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部分
生活原则

1
拥抱现实,应对现实

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理解现实如何运行,以及如何应对现实。面对这一过程的心态至关重要。我发现很有帮助的做法是,把生活想象为一场游戏,我面临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需要破解的谜。我通过解谜获得一块宝石,即一项原则,它能帮助我在未来避免同样的问题。不断收集这样的宝石能够提高我的决策水平,这样我就能进入更高一级的游戏,游戏变得更难,涉及的利益也变得越来越大。

我在游戏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帮助我也可能伤害我。如果我能调和我的情绪与逻辑,只有在二者相符时才行动,我就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了解现实如何运行,构想我想要创造的东西,将其实现,是让我非常兴奋的事情。努力争取伟大的目标很容易让我失败,因而我必须不断学习并想出新的主意才能继续前进。我发现,卷入快速学习的反馈循环之中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就像冲浪者热爱冲浪一样,尽管这有时会使你跌倒。不要理解错了,我至今依然害怕跌倒,依然觉得跌倒很痛苦。但我会思考这种痛苦,并明白我将克服这些挫折,而且我学到的东西将主要来自对挫折的反思。 就像长跑者忍耐痛苦去体验“跑步者的愉悦感”一样,我已经基本上走出了为犯错而痛苦的阶段,而是享受从犯错中学习的愉悦。我相信通过练习你也能改变自己的习惯,体验同样的“从犯错中学习的愉悦感”。

1.1 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

理解现实,接受现实,处理现实问题,既是务实的,也是美妙的。我已经是一个超级现实的人,所以我学会了欣赏所有现实的美好,包括严酷的现实,并开始鄙视不现实的理想主义。

不要理解错了:我相信实现梦想的重要性。在我看来,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实现梦想。追求梦想让生活有了韵味。我要强调的是,创造伟大事物的人不是空想者,而是彻底地扎根于现实。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将帮助你明智地选择自己的梦想并实现它。我发现下面这句话几乎永远是对的:

a. 梦想+现实+决心=成功的生活。 取得成功、推动进步的人对现实背后的因果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利用原则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过来也成立:没有深深扎根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会制造问题,而不是推动进步。

成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都有内心深处的需求,所以每个人都要决定对自己而言什么是成功。你想成为宇宙的主宰还是成天吃零食看电视,还是想要追求别的东西,我并不关心。我真的不关心。一些人想要改变世界,而另一些人只想与世无争地简单生活、享受生活。二者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需要判断自己最珍视的是什么,并选择实现它的路径。

下图以极为简单化的方式展示了你需要思考的抉择。花点时间思考一下,你处在下面这张图的哪个位置。你觉得自己处在什么位置?

问题不只是对这两方面你分别追求多少,而是你如何努力工作以尽量实现二者兼得。这两方面我都很想要,所以我愉悦地努力工作,以争取二者兼得,并且发现它们很可能是一回事,而且相辅相成。我逐渐明白,从生活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并不只是一个要为此而工作得更辛苦的问题。这更多的是一个有效工作的问题,因为有效工作能把我的能力提升几百倍。我并不关心你想要什么,或者你愿意为此付出多少辛劳。这是你应该决定的事。我只是试图向你传授,是什么帮助我最好地利用每一小时,并从每次努力中获取最大收获。

最重要的是,我认识到以下颠扑不破的真理。

1.2 真相(或者更精确地说,对现实的准确理解)是任何良好结果的根本依据

当真相与愿望不符时,大多数人抗拒真相。这很糟糕,因为好东西会自己照顾自己,而理解和应对不好的东西才是更重要的。

你同意吗?如果不同意,以下内容就将对你无益。如果你同意,我们就继续阐述。

1.3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

任何人都不是生来就知道真相是什么。我们必须或者自己发现真相,或者相信、追随其他人。关键在于知道哪种做法将带来更好的结果。 我相信:

a. 对于快速学习和有效改变而言,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是价值无限的。 学习过程是一连串的实时反馈循环:我们做决定,看到结果,然后根据结果改进对现实的理解。做到头脑极度开放能够增强这些反馈循环的效率,因为这能让你和其他人无比清晰地看到你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而不会产生误解。你的头脑越开放,你就越不会自欺,其他人也就越会给你诚实的反馈。如果他们是“可信”的人(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可信” 的也很重要),你就会从他们那里受益良多。

做到极度透明、头脑极度开放,可以加快这一学习进程。这也可能很难,因为极度透明而不是有所遮掩,可能会招致批评。惧怕这一点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你不能坦然地让自己做到极度透明,你就学不到东西。

b. 不要担心其他人的看法,使之成为你的障碍。 你必须以自己认为最好的独特的方式行事,这样做肯定会有反馈,你必须开明地思考这些反馈。

学着做到极度透明,就像学习如何公开发言一样:一开始你会难堪,但你练得越多,你就越能应付自如。我就是这样。例如,我现在依然本能地觉得,我像在本书中这样极度透明是不舒服的,因为我在公开展示我的个人情况,这会引人注意,也会招致批评。但我还是这么做了,因为我知道这样做是最好的,而如果我让恐惧阻碍自己,我将对自己不满意。换言之,我在很长时间里都体会到极度透明的好处,所以现在如果不这么做,我反而会不舒服。

除了让我能自由做自己之外,这样做还会让我和其他人相互理解,与彼此不理解相比,这更有效而且更让人快乐。想想看,如果人们不是隐藏看法,而是公开分享看法,这将减少多少误解,世界的运转将会变得多么高效,我们将会多么接近真相。我指的不是每个人的内心私密,而是人们对彼此和现实的看法。你们已经看到,我已经亲身体验到,这种极度探寻真相、极度透明,如何大大改善了我的决策和人际关系。所以每当我面对抉择时,我的直觉都是保持透明。我以此作为行事原则,并且建议你们也这么做。

c. 拥抱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将带来更有意义的工作和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我在观察了成千上万个尝试了这种做法的人之后总结出的经验是,只要多练习,绝大多数人会感觉这样做很有收获,很快乐,换其他做法反而不舒服。

这需要练习和改变人的习惯。我发现大多数习惯的改变通常需要约18个月,这也一样。

1.4 观察自然,学习现实规律

大自然向我们展示了所有的现实规律。这些规律不是人创造的,但通过理解规律,我们能利用规律促进自身的进化,实现我们的目标。例如,人类能飞行,能在全世界发送手机信号,这些能力来自理解和应用已有的现实规律——物理规律或自然世界的法则。

我花费大部分时间考察给我带来最直接影响的现实——经济、市场、与我打交道的人背后的驱动因素,同时,我也花时间考察自然,通过观察、阅读思考自然的运作原理,并与这方面最好的一些专家交谈,这带给我不少收获。我发现,考察人类和自然之间有哪些共同和不同的规律,既有趣也很有价值。这给我看待生活的态度带来了很大影响。

首先,我发现大脑的进化让我们能够思考现实的运行方式,这是件很美妙的事。人类最独特的能力是,只有人类能从更高的维度看待现实,并总结出对现实的理解。其他物种都是遵循本能生活,只有人类能够超越自身,在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时间(包括他生前和出生后的时间)中看待自身。例如,我们可以思考,大自然的“飞行机器”“游泳机器”以及无数其他从极微小的到极庞大的“机器”,是如何相互作用,组成一个有序运转、逐渐进化的整体的。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进化出了复杂得多的大脑皮层,从而拥有抽象思考、逻辑思考的能力。

由于拥有高层次的思考能力,人类在各物种中独一无二,但也只有人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其他物种的生活简单直接得多,不会像人一样苦苦思索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与动物不同,大多数人努力调和自身的情感、本能(来自人类大脑与动物相似的部分)与理性(来自人类大脑更发达的部分)。这一冲突导致人混淆了事实和自己想要的事实。我们来看看这一两难处境,以尝试理解现实的规律。

人在尝试理解任何东西(经济、市场、天气等)时,都可以从两种视角出发:

1.自上而下: 努力找到这些东西背后的唯一驱动法则或规律。例如,在理解市场时,人可以研究影响所有经济和市场的普适法则,如供求关系;在理解物种时,人可以集中了解基因密码是如何对所有物种发生作用的。

2.自下而上: 研究每种具体情况及其背后的法则或规律,例如,小麦市场独特的法则或规律,或者使鸭子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基因序列。

自上而下地观察事物,是在宏观普适法则背景之下理解我们自身和现实规律的最佳途径。这不是说自下而上的角度没有价值。事实上,想要准确理解世界,这两种角度你都需要。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观察每种具体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具体情况与理论是否相符,即是否符合我们认为存在的法则。如果相符,我们的理解就是对的。

自上而下地观察自然,我们会发现我们所说的人性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动物性。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是数百万年的基因进化的结果,而其他物种的大脑也经历了类似的进化。因为人和其他动物有共同的祖先,并且受共同的规律支配,所以二者存在类似的特征和局限。例如,男人和女人的生殖过程、用两只眼睛进行深度感知,以及许多其他系统,是动物王国里的许多其他物种都具有的。类似地,人类大脑有一些“动物”部分,在进化意义上要比人类本身古老得多。这些共同规律是最高层次的规律。假如人类只是观察自身的话,是不会清楚地看到它们的。

如果你只通过观察一个物种(如鸭子)尝试理解普适规律的话,你会失败。同样地,如果你只通过观察人类理解普适规律,你也会失败。人类只是约1 000万个物种里的1个。复杂的力量让原子不断组合、分离,形成无数的事物,人类只是沧海一粟。但大多数人就像蚂蚁一样,只专注于自身及其所在的蚁丘。他们以为宇宙围绕着人转,不关注对所有物种都适用的普适规律。

为了弄清楚现实的普适规律和对待它们的原则,我发现有益的做法是,努力从自然的角度观察事物。尽管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非常聪明,但与整个自然相比,我们的智慧就像是生长在山岩上的苔藓。我们没有能力设计和制造一只蚊子,更不用说宇宙中所有的物种和大多数其他东西了。所以我的出发点是,自然比我更聪明,我努力让自然教我认识现实规律。

a. 不要固守你对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这将使你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 很重要的是,不要让偏见阻碍我们保持客观。想要取得好结果,我们需要冷静而不是情绪化。

当我看到一些我(或人类)认为是错误的自然事物时,我会先假定我是错的,然后努力弄明白,为什么说自然如此运行是合理的。这让我认识了到很多东西,改变了我对以下问题的看法:(1)什么是好什么是坏;(2)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3)当面对最重要的抉择时我该怎么做。为了说明原因,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多年前我去非洲时,看到一群鬣狗扑倒了一只幼小的角马。这让我觉得反胃。我对那只角马感到同情,并且认为我看到的景象很糟糕。但问题是,这件事是真的很糟糕,还是因为我有偏见所以认为它很糟糕,而事实上它好极了?这让我陷入思索。假如我看到的事情没有发生,世界会变好还是变差?这个视角促使我考虑这件事后续、再后续的影响,于是我发现那样的话世界将会变差。我现在认识到,自然会走向整体的最优化,而不是个体的最优化,但多数人只是根据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判断好坏。我看到的情况是正在运行的自然进程,它能有效促进整个世界的改善,比人类发明的任何程序都有效得多。

多数人把对自己或者自己关心的人不利的事情叫作坏事情,而忽视了更大的好。群体也有这种倾向:一种宗教的信仰者会认为自己的信仰好,其他人的信仰不好,导致两方信徒相互残杀,而且都坚信自己在做对的事情。通常,人们彼此冲突的信念或利益会妨碍他们从对方的视角看事情。这不好,也不理性。尽管我能理解,人们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不喜欢对自己有损的东西,但只根据事物对个人的影响就将其判定为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这是不合理的。这么做是在假定个人的愿望比整体的好更重要。在我看来,自然似乎把“好”定义为对整体好的东西,并通过最优化进程实现这种“好”,这是更好的做法。所以我开始相信一条普遍法则:

b. 一个东西要“好”,就必须符合现实的规律,并促进整体的进化,这能带来最大的回报。 例如,如果你发明了某种世界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你几乎肯定会获得回报。反之,状况不佳、偏离进化进程的人、物种和事物通常会遭到现实的惩罚。

在探寻所有事物的真相时,我开始相信:

c. 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是唯一永恒的东西,是一切的驱动力。 从最小的亚原子粒子到整个银河系,一切都在进化。尽管所有东西似乎都会死亡或消失,但真相是,它们只是以进化的形式重新组合了。还记得吗?能量是不能被摧毁的,只能改变其形态。所以,同样的东西一直在不断以不同形式分裂、重组。其背后的力量就是进化。

例如,每个生物的首要目标是做基因的容器,基因不断进化出生命。每个个体体内的基因都来自远古时代,基因在承载它的个体死去之后还会长存,并进化出越来越复杂的形式。

在思考进化时,我意识到进化不仅仅以生命的形式存在,其传输机制也不仅仅是基因。科技、语言等,一切都在进化。例如,知识就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不断进化。在很多代人的时间里,知识对人的总体影响和基因的影响一样大,甚至更大。

进化是好的,因为它是一个适应的过程,通常会推动事物的改善。产品、组织、人类的能力,所有东西都在以类似的方式逐渐进化。这只不过是一个要么适应、改进,要么死亡的过程。在我看来,这个进化过程看起来就像右图:

进化由各种适应和创造组成,它们能够提供即时的好处,但这些好处的价值会不断降低。这一痛苦的降低过程可能引发新的适应、创造,把新的产品、组织和人类能力带到新的、更高的进化水平上(参见143页图),也可能引发衰落和死亡,就像左侧的第二幅图所示。

想想你知道的任何产品、组织或人,你就会知道这是真的。世界上到处都是曾经辉煌但逐渐衰落和毁灭的东西,只有极少数东西一直在重塑自身,不断达到伟大的新高度。所有机器最终都会崩坏、分解,机器的零件会被回收用来制造新的机器。我们人类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有时这让我们悲伤,因为我们已经和我们的机器产生了感情,但如果从更高的层面来看的话,观察机器如何进化,其实是件很美妙的事。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完美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目标,激发永不停息的进化过程。假如自然或任何东西是完美的,它就不会进化。生物、组织和个人总是高度不完美的,但都拥有改善的能力。所以,与其顽固地隐藏我们的缺点,假装自己是完美的,还不如找出并应对我们的缺陷。你可以从自己犯的错误中获得教益,不断坚持,为成功做出更好的准备,否则就将失败。

就像俗话说的:

d. 不进化就死亡。 这个进化循环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国家、企业、经济体,以及一切事物。整体会自动地自我修正,个体却不一定。例如,假如市场供给过多、浪费过多的话,价格就会下跌,企业就会破产,产能就会降低,直至供给下降到与需求相适应的水平,那时进化循环又会从相反的方向重新开始。与此类似,假如一个经济体的情况足够糟,经济管理者就会做出必需的政治改革和政策调整,否则他们将无法留任,只能把位子让出来,让继任者这样做。这些循环是连续的、以符合逻辑的方式推进的,而且有自我强化倾向。

关键在于经历失败、学习和快速的改进。如果你不停地学习和改进,你的进化过程就会循环上升;如果做得不好,它就会如右图,甚至更糟。

我相信:

1.5 进化是生命最大的成就和最大的回报

进化是出于本能的,所以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到内心深处的这种动力,也就是说,我们本能地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本能地创造和改进技术以帮助自己。历史表明所有物种都将或者灭绝或者进化成别的物种,只是我们寿命有限,不容易看到这一点。但我们确实知道,我们所说的人类,只不过是约20万年前基因进化成一种新形式带来的结果,而且人类肯定或者灭绝,或者进化到更高级的状态。我个人相信,在人造技术的帮助下,人类很可能将要开始加速进化,这些技术能够分析大量数据,以比人类更快更好的方式“思考”。我不知道要经历多少个世纪,人类才能进化成一种更高级的物种,比现在的人更接近于无所不知——如果人类没有自我毁灭的话。

自然的一个奇妙之处是,自然中充满了个体生物,各自以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式行动,不理解也不引导整体的变化,但它们构成了一个美妙运转且不断进化的整体系统。虽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觉得这是因为进化创造了:(a)促使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终使整体进步的激励和互动机制;(b)自然选择过程;(c)快速的试验和适应。

a. 个体的激励机制必须符合群体的目标。 自然创造了各种激励机制,促使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体带来整体的进步。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性与自然选择。自然给了人类极多的从事性行为的激励,主要表现为该行为会提供巨大的快乐,但它的目的是促进基因的进化。通过这一方式,每个个体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也为整体的进化做了贡献。

b. 现实为了整体趋向最优化,而不是为了个体。 为整体做贡献,你就可能收获回报。自然选择让更好的品种得以保留和传承(如更好的基因、更好的养育他人的能力、更好的产品等)。结果是整体的持续循环改进。

c. 通过快速试错以适应现实是无价的。 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或引导,自然选择的试错过程就能实现改进。我们进行的学习也是这个道理。至少有三种学习能促进进化:以记忆为基础的学习(有意识地储存不断出现的信息,以便以后可以记起来);潜意识的学习(从未进入意识的、我们从经验中习得的知识,但也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与人类思考无关的“学习”,例如记录物种适应进程的基因的进化。我曾以为以记忆为基础的有意识的学习是最有力的,但我后来明白,试验和适应能带来更快的进步。想要明白自然是如何不依靠思考而改进的,只需看看(能思考的)人类与(连大脑都没有的)病毒斗智斗勇的过程。病毒就像是聪明的国际象棋对手。病毒飞快地进化(通过将不同种类病毒的遗传物质结合在一起),让全球卫生共同体里最聪明的人忙得不可开交,不断思索对付病毒的新办法。在当今这个时代,理解这一点尤为有用,因为今天的计算机可以运行大量展现进化过程的模拟程序,帮助我们看到哪些进化成功,哪些不成功。

我将在下一条讲述一种一直在帮助我快速进化的流程,我相信也能帮到你们。但我想先强调,在确定什么对你重要、你要追求什么时,你的视角是多么重要。

d. 意识到你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并决定你想成为什么样子。

个体的人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在我们自己看来,我们就是一切,例如,我们的生命终止了,对于我们而言,全世界也就消失了。因此对大多数人(以及其他物种)而言,失去生命是最糟糕不过的事情,因此尽量拥有最好的生活就是无比重要的。但是,如果从自然的视角俯视自身,我们显然又是毫无分量的。现实是,今天的每个人都只是约70亿人类中的一员,而人类又只是地球上约1 000万物种中的一个。地球只是银河系约1 000亿颗行星中的一个,而全宇宙有约2万亿个星系。人的寿命只是人类历史的约3 000分之一,而人类历史又只是地球历史的2万分之一。换言之,我们渺小、短命得不可思议,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其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同时,我们又本能地希望有意义,希望进化,而我们只能产生一丁点儿意义。所有这些一点点的意义加起来,才是宇宙进化的推动力。

问题是我们有多重要,以及如何进化。我们对其他人重要吗?(他们和我们一样,从宏大的视角来看也不重要。)我们是否在某种更大的、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的意义上重要?还是说,我们重不重要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忘掉它,及时行乐?

e. 你的未来取决于你的视角。 你在一生中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将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事物,以及你关心什么人、什么东西(你的家庭、社区、国家、人类、整个生态系统,等等)。你必须决定,你将在多大程度上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以及你将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哪些人。这是因为你将不断遇到迫使你做出上述抉择的情况。

也许这样的抉择不符合你的口味,似乎需要更加广博的知识储备,但无论是有意识地还是下意识地,你都将做出这样的抉择,而且这些抉择将是很重要的。

就个人而言,我现在发现,拥抱现实、从自然的视角俯视自身、做宇宙整体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是件很美妙的事。我本能的和有意识的目标都只是进化,利用自己的生命和特性,以某种微弱的方式为进化做贡献。同时,我最喜欢的东西(我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是我的驱动力。所以,我发现现实和自然的规律——包括我以及一切东西会如何分解、重组——都是美好的。尽管在情感上,对于将与我关心的东西最终分离,我很难接受。

