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四
范文程 洪承畴

范文程 (1596—1666) 字宪斗,号辉岳,沈阳人,居抚顺。他是宋明两朝名臣后代,祖父范沈曾任明朝沈阳卫指挥同知。

范文程少年好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寀并为沈阳县学秀才。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攻陷抚顺,范氏兄弟共谒努尔哈赤与之对策论学,纵横古今,颇得努尔哈赤赏识而“善遇之”。从此追随后金,攻打辽阳、三岔、西平、广宁等役,范文程皆在行间。

范文程满腹经纶,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善于谋略,皇太极即汗位以后备受器重。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欲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设置文馆,范文程为巴克什(文臣的通称)参与帷幄,成为皇太极的主要谋士之一。

宁远乃东北重镇,宋将袁崇焕是抗清名将,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城受阻忧愤患疾而死,皇太极深蓄大仇,决心除掉袁崇焕以泄丧父之恨。天聪三年亲率大军由龙井关、洪山口越过长城直逼北京,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奉明崇祯帝命率师返京以为援军。双方激战于北京城郊相持不下,范文程向皇太极建议,利用撤兵时施反间计以离间崇祯帝同袁崇焕的关系。此时,清军擒获明朝二名太监(其中一名姓杨)关押在军帐中,高鸿中与鲍承先两名降金汉官在军帐的另一角轻轻密语说:“今日皇上命我们退兵是因为与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以马上成功。”次日撤兵,放走了二名太监,太监回京后即向崇祯帝报奏晚间听到的私语。袁崇焕在宁远屡败清军,自恃功高,未经奏准在军前擅斩明将毛文龙,因而崇祯帝对他怀着猜忌之心,如今得此情报信以为真,即逮袁崇焕下狱,不久将他处死。祖大寿闻之心寒,急忙带兵回锦州,萌生降清之念。范文程施出反间计不仅借崇祯帝的手,消除了清军的一员劲敌,替皇太极报了父仇,并且还动摇了明朝将领的忠君观念,为此更受皇太极的欢心,授他为世职游击的军衔。

在清政权初创时期招降汉官,收揽人才的战略性举措中,范文程表现出出色的才能。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亲率大军围困大凌河城三个月之久,明军凭西山之巅负险坚守,范文程单骑直抵敌垒,宣布皇太极招降“德意”,张存仁等十名明将降服,皇太极非常高兴,就在大凌河这座废城里宴请归降明将,并把他们全都交给范文程统领。天聪七年(1633)经范文程的牵线联络,明将孔有德、耿仲明率部自山东登州航海投奔清朝,皇太极亲自至浑河岸出迎,予以隆礼厚待。后来清朝降服洪承畴,范文程也起了重要作用。这时候皇太极决定把满洲八旗所属汉人壮丁十抽一丁,另组汉军旗。在征询由谁来任汉军旗固山额真(旗主)时,诸臣首推范文程任之。皇太极胸有成竹地说:“范章京当然可以胜任此职,然而固山只领一军,而他是朕的心腹,要管理更多的事务,其别议之。”可见范文程在皇太极心里其作用大于八旗旗主。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范文程授内秘书院大学士,重要机务皇太极都要与他商量。每次召见,总要留下一些时间让别的大臣退出以后再同范文程个别密谈机要事务。凡皇太极发出的谕旨或致各方的文书均由范文程草拟。起初,皇太极还亲自披览,后来索性对他说:“你当无谬也。”不经复审就可发出,对范文程简直是绝对的信任。

范文程是一位孝子,他对老父亲无微不至地尽着孝心。有一次,皇太极在宫里宴请范文程,席上有珍味佳肴,让他品尝,范文程想念在家的老父亲,数巡不下筷。皇太极察出范文程的心思,就命差役把这席珍味佳肴送到范府让范老先生品尝,范文程非常感动,即刻下跪拜谢。

