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两京之求仕与羁旅

大约在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十八岁的李贺离开家乡,来到唐王朝的东都洛阳,复经三年又抵西京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为了求取功名,李贺被迫投入了一种与他性格殊难调协的求仕羁旅生活。好在昌谷地处连接两京驿道的冲要,西去上都固非遥远,东向洛邑则尤其便捷。诗人羁居东都的那些日子,就经常往返于洛阳与昌谷两地。就是这样,在步入成年的六七年间,李贺与京、洛两地的关系殊为密切。考索李贺一生之进止行踪,至少有三次出入长安的经历;洛阳还是他日后北上客游及临终前由潞州返乡的中途歇脚点。周旋于两京与昌谷之间,冷酷的社会现实更激化了他内心的矛盾交战,同时也促使其诗歌创作进入了魅力四射的成熟阶段。

世家子弟求取功名原本是理想的进身之阶,而李贺又有改变没落家境的迫切希望,所以仕宦意识要比一般士子更为强烈。李贺少年时代就有了出人头地的愿望,他需要获得一般人所得不到的高官厚禄,渴望亲身体历一番人间最豪华的生活方式,并对能够实现这个目的深信不疑。然而,问题还有它的另一方面,这就是李贺恰恰缺乏从政的才能,因为长时间过度沉溺于母爱,使他一旦离开熟习的环境便马上感到手足无措。他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感情的自控能力及与他人的亲合力极差,更不用说去应付那些纷繁复杂的官场事务了。细读李长吉的作品,从未发现他就为政之道提出过什么切实的见解,与同时代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富于政治理想的士人相比,他的功名愿望即显著地带有一些近乎本能冲动的性质。总之,李贺所禀具的那种感情超常浓厚的诗人气质,是同封建社会对于一名官吏的要求完全相背的,缘此他无力在政治上为自己打开一条康庄大道。但李贺并没有意识到身上的这些弱点,出于幼稚的自负,他还天真地认为只消在适当场合稍稍一蹴,便可立登要津,取得奇迹般的成功。这种置事实于不顾的盲目心态,早就预示出诗人不管如何热衷仕进,其结果只能是一个悲剧。

唐代的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都会,这里居住着很多权贵势要,他们占尽了满城春色,和暖的风却很少吹到地位低微的寒士身上。李贺离家进入东都,于城南仁和里向族人借贷一处房屋权住,希望招邀时誉,获得社会名流的推荐。因为环境的迅速变换,此际他已无法获得母亲给他的那一份慈祥的关爱,而依赖性的背面便是压抑感。李贺作为一个习惯倚靠别人帮助的被保护者,在失去了羽翼庇护后不免产生惶恐和焦虑,如此不踏实的心态要到他遇见大文学家韩愈时才有一些改变。韩愈和李贺同一年到洛阳,他俩虽然年辈、处境都不一样,但不同程度上均有一点怪僻心理,感情与社会流俗格格不入,其诗歌创作亦皆以好奇背俗为尚。文学主张和处世见解的投合,使他们很快成为莫逆之交。李贺的诗誉始盛于他游历洛下期间,他的一些名篇由此而流传到长安,这当然离不开韩愈的首肯之力。昌黎在当时已有很高声望,居然不耻下接,还同门人皇甫湜一起去仁和里探访过李贺,这一特殊举动充分显示了他们对这位后辈的提携,而李贺彼时的最大需求也莫过如兹。基于双方感情的合拍,李贺即顺理成章地把韩愈看作自己的另一位保护者,从而将其原来对母亲的信任和依赖,在并非完全自觉的情况下部分地转移到了韩愈的身上。韩愈、皇甫湜过访时他所作的《高轩过》一诗,就是这种依赖和感激心情的如实写照。李贺于元和五年(810)预与河南府试获隽,被选拔去长安应对当年举行的进士考试,在这过程中他从韩愈那里得到的奖助和鼓励极多。长吉西入长安准备就试这一阶段,对仕途前程颇有信心,堪称他一生中难得的“巅峰体验”时期。