1.6 理解自然提供的现实教训

我发现,理解自然和进化的规律,在很多方面对我有好处。最重要的是,这会帮助我更有效地应对自己遇到的现实,做出艰难的抉择。当我开始从理解现实规律的视角看待现实,而不是认为现实不对时,我发现几乎所有起初看起来“不好”的东西,如雨天、缺点甚至死亡,都是由于我对于自己想要拥有的东西持有先入为主之见。我逐渐意识到,我产生这些最初的反应,是因为我没有把事物放到大背景下看待,即现实的构造是让整体实现最优,而不是尽力实现我的愿望。

a. 把你的进化最大化。 我在前文中提到,人独特的逻辑、抽象、从更高层次思考的能力,是在大脑皮层的构造中完成的。人类大脑的这些部分比动物更发达,让我们可以反思自身,引导自己的进化。因为我们能进行有意识的、以记忆为基础的学习,所以我们能比任何物种都更快、更深入地进化,不仅一代代地进化,而且在自己的一生中进化。

这种持续地追求学习和改进的动力,让人类天生地对进步感到快乐,对快速进步感到兴奋。尽管大多数人觉得他们是在追求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玩具、大房子、金钱、地位等),但这些只能带来小的满足,远远无法与进步能给大多数人带去的长期的满足感相比。 一旦得到我们追求的东西,我们的满足感通常不会延续。这些东西只是诱饵。追逐诱饵要求我们必须进化,而且对所有人来说重要的是进化,而不是回报本身。这意味着对大多数人而言,成功就是以尽可能高效的方式拼搏和进化,即迅速认识自身和所处环境,然后通过改变实现进步。

这是收益递减规律的自然结果。 想想赚钱这件事。一旦钱赚得太多,人从赚钱中得到的边际收益就会很小或者没有,这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这和任何形式的过量是一个道理,如暴饮暴食。如果拥有健康的心智,人们就会开始探索新东西,或者更深入地探索旧东西,并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强大。如弗洛伊德所说,“爱与工作是人性的基石”。

工作不一定是一份职业,不过我认为如果是职业的话,通常要好一些。工作可以是任何会使人进步的长期挑战。你也许已经猜到了,我相信,对于有意义的工作的需求,与人天生的进步渴望相关。而人际关系是人与他人的自然联系,它会使人对他人和整个社会有意义。

b. 记住“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我们天生想要进化,而我们追逐的其他东西尽管美好,却不能维持我们的快乐,这一认识帮助我聚焦于我的目标:不断进化,为整体进化贡献绵薄之力。虽然我们不喜欢痛苦,但自然的一切创造都有目的,所以自然让我们痛苦是有意图的。那么意图是什么?痛苦让我们清醒,帮助我们进步。

c. 自然的一项根本法则是,为了赢得力量,人必须努力突破极限,而这是痛苦的。 正像卡尔·荣格所说,“人需要困难,这对健康来说是必需的”。但多数人本能地躲避痛苦。不论是锻炼身体还是历练头脑,人都会躲避痛苦,如举重的痛苦,如沮丧、思想挣扎、尴尬、耻辱的痛苦。当人面对自身存在缺陷这个严酷现实时,这一点就体现得更明显了。

1.7 痛苦+反思=进步

人避免不了痛苦,尤其是在追求雄心勃勃的目标时。信不信由你,如果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痛苦,感到痛苦就是你的幸运,因为这将提示你寻找解决方案以便继续前进。如果你能养成一种习惯,面对精神痛苦时能够自动地反思痛苦而不是躲避痛苦,你将能够快速地学习和进化。 直面你的问题、错误和弱点导致的痛苦现实,会大幅提高你的效率,我相信,只要你看到了这种做法的好处,你就不会再用别的做法了。你只需要把这种做法养成习惯。

大多数人在痛苦时不愿反思,而一旦痛苦消失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所以他们难以通过反思得到教益。如果你在痛苦时就能好好反思(这个要求也许太高),这非常好。如果你能记得在痛苦消失后反思,这也很有价值。(我设计了一个“痛苦按钮”App帮助人们这么做,我将在附录中讲述它。)

你面临的挑战将考验你,强化你。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失败,就说明你没有努力突破极限,而如果你不努力突破极限,你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努力突破极限有时失败有时成功,但都能带来好处。虽然这种做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假如适合你的话,你会对此产生依赖,那将是一种美妙的体验。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带给你这样的考验,而你愿不愿意以退为进、从失败中获益,取决于你自己。

如果你选择在这条常常很痛苦的个人进化之路上拼搏,你将自然而然地不断“更上一层楼”。当你到达了更高一层的境界,你就会发现,你原来只是因为境界低才觉得之前包围着你的那些纷至沓来的东西令人头疼,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生活中的大多数东西都不过是“同类情况的重演”。你的层次越高,你就越能有效地应对现实,塑造符合你目标的结果。而曾经看起来复杂得不可思议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

a. 迎接而非躲避痛苦。 如果你不是放任自己,而是养成习惯,总是在一定程度的痛苦中工作,你将更快地进化。事情就是这样。

每当你遇到痛苦的东西时,你就处在生活中一个潜在的重要节点:你可以选择健康并痛苦的事实,也可以选择不健康但舒适的幻觉。妙处在于,如果你选择了健康之路,痛苦将很快变成快乐。痛苦就是信号!就像不锻炼的人开始锻炼,养成享受痛苦的习惯,从痛苦中学习,将让人“步入新境界”。

我所说的“步入新境界”是指,你将喜欢上以下三点:

• 找到、接受,并学会如何应对你的弱点;

• 更喜欢周围的人对你坦诚,而不是隐瞒对你的负面看法;

• 展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强行把弱点伪装成优势。

b. 接受严厉的爱。 在我的生活里,我想给他人尤其是我爱的人最好的东西是,应对现实以实现愿望的能力。为了实现增强他们能力的目标,我经常会否定他们的“愿望”,因为这样做将给予他们拼搏的机会,以便他们增强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实现愿望。这在情感上会让人难以接受,尽管他们在理智上明白,他们需要通过困难体验增强能力,如果我只是给他们想要的东西,就会削弱他们,最终导致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

当然,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没有缺点。我们接受的各种教育和现实经历让我们对自身的缺点感到难堪,并试图掩盖缺点。但能够真实展现自我的人是最快乐的。如果你能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自身缺点,这将解放你,帮助你更好地应对缺点。我建议你不要为自己的缺点感到羞愧,要明白任何人都有缺点。把缺点摆上桌面将帮助你戒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获得真正的能力,拥有充足的理由保持乐观。

这一创造性适应与提升的进化过程,即不断寻找、实现和追求更大胆的目标,不仅适用于个人与社会如何前进的问题。它同样适用于逆境,而逆境是不可避免的。你一生中必定会经历某个一败涂地的时刻。你可能工作失败、家庭失败、失去亲人、遭遇严重事故或疾病,或者发现你想象的生活永远遥不可及。总会有某些厄运找上你。那时,你将深陷痛苦,可能觉得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力量。然而,你几乎总是有这样的力量——你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你能否认识到这个事实,尽管可能当时看起来不是这样。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经历挫折的人,在成功适应挫折后变得和以前一样快乐,甚至更快乐,尽管当初的挫折似乎是毁灭性的。你的生活质量如何,将取决于你在这些痛苦时刻做出的抉择。一个人妥善适应的能力越强越好。 无论你想实现什么样的生活愿望,你的适应能力、在个人进化之路上快速有效前进的能力,将决定你能否成功和幸福。如果你做得好,你就能改变自己的心理反应模式,使痛苦成为某种你渴望的东西。

1.8 考虑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

在认识到自然进化带来的更高层面的结果后,我开始发现,如果人们过度重视决策的直接结果而忽视后续和再后续的结果,他们就很难实现目标。这是因为直接结果和后续结果的值得追求性通常是相反的,这会造成决策的重大错误。例如,锻炼的直接结果是痛苦和花费时间,通常被视为不值得追求的,但后续结果是更健康和更具吸引力的形象,这是值得追求的。类似地,好吃的食物往往对你身体不好,反之亦然。

直接结果经常是诱惑,导致我们失去真正想要的东西,直接结果有时也是障碍。这就好像自然正在对我们进行分类:自然扔给我们各种暗藏玄机、结果有好有坏的选择,而那些决策时只考虑直接结果的人会受到惩罚。

而有的人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顶住诱惑,克服可能妨碍自己实现目标的痛苦,这样的人拥有成功人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1.9 接受结果

大部分时候,生活让你做许多决策,给你许多从错误中恢复的机会,所以只要你处理得好,就能拥有美妙的生活。当然,有时某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例如生下来所处的环境、事故与疾病等。但大多数时候,只要以正确的方式应对,最差的情况也能被扭转。例如,我的一个朋友在跳进泳池时撞到了头,导致四肢瘫痪。但他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这件事,变得和其他人一样快乐,因为快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我的观点很简单: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情况,如果你能负起责任,进行良好的决策,而不是抱怨你无法控制的东西,你将更有可能成功并找到幸福。心理学家称此为拥有“内控点”,各种研究不断显示,拥有“内控点”的人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所以不要为喜不喜欢自己的处境担忧。生活根本不关心你喜欢什么。你必须根据自己的愿望找到实现愿望的途径,然后鼓起勇气坚持下去。我将在下一条中向你们展示五步流程,它曾帮助我了解现实和进化。

1.10 从更高的层次俯视机器

人类拥有独特的从更高层次俯视的能力,这不仅适用于理解现实和现实背后的因果关系,也适用于俯视自身和周围的人。我把这种超越自己和其他人的处境并客观地俯视处境的能力,称为“更高层次的思考”。更高层次的思考能让你学习和影响生活中的各种因果关系,利用这些因果关系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a. 把自己想象成一部在大机器里运转的小机器,并明白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机器以实现更好的结果。 你有你的目标。你用来实现目标的方式,我称为你的机器。它包括设计(必须做的事)和人(由谁来做这些必须做的事)。人包括你和帮助你的人。例如,想象你的目标是军事目标:从敌人手中夺过一个山头。你设计的机器可能包含两名侦察兵、两名狙击手、四名步兵,等等。尽管合理的设计必不可少,但这只是战斗的一半。同样重要的是让合适的人来执行这些任务。为了完成各自的任务,他们需要不同的特性:侦察兵必须跑得快,狙击手必须射得准。这样这部机器才能创造出你追求的结果。

b. 通过比较你实现的结果和你的目标,你就能确定如何改进你的机器。 这一评估和改进的过程,与我之前描述的进化过程一模一样。这意味着要看看如何改进或改变设计或人员,以实现你的目标。用图形来展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反馈循环,参见下页图。

c. 区别作为机器设计者的你和作为机器中工作者的你。 对人来说最难做的事情之一是客观地在自身所处环境(即机器)中看待自身,从而成为机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大多数人一直都把自己看作机器中的工作者。如果你能够看到这两种角色之间的区别,并且看到成为自身生活的良好设计者与管理者要比成为机器中的工作者重要得多,你就走到了正确的道路上。想要取得成功,作为设计者和管理者的你必须客观看待作为工作者的你,不高看自己,也不让自己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大多数人都是凭情感行动,只看眼前,而没有从上述战略性的视角出发。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没有方向性的情感体验,随波逐流。如果你想在晚年回顾一生时觉得实现了人生愿望的话,你就不应该这样做。

d. 大多数人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不客观看待自己以及其他人,这导致他们一次次地栽在自己或其他人的弱点上。 这么做的人不会成功,因为他们固执己见。如果能克服这种倾向,他们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所以更高层次的思考是成功的关键。

e. 成功的人能超越自身,客观看待事物,并管理事物以塑造改变。 他们能接受其他人的观点,而不是固执己见。他们能客观看待自身(包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和其他人,从而可以让正确的人扮演恰当的角色,以实现他们的目标。如果你学会了这么做,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你无法实现的成绩。你只需要学习如何面对自身所处的现实,并把你能利用的所有资源用到极致。例如,假如作为设计者和管理者的你发现,作为工作者的你某件事情做不好,你就应该解雇这个作为工作者的你,找到一个好的替代者,而在此过程中你必须一直作为自身生活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如果你发现自己不擅长做什么,你不应该为此难过,而是应该为发现这一点感到高兴,因为知晓这一点并妥善应对,将提升你实现自身愿望的可能性。

如果你发现自己不能把所有事都做到最好,并为此难过的话,你就太幼稚了。没有人能把一切都做好。你会让爱因斯坦加入你的篮球队吗?如果爱因斯坦运球和投篮做得不好,你会看不起他吗?他应该为此感到耻辱吗?想想爱因斯坦会在多少领域无法胜任,再想想即使在那个他独步全球的领域,他付出了多少努力才变得如此优秀。

看别人如何苦拼,让别人看你如何苦拼,会引发各种自我情绪,如同情、怜悯、难堪、愤怒、戒备等。你需要克服这一切,不再把苦拼视为负面的东西。人一生中最好的机会大多数来自苦拼的经历。苦拼是对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的考验,你应该从这些考验中挖掘出最大的价值。

面对自身缺点,你有4种选择:

1.你可以否认缺点(这是大多数人的做法)。

2.你可以承认缺点并应对缺点,努力把缺点转化为优势(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你的自我改变能力)。

3.你可以承认缺点并找到绕过缺点的方法。

4.或者,你可以改变你的目标。

你如何选择对你的人生走向至关重要。第一种是最不好的选择,否认只会导致你不断地栽在自己的缺点上,不断经受痛苦,而不会有其他结果。第二种选择,承认缺点的同时努力把缺点转化为优势,如果能成功的话,这也许是最好的做法。但有些事情你永远也不会擅长,改变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要用一个标准来判断你是否应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最好的标准是看你要做的事是否符合自己的特性(即你天然具有的各种能力)。第三种选择,承认缺点的同时努力想办法绕过去,是最容易、通常也最可行的道路,但这是走的人最少的路。第四种选择,改变自己的目标,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这需要你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克服自己的各种先入之见,努力找到和你匹配的目标并享受新的过程。

f. 在你不擅长的领域请教擅长的其他人,这是一个你无论如何都应该培养的出色技能,这将帮助你建立起安全护栏,避免自己做错事。

所有成功的人都善于这么做。

g. 因为客观看待自身很困难,所以你需要依赖其他人的意见,以及全部证据。 我知道自己的一生也充满了错误,也得到了许多很好的反馈意见。凭借着从更高的层次俯视所有这些证据,我才得以克服我的错误,追求我的目标。尽管我已经这样做了很久,但我依然明白我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所以我至今仍然很依赖其他人的意见。

h. 如果你的头脑足够开放,足够有决心,你几乎可以实现任何愿望。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我不会劝阻你追求自己设定的目标。同时,我建议你思考你追求的目标是否符合你的特性。不管你的特性是什么,总是有很多条道路适合你,所以不要固守一条道路。如果一条特定的道路走不通,你只需要找到另一条适合自己特性的好道路。(在后面的“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中,你将学到很多关于如何识别自身特性的知识。)

但大多数人缺乏勇气克服自身弱点,也缺乏勇气做出这一改变所要求的不容易做出的抉择。归根到底,这可以总结为以下5项抉择:

1. 不要混淆你的愿望和事实。

2. 不要为自身形象担心,只需关心能不能实现你的目标。

3. 不要过于重视直接结果而忽视后续、再后续的结果。

4. 不要让痛苦妨碍进步。

5. 不要把不好的结果归咎于任何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2
用五步流程实现你的人生愿望

我看来,个人进化过程(即我在上一条描述的循环)通过5个不同的步骤发生。如果你能把那5件事都做好,你几乎肯定可以成功。这五步大概是:

1. 有明确的目标。

2. 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3. 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 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5. 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这五步加起来构成一个循环,如下页图所示。现在我们来更细致地考察这一流程。

首先,你要选择你追求什么,即你的目标。对目标的选择将决定你的方向。当你追求目标时,你将遇到问题,一些问题将迫使你直面自己的缺点。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痛苦,取决于你自己。要想实现目标,你必须沉着冷静,以便准确地诊断你的问题,进而规划一个方案来解决问题,然后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方案,实现成果。然后你考察自己取得的这些新成果,并重复上述过程。为了快速进化,你必须迅速、持续地这么做,不断设定更高的目标。

你要成功就必须做好每一步,而且必须按顺序一步步来。例如,设定目标的时候就设定目标,不要想如何实现目标或者出错了怎么办。当你诊断问题的时候,不要想你将如何解决问题,只是诊断。混淆这两个步骤会导致不理想的结果,因为这会妨碍你发现真正的问题。这个过程是层层递进的:认真做好每一步,你将获得必需的信息,以便进行到下一步并将其做好。

你必须以清醒、理性的方式来推进这个过程,从更高的层面俯视自身,做到一丝不苟的诚实。如果你被自己的情绪压倒,就退后一步,暂时停下来,直到恢复清醒的思考能力。必要时,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请教。

为了帮助自己保持专注和高效,你可以假设自己的人生是一场武术比赛或一场游戏,目标是克服一个挑战,达成一个目标。一旦你接受了游戏规则,对于不断出现的挫折导致的不舒服,你就会感到习惯。你永远都无法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完美: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是生活的一部分,你需要认识和接受这一点。好消息是你犯的每个错误都能教给你一些东西,所以学无止境。你将很快认识到,各种各样的借口,如“这太难”“这看起来不公平”,甚至“我不可能做到”,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你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

那么,假如你不具备成功所需的所有技能,怎么办呢?不要为此担心,因为所有人都这样。你只需要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这些技能,你能从哪里学到这些技能。经过练习,当你在游戏过程中面对逆境的时候,你终将拥有不可阻挡的冷静和自信,连你都将不敢相信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

现在来看看每一步应该怎么走。

2.1 有明确的目标

a. 排列优先顺序:尽管你几乎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但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所有东西。 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餐盘,里面装着各种你意想不到的美食。选择一个目标通常意味着放弃你想要的一些东西,以得到另一些你更想要或更需要的东西。有的人还没有起步,在这一步上就失败了。他们害怕为了更好的东西而放弃好东西,试图同时追求太多目标,最终却几乎一个都不能实现。不要因为选择太多而感到沮丧,无所适从。除了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之外,你还可以拥有很多东西。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持守它。

b. 不要混淆目标和欲望。 合理的目标是你真正需要实现的东西,欲望则是你想要但会阻止你实现目标的东西。欲望通常是直接结果。例如,你的目标也许是体形健美,而你的欲望是吃好吃但不健康的食物。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假如你想成为一个整天吃零食、看电视的人,那也可以。你的目标你自己定。但如果你不想成为那样的人,最好不要打开那包薯片。

c. 调和你的目标和欲望,以明确你在生活中真正想要的东西。 以激情为例。没有激情的生活枯燥乏味,你不会愿意过,但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自己的激情。是让激情消耗你,驱使你做出不理性的行为,还是你驾驭激情,从而得到动力来追求你真正的目标?如果你把欲望和目标这两个层面都处理好,你最终就能得到充实。

d. 不要把成功的装饰误认为成功本身。 有追求成就的方向感是很重要的。有的人痴迷于一双1 200美元的鞋或一辆时髦的汽车,这样的人很少会感到快乐,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而也不知道什么能满足他们。

e. 永远不要因为你觉得某个目标无法实现就否决它。 你要放心大胆地去做。总有一条最好的道路,你要做的是找到它,鼓起勇气沿着它前进。你所认为的可以实现只是根据眼前认识做的判断。一旦开始追求目标,你会学到很多,尤其是在和他人沟通的情况下,你从未预想过的道路会呈现。当然,也有一些不可能或近乎不可能的事,例如一个矮子在一个职业篮球队成为主力,或者70岁时在4分钟以内跑1英里(约合1.6千米)。

f. 谨记伟大的期望创造伟大的能力。 如果你把目标只限定为明知自己能实现的东西,你的自我要求就太低了。

g. 如果你拥有灵活性并自我归责,那么几乎没有什么能阻止你成功。 灵活性能让你接受现实(或者有见识的人)给你的教益。自我归责很重要,因为如果你真的相信未能实现某个目标是你自己的失败,那你就会把这一失败视为一个提醒,它说明相对于你的任务而言,你的创造性、灵活性和坚定性还不够。这样会大大提高你寻找方法的积极性。

h. 知道如何对待挫折和知道如何前进一样重要。 有时你知道你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一场大挫折。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挑战,有的挑战在当时看来似乎具有毁灭性。在逆境中,你的目标应该是守住自己的成绩,尽量减少损失,或者直面不可挽回的损失。你的任务是始终做出尽可能好的选择,并清楚如果这么做,你将得到回报。

