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

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之一

一位画家朋友请苏轼为他的画雁题诗,苏轼起笔便写下了以上的四句。意谓:鸟类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一旦有人出现,就会有所警觉,随时准备飞走,那么,其无所担忧、自由自在的真实姿态,只在无人的场合才会展现;另一方面,画家要画出这自由自在的真态,却必然要去观察,而一旦有画家在场,雁鸟的真态便不会展现。画家应如何去观察,才能得到雁鸟的真态呢?

这真是一个艺术的悖论:艺术家追求着真实和自由,希望能够表现这真实和自由,然而,正是艺术家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妨碍了真实和自由的展现。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一切自然物都产生贪餍之心,从而使人与自然的亲切关系被割裂,自然的真态被自己障蔽起来,无法看到。那力图掀开这层障蔽的人,是否都知道障蔽正是来自他自己呢?

如此说来,人竟是一种无用且有害的东西。为我们所赞叹的自然之美,是自然的“无人态”,即不受人干扰的自然的本态,人的出场在这里岂止是破坏而已?人和自然相处得如此失败,使人成为一种本不该有的东西,则人生的意义又该从何处去追寻呢?

其实,比起和自然的相处来,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似乎更为失败。现代人经常慨叹“人心不古”,可能以为古人的情形要好一些,但生活在宋代的苏轼就曾如此慨叹处世的艰难:“我少即多难,邅回一生中。百年不易满,寸寸弯强弓。”(《次前韵寄子由》)因为处世的艰难,竟觉得不足百年的生命是一种延续着的煎熬,犹如用力拉开一张强弓,一点一点地拉开,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吃力,越来越难以忍受。这样的慨叹出现在以豁达乐观著名的苏轼笔下,令人感觉活着好像真是没有什么乐趣可言。

那还谈得上人生意义的追寻吗?

然而,另一方面,优秀的作家创造他的作品,其创造的一生经常被我们形容为对人生意义的追寻的历程。苏轼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关于他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还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那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于风雨之中,而回首一笑,渺然如梦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究竟他如何解开由他自己提出的关于“人”的悖论呢?相比于概括其创作经验,揭示其艺术特征,确定其历史地位等等“文学史”的标准课题来,走进他的人生,走进他的世界,感其所感,思其所思,如果可以从而领略到他追寻一生的结果,那会是一件更有兴味的事吧。

如果你听惯了“乱世出诗人”或者“国家不幸诗家幸”之类的论调,则面对苏轼不免会无话可说,因为苏轼生活的时代不但不属山河破碎的乱世,而且正是太平富裕的北宋盛世;如果你以为古代作家的创作动力一定是封建社会士人的怀才不遇,那在苏轼身上也显然错了,科举入仕的一帆风顺,兄弟同朝的意气飞扬,皇帝、宰相、老师的赏识,朋友、学生、子弟的仰慕,金殿议政,北门拟诏,旧时代文人的梦想不过如此而已。拥有了这一切的苏轼,即便也有赤壁矶头的贬居,沧海鲸波的放逐,亦是宦场沉浮的常情,不能一概地说“不遇”了。平心而论,盛世何负于诗人?完备的教育体系、优越的读书环境、拥有书籍购买力的读者,以及稳定的创作交流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对乱世文人而言都只是遥远的梦想,而社会整体在安定发展的态势下所呈现的丰厚的文化积累,无疑是那种登峰造极的艺术所必要的依托。如果说没有“安史之乱”就没有杜甫的诗歌,那么没有“开天盛世”也同样不会有杜甫的诗歌。对于苏轼来说,北宋百年太平所造就的高度发达的士大夫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使他的艺术之旅在出发的时候便拥有了很高的起点。而与那些真正怀才不遇、终生潦倒的文人相比,曾经进入权力中枢而且一生都卷在党争漩涡之中的苏轼,当然更了解政治。集权社会造成了文艺与政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造成了人们了解政治事件的权力不平等,苏轼笔下描绘的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对一般人来说大多是高层的“秘闻”,他们既没有了解真相的权力,当然就不可能加以真实的刻画,而这类题材在中国文学中的分量之重轻,可谓尽人皆知,毋庸多论。

所以,并不是乱世或者怀才不遇才造就大作家。因为山河未尝破碎,身世也会有沉浮;仕途有顺有逆,敢于追求真实的人不会停止他的思考。一位哲人说过,人是一支会思考的芦笛。人生遭遇的处境,大多不是本人能够决定或改变的,但是否认真去感受,去思考,却决定他是否迷失,而只有不迷失于外界的人,才能寻找到内在的永恒。“我思故我在”,思考才是真正的生存。苏轼有时感叹:“人生识字忧患始。”所谓的“识字”,实际上是指学会了思考,而感受到“忧患”,正是因为清醒。他也曾在《洗儿》诗中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愤激的话表达了清醒者的痛苦,但毫不夸张地说,清醒者的痛苦,才是艺术之根。

太平的时代也并不十分宁静,与其他时代一样,苏轼的时代里也有许多事情在发生。这些事情或大或小,与他的个人生活历程交织在一起。表面看去,这些事情决定着苏轼的人生波折;但深入的观察会令我们不断地亲近那一幕幕人生活剧的主人公,他的贯穿始终的人生思考才是他留下的真正的生命痕迹。而这本小书的目的,也就是从他的各阶段的文学作品中,去探寻这生命痕迹,去重温那个在我们千年以前的生命的思考。 s3Mnc6NjbfLgXOl+ccu/VIuUDlyPZRxHI3xn4JVqRAqmT8SUOkjhGc3i1zR2Ih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