但这种踌躇满志的心情未能维持多久,他的入仕通道很快就被一件意外的事情堵塞了。这时长安举场内有不少人怀着习俗偏见,硬说李贺父名“晋肃”中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认为李贺应避家讳不参加考试。事情发生后,皇甫湜和韩愈都站在李贺一边,韩愈还专门写了一篇《讳辨》为之力争,但他们这些努力挡不住世俗力量的逼迫,长吉最后还是被剥夺了应试的权利。这是诗人平生所遇的一大挫跌,朱自清《李贺年谱》乃谓:“贺方盛年,固以远大自期,遭此坎坷,其怨愤无聊可以想见。”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谈及于此,说唐人避家讳甚严,韩愈作《讳辨》论之至切,尚不能解除众惑,《旧唐书》还把该文指为文章之纰缪者,“则一时横议可知也”。这一事件对李贺所具有的严重意义,不啻是使他失去了一次入仕良机,并且更在于多次对他施予保护的韩愈,在这场风波中竟亦未能俾其免受伤害,其内心潜抑着的不安全感在此时又重新占了上风。李贺落第后写的《致酒行》、《出城》等诗,正是他心灵受到极度蹂躏伤害的产物。遭此沉重打击,似为诗人所始料不及,摆在他面前可走的路,唯有回到故乡昌谷去接受母亲的抚慰了。

还在“名讳”事件创痛未愈时,李贺的仕途却有了点小小的转机。元和六年(811)夏,他应朝廷征召,告别家人去长安担任奉礼郎一职。此项任命可能是照顾门荫,但亦需通过一定的考试程序。据新、旧《唐书》官志记载,奉礼郎为太常寺下属官,位不过从九品上,职务是执掌朝会、祭祀和巡陵等活动仪式的调排,在百官跪拜时充任赞导。这个官职不仅品位低下,所做的事情亦甚委琐刻板,容不得半点自由舒展,它加在内心世界躁动活跃的李长吉身上,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协调的。诗人这段供职长安的经历,前后相续不到三年,其生活异常窘绌和封闭阨塞。他寄住的崇义里寓所,屋外便是一条荒凉而波光刺目的水沟,门是用柴草编织起来的,院子里的那株老柳树也早已被蠹虫蛀空了。处在这样一个寒伧仄陋的氛围里,更容易使他感到孤单凄凉的压迫。他自云“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除了沈亚之、陈商、李汉、权璩、杨敬之等少数几个朋友外,平时绝少与人往来,而喜好在沉闷和悒郁中消磨光阴,心间填塞着迷茫的云愁海思。有时他亦应邻客之邀去作一夕痛饮,或者偶尔听赏别人弹奏箜篌、古琴,酒力和音乐的感染会唤起他各种离奇的幻觉,从而放任自己的情绪流于颠倒的混乱状态。沉溺于梦境、幻想以至种种神秘的精神体验,乃是李贺日常生活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日子疾病在不断侵蚀他的身体,鬓发的凋零斑白也愈益变本加厉。一直捱到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初,诗人终因病势转剧而辞去奉礼郎的职务,又一次离开长安踏上返乡的归途。此时长吉已二十四岁,但论练达世事人情却极少长进,还牢固地保持着孩童时代的意识境界。“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出城寄权璩杨敬之》),当初他曾满怀热望跻入官场,现在竟负荷痼疾与之背离,只觉得自己的身子像死灰一样怎么也振作不起来。

从李贺首次入洛到病重弃官离京,这是他短促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他苦于遭遇不偶,思想和行动严重坼裂,面对世俗社会的轻视和摈斥而鲜有作为。由于诸多原因长吉的人生观日趋消沉,他唯能虚生浪迹,用各种怪僻的念头来折腾自己,说到事功立业则一无所成。然而在俊杰辈出的元和诗坛,李贺却是一位得天独厚的宠儿,他的才华有着过人的天资作为凭藉,而其敏感和乖异的性格则致使他特别专注在艺术上别开生面。此公卓异的诗歌才华,从某种程度上说亦得力于他的反常性格。今按其诗集中间撰作于这阶段的一些篇章,如《致酒行》、《开愁歌》、《申胡子觱篥歌》、《李凭箜篌引》、《崇义里滞雨》、《赠陈商》、《仁和里杂叙皇甫湜》等,无一不是诗人内心世界错寞侘傺的恳挚陈述,它们往往通过回环复沓的个性描写,对诗人那种神经质的痛苦作了极深刻的表现。 kxc+S7QJqehtpb8hgMBhucz7Om23MXmRqYYGH0QbRz/MLBArIlSB9+WG6R3+MQ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