2.2 找出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a. 把令人痛苦的问题视为考验你的潜在进步机会。 尽管你一开始不这么觉得,但你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机会。因此,你必须把问题摆上桌面。大多数人不喜欢这么做,尤其是当问题会暴露他们或他们所在意的人的缺点时,但成功人士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

b. 不要逃避问题,因为问题根植于看起来并不美好的残酷现实。

思考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许会让你焦虑,但不思考(因此不尝试解决)肯定会让你更焦虑。当问题的原因是自身缺乏某种天赋或技能时,大多数人会感到羞愧。要克服这种羞愧。再强调也不为过的是,承认你的弱点并不是向弱点投降,而是克服弱点的第一步。你感到的痛苦是“成长的痛苦”,它将考验你的个性,当你忍痛前行时给你回报。

c. 要精准地找到问题所在。 你应该找准问题,因为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果问题的原因是技能不足,你也许应当再多练习;如果问题的原因是某种固有的弱点,你也许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或者改变你扮演的角色。比如,如果你不擅长会计事务,就聘请一个会计。如果问题的原因是某个其他人的弱点,那么必要时就用擅长的人替换他。事情就是这样。

d. 不要把问题的某个原因误认为问题本身。 “我无法得到充足的睡眠”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的潜在原因(或者可能是问题的结果)。为了清晰地思考,你应该先确认不良的结果是什么,比如“我的工作表现很差劲”。这个问题也许是睡眠不足造成的,也许是别的因素造成的,但为了确定这一点,你必须清楚地知道问题是什么。

e. 区分大问题和小问题。 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确保你正将其用于探寻大问题,即一旦解决便能带来最大回报的问题。但同时,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来探寻小问题,以确保这些小问题不是更大问题的征兆。

f. 找出一个问题之后,不要容忍问题。 容忍问题的结果和找不到问题一样。不管你出于什么原因容忍问题,如你认为问题无法解决、你不怎么在乎问题是否解决、你无法付出足够的精力解决问题,只要你没有战胜问题的意志,你就处于毫无希望的境地。你必须养成一种对任何性质的恶习都绝不容忍的习惯,无论其是重是轻。

2.3 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a. 先把问题是什么弄明白,再决定怎么做。 一瞬间就确定一个严峻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战略思考既需要诊断也需要规划。一次良好的诊断通常需要15—60分钟,取决于诊断的效率和问题的复杂性。你需要与合适的人交流,一起分析证据,以确定根本原因。像原则一样,根本原因也不断在看似不同的情境中重现,找到并处理根本原因也会不断带来回报。

b. 区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通常是导致问题的行动(或不行动),所以通常用动词描述(我因为没有查列车时刻表而错过了火车)。根本原因是更深层的原因,通常用形容词描述(我因为健忘而没有查列车时刻表)。只有消除根本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为此你必须区分症状和疾病本身。

c. 认识到了解人(包括你自己)的特性,有助于对其形成合理预期。 如果你想让周围的人都拥有你想要的特性,你就必须克服自己的犹豫不决,对人做出评估。这也适用于你自己。人总是难以识别并承认自身的错误和弱点,有时这是因为没有自知之明,但更常见的原因是,自尊心起了阻碍作用。很有可能你周围的人出于不想伤害你,也不愿指出你的错误。你和他们都需要克服这些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力的人和其他人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愿意客观看待自身和其他人,并知道阻碍他们实现目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4 规划方案

a. 前进之前先回顾。 回顾一下在你到达现在所处的位置之前,你经历过什么(或做过什么),然后设想为了实现你的目标,你和其他人未来应该怎么做。

b. 把你的问题看作一部机器产生的一系列结果。 通过俯视你的机器并思考如何改变这部机器以创造更好的结果来从事更高层次的思考。

c. 谨记实现你的目标通常有很多途径。 你只需要找出一条有效途径。

d. 把你的方案设想为一个电影剧本,然后循序渐进地思考由谁来做什么事。 先草拟一个大概的方案(如“招聘到人才”),然后改进。你应当从总体框架出发,一步步落实到具体任务和预计的时间线(如“在未来两周里选好能找到人才的猎头”)。无疑,在你推进的过程中,成本、时间、人员等方面的现实问题都会浮现,这将促使你进一步完善方案,直到机器里的所有齿轮都啮合良好、流畅运转。

e. 把你的方案写下来,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并对照方案执行。 方案中应当巨细靡遗地写明谁在何时完成什么任务。任务、方案和目标是不同的,不要将其混淆。谨记,任务是方案和目标之间的纽带。

f. 要明白,规划一个好方案不一定需要很多时间。 草拟和完善一个方案,可以用短短几个小时,也可以用几天甚至几周,但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确保你将做的事是有效的。太多人犯的错误是,一心想着执行,所以几乎不花时间来规划。谨记:规划先于行动!

2.5 坚定地从头至尾执行方案

a. 规划做得再好,不执行也无济于事。 你需要坚定地执行方案,这需要严格遵守方案的自律。你应当时刻谨记任务及其意在实现的目标之间的联系。当你觉得看不清其间的联系时,就暂停一下,问问自己为什么看不清。找不到原因,你就肯定会迷失自己的目标。

b. 良好工作习惯的重要性常被大大低估。 成功执行方案的人都拥有合理排序的应做事项列表,并确保每一项都有井然有序的标记。

c. 建立清晰的衡量标准来确保你在严格执行方案。 理想的做法是让其他人客观评估并报告你的进度。如果你未能实现目标,这就是另一个需要诊断和解决的问题。很多成功、有创造力的人士都不善于执行,他们因和高度可信赖的任务执行者建立互助互利的关系而取得了成功。

成功的诀窍就是这些!

谨记,这五步中的每一步都源自你的价值观。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想要什么,即你的目标。同时谨记,这五步是层层递进的。每完成一步,你都会获得一定的信息,很可能有助于你改进其他步骤。这五步都完成后,你可以设定一个新目标,再做一遍。如果这个流程行之有效,你的目标会比你的规划变得慢,你的规划会比你的任务变得慢。

最后还有一件重要的事:你必须善于综合分析,善于塑造。前三步——设定目标、找出问题、诊断问题,都是综合分析(意思是既明白你的目标也知晓现实进度)。规划解决方案和确保方案落实是塑造。

2.6 谨记:如果你找到了解决方案,弱点是不重要的

你几乎肯定不可能把每一步都做好,因为每一步都要求不同类型的思维,而几乎没有人能擅长所有这些思维。例如,设定目标(如确定你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子)需要你擅长更高层次的思考,如设想未来、优先排序;找出并且不容忍问题,需要你明察秋毫,擅长综合分析,始终保持高标准;诊断问题需要你理性思考,能够看到多种可能性,并愿意与其他人进行高质量的交流;规划方案需要你拥有想象力和现实感;执行方案需要你自律,有良好的工作习惯,拥有结果导向的思维。你认识的哪个人拥有所有上述品质?也许没人拥有。但要实现真正的成功就必须好好做完上述这五步。那么你应该怎么做?最重要的是要谦逊,这样你就能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弱点。人们犯错误的类型通常能揭示他们的缺点在哪里。通往成功的第一步是知道你的弱点在哪里,并洞察和应对这些弱点。

a. 考察你犯错误的类型,并识别你通常在五步流程中的哪一步上做得不好。 你还需要请其他人就此表达意见,因为所有人都无法彻底客观地看待自己。

b. 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阻碍其成功,找到你的这个弱点并处理它。 把你最大的弱点写下来(如找出问题、规划解决方案、执行落实),并写下其原因(如你被情绪左右,你无法预见各种合理的可能性)。尽管包括你在内的大多数人面临的重大障碍不止一个,但如果你能消除或者想办法规避这个最大的弱点,你将大大改善你的人生。只要你认真对待,你将几乎肯定能成功处理这个最大的弱点。

你可以自己把它处理掉,也可以找人帮你更好地处理。成功有两条路:(1)自己拥有成功所需的要素;(2)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成功所需的要素。第二条路需要你谦逊。谦逊和你自己有能力一样重要,甚至比你有能力更重要。谦逊和能力兼有是最好的。下一页上有一幅图,你可能会觉得有帮助。

2.7 理解你和其他人的“意境地图”与谦逊性

有的人很擅长自己把问题和解决办法搞明白,这样的人拥有良好的“意境地图”。也许他们通过学习掌握了这种能力,也许他们天生就富有理性和常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自己找到解决方案的能力更强。同时,还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谦逊,头脑更开放。如果谦逊能引导你找到比自己想出来的更好的解决办法的话,就可以说谦逊比拥有良好的“意境地图”价值更大。既头脑开放又拥有良好“意境地图”的人是最强大的。

为了说明这个简单的概念,我们可以画一个坐标系,Y轴代表一个人的“意境地图”(换句话说就是认知能力),X轴代表一个人谦逊和头脑开放的程度,从1到10依次增强,如下页图所示。

所有人一开始都位于左下方,“意境地图”不好,头脑也不开放,而大多数人一生都会悲剧性地、顽固地留在那个位置。你可以沿着Y轴进步(通过学习如何更好地做事),也可以沿着X轴进步。这两种方式都能增强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的“意境地图”好而头脑不够开放,这也不错,但不能说太好,你仍将错过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类似地,如果你头脑很开放而“意境地图”不好,你或许将难以选择正确的人来请教,难以选择正确的观点来借鉴。既有良好的“意境地图”又有开放的头脑的人,总是可以击败不是两者皆有的人。

现在花点时间来想想你应该走哪条路来增强自己的能力。你觉得自己处在这个坐标系的什么位置?也问问别人他们觉得你在什么位置。

一旦你明白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并变得头脑开放从而可以得到其他人的帮助,你将会发现,你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东西。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在下面的章节,我将分析原因,并阐述如何纠正这个问题。

3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也许是全书最重要的一条,因为本条将阐述如何克服影响大多数人实现人生愿望的两大障碍。这两大障碍因人类大脑的运行方式而存在,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它们。

3.1 认识你的两大障碍

影响合理决策的两个最大的障碍是你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两个障碍让你难以客观地看到你和你所处环境的真相,难以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人的帮助来做出最佳决策。如果你能理解人类大脑这部“机器”是如何运行的,就能明白这两个障碍为何存在,以及如何改变你的行为,从而让你自己更快乐、更高效、更擅长和他人交流。

a. 理解你的自我意识障碍。 我说的“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你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你有一些根植于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恐惧,例如需要被爱,害怕失去别人的爱;需要生存,害怕死亡;需要让自己有意义,害怕自己无意义。这些需求都源自你大脑里的一些原始部分,如杏仁核。这些原始部分都是大脑颞叶里的构造,而颞叶处理情绪。因为你大脑的这些区域是你感知不到的,所以你几乎不可能理解它们需要什么,它们如何控制你。这些区域会简单化地处理事物,做出本能的反应。这些区域渴望赞誉,把批评视为一种攻击,尽管大脑更高级的部分能够理解,建设性的批评对你有利。这些区域使你产生戒备心理,尤其是在涉及对你的完美性进行评价的时候。

更高级的意识源于你的大脑皮层,更具体地说是在叫作“前额皮层”的部分。这是你的大脑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部分。相对于大脑的其余部分,人类的前额皮层比大多数其他物种的大。你会通过这一部分清醒地感知到自己在做决策(称为大脑的“执行功能”),在应用逻辑和推理。

b. “两个你”在争夺对你的控制权。 这就像化身博士一会儿是杰基尔博士,一会儿是海德先生一样,只不过较高层次的你意识不到较低层次的你。这一冲突是无所不在的。如果你足够仔细地观察,你确实能看到人脑两个不同部分争吵的情况。例如,当一个人“对自己感到愤怒”时,他的前额皮层在和杏仁核(或者大脑其他较低层次的部分 )争吵。当一个人问“我怎么放任自己把这一整块蛋糕都吃了”时,答案是:“因为较低层次的你战胜了深思熟虑的较高层次的你。”

一旦你理解了“有逻辑和有意识的你”与“情绪化和潜意识的你”是如何交战的,你就可以设想,你的“两个你”是如何同也有“两个自我”的其他人打交道的。这很复杂。较低层次的自我就像经过训练的斗犬,始终保持战斗意识,而较高层次的自我想把事情搞明白。这很容易让人困惑,因为不管是你还是你打交道的人,通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大脑里有这些较低层次的“野兽”,更不用说这些“野兽”在试图绑架所有人的行为了。

我们来看看当有人和你意见不同并要求你解释你的想法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因为你的大脑构造让你把这样的做法视为攻击,所以你会变得愤怒,尽管你更合理的反应应该是对另一方的观点产生兴趣,尤其是当这些观点明智的时候。当你试图解释自己的愤怒行为时,这些解释令人无法理解。这是因为,在你愤怒时,是较低层次的你在通过较高层次的你说话,深植于你内心的各种隐蔽动因在控制你,导致你无法理性地解释“你”的行为。

连最聪颖的人通常也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这很令人遗憾。要有效行事,你就绝不能允许“想要自己正确”的需求压倒“找出真相”的需求。如果你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擅长的事情过于自豪,你学到的东西就会变少,决策质量就会变低,也将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c. 理解你的思维盲点障碍。 除了自我意识障碍之外,你(以及其他所有人)还都有思维盲点,即你的思维方式有时会阻碍你准确看待事物。就像人类的辨音辨色能力有差异一样,我们认知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也有差异。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例如,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大图景但看不到小细节,另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小细节但看不到大图景;一些人习惯线性思维,另一些人习惯发散思维,等等。

所以很自然,人们无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没有识别规律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不知道识别规律和综合分析是怎么回事,就像一个色盲不知道能辨色是怎么回事一样。与人类身体功能的差别相比,人类大脑功能的差别要不明显得多。色盲最终会发现自己是色盲,但大多数人从来都不知道,也不明白,为什么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看不到一些东西。让问题变得更复杂的是,尽管人都有思维盲点,但我们不愿意看到这个事实。当你指出某个人的心理弱点时,对方的反应通常像你指出他的身体缺陷一样,感到不舒服。

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就不会明白其他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善于探求其他人的想法,因为你一心只想着告诉对方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换句话说,你是一个头脑封闭的人,有太多先入之见。头脑封闭的代价极为高昂:当其他人向你展示各种美妙的可能性和可怕的威胁时,你会视而不见;当其他人提出可能是建设性甚至能救命的批评时,你也不能领会。

这两大障碍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出现意见分歧的各方通常始终坚信自己是对的,而且往往以彼此发怒告终。这是不理性的,也会导致人们无法做出最优决策。人们觉得,当两个人得出相反的结论时,必有一个是错的。你不想那个错的人是你,这有什么不对吗?

这种无法从其他人的想法中获益的现象,不只出现在产生分歧的时候,当人们遇到难解的问题时也会出现。大多数人在试图弄明白某件事时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思索,而不是参考所有他们能得到的好想法。结果是他们不断地跑向自己看到的东西,不断地在自己的盲点上撞墙,直到失败迫使他们适应和进化。适应和进化有三种途径:(1)训练自己的头脑以反直觉的方式思考(例如有创造力的人通过自律和练习变得更有条理);(2)利用辅助机制(例如程序化的提醒器);(3)在自己的短板上,依靠擅长者的帮助。

想法的不同不一定导致分裂,也可能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例如,有创造力的人通常持发散思维,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信靠,而线性思维者往往更值得信赖;一些人更情绪化,另一些人更理性;等等。在任何复杂的计划中,缺少拥有互补性能力者的帮助,任何人都无法成功。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人的致命缺陷导致的可怕结果。而假如人能弥补缺陷的话,这本可带来美好的结果。在我看来,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两大障碍就是人的致命缺陷,导致聪颖勤奋的人无法发挥自身的全部潜力。

你想知道如何克服这两大障碍吗?你能做到,任何人都能做到。我告诉你方法。

3.2 奉行头脑极度开放

如果你知道自己有盲点,你就能找到一种解决办法,但假如你不知道,你将持续不断地栽在相同的问题上。换言之,如果你能承认自己有盲点,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人可能在某件事上比你看得更准,他们试图指出的威胁或机会确实存在,那么你就更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头脑极度开放的基础是一种真诚的担忧:你在决策时看到的情况也许并不是最符合事实的情况。头脑极度开放是一种能力:有效地探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让你的自我意识或思维盲点阻碍你。这需要你克服对自己始终正确的渴望,愉悦地探求事实。奉行头脑极度开放的话,较低层次的你就无法控制你,而始终是较高层次的你在观察和考量所有不错的选择,做出最佳决策。如果你能获得这种能力(只要练习你就能),你将能更有效地应对各种现实情况,大大改善自己的生活。

大多数人不明白什么是“头脑极度开放”,他们只是把头脑开放理解为“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但依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任何观点,不寻求理解其他观点背后的理由。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你必须:

a. 诚恳地相信你也许并不知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并认识到,与你知道的东西相比,能不能妥善处理“不知道”才是更重要的。 大多数人做出糟糕的决策是因为他们确信自己是对的,不让自己看到确实存在的更好的选项。头脑极度开放的人知道,找到问题的所有答案很重要,但提出正确的问题并向其他聪明人请教也很重要。他们明白,如果你不在一种“不知道”的状态下探索一段时间,你就不可能做出很好的决策。这是因为,与任何人知道的任何东西相比,“不知道”区域里的东西要重要得多,令人兴奋得多。

b. 认识到决策应当分成两步:先分析所有相关信息,然后决定。

大多数人不愿考虑与他们已经得出的结论不符的信息。当我问其原因时,常见的回答是:“我想自己做决定。”这些人似乎以为,考虑对立观点会威胁他们自行做决定的能力。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了。听听其他人的观点并加以考虑,绝不会削弱你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自由,只会让你在决策时有更宽广的视角。

c. 不要担心自己的形象,只关心如何实现目标。 人们通常在其实没有办法的时候试图证明自己有办法。人为什么会做这种毫无成效的事情?这一般是因为他们相信一种常见的荒谬观点:厉害的人知道所有答案,没有任何缺点。这种观点既不符合事实,也会阻碍他们成长。致力于做出最佳决策的人,很少坚信自己已经掌握了最好的答案。他们承认自己有缺陷和盲点,并总是试图了解更多,以克服缺陷和盲点。

d. 认识到你不能“只产出不吸纳”。 大多数人的情况是,与“吸纳”(学习)相比,“产出”(表达想法和制造东西)的热情似乎要高得多。就算一个人的首要目标是“产出”,这也是一个错误,因为不“吸纳”的话“产出”也不会好。

e. 认识到为了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你必须暂时悬置判断,只有设身处地,你才能合理评估另一种观点的价值。 头脑开放不是指对自己不相信的东西无所谓,也不是顽固、不理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考虑其他人的理由。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你必须高度接受自己错了的可能性,可以鼓励其他人告诉你错在哪里。

f. 谨记,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 最好的答案不一定是你想出来的,你可以在其他人那里找。如果你真的客观看待事物,你就必须承认,你总是拥有最好答案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且就算你有最好的答案,在未经其他人考问之前,你也不能如此确信。所以,知道你自己不知道,这是无比重要的。自问一下:我是不是只从自己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应该知道,这种做法有极大的缺陷。

g. 搞清楚你是在争论还是在试图理解一个问题,并根据你和对方的可信度,想想哪种做法最合理。 如果双方水平相当,争论就是合理的;如果一方在这方面明确比另一方更有知识,就应该让一方做老师,另一方做学生去请教。要做好这一点,你必须理解“可信度”这一概念。我定义的“可信”的人有两个特征:曾反复地在相关领域成功找到答案(至少成功过三次,拥有过硬履历);在被问责的情况下能对自己的观点做出很好的解释。

