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为你画的东京地图

有一本书,我想为你写,是关于东京的。

也许,你已经来过东京一次。跟着旅行团走了台场、浅草、迪士尼乐园。

也许,你已经来过东京很多次。自己逛了银座、六本木、神田神保町。

也许,你还没有来过东京。

无论如何,你不可能知道东京的全貌;因为这座城市实在很大。

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亲身经验过的东京大概也只有几分之一而已。除了家住的地方,学校、公司的所在地,几个大家常去的闹区,如新宿、涩谷、原宿以外,对这一大块土地,恐怕相当陌生。

比如说,我,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东京人,前后做了三十年的东京市民。可是,连第一次来观光的外国游客都去的地方,像台场、迪士尼乐园,我却一次也没去过。

“你的兴趣很偏激吧?”我听到了你说。

确实有所偏激。

不过,你问问常去台场、迪士尼乐园的东京青年到过神田神保町没有。我估计,人家十之八九会瞪着眼睛反问道:“请问,那是什么地方?”

迷宫都市

建筑史家阵内秀信说,东京是“迷宫”。我觉得这比喻蛮恰当。

东京的马路,没有一条是直线走的,反而像蜘蛛网那样,蜿蜒却互相连接,让人容易失去方向感。

例如,离御茶之水车站不远,被老一辈文人喜爱的山之上饭店后面,有地下葡萄酒吧门口的地方,隔着坡道是锦华公园,从中间走下来,应该到骏河台下十字路口,往右拐就是神田神保町书店街了。可是,我每次在那里,都忽然迷起路来,神秘地忘记何从何去,不敢相信自己至少来过一百次。原因很简单:斜坡上去,转进另一条斜坡走下来,再拐弯到斜行路,简直像蒙眼转了几次身子一样,正常人也不可能保持方向感的。

好不容易走到了骏河台下,沿着靖国通,往西走一段应是书店街,往东走则该有滑雪板店街。然而,站在十字路口,两边都望不到的,因为这条马路的形状好比是从洞穴里蜿蜒出来的长虫一样……

不管是长期居民、新来者还是外地人,随便上街走东京小路,很容易迷失的。连出租车司机都会。尤其在住宅区单行道特别多,拐来拐去,每次回到同一个地点,总出不去“迷宫”是多么恐怖的经验!

黑箱般的地铁网

巨大“迷宫”的居民一辈子不知东南西北。从城中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大脑也不一定认识到相对方向。

在一个地方下楼梯搭地铁,到另一个地方下车出来,中间都在地下隧道里,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往东,往南,往西,还是往北走了。

东京地铁网越来越发达,越复杂,越混乱。有些车站作几条线的交叉点,本来是为了乘客换车方便;然而,实际上,月台和月台之间往往非常远,走了十分钟都到不了。这么一来,令人怀疑是否坐车过去快些,但该坐什么车去呢?我现在究竟在哪里?

这样的地铁简直跟“黑箱”一般:人们只知道起点和终点,犹如化学实验的起因和后果,关于过程却完全是“?”。

到了目的地站后,看着门牌找地方几乎不可能。这里没有“××街××号”那样简单易懂的地址,而永远是“××区××町×丁目×番地×号”。如果光凭地址看地图,找到了要去的地方,你保证会赢得本地人的赞扬。

所以,在东京,不仅是出租车司机,连邮差都常常迷路。怪不得,卫星全球定位系统一上市就普及得异常快。

个人化地图

巨大“迷宫”的居民,在脑海里,都有张个人化的地图。

比如说,住在目黑、在涩谷上班、晚上约朋友去六本木玩、周末回世田谷父母家去的女职员。她脑海中的东京地图,大概只包含市区西南部的一块而已,大约才三十平方公里。对她来说,东京北部的板桥区、足立区等,几乎不存在一般,简直跟北海道、冲绳一样遥远,一辈子没有机会去都说不定。

总面积达二千二百平方公里的大都会,实际上是无数张个人地图拼接、重叠而成的。

所以,你来东京,即使是四天三夜,也最好有一张地图。

很多朋友从外地、外国来这里。我总觉得,只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很想带他们在我的个人地图上走走。可是,我现在明白,时间和资源永远不够,乃宇宙定理。于是想到写这一本书,给你当参考。

随身携带两种地图

大“迷宫”的居民认识方向,不可能凭蜘蛛网般的马路。反正,市区公路常常堵塞,自己开车或叫出租车总不如搭电车、地铁方便。于是在东京,最常见的公共地图为两种铁路图。

第一种是地铁路线图,所包含的范围基本上跟市区界限(东京二十三区)一致;用十三种颜色标志着十三条地铁的路线。丸之内线涂成红色,东西线涂成粉蓝色,银座线涂成黄色,日比谷线则涂成灰色……这些颜色长期固定,对东京居民来说特别熟悉。

这张地图看起来很像电路,乃人们在大都会这个精密机器内部移动的时候,必须理解的一套密码。除非你经训练后,能够在脑袋里自动连接特定的颜色和相应的路线,否则看着图也很难迅速找到要去的地方,因为车站特别多。

第二种则是地面上设的JR各线以及各家私铁的路线图。东京人认识方向时用的就是这一种。毕竟,在看不到天空的地下隧道里,不可能知道东南西北,除非你母亲是鼹鼠。天上有了太阳,能看到外景,就好说话多了。

