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白帝庙

朔风催入峡,惨惨去何之

共指苍山路,来朝白帝祠。

荒城秋草满,古树野藤垂。

浩荡荆江远,凄凉蜀客悲

迟回问风俗,涕泗悯兴衰

故国依然在,遗民岂复知

一方称警跸,万乘拥旌旂

远略初吞汉,雄心岂在夔

崎岖来野庙,闵默愧当时

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

荆邯真壮士,吴柱本经师

失计虽无及,图王固已奇

犹余帝王号,皎皎在门楣。

① 白帝庙: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蜀地,自称白帝,在此筑白帝城,公元前35年被刘秀所灭,蜀人在城中建白帝庙祭祀。至明代,因三国时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广为流传,白帝庙遂改为祭祀刘备、诸葛亮等。

② 朔风二句:点明时节,在冬季的一个黄昏。朔风,北风。峡,三峡。惨惨,昏暗貌。

③ 荆江:指长江流经湖北的一段。蜀客:苏轼是四川人,故称。

④ 迟回:迟疑,徘徊。涕泗:眼泪。

⑤ 故国:曾经有政权存在的地方,此指白帝城。遗民:亡国后遗留之民,此指当地的百姓。

⑥ 一方二句:指公孙述割据蜀地,自立为帝。警跸,古时帝王出入称警跸,左右侍卫为警,止人清道为跸。万乘,代指天子。

⑦ 远略二句:指公孙述志在天下,不满足于割据一方。远略,宏远的计划。吞汉,吞并汉朝。夔,白帝城所在之奉节,春秋时为夔子国。

⑧ 闵默:默默哀伤。愧当时:因自己生当盛世无所作为而感到惭愧。

⑨ 甑(zènɡ):古代的蒸食炊器。竹枝:即竹枝词,重庆一带的民歌。

⑩ 荆邯、吴柱:西汉末人,事见《后汉书·公孙述传》。荆邯曾建议公孙述由江陵和汉中两路出兵,与刘秀争夺天下,吴柱则认为应该先修德服人,像周武王那样“八百诸侯不期同至”,才可用兵。二句赞赏荆邯的主张,认为吴柱是迂腐无用的经生。

失计:计谋失误,此指公孙述没能采用荆邯的计谋。图王:企图称王于天下。

嘉祐四年(1059)十月,苏轼为母亲守孝完毕,同苏洵、苏辙一起从水路出三峡赴京师,一路上父子三人多有创作,于年底在江陵驿站编成《南行前集》,这首《白帝庙》就是其中的作品。一般认为,《南行前集》里的诗歌是苏轼诗歌创作的起点,所以特别值得重视。

粗略地看,此诗大致可以分作两半,上半首是描写,下半首是议论。时届岁末,又当黄昏,来到荒芜寂静的古祠,感怀历史上的兴衰。苏轼首先以时节和景物描写营造出昏暗荒凉的氛围,然后进入历史情境,辨析历史人物的得失。得失一明,门楣上的帝王之号也就显得皎然清晰,驱散了那一片昏暗荒凉。而仔细读去,前后描写和议论之中,又以凭吊者的移动和感慨相贯穿,先是寻路而入,然后在庙中炊食、长歌,最后写到门楣,表示着出庙离去。寻路而入时的昏暗荒凉,庙中长歌的无限感慨,与最后的皎然清晰,又暗示着一种心理过程,确实深具匠心。

不过最可注意的还是议论的内容。西汉之末,王莽篡位,天下群雄纷起,刘秀在中原征战时,隗嚣亦占有关陇,而公孙述则雄踞蜀中,三人皆有“图王”之势。公孙述手下的荆邯,“见东方渐平,兵且西向,说述曰:‘……宜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后汉书·公孙述传》)此一战略,是从江陵和汉中两路出兵夺取中原,与后来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方案完全相同。这个早产的“隆中对”,显然令苏轼为之激动,虽然由于公孙述的迟疑不决,这一方案在历史上未起作用,但苏轼仍忍不住为荆邯叫好。所以,这白帝庙祭祀的虽是公孙述,而苏轼所敬慕的历史人物却是荆邯。

由于地形的关系,四川盆地与外界相对独立,自古便易于割据。然而,或安于割据,或以此为根据地进图统一,两者又显然不同。刘邦是进图统一而成功者,诸葛亮则是失败者,都得到尊敬;而安于割据的如五代时的前后蜀政权,便少获同情。公孙述的情况介于两者之间,他立国称君,自有“图王”之志,得到苏轼的肯定;但没能采用荆邯的主张,结果无成,又令苏轼感到惋惜。由此可见,苏轼的历史观,与坚持中原王朝正统地位的一般文人有所区别,联想到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周瑜的神往缅怀,则此诗对荆邯的赞赏也不难理解。他心目中的历史是人的历史,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那些曾有杰出表现的人物,是他仰慕的对象。所以,苏轼笔下的历史画卷中,最精彩的是人物的形象。人从历史中凸现出来,成为历史剧的主人公,这是苏轼思考历史的独特处吧。 NxD3F1OoyY3ck3fi6P1R8v/nKaXjWVSxi3LdzmVzqXp45BbJN2mgi8WY6vx3Sss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