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赠孙莘老七绝 (选一)

嗟予与子久离群

耳冷心灰百不闻。

若对青山谈世事,

当须举白便浮君

① 孙莘老:孙觉。

② 嗟:感叹词。子:您。离群:离开了原先一起在朝为官的同僚。苏轼的言下之意是,众人都追随王安石去搞“新法”了,他们两个却因为反对“新法”而离开了朝廷。

③ 白:大白,酒杯名。浮:罚酒,引申为满饮。

孙觉是王安石的好朋友,也因为反对“新法”而离朝,出任湖州的知州。熙宁五年十二月,苏轼从杭州被派往湖州,与孙觉协商河堤修筑之事,故有赠诗。

“乌台诗案”中,这首诗也成为罪状。据说,苏轼起初不肯承认其中有讥讽朝廷的意思,后来被一再逼问,方才招认:“轼是时约孙觉并坐客,如有言及时事者,罚一大盏。虽不指时事,是亦轼意言时事多不便,更不可说,说亦不尽。”(朋九万《乌台诗案》)确实,诗中并没有特别批判或反对什么,但即便不是当年的御史,也不难读出充满诗中的反抗情绪。

从熙宁二年开始“变法”起,“新法”的是非利弊一直是被公开讨论的,苏轼虽不是最早参与讨论的一批官员之一,但从那年五月议论科举改革起,他对自己的反对理由便表述得很充分而明白,他一直在“言时事”,一直在“说”。到了此时,局面却变到“言时事多不便,更不可说”的地步。这分明是权力压制言语,却说是言语得罪了权力,作为“言官”的御史本应站在言语这边的,但元丰御史别具风貌,他们另有一套权力语言。北宋朝廷的风气真是大大地变了,令爱好自由的人不免怀念仁宗朝的宽松气氛。

字面意思与真实情绪之间的矛盾张力,也是这首诗吸引人之处。嗟叹“离群”,仿佛自伤处境凄凉,其实是独立不倚的自我肯定;“耳冷心灰百不闻”,仿佛消极沉闷,其实并不是真的不管事,据《宋史》记载:“时惟杭、越、湖三州格新法不行。”当时曾巩在越州抗拒免役法,苏轼与孙觉也分别在杭、湖二州抗拒盐法,故“百不闻”之语,其实是不听命令,二人之间,当自有会心;“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字面上是说回避不谈,实际上,读者都能感觉到,那语调间透着一股傲岸不屈的迈往之气。在如此青山面前,世事不值得一谈:这正是诗人的襟抱。 J9XdG1Vgz/FWMudmF+q63H85UcURGHDoXquFF3EkulVr5XGkBl1yaaiOEbx39l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