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① 和:对别人作的诗进行唱和,宋代的和诗一般要用原诗的韵脚,也叫“次韵”。渑池,今属河南。嘉祐元年(1056)三苏自蜀赴京,曾路过渑池,在当地的寺庙内借宿,并题诗壁上。至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之任,又单独路过渑池,苏辙作有《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此诗即为其和作。

② 泥上二句:谓雪泥上偶然留下了鸿雁的指爪痕迹,但鸿雁却马上飞走,不知去向了。

③ 老僧:渑池寺庙的主持奉闲和尚。新塔:僧人圆寂后,弟子们建塔安置其火化后的骨灰。

④ 无由:无从。旧题:指嘉祐元年曾题在寺壁上的诗句。

⑤ 蹇驴:跛足的驴子,此指驴子步履疲艰。嘶:叫。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和人作诗,因为受韵脚的限制,难成好诗;苏轼这一首却大大超过苏辙的原作,成为七律的名篇,尤其是雪泥鸿爪一喻,至今脍炙人口。这一联依七律的规则应该对仗,苏轼却用单行之句,正见其豪放的本色。然而,这雪泥鸿爪的喻义究竟为何,却费人寻思。古人注释苏诗,多引宋代天衣义怀禅师的名言“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见惠洪《禅林僧宝传》卷十一)来注释此句,认为苏轼的比喻是受了这禅语的启发。从时间上看,义怀比苏轼年长数十岁,苏轼受他的影响不无可能。但也有人指出,嘉祐年间的苏轼还没有参悟禅学的经历,未必会在诗中用入禅语。我们且不管两者之间有否渊源关系,比较而言,潭底的雁影比雪上的鸿爪更为空灵无实,不落痕迹,自然更具禅意。而苏轼的诗意,恐怕不是要无视这痕迹,相反,他是在寻觅痕迹。虽然是偶然留下的痕迹,虽然留下痕迹的主体(鸿雁)已经不知去向,虽然连痕迹本身也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失去其物质的寄托(僧死壁坏,题诗不见),但苏轼却能由痕迹引起关于往事的鲜明记忆,在诗的最后还提醒弟弟来共享这记忆。所以,义怀和苏轼的两个比喻虽然相似,但禅意自禅意,诗意自诗意,两者并不相同。

是的,虽然人生无常,在这世上的行踪也偶然无定,留下的痕迹也不可长保,但只要有共享回忆的人,便拥有了人世间的温馨。这不是禅,而是人生之歌。后来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正是同一个作者。 LlfA8syb2AkOzoAkbzytC0cBrai3NxxBk8aLhkNt+c6G5aoqmCnfTNjo6n9kpWV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