廪实”“衣食足”,即推行道德的基础在于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四维”为第二节,主要阐述四维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推行德政的内涵主要在于四维,一旦四维倾覆,国家也不能得到有效管治。“四顺”为第三节,阐明治民的原则在于“顺民心”,百姓有“四欲”和“四恶”,统治者必须予以重视。第四节“士经”,当作“十一经”,主要阐述治国驭民所需要的十一项经常性措施。第五节“六亲五法”,说明君主治国的一系列具体准则,认为君主治国需要广开言路,开诚布公。

文章还认为,治民的首要任务在于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建立维系国家安危的礼、义、廉、耻。治民应当顺应民心,为此必须满足民众的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的要求,行政不可欺骗民众,不可做侥幸一时的事情。

本文为格言体,风格警策,是政治家管仲治政经验的精练总结。其中关于注重粮食生产、注重经济基础、注重民心得失、注重教育引导等论述,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凡有地牧民者 [1] ,务在四时 [2] ,守在仓廪 [3] 。国多财,则远者来 [4] ;地辟举 [5] ,则民留处 [6]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 [7] ,则六亲固 [8] ;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 [9] ,在禁文巧 [10] ;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11] ;顺民之经 [12] ,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13] 。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 [14] ;上无量 [15] ,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不璋两原 [16] ,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 [17] ;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 [18] ;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 [19] ;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 [20]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右国颂 [21]

【注释】

[1]牧民:古代将治理国家百姓称为牧民。牧,放牧。引申为统治、治理。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古代政治特别强调治理民众遵循天时,不误农忙。

[3]仓廪(lǐn):仓库。储藏谷物处叫仓,储藏稻米处叫廪。或言,方形称仓,圆形称廪。此处并无分别。

[4]远者:远方民众。能吸引远方的民众来投奔自己,在古代被视为国家政治良好的表现。

[5]辟举:开发耕种全面。举,尽,皆。一说训“发”。耕种。

[6]留:长期停留安居。

[7]上服度:在上位者其穿戴及所用器物、车舆等不违背规矩,合乎法度礼数。上,指君主及统治者。服,服制、器物等。度,合乎法度。

[8]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一说为同姓宗亲昆族。此指君主之六亲,皆统治阶级重要成员。若一国之君在享用服御方面皆合制度,则六亲之间自可免除嫉妒,相安无事,减少摩擦,从而关系密切巩固,自有利于国家安定。

[9]故:所以。古人行文表达转折之词。省刑:减少刑法。即减少国家犯罪现象。

[10]禁文巧:即禁止奢侈。奢侈品泛指华丽的服饰、精巧的玩物以及过分奇巧而无益于实用的制品、物件等,犹今之所言“搞花样”。文,指过分的纹饰。

[11]饰四维:即“正四维”。饰,通“饬”。整治之意。四维,指礼、义、廉、耻,是四种维护国家存在的重要纲领。维,本义是绳索,后多表达纲领、纲纪之义。

[12]顺:通“训”。教化民众的意思。

[13]明鬼神:谓曲制祭祀之礼,以显明鬼神之德。古代帝王大都重视神道设教,以此来统一民众的意志。祗(zhī)山川:敬奉山川神灵。祗,敬。山川,指山川神灵。

[14]野芜旷,则民乃菅:言土多荒弃,民乃游荡。日本学者猪饲彦博说,“菅”当改为“荒”,惰也。

[15]无量:无限量。此处指挥霍无度。

[16]不璋:不阻止。璋,当作“障”或“墇”。塞,拥。两原:两种罪恶的根源。指上文所说的“无量”和“文巧”,两者为社会混乱的本源。原,同“源”。

[17]陋民:鄙陋之民。未开化之小民,尚未接受尊卑礼法启蒙。

[18]威令:国家权力的威严和政令。

[19]上校:对抗、冲撞上位者。校,冒犯,忤逆。

[20]孝悌(tì):古代最基本的人伦,敬奉父亲为孝,恭顺兄长为悌。

[21]右:古人书写从右向左竖行而下,所以称前面的文字为“右”。国颂:国家的根本法条。颂,本义是一种诗体,此处犹如说“格言”。此乃本篇第一部分的小题,行文有韵,如《诗经》中的“颂”体诗,内容又是讲治国之道,故称国颂。