假如在某个问题上有一个人可信,或者至少比你可信(例如当你和医生讨论你的健康状况的时候),而你和他的观点不同,你就应该清楚,你是在提问题,因为你是在试图理解对方的观点。相反,如果你显然是双方中更可信的人,你就应该礼貌地提醒对方这一点,并建议他向你提问题。

所有上述策略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做法。如果你想要成为头脑极度开放的人,你就应该掌握。

3.3 领会并感激: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

当两人的观点截然相反时,很可能有一个人是错的。搞明白是不是你错了,对你有好处。所以我认为,你必须领会并感激一种技艺: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在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中,你的目标不是让对方相信你是对的,而是弄明白谁是对的,并决定该怎么做。在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中,双方的动机都是真诚担忧错过重要观点。你们彼此要真正看到对方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你们两人“更高层次的自我”努力探寻事实,这样的交流使双方受益匪浅,并能释放出巨大的未被发掘的潜力。

要做好这一点,你的沟通方式应该要让对方觉得,你只是在试图理解。 你应该提问而不是做出陈述,以平心静气的方式进行讨论,并鼓励对方也这么做。记住,你不是在争论,而是在开放地探求事实。你要保持理性,并期待对方也保持理性。如果你冷静,平等对待对方,尊重对方,效果就会好得多。练习可以让你更擅长这么做。

在我看来,人们在发生分歧时变得愤怒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大多数分歧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学习的机会。在学到东西后改变想法的人是赢家,顽固拒绝学习的人是输家。这不是说你应该盲目接受其他人的结论。在我看来,你既要头脑开放也要坚定:你既应该考虑和思索各种相互冲突的可能性,也应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随时迅速地调整自己的想法,接受可能正确的东西。有的人能轻易做到这一点,其他人却不行。一种检验你做得好不好的方式是,把和你有分歧的人的观点,向对方复述一遍。如果他说你复述得对,就说明你做得很好。我还建议双方都遵守“两分钟法则”,两分钟内不许打断对方,以便对方有时间把想法说清楚。

一些人担心这样做太费时间。通过了解分歧来解决问题确实颇费时间,但你把时间花在这上面才叫物有所值。关键是你要对花时间干什么、和谁花这时间进行排序。很多人都会和你产生分歧,但你不应该考虑所有人的观点。跟任何人都头脑开放不一定有好处,你应该花时间和你能找到的最可信的人探讨观点。

如果你们发现讨论陷入了僵局,就商定一个你们都尊重的人,让他帮着主持讨论。最没有成效的方式是你在自己脑子里试图把事情想明白(这是大多数人的倾向),或者在讨论收效已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继续浪费时间。发生这样的情况时,你们应该转向更有成效的方式——达成相互理解,这不等于达成一致。例如,你们都同意保持分歧。

为什么人们通常不用上述方式来讨论?因为大多数人本能地不愿表达分歧。例如,如果两个人去到一家餐馆,一个人说他喜欢这家餐馆的菜,另一个人通常会说“我也喜欢”,或者什么也不说,尽管他心里不喜欢。不愿表达分歧的原因是,“较低层次的你”误以为分歧是冲突。所以做到头脑极度开放并不容易:你必须自学这种技艺,在交换意见时努力让你和对方都不出现这种反应。当年鲍勃、吉赛尔和丹告诉我,我让别人感觉他们被轻视时,我就在努力掌握这种技艺。

观点错误并据其做出糟糕的决策,而不是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这是人类的最大悲剧之一。如果人们能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将很容易让所有领域的决策大大改善,包括公共政策、政治、医药、科学、慈善、人际关系等。

3.4 和可信的、愿意表达分歧的人一起审视你的观点

我既单独询问专家,也鼓励专家在我面前展现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而且我可以问问题。通过这么做,我既降低了自己犯错的可能性,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当我和专家有分歧,或者专家彼此之间有分歧时,效果最为明显。拥有这种能力的聪明的人是最好的老师,比站在黑板前例行公事授课的教授要好得多。我经常把由此获得的知识总结为原则并不断改进,以应用于未来出现的类似情况。

有时问题太过复杂,我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这时我会让在这方面知识更丰富、可信度更高的人帮我做决策,但我仍然会旁听他们以深思熟虑的方式发表不同意见。我发现大多数人不这么做,而是更喜欢自己做决定,即使是在他们没有在这方面做出相应判断所需能力的时候。他们这是在向较低层次的自我屈服。

这种审视多个可信者的观点的做法,能对你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我知道在一件事上,这种做法对我构成了生与死的差别。2013年6月,我去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做年度体检,医生说我出现了一种癌症前期症状,称为巴雷特食管高度生长异常。组织生长异常是癌症的早期症状,演变成食管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每年的发病率约为15%。食管癌是致命疾病,所以如果不治疗的话,很可能在3—5年里我就会患上癌症并死去。对待我这种情况的常规治疗方案是切除食管,但因为我的一些特殊病情,这种治疗方案不适合我。医生建议我先观望病情发展。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开始为最终的死亡做准备,但也奋力求生。我喜欢:

a. 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以尽量使其不那么糟糕。 我感到很庆幸,因为这一病情预断给了我足够的时间来做安排,以确保我最关心的人在没有我的情况下依然安好,并在仅剩的时间里与他们一起体味生活。我可能还有时间和我刚刚出生的第一个孙子混熟,但我不敢保证有足够的时间。

但正如你所知,我不喜欢简单听从别人的意见,即使是专家的意见,相反,我喜欢和可信的人一起审视各种意见。于是我也让我的私人医生格莱泽安排我与另外4位研究这种病症的专家会面。

第一个见的是一家大型癌症医院的胸外科主任。她说我的病情正在快速恶化,而和第一位医生的说法不同的是,她说有一种手术可以治愈我:切除我的食管和胃,然后将我的肠子接到我仅剩的一点食管上。她估计,我在手术台上死亡的概率是10%,导致终身残疾的概率是70%,但这样我继续活着的概率更大,所以她的建议显然值得认真考虑。很自然地,我希望她能和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那位医生谈谈,他曾建议我观望。于是当着她的面,我给那位医生打电话,以了解他们如何看待彼此的观点。结果让我眼前一亮。尽管与我单独会见时,他们对我说了完全不同的情况,但当他们通过电话交谈时,他们试图尽量缩小分歧,以给对方面子。他们重视的是职业礼貌,而不是各自畅所欲言,以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过他们的观点仍有明显的分歧,听他们通话也加深了我对问题的理解。

次日我见了第三位医生。他是一位世界知名的专家,在另一家声誉卓著的医院从事研究工作。他告诉我,只要我每三个月去医院做一次内窥镜检查,我的情况就基本上不会给我带来任何问题。他解释说,这就像皮肤里边的皮肤癌,只要持续观察,一出现新的组织生长就切除,不使病情转移到血液循环里,我就没事。他说,按这种方法来监控的病人和切除食管的病人,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简而言之就是不会因为患上癌症而死亡。他们的生活会保持正常,只是需要定期检查和诊断。

简单概括我在48小时里经历的一切:先是好像被判了死刑,然后出现了治疗的希望,实际上相当于把内脏掏出来,最后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只是稍微有些不方便的疗法,即观察有没有发生变异、在导致损害之前切除。最后这位医生说得对吗?

我和格莱泽医生又会见了两位世界级的专家,他们都表示,走这种检查程序就不会有任何事,于是我决定采取这种做法。在检查过程中,他们从我的食管上切下一些组织,送到实验室检测。几天后,恰好距我64岁生日还有一周的时候,我得到了结果。结果太令人震惊了:检查完这些组织后发现,根本就没有任何高度生长异常!

专家也会犯错误。我的观点很简单:保持头脑极度开放,和聪明人一起审视问题,这样做是有好处的。假如我没有努力征求其他意见的话,我的生活就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我想说的是,以开放心态与可信的人一起审视问题,你将大幅提升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

3.5 识别你应当注意的头脑封闭和头脑开放的不同迹象

头脑开放的人和头脑封闭的人很容易区分,因为二者的行为大相径庭。以下是一些线索,可以帮你辨别自己或其他人是否头脑封闭:

1.头脑封闭的人 不喜欢看到自己的观点被挑战。他们通常会因无法说服对方而感到沮丧,而不是好奇对方为何看法不同。他们在把事情弄错时会产生坏情绪,更关心自己能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不是提出问题,了解其他人的观点。

头脑开放的人 更想了解为什么会出现分歧。当其他人不赞同时他们不会发怒。他们明白自己总有可能是错的,值得花一点时间考虑对方的观点,以确定自己没有忽略一些因素或犯错。

2.头脑封闭的人 更喜欢做陈述而不是提问。尽管在特定情况下,可信度高的人有权做出陈述,但真正头脑开放的人,甚至是我认识的可信度最高的人,也经常会问很多问题。可信度低的人经常告诉我,他们的陈述其实是隐性的问题,只不过是被表述为低自信程度的陈述。尽管有时的确如此,但据我的经验,更多情况下不是。

头脑开放的人 真诚地相信自己可能是错的,提出真诚的问题。他们还经常权衡自己的相对可信度,以确定自己应该主要扮演学生、老师还是对等者的角色。

3.头脑封闭的人 更关心是否被理解,而不是理解其他人。当对方不赞同时,他们通常会认定自己没有被理解,而不是想想是不是自己没有理解对方的观点。

头脑开放的人 经常觉得有必要从对方的视角看待事物。

4.头脑封闭的人 会说类似这样的话:“我可能错了……但这是我的观点。”这是我经常听到的一种典型暗示。这往往是一种敷衍性的表态,人们借此来固守自己的观点,还感觉自己是开明的。如果你的陈述以这样的方式开头——“我可能是错的”或“你不一定信我的话”,那么你最好接下来提一个问题,而不是做出一个断言。

头脑开放的人 知道何时做陈述,何时提问。

5.头脑封闭的人 阻挠其他人发言。如果在对话中一方看起来不给对方留说话空间的话,他就可能是在阻挠对方说话。为了应对这种阻挠,可以实行我之前提到的“两分钟法则”。

头脑开放的人总是更喜欢倾听而不是发言。他们鼓励其他人表达观点。

6.头脑封闭的人 难以同时持有两种想法。他们让自己的观点独大,挤掉别人的观点。

头脑开放的人 会在考虑其他人的观点的同时保留自己深入思考的能力,他们可以同时思考两个或者更多相互冲突的概念,反复权衡其相对价值。

7.头脑封闭的人 缺乏深刻的谦逊意识。谦逊通常来自人的失败经历,失败让人以一种开明心态积极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头脑开放的人 看待事物时,时刻在心底担忧自己可能是错的。

一旦你能区分头脑开放的人和头脑封闭的人,你将会发现,你希望自己周围都是头脑开放的人。这样做不仅能提高你的决策效率,你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几个优秀决策者一起有效合作,效果要显著好于单打独斗的优秀决策者。即使是最优秀的决策者,若是能得到其他优秀决策者的帮助,也能显著提高自己的决策质量。

3.6 理解你如何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不管你现在有多么头脑开放,你总是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为了练习头脑开放,你可以:

a. 经常利用痛苦来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 如果你过于坚持一个观点,当某个人或某件事挑战该观点时,你就经常会产生心理痛苦,尤其是当相关挑战涉及你的某种缺点的时候。这种心理痛苦是一个迹象,说明你可能是错的,你需要以高质量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为此你需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这可能有些难:大脑杏仁核会收缩,你也许会觉得它在踢你,你的身体会紧张,或者你的心中会涌起一种恼怒感,想发脾气。每当出现这些情绪时,你都需要注意,这些都是头脑封闭的迹象。意识到这些迹象后,你就可以将其作为线索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引导自己走向头脑开放。长期这样练习将增强你的能力,让“更高层次的你”始终处于控制地位。你练习得越多,你的能力就会变得越强。

b. 将头脑开放作为一种习惯。 基本上,你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就将有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始终把愤怒感、挫败感作为提醒自己的迹象,从而冷静,慢下来,以深思熟虑的方式看待眼前的问题,逐渐地,你的负面情绪出现的频率就会大大下降,你就会直接成为我上文描述的那种头脑开放的人。

当然,马上让人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你各种“较低层次”的情绪非常强大。但好消息是这种“杏仁核绑架” 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尽管你一时难以控制自己,你还是可以有一段缓冲时间,给“较高层次的你”以空间来进行高质量的反思。你也可以让你尊重的人来帮助自己。

c. 认识自己的思维盲点。 假如你是一个头脑封闭的人,又在自己有盲点的领域形成了一种观点,结果可能是致命的。所以,花点时间记录一下,你经常在哪些方面因为看不到别人看到的东西而做出糟糕的决策。可以请其他人帮你,尤其是那些曾看到你所忽略的东西的人。列一张单子,钉在墙上,仔细盯着看。每当你准备在这些方面自行做出决定(尤其是重大决定)的时候,你都要明白你是在大冒险,不会实现想要的结果。

d. 假如很多可信的人都说你正在做错事,只有你不这么看,你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看偏了。 一定要客观!虽然也有可能你是对的,他们都错了,但你应该从吵架模式转换到“提问”模式,比比你和其他人的可信度,在必要时同意让某个你们都尊重的中立第三方来打破僵局。

e. 冥想。 我经常练习“超验冥想”,并相信这让我变得更加头脑开放,能从更高的层面看问题,镇定自若,富有创造力。冥想能让人看到慢节奏的画面,所以即使面对混乱,我也能保持平静,就像一场街头斗殴中的忍者一样。我不是说必须通过冥想才能形成这种思维,只是分享我和许多人的体验,并建议你认真考虑尝试冥想。

f. 重视证据,并鼓励其他人也这么做。 大多数人并不仔细观察现实,通过客观审视证据来得出结论。他们基于隐藏的潜意识做决定,然后筛选证据,使之符合自己的这些欲望。你可以通过训练来意识到这种潜意识过程的发生,并引导自己,或者让其他人帮助自己学习如何依据证据行动。在准备决策时问问自己:你能说出是哪些明确的事实(即可信的人不会质疑的事实)让你形成这种观点吗?如果你不能,你就很有可能不是在依据证据行动。

g. 尽力帮助其他人也保持头脑开放。 平静理性地表达观点有助于避免对方产生“战还是逃”的动物性(杏仁核)反应。你要理性,并期待其他人也理性。请他们指出支撑自身观点的证据。谨记,这不是争执,而是开放地探寻事实。如果你能证明你正在考虑对方的观点,这将是有好处的。

h. 使用以证据为基础的决策工具。 这些原则的目的是帮助你控制较低层次的动物性自我,让更理性的、较高层次的决策头脑处于主导地位。

假如你能让大脑较低层次的部分停止工作,将一个决策计算机连到大脑,由其提供以逻辑为基础的指示,就像我们用桥水的投资系统做的那样,你觉得如何?假设这个基于计算机的决策机器的决策质量比你的好得多,因为它拥有更强的逻辑能力,能更快地处理更多的信息,在决策时不被情绪左右,你会这样做吗?为了应对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我已经打造了这样的工具,而且我相信,假如没有它们我绝不可能这么成功。我毫不怀疑,未来这样的“机器思考”工具将继续发展,而聪明的决策者将学会用它们来思考问题。我建议你了解这些工具并考虑使用它们。

i. 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停止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信任自己的决策程序。 独立思考,努力为自己相信的观点辩护,都是很重要的,但总会有些时候,更明智的做法是停止为你的观点辩护,接受可信的其他人的观点。这会很难,但保持头脑开放,相信可信的其他人的共识比你的任何观点都更好,是一种更聪明的做法,最终对你也更好。假如你无法理解他们的观点,可能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恰好是你的盲点。如果所有的证据、所有可信者的观点都与你的观点相反,你还是按自己的意愿行动,你就是在危险地一意孤行。

事实是,尽管大多数人能变得头脑极度开放,但有一些人不能。就算在不断误以为自己的决策正确,因而遭遇了很多痛苦之后,他们依然学不会。 学不会头脑极度开放的人就不会经历从蛹到蝶的蜕变,大大提高自己的能力。我自己的谦逊就是惨痛失败教给我的,尤其是1982年的人生低谷。变得头脑开放不一定意味着失去决断能力,事实上,因为这样做能降低人的犯错概率,所以应当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我自1982年大失败以来的经历就是这样的,因此我才能以更小的风险获得更多的成功。

成为真正头脑开放的人需要时间。和所有真正的学习一样,这也主要是一个养成习惯的问题,反复多次练习之后就会变得像本能一样,不这样做反而无法忍受。如前所述,这通常需要约18个月,与人的一生相比,这个时间不算长。

你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

在我看来,人一生最重要的抉择只有一个:你愿意努力探寻真相吗?你是否深信,找出真相对你的幸福至关重要?你是否真诚地渴望弄明白自己或其他人有没有犯下阻碍你实现目标的错误?如果对上述问题你的回答都是“不”,那你肯定无法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而如果你愿意迎接挑战,成为一个头脑极度开放的人,那么第一步就是客观看待自身。在“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中,你将有机会这么做。

4
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

为不同人的大脑构造不同,所以我们体验现实的方式千差万别,而任何人的单一体验本质上都是存在扭曲的。我们应该承认和认真对待这一点。所以,如果你想知道事实以及怎么做的话,你必须理解自己的大脑。

基于这一认识,我和许多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神经科学家、人格测试专家以及该领域其他可信的人交谈,并看了很多书。我发现,尽管对所有人来说都很明显的是,在常识、创造性、记忆力、综合分析能力、关注细节能力等方面,人和人天生就有擅长与不擅长的差别,但连大多数科学家也不大愿意客观研究这些差别。尽管如此,这一研究依然很有必要,所以我几十年来一直在探索。

结果我学到了很多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我想这些东西也能帮到你。事实上,我学到的关于人类大脑的知识对我的成功帮助很大,与我对经济和投资的理解带来的帮助一样大。在本条中,我将分享一些我了解的奇妙之处。

我为什么开始研究神经科学

当我从商学院毕业两年后创立桥水时,我第一次进行人事管理。一开始我觉得只要聘用聪明的人就行了,例如顶级大学的顶级学生,他们肯定能胜任,但结果常常不能如我所愿。读书厉害的人通常不等于我需要的聪明人。

我想招聘的人是独立的思考者,有创造力,概念性强,常识性强。但我难以找到这样的人,就算找到了,我也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似乎大相径庭,就像大家说不同的语言一样。例如,“理念型”、不注意细节的人说一种语言,精确较真的人说的是另一种。当时我们把这归结为“沟通问题”,但这种差别有更深层的根源。而且这些差别让我们都很不适应,尤其是在我们试图一起追求伟大目标的时候。

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一项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试图对债券市场形成系统化的全球性理解。鲍勃·普林斯负责这件事,尽管我们在理念上都明白要做什么,该计划就是无法推进,实现预定结果。我们曾和鲍勃的团队开会,明确目标与实现途径,但在具体落实方面,他们毫无进展。问题在于,理念型的人大略地设想出要做什么,并希望细节型的人自己找到办法,当后者找不到办法时,前者就觉得后者毫无想象力,而后者觉得前者自己都没搞清楚。更糟糕的是,双方都不自知,都觉得对方和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简言之,两方相争,我们陷入僵局,而所有人都觉得是别人的错,觉得对方盲目、顽固,或者只是愚蠢。

这些会议让所有人都感到痛苦。因为大家都不晓得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各说各话,毫无条理。我们讨论这个团队不能完成任务的原因,最终发现,鲍勃给团队各个角色挑选的人跟他自己的长处、短板相似。尽管我们付出坦诚、开放的努力弄清了问题所在,这是一大进步,但是我们没有将此事记录下来,将其系统化地转化为合理的改革举措,所以后来还是同样的人一遍遍地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不同,而且我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大大降低了我们的效率,这不是很明显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对此放任不管吗?

