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

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

自爱名山入剡中

①本诗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后向吴越途中作,诗题唐写本题作“初下荆门”可证。荆门:山名,参上诗注①。

②布帆无恙:东晋顾恺之在荆州为殷仲堪参军,曾因请假东还借仲堪布帆,至一地名破冢,遇大风帆破散。恺之致函仲堪称:“地名破冢,直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事见《晋书·顾恺之传》,此化用之,着意于“无恙”二字。

③此行句:晋张翰,字季鹰,吴人,在洛阳为齐王幕僚,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鲙,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买舟而返。后齐王事败,人称翰能“见机”。事见《世说新语·识鉴》,此化用之。

④剡(shàn)中:指郯县,故治在今浙江嵊州西南,自晋代以降高士多隐居于此。

李白出峡后,游于楚地江夏(今湖北汉口)、洞庭一带,至开元十三年秋复返荆门,买舟向东南而作本诗(用安旗教授说)。

本诗与前录《峨眉山月歌》异曲同工。《峨眉山月歌》连用五个地名指示出蜀行程;本诗则以荆门起,以剡中结,中间用“鲈鱼鲙”典而隐含“吴中”,从而显隐结合,指示了出峡后由楚经吴向越的路向,这是二诗相同处。

二诗不同处有三:心境不同,因而意象、笔法也不同。《峨眉山月歌》以山月映江、江水流月构成朦胧而又开远的诗歌意象,加以笔法上用五个地名的东西回互(参前讲评),有效地表现了辞别故土时神伤而又悲壮的心境。时隔一年,乡思渐淡,而豪情益为楚地风物所催发。因此,秋“霜”下而不觉其寒,唯觉“空”阔;“秋风”起而不觉其凉,唯觉布帆“挂”满,“空”、“挂”二动词,隐隐为当时诗人心境开朗、豪情鼓荡传神。也因此,本诗结构上也不用曲笔,而是一气任笔,跳荡之中,诗心似随江流浩浩东去。

一气任笔并非草率,而是所谓“鼓荡气势”,所以俊快中仍富于思致。除上述“空”、“挂”用词传神外,用典精切与张弛得宜也颇可玩味,而这两者又是融为一体的。在荆门而用顾恺之荆州借帆事,可称就地取材,然而“无恙”二字弃其原意仅用字面义,这一变化运用,表现了少年诗人对于前程的饱满信心。因“挂秋风”又自然联想起张翰见秋风起辞官回家故事,而“不为”二字又翻用原典,在表明志趣的同时,隐含吴中地点。这样就使楚——吴——越的行程,表现为显——隐——显的节律。由于隐含需要玩味,所以中间一隐正为前后二显作一舒宕,全诗就不至于剽疾而一览无余了。这种笔法李白在三十年后所作的《早发白帝城》中有更纯熟的运用,可参看。 gz/nQCS8wxDf2IqbGMIw8tJSZe0JxncO4bfH2z4xKm2ABMDU1lvRbIkB80WzI9M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