【译文】

凡是拥有封地、养育管理百姓的君主,必须致力于农事、注重四时耕种,掌管好粮食贮藏。国家富裕、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自动投奔而来,荒地大量开发、耕地充分种植,本国的民众自然安心长留居住;粮仓充实了,生活富裕了,人们自然就知道要奉礼守节;衣食无忧了,日用丰足了,人们自然就懂得珍惜荣耀、避免耻辱。君主个人服御行为合法适度,六亲宗族之间就可以相安无事,关系密切,和睦稳固;国家的礼、义、廉、耻四维得到发扬,国君的法令就可以顺利贯彻、令行禁止。因此,减少刑罚的关键,在于禁止奢侈、减少挥霍;巩固国家的要旨,在于整顿四维、修正礼仪;训导民众的根本原则,在于明示鬼神之礼以表尊重,循序祭祀山川以示敬奉,长拜宗庙祖先以表恭敬,侍奉宗亲故旧以示孝顺。不重视遵从天时,就不能增长生产、累积财富;不重视利用土地,就不会粮仓充实、储备丰盈。田野荒芜、耕地废弃,百姓将四处流荡而怠惰荒疏;君主没有节制、挥霍无度,百姓就胡作妄为、不守法度。君主不禁止奢侈之风,百姓就放纵私欲、淫荡不伦;君主不堵塞奢侈、挥霍这两个祸根,犯罪就会大量增多,刑罚也会变得繁重。君主不重视尊敬鬼神之礼,小民将无从感悟尊卑;君主不敬奉山川祭祀,其威令就不能远播、达于民间;君主不恭敬宗庙祖先,老百姓就会犯上作乱;君主不恭顺宗亲故旧,孝悌之德就无法完备。总之,礼、义、廉、耻四维得不到发扬,国家就将会陷入灭亡。

以上为“国颂”的内容。

国有四维 [1] ,一维绝则倾 [2] ,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 [3]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 [4] ,义不自进 [5] ,廉不蔽恶 [6] ,耻不从枉 [7] 。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 [8] ;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右“四维”。

【注释】

[1]四维:此谓礼、义、廉、耻四者。维,本指系物或结网的绳索。引申为维系事物稳固的条件。

[2]倾:倾斜,失去平衡。

[3]复错:再得安置。错,通“措”。措置。后文凡遇“错”字,皆同。一说“错”为衍字。

[4]节:节度,法度。

[5]自进:只顾自己妄自求进。即自行钻营。

[6]蔽恶:隐蔽自己的恶行,不能算是贞廉。

[7]从枉:即趋从坏人。枉,邪枉,邪曲。

[8]全:不能廉则行不全,不能称为完人。一说“全”疑当作“正”。

【译文】

维系一个国家的存在,有四大准绳,断了一条,国家就会倾斜、失去平衡;断了两条,国家就面临危险;断了三条,国家就行将颠覆;断了四条,国家就必然会灭亡。倾斜了还可以扶正,危险了还可以挽救,颠覆了仍可以再起,灭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什么是这四大准绳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人有礼,就不会超越法度规范,破坏应守的规矩原则;人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不遵循荐举之路;人有廉,就不会刻意掩饰过错,贪慕虚名浮利;人有耻,就不会跟从坏人,与邪恶同流合污。所以,只要百姓能安分守己,不越出应守的规范,为君者的地位就能确保安定;人们不妄自求进,就不会滋生浮巧奸诈,也无欺谋之事;不掩饰过错,品行就自然端正,节操就完美保全;不同流合污、趋从坏人,也就不会产生邪恶、发生坏事。

以上是“四维”的内容。

政之所兴 [1] ,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 [2] ;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 [3] ;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 [4] ,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5] 。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 [6] ,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 [7] ,政之宝也。