我相信你肯定跟人起过争执:人们观点不同,无法达成一致。意图良好的人也变得愤怒和情绪化,这令人沮丧,而且经常上升为人身攻击。大多数企业的解决方式是压制公开讨论,让最有权威的人发号施令。我不想看到桥水成为这样的企业。我知道,我们需要找到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更深层的原因,将原因摆到桌面上来分析。

桥水目前有约1 500名员工,他们各司其职:分析全球市场,研发科技,为客户服务,管理医保及其他员工福利,提供法律意见,管理IT等设施,等等。这些工作都需要不同类型的人合作,萃取最好的主意,摒弃最差的主意。把不同的人组织起来,更好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短板,就像指挥交响乐团一样,做得好就很漂亮,做不好就很糟糕。

尽管早在关注思维问题之前,我就听过“了解自身”“做真实的自我”等基本信条,但在发现这些关于人类思维差异的知识之前,我一直都不知道怎么了解自我,了解后应该怎么做。我们对自身的认识越多,就越明白我们能改变什么和怎么改变,以及我们不能改变什么和在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能做些什么。所以不管你要做什么,不管你是一个人做、在组织里做还是作为主导者做,你都需要理解你和其他人的思维方式。

4.1 明白你与其他人的思维方式能带来的力量

我在本书第一部分提到过,我第一次对人类思维方式不同有突破性认识,是在我的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我让苏·昆兰博士给他们做测试。我觉得结果很不错,因为她不仅印证了我对他们思维方式的观察,而且预测了他们未来会怎么发展。例如,我的一个孩子算术学不好,但测试显示他的数学推理能力很好,所以她告诉他,如果他能撑过小学所要求的枯燥的机械记忆,他就会喜欢后面将学到的更高级的数学概念了,后来的确如此。这些发现让我看到了各种新的可能性。多年后,当我想了解员工和同事不同的思维方式时,我还会寻求她以及其他专家的帮助。

最初,专家们给我的意见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很多专家似乎更愿意让别人感觉良好(或者别让他们感觉不好),而不是探寻事实。更令我吃惊的是,我发现大多数心理学家不怎么懂神经科学,大多数神经科学家也不怎么懂心理学,而且双方都不愿把人类大脑的生理差异与人类才能和行为的差异联系起来。但最终我找到了鲍勃·艾兴格博士,他让我发现了心理测试领域。利用MBTI等测试,我们对不同人的思维方式逐渐有了更为清晰、更以数据为基础的理解。

我们的分歧不是沟通不良造成的,相反,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沟通不良。

在与专家交谈和自己观察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我们的很多心理差异都是生理性的。就像我们的身体特征(高和矮、强壮和瘦弱)限制我们的肢体能力一样,我们的大脑也存在固有差异,决定我们的心理能力。和肢体一样,我们大脑的一些区域不会因外部因素而发生物质性变化(就像你在锻炼时全身骨骼不会发生变化一样),而其他区域可以通过练习来强化(我将在稍后再谈大脑的可塑性)。

我儿子保罗与双相障碍搏斗三年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这一点。尽管他的行为很可怕,很令人沮丧,但我开始意识到,原因在于他大脑分泌的化学物质(具体而言,大脑间歇性地分泌羟色胺和多巴胺)。在我和他共度这段可怕的历程期间,我感到了愤怒和受挫,因为我试图和他讲道理,而他的思维不正常。我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没有理由发怒,因为他扭曲的逻辑是生理状况造成的,而且我亲眼看到,基于这一认识而治疗的医生如何使他恢复理智和清醒。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学到很多关于大脑构造的知识,而且让我明白为什么有创造力的天才往往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许多很有创造力的人都曾患有双相障碍,包括欧内斯特·海明威、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文森特·凡·高、杰克逊·波洛克、弗吉尼亚·伍尔夫、温斯顿·丘吉尔,以及心理学家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她在《躁郁之心》里坦率地描写了自己患双相障碍的经历)。我了解到,因为大脑这部“机器”运转方式不同,所以人有千差万别,而且近1/5的美国人患有某种临床意义上的精神疾病。

一旦我明白问题是生理因素,我看许多事情就更清晰了。我过去经常对别人的决策感到愤怒和沮丧,但我逐渐明白,他们并不是有意识地采取这种看起来低效率的做法,只不过是依据自己看到的情况来做事,而那是由他们大脑的运行方式决定的。我还意识到,不光我觉得他们离谱,他们也觉得我离谱。唯一理性的相处方式是相互理解,从更高的层面看待我们自身,以便客观地理解事物。这么做不仅使我们的分歧变得不那么令人沮丧,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的效率。

每个人都像由很多特征搭成的积木,每一块积木反映其大脑一个特定区域的运行方式。每个人的特性都是这些“积木”共同决定的。如果你了解了人的特性,你就可以很好地预期他们的行为。

a. 我们拥有各种天生特征,既可能帮助自己也可能伤害自己,取决于如何应用。 大多数特征都是“双刃剑”,可能带来好处和害处。特征越极端,它可能带来的好处或害处就越极端。例如,一个有高度创造性和目标导向性的人擅长设想新主意,但可能会低估日常生活细节的价值,而后者也很重要。他也许过度投入地追求长期目标,因而鄙视那些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人。类似地,一个任务导向的人善于处理细节,但可能会低估创造性的价值,甚至可能会为了效率而压制创造性。这两个人也许能组成一个好团队,但也有可能难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让他们难以看到对方思维的价值。

如果你不了解人(包括你自己)的特性就对他们抱有期待,你肯定会遇到麻烦。我在这方面有惨痛经历:我曾多年与别人进行令人沮丧的沟通,期待别人完成他们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我相信我也令对方很痛苦。我逐渐意识到,我需要系统化地捕捉和记录大家的差异,以便我们在桥水分配任务时主动考虑这些差异。

这带来了我最有价值的管理工具之一——本书第一部分提到过的棒球卡。就像棒球卡记录球手相关信息、帮助球迷了解其长处和短处一样,我决定也要给桥水的所有人员编制棒球卡。

在设计桥水棒球卡的人员特征时,我结合了三个方面:我们已经在用来描述人的形容词,如“概念性强”“可靠”“有创造性”“坚定”;人的行为,如“让其他人负起责任”和“坚持贯彻落实”;个性测试使用的术语,如“外向型”“判断型”。卡片做好后,我设计了一套程序:大家彼此打分,在某一项(如“最具创造力”)上得分最高的人,在该项上给其他人的打分权重更高。在特定领域有可证明的成就记录的人会被视为在该领域更为可信,从而得到更高的决策权重。在用棒球卡记录了每个人的特征后,从未与他们共事过的人,就可以合理预期他们的行为。如果人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各项评分也会调整,而如果他们保持不变,我就可以更确信自己的预期。

当然,当我引入这一工具时,人们由于多种原因而感到怀疑或害怕。一些人担心卡上的描述不准确;一些人对自身弱点的公开感到不舒服,或者担心自己将被僵化对待,发展空间受限;一些人觉得这太复杂了,实行起来不现实。想想看,如果你被要求给所有同事硬打分,评价他们的创造力、决心或可靠性,你会是什么感觉。多数人一开始对此望而生畏。

但我依然明白,我们需要极度开放地记录和考虑大家的特性,如果我们理性地推动这个程序,事态的发展最终就会消除大家的顾虑。今天,几乎每个桥水职员都觉得棒球卡不可或缺,我们还设计了一整套其他工具来支持我们理解人们的特性和在各领域的可信度。我将在“工作原则”部分进一步介绍这些工具。

我在前文提到过,我们独特的运营方式和积累的庞大数据库,让我们得到了一些世界级的组织心理学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哈佛大学的鲍勃·基根、沃顿商学院的亚当·格兰特、弗吉尼亚大学的艾德·赫斯都对我们有很多描述,我也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的试错发现程序,让我们在“组织内部的个人发展”这个学术领域成为尖端的研究对象。基根在他《人人参与的文化》一书中写道:“从每次一对一会谈中探求真相的个人体验到融入科技元素的讨论程序……从问题管理和棒球卡到全公司范围内的每日进度汇报与案例研究,桥水建立了一个支持个人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帮助桥水的所有人直面事实真相,知晓彼此的个性。”

我们的发现之旅恰好与一个神经科学研究异常繁荣的时代同时发生。随着脑显像技术的突飞猛进,“大数据”搜集与处理能力的快速提升,神经科学领域的进步大大加快。我相信,像所有即将实现大突破的科学领域一样,人类在这个领域的知识将迅速升级换代。无论如何,理解大脑这部“思维机器”的运行方式,始终是极为美妙和有益的。

以下是我已经学习到的一些知识:

人脑的复杂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 据估计人脑中有890亿个小“计算机”(称为神经元),由数万亿根“电线”(称为神经突和化学性突触)连接在一起。如戴维·伊格尔曼在他的杰作《隐藏的自我》中描述的:

人脑由数以千亿计的称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的细胞组成。每个细胞都复杂得像一座城市……这些细胞(神经元)由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连接在一起,用人类的语言根本无法形容,再新的数学理论也无法解释。通常每个神经元与周围的神经元之间有约1万个连接。而神经元有几百亿个,这就意味着,1立方厘米的脑组织里的连接的数量,就和银河系的恒星一样多。

新生儿的大脑里就包含了数亿年生物进化累积的成果。 例如,如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者所说,虽然很多人对蛇有本能的恐惧,但没有人对花朵有本能的恐惧。新生儿的大脑就知道蛇是危险的,花朵不危险。这是有原因的。

所有哺乳动物、鱼类、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脑都拥有同一套伟大的构造, 是在近3亿年前形成的,且一直在进化。就像虽然汽车演变出了小轿车、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赛车等不同类型,但有许多共同的基本零件一样,所有脊椎动物的脑也都有一些类似的区域,执行类似的功能,只不过每个物种的脑又进化得很适应各自的需求。例如,鸟类拥有很发达的枕叶,因为它们需要从高空定位猎物(和捕食者)。我们人类自视为最高级的物种,这是因为我们过度强调了自身优势的重要性,而其他物种若强调各自的优势,也可以这么说,例如鸟类拥有飞行、视力优势和本能的地球磁场导航,大多数哺乳动物拥有嗅觉优势,还有一些动物似乎拥有异常强烈的性交快感。

这一“所有脊椎动物共有的脑”的进化是自下而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较低的区域是进化意义上最古老的,顶层区域是最新的。 脑干控制着维系各种生物生命的潜意识过程,包括心跳、呼吸、神经系统,以及应激程度和机敏程度。脑干上面的小脑负责让肌肉对感觉做出反应,从而控制肢体的运动。再上面是大脑,包括基底核(控制习惯)、边缘系统的其他部分(控制情绪反应和一些动作)、大脑皮层(产生记忆、思想和意识)。大脑皮层最新和最发达的部分,即看起来像一堆肠子的脑灰质褶皱,称为新皮层,人的学习、计划、想象等更高级的思想就从这里产生。正是因为有新皮层,所以人类的脑灰质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物种。

4.2 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我们做出的美好选择,而且是我们天生的生理需求

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进化学家一致认为,人脑的构造先天地使人需要并享受社会合作。大脑对此有需求,如果我们拥有这些的话,大脑会发育得更好。从社会合作中获得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使我们更快乐、更健康、更有创造力,社会合作也是有效工作所必需的。这是人类的决定性特征之一。

列纳德·蒙洛迪诺在他的杰作《潜意识》中写道:“我们通常以为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首要特征是智商,但真正的首要特征是社会智商。”他指出,人类拥有独特的能力,可以理解其他人的特性及其可能的行为方式。人脑天生就能发展这种能力,例如大多数四岁儿童能够读懂其他人的心理状态。人类这个物种能取得这么多的成就,这种理解和合作能力是首要因素。蒙洛迪诺写道:“例如,制造一辆汽车需要成千上万人参与,他们有不同的技能,处在不同的地方,执行不同的工作任务。铁等金属必须被开采和加工;玻璃、橡胶和塑料必须从大量化学原料里被制造出来并加工成型;电池、散热器和无数其他零件必须被生产出来;电子系统和机械系统必须被设计出来;来自天涯海角的这些东西必须被汇聚到一家工厂里,汽车才能被组装出来。今天,即使是你清晨开车上班时喝的咖啡、吃的面包圈,也是世界各地的人工作的成果。”

普利策奖得主爱德华·威尔逊在《人类存在的意义》一书中猜测,距今200万——100万年前,类人猿向现代智人进化期间,人类祖先的大脑就进化出了支持合作的功能,以支持狩猎等活动。这使人类祖先前额皮层里的记忆与思考中心变得比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更发达。随着群体变得比个体更强大,大脑不断进化出管理更大群体的能力,群体之间的竞争就变得比个体之间的竞争更重要,同时拥有更多合作性个体的群体发展得更好。这一进化使得利他意识、伦理观、良知和尊严意识发展起来。威尔逊解释说,人类永远处在塑造人类的两极力量之间:“一极是激发罪恶的个体选择,另一极是激发美德的群体选择。”

在任何组织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这两种力量哪一种胜出,取决于该组织的文化,文化又取决于塑造文化的人。但很明显,集体利益不仅对组织是最好的,对组织里的每个人也是最好的。我将在“工作原则”部分阐述,一起合作把蛋糕做大的回报大于追求个人利益的回报,这不仅体现于每个人得到的蛋糕的多少,还体现于人类天生追求的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的精神回报。

了解了人脑迄今为止的进化史之后,我们也许可以通过历史推测未来,设想未来的人脑进化。显然,人脑的进化史是从本能、关注自身发展为更抽象、更关注普遍的事物。例如,我在前文描述的人脑进化,已经使我们拥有了从更高的整体层面看待自我和所处环境的能力(有些人的这种能力更强),甚至使一些人具备了更看重所在集体而非自我的能力。

在设想人类思维未来会如何发展时,考虑一下人类自身可能如何改变大脑的运行方式,也是很有意思的。显然人类已经在利用医药和科技来这么做了。基于基因工程的进步,我们可以合理地预测,在未来,基因工程专家将能搭配组合不同物种的大脑特征,实现各种目的。例如,假如你想拥有极佳的视力,基因工程专家也许能影响人脑的发育,使之生长出更类似于鸟类的视叶。但因为这样的事情还比较遥远,所以我们还是回到现实的问题:所有这些对人脑的认识将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待自身和彼此?

4.3 理解大脑里的主要斗争,以及如何控制这些斗争,以实现“你”的愿望

以下几节探讨大脑如何以多种方式争夺对“你”的控制。我将提到大脑的一些具体区域,神经生理学家认为它们负责特定类型的思考和情绪,不过真正的生理学要比这复杂得多,而且科学家也才刚刚开始理解这个问题。

a. 要明白,意识与潜意识在不断斗争。 前文中我介绍了“两个你”的概念,并解释了较高层次的你可以俯视较低层次的你,以确保后者不破坏前者的愿望。尽管我经常在自己和其他人身上看到“两个你”在斗争,但直到我了解了它们为何存在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

和动物一样,我们决策的很多驱动因素都是潜在地发生的。人类做出很多关于如何行动的决定,但动物并不会“决定”飞行、捕食、睡眠与争斗,而只是遵循来自其大脑潜意识区域的指示。我们大脑里的潜意识区域也会向我们发出同样类型的指示,这种指示有时有合理的进化意义上的理由,有时也会损害我们。潜意识里的恐惧和欲望通过爱、恐惧、灵感等情绪,让我们产生各种意图和行为。这是生理性的。例如,爱意就是脑下垂体分泌的各种化学物质(如催产素)产生的。

尽管我一直认为符合逻辑的讨论是找到事实真相的最佳途径,但在学到了这些关于大脑的新知识后,我开始明白我们大脑很多区域的行为并不符合逻辑。例如我了解到,当人们提到自己的“情绪”(比如说“我觉得你对待我不公正”)时,他们通常指的是源自大脑情绪性、潜意识区域的信号。我还明白了,尽管我们大脑的一些潜意识区域具有危险的动物性,但另一些潜意识区域比意识区域更聪明,反应更快。我们的灵感大爆发往往就是从潜意识区域“喷出”的。我们经历这些创造性突破的时刻,通常是在放松、不试图与它们所在的大脑区域(通常是新皮层)沟通的时候。当你说“我刚刚想到了什么事”时,你就是注意到了你的潜意识正在告诉意识一些东西。加以训练,开启这个通信流是可能的。

许多人只看到意识而不知道将其与潜意识连接的好处。他们认为,想出更多东西的方式是不断往意识里塞东西,让它更勤奋地工作,但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尽管看起来有些违反直觉,但清理你的头脑可能是取得进展的最佳途径。

知道了这一点,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我通常在放松(如淋浴)时产生创意,以及冥想如何有助于打通这种联系。因为这是生理性的,所以我真的能感觉到,创造性的想法在从其他地方流入我的意识。弄明白这回事,感觉真是太好了。

但也要谨慎行事:我已经养成习惯,当我的潜意识给我想法和提示时,我不是马上按照其行动,而是先用我的理性意识去分析它们。我发现,这么做除了能帮助我分清哪些想法是有效的,我为什么会对这些想法产生特定的反应,还能让我的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通信变得更多。把这一过程产生的结果写下来是有帮助的。事实上,我这本《原则》就是这么写出来的。

本条想要告诉你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注意你的潜意识:为什么说它既可能伤害你也能帮助你?如何清醒地思考潜意识产生的东西?也许在其他人的帮助下,通过这么做,你会变得更快乐、更高效。

b. 要知道最常发生的斗争是情绪和思考的斗争。 情绪和理性思考之间的斗争是最大的斗争。情绪主要是由潜意识性的杏仁核控制的,而理性思考主要是由意识性的前额皮层控制的。如果你能理解这些斗争是如何发生的,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说把你潜意识产生的东西和意识产生的东西相调和是非常重要的。

可恶的杏仁核是一个小小的杏仁状构造,深深地隐藏在大脑底部,是大脑最强有力的区域之一。尽管你感觉不到它,但它控制着你的行为。它如何运行?当什么东西(可以是某种声音、某个场景,或者仅仅是某种直觉)让我们不快时,杏仁核就向身体发出准备战或逃的信号: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在与人争论时,你经常可以注意到一种类似于恐惧时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跳加速、肌肉绷紧)。你的意识(源自前额皮层)在感受到这些信号后可以拒绝执行。这些“杏仁核绑架”现象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极少数例外,如因经历某个或一系列可怕事件而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知道了“杏仁核绑架”是怎么回事,你就会懂得,如果你放任自己做出本能反应的话,你就很可能会反应过度。你也可以安慰自己,因为你已经知道,你经历的任何精神痛苦不久后都会自动消失。

c. 调和你的情绪和思考。 对大多数人而言,生活就是大脑这两个部分永无止境的斗争。杏仁核产生的反应是一阵爆发然后平息,而前额皮层产生的反应更为稳定和持久。有的人能引导个人进化,实现自己的目标,有的人则不能,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经常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自己出现“杏仁核绑架”。

d. 善择你的习惯。 在你脑子的各种工具里,习惯也许是最强有力的一个。习惯是由大脑底部的基底核驱动的,那是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组织。基底核控制着你的行为,但它藏得很深,本能地运行,所以你意识不到它。

只要频繁反复练习,你几乎可以养成任何习惯,产生自控力。好习惯让你实现“较高层次的自我”的愿望,而坏习惯是由“较低层次的自我”控制的,阻碍前者的实现。如果你明白大脑的这一部分是如何工作的,你就能养成一系列更好的习惯。例如你可以养成一种习惯,让你觉得“必须”去健身房锻炼。

练出这种能力需要一些努力。第一步是认识到习惯是怎么产生的。习惯本质上是惯性,一种继续把你一直做的事情做下去(或者继续不做你一直不做的事情)的强烈倾向。研究显示,如果你能坚持某种行为约18个月,你就会形成一种几乎要永远做下去的强烈倾向。

在很长时间里,我没有意识到习惯对人行为的控制有多强。我在桥水看到过这种情况:有的人在抽象意义上赞同我们的原则但难以践行。我还观察到,我的一些朋友和亲人想实现一些对他们有利的目标,行为上却总是另一回事。

