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戏子由

宛丘先生长如丘

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

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

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从饱死笑方朔,

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谿何足道

处置六凿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

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

送老齑盐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

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

画堂五丈容旂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

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

坐对疲氓更鞭棰

道逢阳虎呼与言

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志下真何益,

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

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

付与时人分重轻

① 戏:嘲弄。子由:苏辙字。

② 宛丘先生:指担任陈州州学教授的苏辙。陈州即古宛丘。长如丘:谓苏辙身材高大。

③ 宛丘学舍:指陈州州学的房舍。

④ 忽然句:形容房舍低矮,高大的苏辙若伸直了身子,头便撞在屋梁上。

⑤ 帷:帘幕。雨注面:雨水打到脸上。

⑥ 任从二句:任凭饱死的侏儒耻笑,也不肯为免除雨淋而向侏儒优伶求助。方朔,东方朔,西汉人,他曾对汉武帝说,自己身长九尺,而侏儒仅三尺余,两人的俸禄却相等,这样侏儒会饱死,而我却会饿死。秦优,秦始皇的伶人优旃,亦是矮子,曾用计使站在雨中执勤的卫士得到轮番休息。事见《史记·滑稽列传》。

⑦ 勃谿:争吵。

⑧ 六凿、天游:皆出《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意谓就好像房子太小会引起婆媳争吵一样,内心如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则各种感官给人带来的感受、信息等也会得不到妥善安置,互相干扰,乱如麻团。

⑨ 读书二句:针对科举改革而发,科举新制中有“新科明法”,专门录取明习刑律的人才。苏轼对此不以为然。律,刑律、法律。致君尧舜,辅佐君主,使其如尧舜般圣明。此是大臣们的习用语。

⑩ 劝农冠盖:指朝廷派往各地监督执行“新法”的“提举”官。

齑:切碎的酱菜。此形容清苦的生活。

余杭:旧郡名,即杭州。别驾:通判的别称,指苏轼自己。

画堂:雕梁画柱的屋宇。旂旄:古时的两种旗帜,此指仪仗。

骚骚:风声。

不耻:不以为耻。

疲氓:困窘疲惫的百姓。鞭棰:刑具,此指施刑。

阳虎:《论语》记载的孔子不愿见又不得不敷衍的人。

诺唯:答应之词。

程:程式,准则。

付与句:意谓让人们去评论吧。

此诗为苏轼到达杭州通判任后所作,“乌台诗案”中被当作讥讽朝廷的罪状之一。据苏轼在“诗案”中的口供,诗中“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棰”一句,指的是“是时多徒配犯盐之人,例皆饥贫。言鞭棰此等贫民,轼平生所惭,今不耻矣。以讥讽朝廷,盐法太急也”(朋九万《乌台诗案》)。这应该是卢秉提举两浙盐事之后的情形,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卢秉提举在熙宁五年二月,所以苏轼此诗当作于他到任的次年,即熙宁五年(1072)。苏辙的《栾城集》中有唱和之作,按该集的排列顺序,也应在熙宁五年。

“乌台诗案”是一场文字狱,但算不得“冤案”,像这首诗里,讥讽“新法”的意思十分明显,决不冤枉。揭发、弹劾、审讯苏轼的也并不一定是“小人”,他们认为苏轼对伟大的“圣政”和唯一正确的“新学”进行了猖狂的攻击,死有余辜。如果他们将“新法”、“新学”视为天经地义,则对苏轼理应义愤填膺。苏轼是否“讥讽”,他的“讥讽”对不对,都不值得讨论,一个士人可否持有和发表与朝廷不同的见解,这才是“乌台诗案”的问题所在。

诗题为“戏”,其实是赞美苏辙。仅仅因为政见不同,他主动离开了新的政治核心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到陈州当一个州学的教授。苏轼曾经这样说弟弟:“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颍州初别子由》之一)没有人比你更勇决地离去政见不合的朝廷。苏辙高大的身躯虽然经常被“屋打头”,却能坚持操守,比自己堂堂一州通判而被迫执行本不赞同的政策,高下轻重,可谓相去甚远。在苏氏兄弟看来,士人保持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权力是不容有任何怀疑的。就在赴任杭州之前,兄弟俩曾经拜见恩师欧阳修于颍州,苏轼后来回忆相见的情形:“多士方哗,而我独南。公曰子来,实获我心。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而迁,则非我徒。又拜稽首,有死无易。”(《颍州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在欧阳修看来,能够坚持独立的见解并为此不顾利害,才是有“道”;为了利害而可以改变见解的,不是我的弟子。受此师训的苏轼当场表示“有死无易”,他们是把独立的思想和见解看得远比生命重要的。这是欧苏的道统,与宋神宗、王安石“一道德而同风俗”,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搞“新法”的思想发生着尖锐的对立。这里不是“新法”好不好的问题,这与“新法”本身的问题无关,“乌台诗案”是专制对自由的打击。

这首诗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它提出了一个对于坚持独立思想的士人来说无法避免的问题:当自己的思想不被当世所容的时候,士人应该如何处世,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苏轼的一生,都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这里,古代圣哲的智慧将因苏轼的博览兼取和融会贯通而万灯俱明。首先被点亮的一盏灯是庄子,“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宋人大都用佛教所谓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色、声、香、味、触、法)来理解“六凿”,人的各种感官和知性把大量的感受和知识传入内心,纷繁复杂,源源不息,如果内心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来容纳、安置,岂不互相纠缠矛盾,乱成一团?就像家里的空间不够大,必然引起婆媳争吵,内心的空间不够,就会被外界的信息扰乱,永不安宁。“天游”是说游心于天地般广阔的空间,心灵的内在空间只有像天地般广阔,才可泰然面对一切。“处置六凿须天游”是苏轼对弟弟的建议,也是他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一个结论吧。 xDsU5sf47SjksNPLtMSstiEb43ptixSDeI8Way1Teb2bv7O9W7fZU6ev0/Q4F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