范文程颇有历史上贤相的气质,他洁身自好清廉为官,尽量回避满洲贵族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所以皇太极死后,虽然权力递转,而他仍受多尔衮、顺治帝的信任和重用。

顺治元年(1644)三月,多尔衮决定率师伐明,范文程上疏启奏说:“过去两次伐明深入而复退,曩掠遵化,屠戮永平,百姓以为我并无大志,唯金帛子女是图,因而心怀疑虑。而今当申严纪律,秋毫勿犯,宣布进取中原之决心,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贤能,恤无告(贫困者),这样黄河以北可传檄而定,为我所有也。”四月初,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传到盛京,多尔衮立即召正在盖州温泉养病的范文程回沈阳,商议决策。范文程全力主张清军乘机入关,直趋京师。他指出:当前的形势,犹如“秦失其鹿,楚汉角逐”,是摄政诸王建功立业的好时机;失此时机,必贻悔于将来。四月九日多尔衮统率大军向山海关进发,范文程抱病随行。在进军途中,范文程再次向多尔衮进言说:“自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如果只想占领关东,那“可攻掠兼施”;若想“统一区夏,非安抚百姓不可”。并且起草文告,以“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诛者惟闯贼”为号召,声明“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师行以律,必不汝害”。将此文告四处张贴,还署范文程官阶姓氏,确实起到“安民告示”的作用。

清军进入北京以后,范文程是大清朝制度草创的重要人物。他襄助多尔衮制定了一系列安定局面的政策措施,例如:为崇祯帝发丧,派兵守护明陵,内阁、六部、都察院等重要衙门都由原官与满官一体办事,保护和整理明朝典籍档案,废除明末三饷加派苛政,田赋以万历中期的旧额为准等等。这些政治、经济政策对于巩固中原统一全国都有重要意义。

顺治二年,江南初定,范文程上疏奏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建议开科取士,争取知识分子的支持。他还多次任会试主考官,一大批汉族士大夫通过科举充实了清朝各级统治机构,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范文程仍受倚重,监修《清太宗实录》,顺治九年(1652)命他为议政大臣,这是汉官从未能受到过的宠遇。顺治帝是位勤政君主,他常到内院咨询治国方略,范文程每以班首承旨,对答所问均都合皇帝心意。他的进言也多是“动关大计”。清初,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财政匮乏。为了恢复经济,范文程上奏疏建议朝廷大力推行开荒屯田,令地方总督、巡抚选派“廉能敏干”官吏委办。招集无地少田农民开垦荒田,由官府提供种子、耕牛、口粮,年终收获三分之一缴公,三分之二归民,三年以后所垦之地作为民业。顺治帝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数年以后初见成效,为康熙年间大垦荒地打下了基础。范文程还向顺治帝上书,要求皇帝广开言路,多听取臣下意见,他说:“君明臣良之间,必然是开诚布公,相互勉励,这样才能克荷天休,共济国事。”顺治帝感到言之由衷,当场表示:“自今以往,朕有过即改。”大有明君贤相的风度。

范文程长期的戎马经历和紧张的政治生活,晚年体衰多病,顺治十一年(1654)九月向顺治帝请求休致养疾。顺治帝对他非常关怀,遇有疾病常去范府探望,还亲自“调药以赐”,并命画工为他画像藏之内府。范文程谢政隐退以后,在家后园辟亭馆,种植花卉,与亲朋故友吟诗赏花安度余年。至康熙五年(1666)八月逝世,享年七十岁,谥号曰“文肃”。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御笔“元辅高风”四个大字的匾额,高悬在范文程祠堂的正方。

洪承畴 (1593—1665) 字彦演,号亭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初年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官至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陕、川、湖军务。崇祯十二年(1639)调任蓟辽总督,抵御清军。