后来我读了查尔斯·都希格的畅销书《习惯的力量》,让我眼前一亮。我在此处的介绍有限,假如你很感兴趣的话,我建议你也读一下。都希格的核心观点是,分三步走的“习惯回路”能起到重要作用。第一步是信号,用都希格的话说,“用信号来告诉你的大脑进入自动运行模式,以及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是形成常规,“可以是肢体性、心理性或情感性的常规”。第三步是奖励,这能帮助你的大脑发现这个特定的回路是不是“值得记下来以备后用”。反复练习可以加强这个回路,直到逐渐变成自动反应。在驯兽师所说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一种使用正向强化法的训练方式)中,成功的关键就是形成这种期待和渴望。例如,驯狗者用声音(通常使用发声器)来强化狗的行为。每次发出这种声音,他们就给狗一个它想要的奖励(通常是食物),直到最终狗只要听到这种声音,就会表演驯狗者希望的行为。都希格说,对人类而言,奖励几乎可以是任何东西,“从能够带来生理愉悦的食物或药物到精神性的回报,如赞扬或自我庆祝带来的自豪感”。

习惯能让你的大脑进入“自动导航模式”。用神经科学术语说,就是你让基底核从大脑皮层那里接管控制权,这样你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

读都希格的书让我知道,如果真的想改变,你最好是决定养成哪些习惯,戒掉哪些习惯,然后执行。为了帮助你,我建议你写下自己最大的三个坏习惯。现在就写。然后从中选一个,下决心戒掉。你能做到吗?这将带来很大的改变。如果你能把三个坏习惯都戒掉,你的人生轨迹将大大改善。你也可以决定要养成哪些习惯,然后执行。

我养成的最有价值的习惯是利用痛苦来激发高质量的思考。如果你也能养成这种习惯,你将明白是什么造成了你的痛苦,你该如何对待痛苦,而这将大大提高你的效率。

e. 坚持友善地训练“较低层次的你”,以养成好的习惯。 我过去一直以为,较高层次的自我需要和较低层次的自我斗争,夺取控制权,但我逐渐明白,更有效的做法是训练潜意识的、情绪性的自我,就像教育儿童听话一样。你需要坚持慈爱友善地训练它,以让自己养成好习惯。

f. 理解右脑思维和左脑思维的差别。 你的大脑分为负责意识的上层和负责潜意识的下层,同时还分为左、右半球。 你也许听说过有的人是左脑思维者,有的人是右脑思维者。这不只是一种说法: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罗杰·斯佩里因这个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简单来说是:

1.左脑按顺序推理,分析细节,并擅长线性分析。“左脑型”或“线性”思考者分析能力强,通常被形容为“明智”。

2.右脑思考不同类别,识别主题,综合大局。富有“街头智慧”的“右脑型”或“发散”思维者,通常被形容为“机灵”。

下图概括了“右脑”和“左脑”思维类型的特征。

大多数人通常从一边大脑得到更多指令,并难以理解和他们不同的人。我们的经验显示,左脑思维者倾向于觉得右脑思维者“古怪”“玄虚”,而右脑思维者倾向于觉得左脑思维者“死板”“狭隘”。我发现,如果人们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倾向,并认识到两种思维方式都可贵,并相应地分配工作,就会产生很好的结果。

g. 理解大脑可以改变的程度。 这让我们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能改变吗? 我们都可以学到新知识、新技能,那么我们也能学着改变思维倾向吗?答案是:完全可以。

大脑可塑性是指大脑的“软线路”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科学家曾在很长时间里认为,在经历一段童年的关键发育期后,人脑的大多数神经连接都会固定化,很难改变。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从身体锻炼到学习冥想,很多种练习都能给人脑带来物理性和生理性变化,从而影响人的思维与记忆能力。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一些练习了1万多个小时冥想的佛教僧侣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大脑里的伽马波显著多于常人,而伽马波与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

这并不意味着大脑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如果你有某种思维偏好,你也许能训练自己换一种思维方式,并发现经过练习,难度会降低,但是你彻底改变潜在偏好的可能性很小。同样,你也许能训练自己的创造力,但如果你天生创造力不强,你在这方面就可能存在天花板。现实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应当接受现实,并学习如何应对现实。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应对技巧,例如,经常忘记时间的有创造力、缺乏条理的人,可以养成使用警钟的习惯;不善于某种思维方式的人,可以训练自己依靠更擅长者的思维方式。改变的最好方法是做心理练习。和体育锻炼一样,这也会痛苦,但如果你利用前文提到的“习惯回路”,给练习以回报,“重装”你的大脑,让它喜欢上学习和有益的改变,痛苦就会消失。

记住,大脑的一些区域会本能地坚信自我完美的幻觉,而接受你的弱点与这种本能相违背。你需要勤加练习才能降低这种本能的防御反应,同时你需要待在能促进开放思维的环境里。

你将在“工作原则”部分看到,我发明了不少工具和技巧来帮助人和机构克服这种抵制反应。我发现通常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期盼自己或其他人改变,而是承认自己的弱点,然后用明确的预防机制来避免弱点导致错误。这通常能加快成功的速度,提高成功的概率。

4.4 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特性

因为人天生就有思维偏向,所以自我评估(以及对其他人的评估)通常会很不准确。心理测试要可靠得多。在从招聘到员工离职的整个过程中,心理测试都能起到很大帮助,把人的思维方式弄明白。传统招聘方式是面试与考察应聘者的背景和履历,尽管心理测试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方式,但它的效能要强大得多。假如只能二选一的话,我会选择用心理测试招聘。幸运的是,我们不必二选一。

我们主要使用4种测试:MBTI、职场人格量表、团队倾向简表、分层系统理论。 但我们仍在不断试验(如“大五类人格”),所以测试组合也肯定会变化。无论是什么组合,这些测试都能反映职员的思维与行为偏好,同时向我们提供新的人格特征和术语,有助于把我们已经识别的特征与术语清晰化和扩展化。我在下文将叙述其中的一些。这些叙述基于我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在很多方面与心理测试机构使用的正式说法不同。

a. 内向与外向。 内向者聚焦于内心世界,从思想、记忆和经验中汲取能量;外向者聚焦于外部,从与人相处中汲取能量。内向者与外向者的沟通方式也存在差异。如果你的某位朋友喜欢把想法“说个明白”(甚至在无人交流的情况下难以思考问题),他就可能是个外向者。内向者通常觉得这样的谈话很痛苦,更喜欢独立思考,想明白了才和别人交流。我发现,让他们以各自舒适的方式沟通很重要。例如,相比在群体中发言,内向者通常更喜欢书面沟通(如电子邮件),并倾向于不公开自己的批评性想法。

b. 直觉与感知。 一些人看到全局(森林),另一些人看到细节(树木)。在MBTI框架中,最能反映这两种方式的是从直觉到感知的序列。观察人的关注点可以发现他们的偏好。例如,在看书时,关注细节的感知者在看到像把their(他们的)写成there(那里)的错误时会很不舒服,但直觉者往往注意不到这种错误,这是因为他们关注全局,不重视细节。当然,要起草一份毫无拼写瑕疵的法律文件的话,最好是让感知者而不是直觉者来做。

c. 思考与感觉。 一些人的决策方式是:理性分析客观事实,考虑所有与具体情况相关的已知、可证明因素,富有逻辑性地决定如何行动。这是偏好思考者的特征,你会希望诊断你的医生是一个这样的人。偏好感觉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他们最好从事一些需要很多同理心、人际沟通、关系构建的工作,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和客户服务。在桥水,在我们通过心理测试识别这些差异之前,两种人之间的对话是很令人沮丧的。而现在,当这些差异呈现出来时,我们一笑而过,因为我们了解这些差异,并明白这样的事很正常。

d. 计划与发觉。 一些人喜欢以井然有序的方式生活,另一些人更喜欢灵活、随性。 计划者(MBTI框架里的“判断者”)喜欢专注于计划并遵行,而发觉者喜欢关注周围发生的情况并适应。发觉者的工作方式是从外到内。他们观察情况,然后往前分析原因,寻找应对办法。他们还会看到可以对比、选择的多种可能性,经常因看到太多可能性而无所适从。而计划者的工作方式是从内到外,先想清楚目标,再想怎么做。计划者和发觉者往往难以相互理解。发觉者经常看到新情况就改变方向,而计划者会对此感到不舒服,他们决策时非常重视先例,并认为以前怎么做,现在就该怎么做。计划者也会让发觉者感到不舒服,觉得他们僵化,不善随机应变。

e. 创造者、推进者、改进者、贯彻者与变通者。 识别了不同人的禀赋和思维偏好,你安排工作时就能让他们各展所长。在桥水,我们使用一种称为“团队倾向简表”的测试来合理安排工作。“团队倾向简表”识别的5种类型是创造者、推进者、改进者、贯彻者和变通者。

创造者 提出新想法、新概念。他们喜欢非结构化、抽象的活动,喜欢创新和不走寻常路。

推进者 传递这些新想法并推进。他们喜欢感觉和人际关系,管理各种人的因素。他们非常善于激发工作热情。

改进者 挑战想法。他们分析计划以寻找缺陷,然后以很客观、符合逻辑的方式改进计划。他们喜欢事实和理论,以系统性的方式工作。

贯彻者 也可以叫作 执行者 。他们确保重要的工作得到执行,目标被实现。他们关注细节和结果。

变通者 是以上4种类型的结合。他们能根据特定需求调整自身,并能从各种各样的视角看待问题。

我把每次测试的结果同我心里对别人的印象做对比,有时我的印象被强化,有时我产生疑问。例如,当有人的MBTI测试结果显示为S(关注细节)和J(计划者),而“团队倾向简表”的测试结果是贯彻者时,他们就很有可能比右脑思维者和有想象力的人更关注细节,这意味着他们会更适合结构更明确、更清晰、更少模糊性的工作。

f. 关注任务与关注目标。 一些人关注日常任务,另一些人关注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我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与直觉型和感知型之间的差异很像。关注目标、“设想”能力最强的人能看到逐渐变化的大局,也更有可能做出有意义的改变,预估未来的事件。这些目标导向的人能从日常任务中跳出来,思考未来做什么、怎么做。他们最适合创造新东西(新组织、新计划等),管理频繁变化的组织。因为视野宽阔、通观全局,所以他们通常会成为最能勾画未来蓝图的领导者。

而关注日常任务的人更善于管理没什么变化、按部就班的事务。任务导向的人倾向于参照已经存在的东西,做出渐进的改变。他们不会快速地偏离现状,在突发情况面前更可能措手不及。另一方面,他们通常非常可靠。尽管看起来他们的关注点比宏观思考者狭隘,但他们的角色同样重要。假如我不与善于处理细节的人合作,我肯定出不了这本书,也实现不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g. 职场人格量表。 我们使用的另一种心理测试是职场人格量表。它以美国劳工部的数据为基础,集中于一些关键特征或品质,如毅力、独立性、抗压能力、分析能力等,预测员工行为和工作适配性、满意度。这个测试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如何权衡不同的价值观。例如,“成就导向”得分低、“关心他人”得分高的人可能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损害他人利益。而“遵循常规”得分低的人也许更有可能独立思考。

我们发现,可以用25—50种特征很好地描述一个人。每个特征的强度可以有高有低(像色调一样)。如果你知道了一个人的所有特征并合理地综合在一起,就能基本上绘出他的全貌。我们的目标就是利用测试结果及其他信息来实现这一点。我们更倾向于与被考察者合作,因为这样可以更准确,同时对对方来说,能客观看待自身也是很有帮助的。

不同特征经常可以组成可识别的类型。想想看,你也许能想到生活中反复遇到的多种类型的人:古怪而不切实际的“艺术家”、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者”、决绝地追求目标的“赴汤蹈火者”、能凭空想出奇妙理论的“理想家”。我还总结出了一些类型,包括“塑造者”“饶舌者”“调试者”“头脑开放的学习者”“推进者”“创造者”“牧猫者”“传播八卦者”“忠诚的行动者”“明智的法官”等。

需要说明的是,与通过测试得出的更丰满的描述相比,类型的用处较低。类型不精确,更像简单的漫画,但在组建团队时类型是有用的。每个人都比描述他的类型复杂,而且一个人可以符合多种类型。例如,一个“古怪的艺术家”也可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或“赴汤蹈火者”。我不会一个个描述,但要稍微详细地说说“塑造者”——最能代表我的类型。

h. 塑造者是能从构想一路走到构想实现的人。 我在第一部分里就我认为是“塑造者”的人写了很多。我所说的“塑造者”是指这样的人:能提出独特和有价值的愿景,并以美妙的方式实现愿景(通常是在他人的质疑之下)。塑造者既能看到全局,也能看到细节。在我看来,“塑造者”=“理想家”+“务实思考者”+“坚毅者”。

我发现塑造者通常有一些共同特征:极富好奇心;有把事情弄清楚的强烈冲动;近乎叛逆地独立思考;需要宏大别致的梦想;务实并坚毅地排除万难、实现目标;了解自己和其他人的长处和短处,所以能协调团队来实现目标。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同时持有相互冲突的想法,并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些想法。他们通常喜欢和其他真正的聪明人一起探索,能在全局和细节之间自如地来回跳跃,并相信二者同样重要。

真正擅长这些思维方式从而能成为现实中的塑造者的人凤毛麟角。不过,他们如果不和天生具有其他特征的人合作也无法成功,后者的思维方式和行动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任何生命历程中,了解人的特性都是必要的第一步。你做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做的符合自己的个性和人生理想。我和一些全球最有钱、最有权势、最受尊崇的人打过交道,也和世界上一些最不起眼的角落里最穷、最弱势的人打过交道,我可以明确地说,在基本生活线之上,幸福水平和常规的成功标准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一个能从木工中得到内心满足的木匠,能轻松拥有和美国总统一样美好甚至比美国总统更好的生活。我希望你从本书学到的最重要的认识是,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人人都能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大自然塑造万事万物皆有目的。你最需要的勇气不是驱使你战胜别人的勇气,而是不管其他人对你有何冀望,你始终坚持做最真实的自我的勇气。

4.5 无论你要实现什么目标,让合适的人各司其职以支持你的目标,是成功的关键

无论在私人生活还是工作中,你和其他人合作的最好方式都是,把具有互补性特征的人搭配在一起,创建最适于完成任务的团队组合。

a. 管理你自己,并协调其他人实现你的目标。 你最大的挑战是让深思熟虑的较高层次的自我管理情绪性的较低层次的自我。做到这一点的最佳途径是有意识地养成习惯,自动地做对自己有益的事。在管理其他人方面,我能想到的比方是一个好乐队。乐队指挥是塑造者、引导者,他主要不是“做”(例如他不演奏乐器,尽管他了解很多关于乐器的知识),而是勾勒结果,并确保乐队所有成员一起发力实现目标。指挥要确保每个乐队成员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各自的职责。不是每个人都自己演奏得最好,而是通过合作实现“1+1 > 2”的效果。指挥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之一是开除总是不能好好演奏或合作的人。最重要的是,指挥要确保演奏效果和他想的一样。他说:“音乐得是这样。”然后加以落实:“贝斯手,撑起整个格局。这里要连接得妙,这里要奏出神韵。”乐队的每个部分也有各自的领导者,如首席小提琴手等,他们也帮助把作曲者和指挥的设想表达出来。

这么看待事物对我帮助很大。例如我前文提到过的债券交易系统化计划,在形成这种新视角后,我们得以更好地看到现实与需求之间的距离。鲍勃在思想上是我的好伙伴,我们一起理解需要解决的全局性问题,但他不擅长设想实现解决方案的程序,他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共同完成该计划。他倾向于与和自己相似的人共事,所以他找的主要副手和他相似,善于在纸面上宏观规划,不善于具体安排实现规划的人、事项和日程。这名副手的测试结果是“变通者”,说明他能很好地朝鲍勃要求的方向走,但缺乏辅助鲍勃完成任务必需的清晰、独立思维。

在试了几轮没有进展之后,我们利用了那些理解员工特性的新工具,并根据测试结果展开行动。我们促使鲍勃换了一名新副手,她极其擅长在宏观规划和完成规划所需的具体项目之间游刃有余。把她的棒球卡与上一个副手的做对比可以发现,她的独立、系统性思维能力极强,这对清晰展望如何实现鲍勃的宏观想法至关重要。她安排了其他辅助者,包括一名项目经理。这名经理不太关注理念,但非常重视具体任务的细节和完成期限。在观察新组员的棒球卡时,我们可以很快发现,他们更多地展现出一些与计划性、扎实、及时执行相关的特征,而这些是鲍勃的弱项。在这个新团队就位之后,我们的计划就开始一帆风顺了。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仔细考察了实现目标所需的所有“积木”,并找到了缺失的“积木”来弥补。

我们坦诚开放地了解员工特性的做法,对无数项目都有帮助,债券交易系统化计划只是其中之一。而且需要明确的是,对于人的思维方式如何不同这个问题,本条所述只触及皮毛。

在下一条,我将把你读到的所有内容综合起来,分析决策的基本要素。一些决策你应该自己做,一些则应该让更可信的人代理。利用自知之明区分这两种情况,是成功的关键,不管你追求什么。

5
学习如何有效决策

为一个职业的决策者,我一直在研究如何有效决策,并不断在寻找能降低犯错概率、实现更好效果的决策规则与系统。

我了解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是,大部分日常决策是潜意识性过程,比通常认为的要复杂。例如,想想你在开车时,如何和前面的车保持安全距离。现在请你详细描述这个过程,以让从来没有开过车的人也能做得和你一样好,或者能输入计算机,成为自动驾驶汽车的控制程序。我敢打赌,你做不到。

现在想想这个挑战:用系统化、可复制的方式把你的所有决策做好,同时还能以非常清晰准确的方式描述决策程序,从而让处在同样情况下的任何人都能做出同样的高质量决策。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而且我发现朝这方面努力价值无限,尽管我距离完美还很远。

尽管世界上并没有最好的决策方式,但存在一些有效决策的普通规则。第一条是:

5.1 要认识到:(1)影响好决策的最大威胁是有害的情绪;(2)决策是一个两步流程(先了解后决定)

了解必须先于决定。如第一条所说,大脑能够储存不同类型的知识,有潜意识,能机械记忆,能养成习惯。但不管如何获取知识、在哪里储存知识,至关重要的是,你了解到的东西能够真实、丰富地反映相关现实,从而使你做出更好决策。所以在了解过程中保持头脑极度开放,向可信的人请教,始终是有帮助的。许多人在情绪上不愿意这么做,而这会妨碍他们了解现实,做出更好的决策。始终提醒自己,至少听一下某种相反的观点,永远都没有害处。

决策过程分两步:先选择作为决策基础的知识,既包括相关事实(“是什么”),也包括你对事实背后的因果机制的宏观理解;然后根据这些知识来确定行动计划(“怎么做”),这需要你反复权衡不同的可能性,以设想如何实现符合你愿望的目标。为了做好第二步,你需要综合权衡直接结果、后续结果和再后续结果,而且做决定时不能只看到短期结果,还要看到长远结果。

很多惨痛的糟糕决定,都是由于决定者未能权衡后续和再后续结果,而当你最初做出的劣质决策印证了你的偏见时,决策的不良后果就会尤为致命。在提出疑问和探寻事实真相之前,永远不要看到一个选择就定下来,不管它看起来多么好。在过去,为了避免自己坠入这个陷阱,我习惯自问:我在了解相关情况吗?我已经掌握了决策所需的所有知识了吗?经过一段练习后,你会自然、心态开放地搜集所有相关信息,但你必须躲过不良决策的第一个陷阱,就是先在潜意识驱使下做一个决策,然后挑选与决策相符的数据。

那么,如何才能把了解做好呢?

