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信仰与传统

文化危机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说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在当今的中国,却存在着一种非常现实的同时也是最根本的文化危机,这就是传统无法传衍的危机。

这个问题太重大了。

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国家。但中国文化的特性使自己不容易累积、沉淀、转化为传统。因为传统传承的先期条件,按照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希尔斯教授的观点,历史上成就的精神范型必须引发人们的信仰,然后才能得以传衍。这就是传统所具有的克里斯马(Charisma)特质。而中国文化似乎不以追求终极信仰为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信仰总是与崇拜相混淆,并且与怀疑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说是重视崇拜,不重视信仰。

本来儒家思想和按照儒家伦理陶铸出来的理想人格精神,可以比较便捷地成为人们行为的范型,从而为儒家思想的传衍准备条件。但儒家的理想人格精神往往被推向两个极端——要么被神化,要么不近人情,后世的人们难以从这样的范型中直接接受传衍的信息。而在历史上担当传承角色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他们的第一流人物,又大都能够做到集儒释道各家各派的思想于一身,荣辱、升沉、进退各有取义,成为全知全能、自在自足的自我,外界事物不复再有神圣的权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儒那里达到一个极致。理学固然是儒学的发展,但就其对传衍传统的作用而言,有时不免存有“理障”。而明代的心学,则是“万物皆备于我”了,不必要也不需要再去寻找“心外”的绝对符号。

中国文化里面这种弱化外在权威和轻慢信仰的特性表现在诸多方面。任何宗教都是以神的崇拜为基础。然而孔子说:“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两句话对宗教信仰的消解力不知有多大。文本的权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经典崇拜,是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系统共有的现象。可是亚圣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直言不讳地反对经典崇拜。宗教与文本经典是传统传衍的两个重要链环,却被打了折扣。只有家庭和学校可以承担比较集中的传衍传统的职能。可是中国的学校历来不是独立的学术机构,与其说是传衍传统的渠道,不如说是培养后备官员的场所。希尔斯写道:“大学不允许外来权威对它们妄加干涉,除非这些权威将自己置于大学的传统之中。” 中国的学校,即使时至今天,也没有实现这一学术独立的原则。

至于中国的家庭,自然是保存和延续传统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单位。血缘纽带不仅使前一代或前几代的行为范型向后代传递成为可能,而且也是抵御瓦解异质传统侵袭的有效堡垒。家族与世系在中国传统社会,始终是凝聚传统的最佳社会网络。但近百年来,能够凝聚传统的家庭和家族事实上解体了。家族与世系的社会网络变得纲颓维殄、百孔千疮,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本该担负的传衍传统的功能。

这是就中国文化的内在理路来追寻何以会发生传统难以传衍的危机。

如果从经济政策和文化冲突的角度着眼,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的生产力低下的民族入主,也常常造成传统的断流。当然不是绝然的无丝毫衔接的断,而是断中有续,甚至占据统治地位的集团还会采取种种措施有意识地接续传统,尽管有时不免有“谬续家谱”之嫌。清王朝在文化问题上的小国心态,注定播下的是畸形的种子,收获的果实不可能健全。

中国社会发展到19世纪中叶,也就是道光季年,已是内忧外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时,起而救助危机并自觉接续和传衍传统的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中兴诸将”,他们以自己的努力真正建立起一套有权威的行为规范,引起全社会的钦敬。虽然可控区域和持续时间都相当有限,但影响至为深远。这是一次有声有色一时间造成气候的重建中华文化传统的活动,应拭去历史的尘埃,重新给以评价。

现代新儒家的努力宗旨,也是在面对传统解体和外来思想的冲击下,为化解危机和接续传统来寻找出路。其主要特点是把文化作为一种信仰,笔者倾向于认为,这是继曾国藩之后的又一次重建传统的活动。

人类的21世纪正向我们阔步走来。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尤其是传统是否会成为现代化的阻力,不应该再成为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却不容易凝结为传统;有传统,却不容易传衍,这是我们遭遇的长期扭结不开的真正的文化危机。

此文为出席哈佛大学1992年9月召开之
“文化中国:诠释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所提交之论文提纲 8u5kux64a/nKEfPLifVhRRtxMVywAbZAXWHMTunI9Wll74bLgjTM3hgiXusz4J2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