你在东京单独上街,最好随身带有这两张交通图。

小狗型都市

现在,概说一下东京地理。

东京是一千二百万人生活的大都会。跟其他国家的首都比起来看,比北京、纽约、伦敦都多出六成以上。

总面积达二千二百平方公里;东西大约有九十公里长,南北则有二十五公里宽。本地小朋友学故乡地理时,老师告诉他们说,东京的地形是“头在西边,尾巴在东边的小狗型”。

市区占小狗的下半身,以皇居(原江户城堡)为中心,一共分为二十三个“区”(千代田区、中央区、港区、涩谷区、新宿区……),大约八百万人居住。小狗躯干部则为郊区,分成二十六个“市”,人口日益增加中。它头部主要是山林;这儿和南方海面上还分布着属于东京都的五个“町”和八个“村”。

不同特色,不同文化

前边提到的第二种交通图,除了“区”部以外,还包括西郊“市”部(用旧地名,亦称为多摩地区),以及东邻千叶县、北邻埼玉县、西南邻神奈川县。

日本首都圈,往往简称为“一都三县”,指的就是东京都以及三个邻近县,总人口达三千万。看第二种交通图,就容易理解:从整个首都圈,人们每天搭各条铁路往中心区——全国政治经济的心脏部——上班、上学。他们白天的活动主要靠第一种交通图上的地铁网。到了晚上,大家又坐四通八达的铁路回周边地区去。

虽说一样是首都圈,但每条铁路沿线都有不同的居民文化;除了各地独特的历史外,另一个原因是各私铁公司开发了沿线的郊外住宅区,公司老板当初的想法至今反映在各住宅区的风格上。

比如说,由涩谷向西南通往横滨的东急东横线、田园都市线沿线,充满着明朗、洋气的中产阶级气氛;因为横滨是早年的开放港口,好比是日本的上海,外国事物进来得比东京早。至今东急沿线保持着“摩登”的印象,常作流行连续剧的背景。

再北边一点,由新宿通往箱根温泉区的小田急线,则有高尚华丽的教育气氛,因为沿线有成城学园等标榜自由主义的私立学校。同样由新宿往西的京王线,虽然也有教育气氛,但是比较而言刚健质朴。

西武新宿、池袋两条线的形象则低调得多。除了西武狮子队棒球场和游乐园以外,沿线没什么特点,主要为学生、单身上班族提供廉价住宿。

至于由池袋往西北的东武东上线,以及由浅草往日光的东武伊势崎线,在其他地区的东京人看来,是农村人来首都时利用的铁路。沿线风气保守加上土气,地价、房价也相当便宜。最近,一部分东武列车开始经过地铁网络开进东急线轨道上去,由于双方的沿线文化非常不同,两边居民都感到非常别扭。

这里提到的东急、小田急、京王、西武、东武各公司,除了办铁路、开发住宅区以外,也都经营百货公司和超市。沿线居民每天在站前超市买东西,周末坐电车到总站逛大楼内的百货公司。

各沿线居民平常利用的商店不同,结果打扮出来的风格也不一样,因而进一步加强了各线生活文化之间的区别。

日本第二城市大阪也有同样的情况。阪神、阪急、近铁、南海等各私铁沿线地区的气氛都非常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

生于中央线,长于中央线

我的个人地图上,有橙色的横线条,乃JR中央线轨道。我的东京是沿着这条铁路细长分布的。

中央线的起点是东京站,以横倒的S字形穿过市区后,由新宿一直往西到高尾,乃总共有三十二个站的通勤路线。全长达五十三点一公里,其中二十四公里(中野—立川)是用尺画的一条直线;在全日本是仅次于北海道室兰本线,第二长的直线铁路。

日本有首儿童歌曲叫《铁路永远延续》。中央线的轨道也并不是到了高尾就结束的,反而是经过甲府、松元等地,一直延续到名古屋去。不过,东京人所谓的中央线,只包含橙色“快速”疾驰的五十三点一公里而已;至于长途列车走的部分,则称为“中央本线”。

JR是以前的日本国有铁道(JNR),一九八七年私营化以后才叫作JR。不过,中央线最初也是私铁公司甲武铁道一八八九年在新宿—立川间设的路线,直到一九〇六年才被国有化的。

也许跟早期历史有关,中央线至今有与众不同的风格。比如说,出版、影视界很多公司、工作室都选择设在这里。江户时代的官方学问中心地(御茶之水),明治以后继续吸引了各时代的文化人,二十世纪后半曾作对抗文化的首都,至今保留着波希米亚文化气息。

我偶然在沿线出生长大,直到今天还住在沿线。每次搭橙色列车往中心区,都从车窗看到三十年前毕业的小学。老公从大阪来了东京,做了沿线居民以后,沿着铁路搬来搬去,二十多年没有离开过这条线。

中央线只不过是全东京的几分之一,我都不敢说有代表性。然而,谁也不能否定中央沿线是个挺有个性的小区,长期居民形成了一种文化族群。

我想在这本书里给你介绍的,就是中央沿线的历史、文化、生活。

很对不起,时间和资源不允许我带着你慢慢走。不过,看了这本书,只要买一张车票,你就应该能够发现你自己的中央线,个人化的东京。

好吧,我们现在就开始! b4jV1UL3GLGyJ5k0rRRu36sg0fiHNIwNFd1fjF6e2odle+msX+nsNFnn0y6S68q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