把了解做好

对我而言,归根结底,对现实形成准确、完整的认识需要两件事:能够准确综合分析,知道如何综合考虑多个层级。

综合分析是把许多数据转化为一幅精准画面的过程。综合分析的质量将决定你的决策质量。所以,与你知道的善于综合分析的人一起审视你的观点,总是会有帮助的。就算你觉得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已经很强了,这样做也能让你提高。对于一位可信者的观点,任何理智的人都应该心存自己可能犯错的敬畏去思考,而不应轻易拒绝。

为了把综合分析做好,你必须:(1)综合分析眼前的形势;(2)综合分析变化中的形势;(3)高效地综合考虑多个层级。

5.2 综合分析眼前的形势

每一天你都遇到无数事情纷至沓来。暂且把这些事情称为“点”。为了做到高效,你必须能分清哪些“点”重要,哪些不重要。一些人毕生收集各种零零碎碎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只保留自己需要的。他们有“细节焦虑症”,担忧不重要的事情。

有时小东西也是重要的,比如,你汽车发动机里咯咯响,可能只是一片塑料松了,也可能是正时皮带要断了的迹象。关键是要有更宏观的视角,这样才能对真正的风险程度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而不会陷在细节中不可自拔。

谨记:

a. 你能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是决定问谁。 确保他们是可信的人,对情况的了解全面。无论你想理解什么,找到负责这方面的人,问他们。请教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不如找不到答案。

b. 不要听到什么信什么。 观点很廉价,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和你分享观点。许多人会把观点表述为事实。你要区分观点和事实。

c. 所有东西都是放在眼前看更大。 在生活的所有方面,正在发生的事情都似乎很大,回头来看则不然。所以你应该跳出去以看到全局,有时候可以过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d. 不要夸大新东西的好处。 例如,在选择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时,你倾向于时间证明的经典还是最新的轰动性作品?在我看来,选择最好而不是最新是更聪明的做法。

e. 不要过度分析细节。 一个“点”只是来自一个时刻的一条数据,你综合分析的时候始终要看到大局。就像你需要区分大小、特定事件与总体规律一样,你也需要知道从每一个“点”能得到多少知识,而不是高估其重要性。

5.3 综合分析变化中的形势

为了明白不同的点在一段时期内的相互关系,你必须搜集、分析和识别不同类型的信息,而这并不容易。例如,设想有一天发生了8个事件结果,有的好,有的坏。我们把这一天的情况画下来,每种事件类型由一个字母表示,每个结果的好坏由其高度表示。

为了综合分析这一天,你必须根据类型(以字母代表)和质量(从低到高,越高越好)来将结果分类,这将需要对每一类总结出大体的评估。(为了让这个例子更具体,可以设想你在经营一家冰激凌店,W代表销售情况,X代表客户体验评分,Y代表媒体报道和评价,Z代表员工积极性,等等。)始终记住,我们的例子是个相对简单的例子:一天只发生了8个事件。

从右图中你能看到,这一天的销售很棒(因为两个W都在顶部),但客户体验不好(见两个X)。你可以想想原因是什么,比如一群人到来,所以销售很多,但也造成排长队。

善于这样看待事物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但就像大多数能力一样,综合分析变化时间形势的能力也不完全是天生的,就算不擅长,你也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这种能力。遵守以下原则,你将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a. 始终记住改善事物的速度和水平,以及两者的关系。 当你要确定某个事物可以接受的改善速度时,你要注意的是事物水平相对于改善速度的关系。我经常发现人们看不到这一点。他们说“事情正在改善”,但没有注意到事物的质量距离平均水平还有多远,以及其改善速度能否确保其在可接受的时间内超过平均水平。如果过去在考试中得三四十分的人,在几个月里成绩达到了50多分,说成绩在改善也是对的,但他的水平仍然很差。你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东西需要以足够快的速度不断改善,超越平凡,走向卓越。第240页图中的线条显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点会如何连接起来。线条A将让你及时地超越平凡,线条B则不行。要做出良好的决策,你需要明白现实是哪种情况。

现在看看一个月的工作日是什么情况。有点令人困惑吧?

下图只显示X类型的点,你能看到情况在改善。

b. 不必过于精确。 理解“差不多”这一概念,使用粗略估计法。因为我们的教育系统过于重视精确,所以擅长粗略估计这个技能的价值常被低估。这会影响概念化思考。例如,当被要求计算“38×12”时,大多数人是以缓慢费力的方式计算,而不是简单地把38四舍五入成40,把12四舍五入成10,然后快速地确定答案在400左右。看看冰激凌店的例子,想一想,与其费力地把所有关系弄清楚,快速看到各个点之间的大致关系,是多么有用。费力进行精确计算是愚蠢的,但大多数人就是这么做的。为了做出有效决策,你需要在“差不多”这个层面上理解大多数事物。当每次有人做一个宏观的“差不多”的陈述,而有些人反驳说“并不总是这样”时,我的本能反应是,我们也许要丢西瓜捡芝麻了,即讨论例外而不是常规,而这将让我们看不到常规。为了帮助桥水的员工避免这种浪费时间的情况,我们的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投研人员说了一句我经常复述的话:“当你问一个东西对不对而对方告诉你并不完全对时,那它大致是对的。”

c. 谨记“80/20法则”,并明白关键性的“20%”是什么。 “80/20法则”是指,你从20%的信息或努力中得到80%的价值。(同样,你可能需要花费80%的努力来获取最后20%的价值。)理解这一法则后,一旦你了解了做出好决策所需的大多数情况,你就不必再陷于不必要的细节之中了。

d. 不要做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花太多时间关注边缘性的微小因素,影响对重大因素的考虑。做出一个决定时通常只有5—10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重要的是深入了解这些因素,而过了一定的临界点后,即使研究重要因素,所产生的边际收益也是有限的。

5.4 高效地综合考虑各个层次

现实分为不同层次,每一层都能给你不同但有价值的视角。综合分析和决策时你需要把这些层次都记住,并知道如何在不同层次之间转换。

假设你正在谷歌地图上观看你的家乡。把地图放大到能看到建筑时,你就看不到家乡周围的地区了,而后者是重要的信息。也许你的家乡在水边,但地图放得太大的话,你将无法判断那是河岸、湖岸还是海岸。你必须知道,为了合理决策你要考察哪个层次。

我们总是从不同层次看事物,并在各个层次之间转换,不管我们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这么做,不管我们做得好不好,不管我们看的是物体、观念还是目标。例如你也许每天都在两个层次之间转换,一个是你的价值观,另一个是你为实现价值观做的事。大概情况如下:

1 高层次的全局 :我想要能学到很多东西的有意义的工作。

1.1 次一级的理念 :我想成为一名医生。

次一级的点: 我需要上医学院。

再次一级的点: 我需要在科学课程上取得好成绩。

再再次一级的点: 我今晚需要在家学习。

要观察你在生活中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可以注意你的谈话。我们在谈话时倾向于在不同层次之间转换。

a. 用“基线以上”和“基线以下”来确定谈话位于哪一层。 基线以上的谈话关注要点,基线以下的谈话关注分点。当一段分析混乱、令人迷惑时,通常是因为谈话者陷于基线以下的细节之中,而没有重新把细节与要点联系起来。基线以上的谈话应当以井然有序的方式走向结论,只有在有必要说明某个要点的细节时才可走到基线以下。

b. 谨记,决策需要在合理的层次做出,但也应在各层次之间保持一致。 例如,你想过健康生活的话,你就不应该每天早餐吃12节香肠、喝点啤酒。换言之,你需要不断联系和调和从不同层次搜集的数据,以对具体情况形成全面认识。就像一般的综合分析能力一样,一些人天生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但任何人都能通过学习来达到一定的程度。为了做好这一点,你有必要:

1.谨记任何问题都存在很多层次。

2.针对一个问题,明白你分析的是哪个层次。

3.有意识地在不同层次之间转换,而不是把问题视为一堆没有内在区别、可以随意考察的事实。

4.以下页图为模板把你的思考过程画成图。

如果你以极度开放的头脑来做这些,你不仅将更明白你看到的东西,还将更明白你没看到但也许其他人看到的东西。这有点像爵士乐手们不在一个调上,而在都明白自己的层次后,所有人就能在同一个音调下演奏。在你们都知道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开放地看待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后,你们就能一起创造出好的概念爵士乐,而不是只能冲彼此尖叫。接下来我们再进一步,看看做决策的问题。

把决策做好

利用决策逻辑来创造长期的最佳结果,本身已经成为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利用了概率学和统计学、博弈论等工具。尽管这些工具很多都能带来帮助,但有效决策的基本要素是相对简单和永恒的,事实上在不同程度上以基因的形式存在于人脑里。通过观察野生动物你会发现,它们本能地计算自身能量的预期价值,以将发现食物消耗的能量最小化。这方面做得好的动物繁衍成功,通过自然选择过程传递自身基因,做得不好的动物则会惨死。尽管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的人类通常不会惨死,但他们肯定也会遭到经济选择过程的惩罚。

好的情况

一个更大的有效序列

一个符合逻辑并分析细节的有效序列

不好的情况

一个随机的、走向脱轨的过程

一个直线下跌、毫无成果的过程

如前所述,大致存在两种决策方式,一种以证据和逻辑为基础(来自较高层次的大脑),另一种以潜意识和情绪为基础(来自较低层次的动物性的大脑)。

5.5 综合分析现实、理解如何行动的最好工具是逻辑、理性和常识

注意不要依赖其他任何东西。不幸的是,心理学家进行的大量测试表明,多数人在多数时间里受到较低层次大脑的控制,这导致劣质决策,而他们还不自知。如卡尔·荣格所说:“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潜意识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更重要的是,当多个群体合作时,决策应当基于证据、符合逻辑,否则决策程序将不可避免地被最强大而不是最明智的成员主宰,这不仅不公平而且质量较低。成功的组织都有组织文化,确保基于证据的决策是常规而非例外。

5.6 根据预期价值计算做决策

把每个决策都视为一个押注,押对有一个概率,有相应的奖励;押错有一个概率,有相应的惩罚。会赢的决策通常是具有正向预期价值的决策,也就是说,奖励乘以其发生概率的数值大于惩罚乘以其发生概率的数值,预期价值最高的决策是最好的决策。

比方说,押对的奖励是100美元,概率是60%,押错的惩罚也是100美元。100美元奖励乘以押对的概率60%,等于60美元;100美元惩罚乘以押错的概率40%,等于40美元。用奖励减去惩罚,差额就是预期价值,这个例子中的预期价值是正20美元。一旦理解了预期价值,你也会理解,押概率最大的情况不一定是最好的。例如,设想某件事的成功概率只有20%,而奖励的回报是1 000美元,失败的损失只有其1/10,为100美元。这件事的预期价值是正120美元。所以,只要你对损失有承担能力,这也许就是个明智的决策,尽管你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你不断地计算这些概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肯定将看到成功的结果。

尽管多数人并不明确地进行这些计算,但我们经常凭直觉这样做。例如,尽管下雨的概率只有40%,但你依然决定带伞去商店;尽管你几乎肯定自己知道路,但你依然要查看手机来确认方向。这些时候你都是在计算预期价值。

有时即使你押错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押错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押对的概率虽然很小,奖励却很高,在这种情况下,试一下仍然是明智的。就像俗话说的:“多问问总没坏处。”

这个原则给我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多年前我刚刚成家时,我看到了一栋各方面都很完美的房子。问题是这栋房子并不挂牌出售,我问的每个人都告诉我,房主没有出售的意愿。更不利的是,我还很确信我将难以申请到足够的抵押贷款。但我觉得,给房主打个电话询问一下,看看我们能否达成某种交易,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事实证明他不仅愿意出售,还愿意借给我一笔钱!

同样的原则适用于押错的惩罚极大的情况。例如,尽管你患上癌症的概率很低,但当出现某种征兆时,你去检查确认一下也是有好处的。

为了帮你把预期价值计算做好,谨记:

a. 不管你押对的概率已经有多大,提高你的押对概率始终有价值。

我经常看到人们在押对概率高于50%时做决定,而他们没有看到的是,假如进一步提高押对概率,他们将多获得多少(你几乎总是可以通过获取更多信息来提高押对概率)。与把押对概率从49%(错的可能性略高)提高到51%(对的可能性只是略高一点)相比,把押对概率从51%提高到85%(提高34个百分点)所产生的预期价值增益是前者的17倍。把概率视为你犯错可能性的标尺。把押对概率提高34个百分点意味着,你1/3的押注都将从损失变成收益。所以即使在你很有信心的情况下,对你的思维进行压力测试也是有好处的。

b. 知道什么时候不要去押注,和知道什么注值得押同样重要。 只在你最有信心会获得回报的时候押注,你的记录才会得到显著改善。

c. 最好的选择是好处多于坏处的选择,不是毫无坏处的选择。 看看有些人,发现一点问题就反对某件事,而不合理权衡所有的优缺点。这样的人通常不善于决策。

5.7 比较更多信息带来的价值和不做决定造成的成本,决定优先顺序

有的决定最好在获得更多信息后做出,有的决定最好立即做出。就像你在综合分析问题时总要区分大小因素一样,你也总是要比较搜集更多信息带来的边际收益和暂时不做决定造成的边际成本。善于合理排序的人理解以下几点:

a. 先把你的“必做之事”做完,再做你的“想做之事”。 区分你的“必做之事”和“想做之事”,不要错误地把任何“想做之事”排到最前面。

b. 你很可能没有时间处理不重要的事,那最好将它留着,以免自己没有时间处理重要的事。 我经常听到人们说:“现在做点这个或那个不好吗?”这时他们很可能要分心了,不能集中在重要得多、需要做好的事情上。

c. 不要把概率当作可能性。 万事皆有可能,重要的是概率。你必须考虑每个因素的发生概率,然后进行排序。能够准确区分概率和可能性的人通常善于“务实思考”,他们是“哲学家”类型的反面,而“哲学家”类型的人倾向于在各种可能性的迷雾中迷路。

成为好决策者的捷径

好决策者并不机械地记忆和执行上述步骤,但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这是因为通过不断的练习,他们学会了自然而然地照此行动,就像一个棒球手不假思索就能抓住飞来的球一样。假如他们必须把每一条原则从记忆中唤醒,通过缓慢的意识来执行原则的话,他们就不可能妥善处理纷至沓来的问题。但他们确实也会通过意识来做一些事,你也应该这么做。

5.8 简化

撇掉无关细节,让重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呈现出来。俗话说:“每个傻子都能把事情复杂化,只有天才才能把事情简单化。”想想毕加索,很年轻时就能画出美丽的写实油画,但在职业生涯中,他不断地追求精简。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但没有这种禀赋并不意味着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只是需要创造性和毅力。必要时你可以寻求其他人的帮助。

5.9 使用原则

使用原则既能简化也能改善你的决策。尽管读到现在你也许觉得这显而易见,但值得反复重申的是,要明白几乎所有“眼前的情况”都是“类似情境的再现”,要识别“类似情境”是什么,然后应用经深思熟虑得出的原则来应对。通过这么做,你必须做出的决策的数量将大大减少(我估计约减少为十万分之一),你的决策质量将大大提升。把这做好的诀窍是:

(1)让你的思维慢下来,以注意到你正在引用的决策标准。

(2)把这个标准作为一项原则写下来。

(3)当结果出现时,评估结果,思考标准,并在下一个“类似情境”出现之前改进标准。

识别每个“类似情境”的类别,就像识别一种动物所属的物种一样。识别每一件事,然后选择对其适用的原则,会变得像在玩游戏一样,所以这样做既是很有用的,也是很有趣的,当然也可能具有挑战性。许多我所说的“眼前的情况”都具有混合性质。当眼前的情况里包含一些“类似情境的再现”时,你必须权衡不同的原则,运用“意境地图”来思考对遇到的不同类型情况如何处理。为了帮助人们这么做,我创制了一个称为“教练”的工具,将在附录中阐述。

你可以用自己的原则,也可以用别人的,只需要把能发现的最好的原则用好。如果你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你将成为一个卓越的有原则的思考者。

5.10 对你的决策进行可信度加权

我发现,和高度可信、愿意表达深思熟虑的分歧的人交流,一直都能深化我对问题的理解,改进我的决策质量。这通常能让我做出更好的决策,并能让我学到美妙的东西。我建议你也这么做。

为了做好这一点,你必须避免以下常见失误:(1)不合逻辑地高估自己的可信度;(2)不区分可信度不同的人。

在与其他人产生分歧时,应该首先看看你们能不能就决策原则达成一致。在进行这样的讨论时,你们应该分析不同原则背后理由的优劣。如果能就决策原则达成一致,你们就把原则应用于眼前的问题,得出一个人人赞同的结论。如果对决策原则有分歧,你们可以通过比较彼此的可信度来努力解决分歧。我将在“工作原则”中更详细地解释具体做法。

这种有原则的、可信度加权的决策方式很迷人,效果比一般的决策方式好得多。例如,假设我们用这种办法来选总统。引人遐想的是,就一个好总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谁在做出上述判断时最为可信这两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提出各自的原则。我们最终的讨论结果将是实行一人一票还是别的方式?如果是别的方式,应该怎么做?这肯定能带来非常不同的选举结果。在下一次选举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正常选举的同时进行这样的演练,以观察二者的差别。

尽管可信度加权的决策听起来有些复杂,但你很可能经常这么做,比如你问自己“我应该听什么人的意见”时。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更有意识地这么做,效果会好很多。

5.11 把你的原则转换成算法,让计算机和你一起决策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将把自己的决策能力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通过这么做,很多时候,你将能检验原则在应用于过去的情况和各种不同的情况时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能帮助你改进原则。而且这么做肯定能让你对问题有飞跃式的深入理解。这还能将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去除。就像文字一样,算法也能描述你的计划,只是用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记录而已。如果你不会使用这种语言,你就应该学会,或者找一个能为你翻译的帮手。你的子女和伙伴必须学会使用这种语言,因为它可能很快会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语言。

和计算机中的另一个你形成合作关系,你们相互从对方身上学习,各展所长,决策效率会比你单打独斗时高得多。你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加入很棒的集体决策之中,这比个体决策有效得多,且能推动人类的进化。

系统化和计算机化的决策

未来,人工智能将对人类所有方面的决策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的这个新时代,关于人的信息极为透明,这二者结合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现在,不管你喜欢与否,任何人都可以轻易获取你的数据信息,对你进行深入了解,而且这些数据可以被输入计算机,从你会买什么商品到你的人生价值观如何。尽管这让许多人觉得恐慌,但30多年来在桥水,我们一直在把极度透明和算法决策结合起来,并发现这样做成效非凡。事实上我相信,不久之后,这种计算机化决策将变得常态化,几乎和人脑决策一样正常。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我初次尝试计算机化决策时,这个概念就已经存在了将近20年(“人工智能”一词首次出现于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的一场会议)。尽管从那时到现在很多情况发生了变化,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始终不变。

举一个极简单的计算机化决策的例子。假设你在住房供暖方面有两项原则:当温度降到20℃以下时开暖气,午夜到凌晨5点之间关暖气。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决策公式来表达这两项原则之间的关系:如果温度低于20℃,时间不在午夜到凌晨5点之间,就开暖气。在搜集很多这样的公式后,你就可以创建一套决策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处理数据,权衡和应用各种相关标准,并提出决策建议。

用算法表述投资决策标准,然后用历史数据来检验,或者用算法表述工作原则,然后用其来帮助管理决策,都不过是智能温度调节器的更大、更复杂的版本。与人脑决策相比,这能让我们更快地做出考虑更周全、更少情绪化的决策。

我相信这种做法会变得越来越普遍,计算机编码会变得和写字一样重要。计算机在帮助决策方面的作用,迟早会变得像它们今天在收集信息方面的作用一样大。当计算机帮助我们决策的时候,它们将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包括我们的价值观、长处和短处。它们将能自动地找到在特定领域比我们更强的人的帮助,从而能给我们提供合适的建议。不久之后,我们的计算机就能和其他人的计算机对话,并以上述方式合作。事实上这已经在发生了。

设想这样一个世界:你能利用科技接入一个系统,可以在系统里输入你正在处理的问题,并向全世界这方面最受好评的思考者请教解决办法,以及背后的理由。这一点将很快得以实现。不久后,在几乎所有你面临的问题上,你都能利用全世界最高质量的思考,并得到能权衡不同观点的计算机化系统的指导。例如,你将可以询问,基于自己的情况,你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职业生涯,或者基于其他人的情况,你应当如何与他们沟通。这些创新将把人从自己的头脑中解放出来,释放出一种无比强大的集体思维模式。桥水正在这么做,并发现这种思维模式比传统思维方式好得多。