右“四顺”。

【注释】

[1]兴:起,兴盛。

[2]我佚乐之:君主要使百姓感到生活安逸快乐。我,指君主。佚乐,即“逸乐”。指使百姓安逸喜悦。

[3]民为之忧劳:百姓愿为君主承受忧劳。

[4]畏其意:心生畏惧。

[5]服其心:心生服从。

[6]四欲:即上文所说的佚乐、富贵、存安和生育等四个需求。

[7]予:别本又作“与”。

【译文】

政令所以能够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意。民众害怕忧劳,我就使他们得到安乐;民众害怕贫贱,我就使他们求得富贵;民众害怕危难,我就使他们生活安稳;民众害怕家族灭绝,我就使他们生养繁育。能够使百姓得到安乐的人,百姓必然愿为他忧劳;能够使百姓求得富贵的人,百姓就愿意为其忍受贫贱;能够保全百姓生活安稳的人,百姓也愿意为其担当危难;能够保证百姓生养繁育的人,百姓也就不惜为其牺牲性命。所以,单靠刑罚不足以使民众真正感到畏惧,仅凭杀戮也不足以使民众心悦诚服。因此刑罚繁重太过泛滥,人心反而不知所惧,法令就更加不能有效推行;杀戮太多使得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将危险。因此,顺从和满足百姓上述所说的四种愿望,疏远的人自然变得亲近;如果强加推行上述所说的四种百姓厌恶的政令,亲近的人也会叛离。由此可知,明白“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以上是“四顺”的内容。

错国于不倾之地 [1] ,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 [2] ,下令于流水之原 [3] ,使民于不争之官 [4] ,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5] 。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 [6] ;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 [7] ;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8] ;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 [9] ;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 [10] ;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 [11] ;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量民力,则事无不成;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

右“士经” [12]

【注释】

[1]错:通“措”。安放,处置。

[2]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涸,干枯,枯竭。府,古代收藏财货、文书的地方。此指收藏东西的地方。一说此二句,“积”下当有“食”字,“藏”下当有“富”字。

[3]下令于流水之原:即政令顺应民心,民则顺从如流水。此句用水自源头顺流而下比喻政令顺应民心,易于推行。流水,在此指民众顺从。

[4]使:使用。官:在此指职位、岗位。一说为“官府”。原,同“源”。

[5]复:可以重复的事情。在此指不欺诈民众的意思。

[6]有德:能躬行实践而有所得的,称为“有德”。也可泛指有德行的人。

[7]五谷:五种谷物,一般指黍、稷、粟、菽、麦等。此处泛指各种粮食。

[8]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在此泛指各种牲畜。

[9]各为其所长:使百姓各尽其所长。

[10]信:守信。此处指兑现。庆赏:奖赏。

[11]偷:苟且。一世:一代。犹如说“短期行为”。诸侯世代相及,不可偷取一代之苟安而不顾其后。一说“世”疑作“时”,以音近而讹。

[12]士经:当作“十一经”。古代竖写,“十一”并作“士”。指上文所说的十一项治国要略。

【译文】

将国家建立在公正稳固的基础上,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把财货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使政令下达在顺应民心的源头上,让百姓相安于其所擅长之处不争长短,要指明犯罪为必死的道路,也要敞开立功必赏的大门。不要强干办不到的事情,不要追求不应得的利益,不要占有不能持久的地位,不要做不可再做的事情。所谓把国家建立在公正稳固的基础上,就是把政权交给有仁义道德的人;所谓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就是要鼓励百姓辛勤务农,努力从事粮食生产;所谓把财货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就是要让百姓发展副业,种植桑麻,饲养六畜;所谓把政令下达在顺应民心的源头上,就是要使推行的政令顺应民心,符合民意;所谓把民众用在无争议之位上,就是要尽其所长,各展其能;所谓向民众指出犯罪为必死之路,就是保证刑罚严厉且行之有效;所谓向民众敞开立功必赏的大门,就是奖赏功德要有信用,言出必行;所谓不强干办不到的事情,就是要度量民力,不可过分强行;所谓不追求得不到的利益,就是不强迫民众去做他们厌恶的事情,来满足不应有的欲求;所谓不占有不长久之位,就是不贪图一时侥幸而贸然进取,不顾将来;所谓不去做不可再做的事情,就是不要欺骗民众,强逞一时之能。这样,把政权交给有仁义道德之人,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努力从事粮食生产,百姓衣食就会充足;种植桑麻,饲养六畜,民众就可以生活富裕;能做到政令顺应民心,君主的威德命令就可以贯彻执行;使百姓各尽所长地自由生产,日常用品就能齐备;刑罚严厉,民众就不去干坏事;奖赏有信用,民众就不怕赴死救难;量民力而行事,就可以事无不成;不强迫民众去做厌恶的事情,欺诈作假的行为就不会发生;不贪图一时侥幸之功,民众就没有抱怨;不欺骗民众,民众就信赖并拥戴君主。

