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送杭州进士诗叙

右《登彼公堂》四章,章四句,太守陈公之词也 。苏子曰 :士之求仕也,志于得也,仕而不志于得者,伪也。苟志于得而不以其道 ,视时上下而变其学 ,曰吾期得而已矣 ,则凡可以得者,无不为也,而可乎?昔者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孔子善之,曰:“招虞人以皮冠。” 夫旌与皮冠,于义非大有损益也,然且不可,而况使之弃其所学,而学非其道欤?熙宁五年,钱塘之士贡于礼部者九人 ,十月乙酉,燕于中和堂,公作是诗以勉之,曰:“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言水而及松柏,于其动者,欲其难进也 ;万世不移者山也,时飞时止者鸿雁也 ,言山而及鸿雁,于其静者,欲其及时也。” 公之于士也,可谓周矣。《诗》曰:“无言不酬,无德不报。” 二三子何以报公乎

① 旧例读书人上京赶赴进士考试,地方官要行饯送之礼,赋诗送行也是礼节之常。本篇即是为杭州知州所作的送行诗写的序。叙:即序,苏轼祖父名苏序,为了避讳,他用“叙”字来代替“序”字。

② 太守陈公:即杭州知州陈襄,《登彼公堂》四章是其熙宁五年为赴考进士所作送行诗,每章四句,见《古灵集》卷二十二《登彼公堂燕贡士》:“登彼公堂,维水汤汤。君子燕湑,其言有章。 登彼公堂,有松有柏。君子燕湑,其仪孔特。 登彼公堂,维山崔嵬。君子燕湑,其志不回。 登彼公堂,鸿飞戾止。君子燕湑,维其不已。”

③ 苏子:苏轼自称。

④ 苟:一旦,如果。

⑤ 视时句:谓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学问思想。其时朝廷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取士,策论中支持“新法”的容易获中。苏轼要求进士们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不要为了考上而曲意附会。

⑥ 期得而已矣:只要考得中就可以了。

⑦ 昔者六句:事见《左传》鲁昭公二十年,“十二月,齐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进。公使执之,辞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乃舍之。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田,打猎。招虞人以旌,用旌去招虞人前来。《左传》原文作“招虞人以弓”,但《孟子·滕文公下》引作“旌”,苏轼当是根据《孟子》。虞人,掌管山泽之官。

⑧ 钱塘:杭州。

⑨ 难进:不轻易进用。意即不要为了进用于朝而失去学问尊严、人格操守。

⑩ 时飞时止:按时飞去,按时回来定居。指鸿雁随季节迁徙。

及时:赶上时机。陈襄的四章诗,首章言水,次章言松柏,三章言山,末章言鸿。苏轼认为其中含有动静相补的教导,要进士们既保持自己的尊严,又及时为国家作贡献。

无言二句:见《诗经·大雅·抑》,任何言行都必获回报之意。

二三子:指赴考的进士们。

科举改革的目的,是要录取对“变法”有用的人才。从前进士考试以诗赋水平的高下为主要的录取依据,被认为是一种弊病,故用可以见出学术和政治观点的经义、策论来代替之。貌似合理的这种改革产生了两种可怕的结果:经义取士产生了中国文化的癌症八股文,策论取士则使文官考试失去力求客观的素养考核的本意,而被一时的政策和意识形态所左右,被政治斗争的阴云所笼罩。早在此种改革的设想酝酿渐起之际,欧阳修就曾加以反对;在王安石准备将之付诸实施的时候,苏轼也曾反对;熙宁四年,朝廷终于下了改革的决心,颁行“科举新制”,北宋的考场从此变成了一个“党争”的战场和独立思想的坟场;于是第二年,苏轼送杭州的考生进京之时,便写下这篇独立思想的辩护状。

全文的核心在“视时上下而变其学”一句。唐代的陆贽曾说过:“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权德舆《陆宣公文集序》)在学者型政治家看来,“学”是从政的根基,也是人格独立性的保证,如果为了迎合时势而歪曲学术,那就是“曲学阿世”,早就被司马迁批判过。所以苏轼直到晚年还在词中自述:“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千秋岁·次韵少游》)在熙宁五年,他要对走向科举考场的士人说的话,就是保持所“学”的独立性,不随时势而改变。确实,人生在世,受天地父母社会之恩甚多,决不该拒绝为社会作贡献,但同时也不能失去自我的独立尊严,自己不赞成的事,即便可能是好事,也当让赞成的人去做,自己决不可违背“所学”。

然而,当年的策论如果不歌颂“新法”,怎么可能考中?苏轼的告诫对考生们来说分明是徒劳的,只是表白他自己的态度罢了。策论取士的弊病从实施的那天起就产生了,接下来经义考试也将被钦定的观点和千篇一律的写法所束缚,苏轼的独立反抗之路将越来越充满荆棘。 CPGWyzxz6cytuyNwqmLhFi8HPvOP6uCs3Ni7njyIKIcyN8qn4VwbUX+sUsY7xIC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