听到这样的观点,人们经常会说,人工智能将和人类智能竞争,但在我看来,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同舟共济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能带来最好的结果。计算机要复制人脑的许多功能,如想象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力,要经过很长时间,甚至永无可能。这是因为人脑天生就储存着亿万年生物进化培育的各种能力。许多计算机系统依据的是决策“科学”,依然远远不如“技艺”有价值。在最重要的决策方面,人类依然比计算机做得好。你只需看看最成功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就明白了。软件开发工程师、数学家和博弈论研究者并不是最成功的,最具有理性、想象力和毅力的人最成功。

计算机模型需要被输入合理信息,信息需要解读,而只有人类智能可以开展这种解读。例如,计算机无法告诉你,与亲人共处时间和工作时间的相对价值如何,如何达成最优的时间分配组合,使两种活动的边际效用都达到最大。只有你知道你最看重什么,你愿意与谁共度人生,你想要什么样的环境,只有你能最终做出最好的决定,尽最大可能实现这一切。而且,我们的很多思考来自自己无法理解的潜意识,所以把人类思考彻底模型化是不可能的,就像从未抽象思考过的动物不可能定义和学习抽象思考一样。

但在很多方面,人脑也无法与计算机竞争。计算机的“毅力”比任何人都强得多,因为它能全天不间断地工作。计算机能处理海量信息,而且速度飞快,其可靠性和客观性是人类永远无法比拟的。计算机能让你注意到无数你从未想过的可能性。也许最重要的是,计算机对群体偏见和从众思维免疫。计算机不会顾虑自己的结论会不会受人欢迎,而且从来不惊慌失措。在“9·11”事件那段可怕的日子里,当整个美国深陷伤痛时,从2008年9月19日到10月10日,当道琼斯指数下跌3 600点时,我常常想拥抱我那些风雨不惊的计算机。

这种人和机器的结合很美妙。人脑与科技合作的进程促使人类进步,正是凭着这么做,人类从茹毛饮血走向了信息时代。所以世界上最好的决策者是这样的人:拥有理性、想象力和毅力,知道自己看重什么、想要什么,同时也利用计算机、算法和博弈论。我们在桥水利用计算机系统,就像司机利用GPS一样,是用系统来辅助我们的导航能力,而不是替代它。

5.12 在深刻理解人工智能之前不要过度信赖它

当人工智能使用者在没有深刻理解它的情况下就接受机器学习创造的算法所假定的因果关系,甚至根据这些认识来行动时,我就对人工智能的危险感到担忧。

在解释原因之前,我想先阐明我的用词。人们经常轻率地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并将其作为同义词,但二者大不相同。我把当前的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分为三大类:专家系统、模仿和数据开采(这是我的分类,不是科技界常用的分类)。

我们在桥水使用的是专家系统,设计者根据自己对一系列因果关系的理性理解将决策标准表述出来,然后观察不同条件下会出现什么不同情况。

但计算机也能发现规律并将其应用于计算机决策,而不需理解这些规律背后的逻辑。我把这种决策技术称为“模仿”。当同样的情况以可靠的方式反复不变地发生时,例如在一场规则极其严格的游戏中,这一做法也许有效。但现实中事物不断变化,所以这样的系统很容易与现实脱节。

数据开采是近年来机器学习发展最快的领域,是指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消化大量数据,从中寻找规律。尽管这种做法很常见,但在未来与历史不同的情况下,这是有风险的。在机器学习不包含对现实的深刻理解的情况下,以机器学习为基础构建的投资系统很危险,因为当人们广泛相信并应用某些决策规则时,价格会受到影响。换言之,一个深刻见解在众所周知之后,其价值会逐渐衰减。在没有深刻理解的情况下,你弄不清楚过去发生的情况是否真有价值,即使有价值,你也弄不清楚其价值是否已经消失,甚至走向负面。常见的情况是,一些决策规则变得非常流行,以至对价格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使反向操作成为更合理的做法。

谨记,计算机是没有常识的。例如,计算机很容易曲解事实,看到人早上睡醒后吃早饭,就认为睡醒导致人饥饿。与其下很多我拿不准的押注,还不如下较少的我拿得准的押注(最好是互不相关的押注),同时,无法说明任何决策背后的逻辑,对我而言都是无法容忍的做法。很多人因为发现机器学习比形成深刻理解容易得多,就盲目信任机器学习。而对我而言,深刻理解必不可少,尤其是对我做的事情而言。

我的意思不是模仿系统、数据开采系统没有用。事实上我相信,在未来的事物发展范围和格局与过去相同的情况下,这些系统对决策很有帮助。有了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后,所有可能变量就都可以纳入考虑。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形势下国际象棋好手弈棋的数据,通过分析不同手术期间杰出外科医生的手术流程,人们可以创造出很有价值的下棋程序或手术程序。早在1997年,计算机程序“深蓝”就用这种方式击败了全球排名最高的国际象棋棋手加里·卡斯帕罗夫。但当未来与过去不同、我们因理解不深而无法识别所有因果关系时,这一做法是行不通的。凭着理解这些因果关系,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犯错误,最明显的例子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未来会和过去一样。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我们将能看到事情的真相。

想想看,人脑其实就是以某种方式编程的计算机,处理数据,发出指令。我们可以编排人脑的逻辑和作为工具的计算机的逻辑,让它们彼此合作,甚至相互检验。这是一种美妙的做法。

例如,假设我们要归纳出能解释物种进化的普适规律。理论上,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处理能力和时间,这就是可能的。当然,我们需要把计算机得出的公式弄明白,以确保这不是一堆从数据中提取的大杂烩,即不同因素只有相关性,没有因果性联系。我们可以不断简化这些规则,直到实现毫无疑问的精确度。

当然,鉴于人脑的处理能力和速度有限,要对进化过程中的所有变量形成丰富的理解,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那么,我们的专家系统采用的那些简化法和理解法真的是必需的吗?也许不是。在我们检验的数据之外还会发生其他情况,这样的风险肯定是存在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说,与某种看起来成立但机理不清晰的公式相比,我们把以数据开采为基础的公式视为解释物种进化的普适规律,并依赖这些公式预测未来10年、20年、50年的变化,是风险相对较低的做法(至少可能有助于科学家治疗基因疾病)。

事实上,我们对理解的强调也可能太过了,有意识的思考只是理解的一部分,也许我们导出一个公式并用它来预测未来变化也就足够了。在我个人看来,与依赖我不理解的算法相比,对因果关系形成深刻理解所产生的兴奋、安全性和教育价值要有吸引力得多,所以我依然倾向于这种做法。然而,是我的逻辑和理性,还是我较低层次的偏好和习惯在促使我这么想?我不能确定。我希望就此问题询问人工智能领域最杰出的人才(并请他们向我提问)。

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人类酷爱竞争的天性将促使我们越来越信任计算机发现的、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因果关系。这种信任有时会带来成效,有时会适得其反。我想人工智能将带来极快、极了不起的进步,但也担心它会导致人类的毁灭。

人类正在走向一个既令人兴奋又危险的新世界。这就是我们眼前的现实。而我一如既往地相信,如果我们不是把头埋在沙子里,而是准备好应对之道的话,未来会美好得多。

为了拥有最好的生活,你必须:

(1)知道最好的决策是什么;

(2)有勇气做出最好的决策。

生活原则总结

“生活原则”部分,我阐释了帮助我做到以上两点的一些原则。我相信,因为类似的情况反复发生,所以拥有一些以深思熟虑为基础的原则,你将能应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几乎任何事情。你从哪里获得这些原则并不重要,拥有原则、持之以恒地运用原则、不断改进完善原则才最重要。

为了得到有效的原则, 拥抱现实并妥善应对现实 至关重要。不要落入常见的陷阱,期盼现实与真实情况不同,或者你所处的现实与众不同。相反,你要拥抱现实,有效应对现实。毕竟,生活的真谛就是从你所处的现实中汲取出最大的价值。这需要你保持思想的透明,头脑开放地接受其他人的反馈。这将让你学到的东西大大增多。

一路上你肯定会经历痛苦的失败。你需要认识到,失败既能化为动力,驱动你的个人进化,也能毁掉你,这取决于你如何应对失败。我相信进化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力量,我们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进化。从概念上看,进化就像一系列反馈环,可能一直向上持续改善,可能保持水平,也可能持续下降直至毁灭。你的反馈环是什么样子,将由你自己决定。

可以把进化进程描述为一个 实现你愿望的五步流程, 包括设定目标,找到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诊断问题,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执行方案要求的各项任务。需要谨记的是,没有人能把每一步都做好,可以依靠其他人的帮助。拥有不同能力的人通力合作,可以创造出最强大的机器来实现目标。

如果你愿意直面现实,接受直面现实带来的痛苦,遵循五步流程来驱动自己朝着目标前进,你就走上了成功之路。但大多数人做不到,因为他们固守自己的错误观点。这很容易解决:从自我中跳出来客观地俯视所处形势,权衡自己和其他人对形势的看法。因此,我认为你必须做到 头脑极度开放。

阻碍我们做好这一点的最大障碍是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自我意识障碍是指我们天生希望拥有能力,并希望其他人这么看我们。思维盲点障碍是我们通过自己的主观角度看事物造成的。这两个障碍都会阻碍我们看到事实真相。最重要的解药是头脑极度开放:人抱着一种真诚的担忧,担心自己可能看不到最好的决策方式,从而以极度开放的心态看待问题。这是一种有效探索不同观点和可能性、不受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阻碍的能力。

做好这一点需要你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即向与你意见不同的聪明人请教,以通过他们的视角看问题,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做将提升你做出良好决策的概率,并给你极好的教益。如果你能学会头脑极度开放,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你学到的东西将大大增多。

最后,做到头脑极度开放需要你对自身与其他人的长处和短处有准确的评估。所以,了解一些关于大脑构造的知识,以及有助于你发现自身思维方式的各种心理测试,都是有益的。为了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做到最好,你必须 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

简而言之,学习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决策,并拥有勇气做出最好的决定,需要你:(1)追求你想要的东西;(2)通过头脑极度开放从失败中汲取良好的教益;(3)不断改变和进化,使自己能力更强,勇气更盛。在该部分的最后一条“学习如何有效决策”里,我分享了一些更具体的原则,帮助你做到上述的一切,并在特定环境中合理权衡各种选项,决定正确的道路。

所有这些你当然都可以一个人做,但假如你对头脑极度开放这一概念稍有理解的话,你应当能清晰地看到,单打独斗能实现的成果有限。我们都需要其他人帮助我们斟酌,找到最好的决策,并帮助我们客观看待自身弱点,弥补短板。此外最重要的是,你周围的人,你与他们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到你的生活。

与目标一致的人合作,你实现目标的能力会比一个人干强得多。不过我们迄今还未探讨团队如何以最高的效率运作。这将是“工作原则”部分要探讨的内容。

工作原则关乎人如何合作。因为组织的力量比个体强得多,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原则也许比我们前文所述的内容还要重要。事实上我先写了“工作原则”,然后才写了“生活原则”,以帮助其他人理解我在经营桥水时运用的潜在方法。“工作原则”基本上是你刚刚读完的“生活原则”对于组织的应用。我将一个原则一个原则地向你展示,一套真实、务实、可信度加权的决策系统如何把独立的思考转化为有效的组织决策。我相信,无论企业、政府机构还是慈善组织,这样一套系统都能让组织变得更高效,组织成员有更强的归属感。

我希望这些原则将帮助你有成效地拼搏,

从生活中汲取最大限度的快乐。

生活原则概要与列表

独立思考并决定:(1)你想要什么;(2)事实是什么;(3)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且要保持谦逊和心胸开阔,以便你能动用自己的最佳思维。

生活原则导言

考察影响你的那些事物的规律,从而理解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并学习有效应对这些事物的原则。

第二部分 生活原则

1 拥抱现实,应对现实

1.1 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

a. 梦想+现实+决心=成功的生活。

1.2 真相(或者更精确地说,对现实的准确理解)是任何良好结果的根本依据

1.3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

a. 对于快速学习和有效改变而言,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是价值无限的。

b .不要担心其他人的看法,使之成为你的障碍。

c. 拥抱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将带来更有意义的工作和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1.4 观察自然,学习现实规律

a. 不要固守你对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这将使你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

b. 一个东西要“好”,就必须符合现实的规律,并促进整体的进化,这能带来最大的回报。

c. 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是唯一永恒的东西,是一切的驱动力。

d. 不进化就死亡。

1.5 进化是生命最大的成就和最大的回报

a. 个体的激励机制必须符合群体的目标。

b. 现实为了整体而趋向最优化,而不是为了个体。

c. 通过快速试错以适应现实是无价的。

d. 意识到你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并决定你想成为什么样子。

e. 你的未来取决于你的视角。

1.6 理解自然提供的现实教训

a. 把你的进化最大化。

b. 记住“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c. 自然的一项根本法则是,为了赢得力量,人必须努力突破极限,而这是痛苦的。

1.7 痛苦+反思=进步

a. 迎接而非躲避痛苦。

b. 接受严厉的爱。

1.8 考虑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

1.9 接受结果

1.10 从更高的层次俯视机器

a. 把自己想象成一部在大机器里运转的小机器,并明白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机器以实现更好的结果。

b. 通过比较你实现的结果和你的目标,你就能确定如何改进你的机器。

c. 区别作为机器设计者的你和作为机器中工作者的你。

d. 大多数人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不客观看待自己以及其他人,这导致他们一次次地栽在自己或其他人的弱点上。

e. 成功的人能超越自身,客观看待事物,并管理事物以塑造改变。

f. 在你不擅长的领域请教擅长的其他人,这是一个你无论如何都应该培养的出色技能,这将帮助你建立起安全护栏,避免自己做错事。

g. 因为客观看待自身很困难,所以你需要依赖其他人的意见,以及全部证据。

h. 如果你的头脑足够开放,足够有决心,你几乎可以实现任何愿望。

2 用五步流程实现你的人生愿望

2.1 有明确的目标

a. 排列优先顺序:尽管你几乎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但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所有东西。

b. 不要混淆目标和欲望。

c. 调和你的目标和欲望,以明确你在生活中真正想要的东西。

d. 不要把成功的装饰误认为成功本身。

e. 永远不要因为你觉得某个目标无法实现就否决它。

f. 谨记伟大的期望创造伟大的能力。

g. 如果你拥有灵活性并自我归责,那么几乎没有什么能阻止你成功。

h. 知道如何对待挫折和知道如何前进一样重要。

2.2 找出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a. 把令人痛苦的问题视为考验你的潜在进步机会。

b. 不要逃避问题,因为问题根植于看起来并不美好的残酷现实。

c. 要精准地找到问题所在。

d. 不要把问题的某个原因误认为问题本身。

e. 区分大问题和小问题。

f. 找出一个问题之后,不要容忍问题。

2.3 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a. 先把问题是什么弄明白,再决定怎么做。

b. 区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c. 认识到了解人(包括你自己)的特性,有助于对其形成合理预期。

2.4 规划方案

a. 前进之前先回顾。

b. 把你的问题看作一部机器产生的一系列结果。

c. 谨记实现你的目标通常有很多途径。

d. 把你的方案设想为一个电影剧本,然后循序渐进地思考由谁来做什么事。

e. 把你的方案写下来,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并对照方案执行。

f. 要明白,规划一个好方案不一定需要很多时间。

2.5 坚定地从头至尾执行方案

a. 规划做得再好,不执行也无济于事。

b. 良好工作习惯的重要性常被大大低估。

c. 建立清晰的衡量标准来确保你在严格执行方案。

2.6 谨记:如果你找到了解决方案,弱点是不重要的

a. 考察你犯错误的类型,并识别你通常在五步流程中的哪一步上做得不好。

b. 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阻碍其成功,找到你的这个弱点并处理它。

2.7 理解你和其他人的“意境地图”与谦逊性

3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3.1 认识你的两大障碍

a. 理解你的自我意识障碍。

b. “两个你”在争夺对你的控制权。

c. 理解你的思维盲点障碍。

3.2 奉行头脑极度开放

a. 诚恳地相信你也许并不知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并认识到,与你知道的东西相比,能不能妥善处理“不知道”才是更重要的。

b. 认识到决策应当分成两步:先分析所有相关信息,然后决定。

c. 不要担心自己的形象,只关心如何实现目标。

d. 认识到你不能“只产出不吸纳”。

e. 认识到为了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你必须暂时悬置判断,只有设身处地,你才能合理评估另一种观点的价值。

f. 谨记,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

g. 搞清楚你是在争论还是在试图理解一个问题,并根据你和对方的可信度,想想哪种做法最合理。

3.3 领会并感激: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

3.4 和可信的、愿意表达分歧的人一起审视你的观点

a. 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以尽量使其不那么糟糕。

3.5 识别你应当注意的头脑封闭和头脑开放的不同迹象

3.6 理解你如何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a. 经常利用痛苦来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

b. 将头脑开放作为一种习惯。

c. 认识自己的思维盲点。

d. 假如很多可信的人都说你正在做错事,只有你不这么看,你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看偏了。

e. 冥想。

f. 重视证据,并鼓励其他人也这么做。

g. 尽力帮助其他人也保持头脑开放。

h. 使用以证据为基础的决策工具。

i. 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停止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信任自己的决策程序。

4 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

4.1 明白你与其他人的思维方式能带来的力量

a. 我们拥有各种天生特征,既可能帮助自己也可能伤害自己,取决于如何应用。

4 . 2 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我们做出的美好选择,而且是我们天生的生理需求

4 . 3 理解大脑里的主要斗争,以及如何控制这些斗争,以实现“你”的愿望

a. 要明白,意识与潜意识在不断斗争。

b. 要知道最常发生的斗争是情绪和思考的斗争。

c. 调和你的情绪和思考。

d. 善择你的习惯。

e. 坚持友善地训练“较低层次的你”,以养成好的习惯。

f. 理解右脑思维和左脑思维的差别。

g. 理解大脑可以改变的程度。

4.4 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特性

a. 内向与外向。

b. 直觉与感知。

c. 思考与感觉。

d. 计划与发觉。

e. 创造者、推进者、改进者、贯彻者与变通者。

f. 关注任务与关注目标。

g. 职场人格量表。

h. 塑造者是能从构想一路走到构想实现的人。

4.5 无论你要实现什么目标,让合适的人各司其职以支持你的目标,是成功的关键

a. 管理你自己,并协调其他人实现你的目标。

5 学习如何有效决策

5.1 要认识到:(1)影响好决策的最大威胁是有害的情绪;(2)决策是一个两步流程(先了解后决定)

5.2 综合分析眼前的形势

a. 你能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是决定问谁。

b. 不要听到什么信什么。

c. 所有东西都是放在眼前看更大。

d. 不要夸大新东西的好处。

e. 不要过度分析细节。

5.3 综合分析变化中的形势

a. 始终记住改善事物的速度和水平,以及两者的关系。

b. 不必过于精确。

c. 谨记“80/20法则”,并明白关键性的“20%”是什么。

d. 不要做完美主义者。

5.4 高效地综合考虑各个层次

a. 用“基线以上”和“基线以下”来确定谈话位于哪一层。

b. 谨记,决策需要在合理的层次做出,但也应在各层次之间保持一致。

5.5 综合分析现实、理解如何行动的最好工具是逻辑、理性和常识

5.6 根据预期价值计算做决策

a. 不管你押对的概率已经有多大,提高你的押对概率始终有价值。

b. 知道什么时候不要去押注,和知道什么注值得押同样重要。

c. 最好的选择是好处多于坏处的选择,不是毫无坏处的选择。

5.7 比较更多信息带来的价值和不做决定造成的成本,决定优先顺序

a. 先把你的“必做之事”做完,再做你的“想做之事”。

b. 你很可能没有时间处理不重要的事,那最好将它留着,以免自己没有时间处理重要的事。

c. 不要把概率当作可能性。

5.8 简化

5.9 使用原则

5.10 对你的决策进行可信度加权

5.11 把你的原则转换成算法,让计算机和你一起决策

5.12 在深刻理解人工智能之前不要过度信赖它 5EVaPL9nVY+EzyDnwFsYOTF0KDCvNbyw1K0aeEFTrRsNwC797ztWRPzF41yQYr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