以上是“十一经”的内容。

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 [1] ;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 [2] ,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3] 。毋曰不同生 [4] ,远者不听 [5] ;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 [6] ?如月如日,唯君之节 [7]

御民之辔 [8] ,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 [9] ,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 [10] ,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 [11] ,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 [12] ,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 [13]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 [14] 。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 [15] ,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16]

右“六亲五法” [17]

【注释】

[1]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言以治家之法治理乡,乡不能被有效治理。即按照家族的格局治理乡里,而乡大于家,以治家之术治乡,则乡必不可治。为,治理。下文三事同此。

[2]以国为天下:古代春秋以前,是列国体制,多邦林立,“国”指邦国,“天下”则指全部受王朝统治的各邦总体。《管子》将“国”与“天下”相对而言,正是根据的这样的背景。

[3]“以家为家”四句:以家的格局治家,以乡的格局治乡,以邦国的格局治邦国,以天下的格局治天下。

[4]不同生:即族姓有别。生,姓。

[5]听:从。

[6]如地如天,何私何亲:言人君亲下,当如天地日月的无私。

[7]节:气节,度量。

[8]辔(pèi):驾驭马的缰绳。此处指治理百姓的手段。

[9]道:同“导”。引导。门:门径。

[10]召:通“诏”。号召。

[11]蔽:隐藏。

[12]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这两句是说,君主施政发令不应有所隐藏,应开诚布公。满,谓声满。言于室而声满于室,令一室之人皆闻之。言于堂亦然。

[13]萌:萌芽,发端。

[14]分:指合理分配。

[15]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指通晓时势、明察财用、任用官吏。

[16]失士:失去贤士的支持。

[17]右“六亲五法”:旧注多谓“六亲”与“五法”当分章,但二者在文中均无确指,难以诠释。本题与内容不甚相符,闻一多疑为“四观”之误,可备一解。参郭沫若等所撰《管子集校》之《牧民》。

【译文】

若按照治理家族的方法来治理整个乡里,乡里不可能被治理好;若按照治理乡里的办法去治理诸侯国,诸侯国也没法被治理好;若按照治理诸侯国的格局去治理天下,天下也不可能得到治理。正确的做法是,按照理家的方法去理家,按照治乡的办法去治乡,按照治国的要求去治国,按照治理天下的格局去一统天下。不要因为不同姓、不同族,就不听取关系疏远者的意见;不要因为不同乡,就不采纳关系疏远者的建议、办法;诸侯国不要因为不同国,就不听从远者的主张、良策。君主要广开言路、远近皆听,就像天地覆载万物般不分亲疏,哪里有任何偏私偏爱?要像日月普照宇宙般光明磊落,恩德遍及一切,这才算得上是君主的气度。

统率民众的大纲大策,在于君主重视什么;号召民众的法门,要看君主提倡什么;引导民众走入什么样的路途,要看君主的好恶是什么。君主想要的东西,臣下就想法得到;君主喜欢吃的东西,臣下就想去尝试;君主爱做的事情,臣下就想去实践;君主所厌恶的事情,臣下就极力去隐藏规避。因此,作为君主,不要掩饰、遮盖你的过失,不要擅自更改你的法度;否则,贤能之人不会帮助你。君主若在室内讲话,就要使全室的人听到;若在堂上讲话,就要使满堂的人听见,这样凡事开诚布公,才能称得上是圣明的君主。须知单靠城郭沟渠,不一定能固守城池;仅有强大的武力装备,也不一定能抵御敌人;光凭地大物博、财富丰厚,不足以拥有百姓。只有有道的君主,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才可避免灾祸的发生。

天下不怕没有贤能之臣,怕的是没有君主去使用他们;天下不怕没有财富,怕的是无人去管理分配它们。所以,通晓天时、把握时势的,可以任用为官长;没有私心、不营私利的,可以安排做官吏;通晓天时局势的,善于公平用财的,而又能任用贤才为官吏的,就可以尽力拥戴奉其为君主了。处事迟钝的人,总是落后于形势;吝啬财物的人,往往失去亲信;偏信谗言、任用小人的人,也总是失掉贤能之士的辅佐。

以上是“六亲五法”的内容。 yv2G3wOC2h8J+8eldq9k62GFm/8Xz1nxda1YOa3PnZVYYwv+nORNcTRIIZVn01L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