崇德五年(1640)清军攻占大凌河城,围困锦州,明朝守将祖大寿向朝廷告急。洪承畴奉命率军出山海关以解锦州之围。松山、杏山、塔山三城互为犄角,是锦州的屏障,尤以松山为战略要隘,洪承畴率大军驻松山,呼应锦州祖大寿突围出城。次年八月,皇太极亲自领兵至松山与杏山之间步步为营,逐渐向松山逼近。吴三桂、王樸等明将从杏山突围奔宁远遇清军伏击,死伤过半,吴三桂、王樸只身逃遁免死。洪承畴所统十三万明军死五万余,诸将败北溃逃,此时洪承畴率数万之众被困松山,明朝援军均为清军堵截,久久不能到达。至崇德七年二月洪承畴孤军被困松山,处在外无援兵,内尽粮草的困境之中。这时,松山明将夏承德秘密遣人向清军乞降充当内应。豪格率清兵以云梯入城,夏承德内应清军,打开城门,八旗兵蜂拥而入,松山城为清军攻克,俘获洪承畴和辽东巡抚邱民仰等明军将领。皇太极命就地斩杀其他明将,把洪承畴解送盛京欲收降。

洪承畴解送盛京后,愿以绝食殉国,然终为皇太极礼优所感动降清(参见本书传记第一皇太极)。明崇祯帝得讹传洪承畴被杀,为他设坛祭祀,还于京郊建祠表彰他的“忠贞”,准备亲自去祠堂祭奠,后闻洪承畴未死降清即毁祠停祭。洪承畴降清之后隶属镶蓝旗汉军,可是终皇太极在世没有封他任何官职。

洪承畴为清朝出力,主要表现在清军入关和镇压农民起义军以及扫平南明抗清政权。

顺治元年(1644)四月,洪承畴随多尔衮率大军离开沈阳向中原进发。行军至辽河,闻知李自成军已经占领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洪承畴便向多尔衮献策说:“我军之强,天下无敌,宜宣布号令,此次进兵特扫除乱逆,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以稳定人心。多尔衮采纳他的建议,整肃军纪,清军在山海关一役大败李自成军之后,顺利进入北京。清朝命他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明朝旧衔)兼右副都御史,同内院官一起佐理机务,从此,洪承畴进入了清朝高层决策机构,始得重用。

顺治二年闰六月,多铎率师下江南,福王朱由崧被俘,清廷命洪承畴驻江宁,授以“招抚南方总督军机大学士”印,招抚江南各省。这时候,南逃的明朝宗室和地方官僚纷纷割据抗清。除了在南京建立弘光福王政权外,在浙江有鲁王朱以海;在福建有唐王朱聿键;在广东有朱聿 ;两广有朱由榔等政权。同时,在四川、两湖、广西、云贵有大西军和大顺军的农民抗清武装。自顺治二年(1645)至顺治十年(1653)的八年间,江南的抗清力量都先后被洪承畴等清军将领镇压扫平,为清朝统一南方建立了汗马功劳,因而官阶连连晋升,清廷授他为“太保兼太子太师、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还特委有“攻守便宜行事”的大权,集江南地方军事、政治、财政于一身,洪承畴在清朝的地位,除范文程以外其他降清汉官均望尘莫及。

然而,洪承畴步步高升、春风得意过程中也有两件事差点落得丢官革职的可悲下场。

顺治四年(1647)十月,有一位名叫韩函可的广东籍和尚要返回原籍,乞求洪承畴发给行牌护行出江宁城。这个韩函可原是明朝尚书韩日缵的儿子,韩尚书乃是洪承畴的老师,洪承畴当然照发“印牌”。可是韩函可和尚所携的印刷藏经,几处有对清朝大不敬的忌语讳言,被守城官兵查出,洪承畴以“自取愆尤”为他说情放行。此事镇守江宁的昂邦“章京巴山和张大猷闻奏朝廷”,“部议当夺职”处分,洪承畴即上奏疏“引咎”认罪,得到朝廷的原谅,没有“夺职”。另一件事发生在顺治八年(1651)五月降清汉官吏部尚书陈名夏受到张煊的疏劾,列罪植党行私诸款,被议罪处死,事情牵涉洪承畴,他又以“自引其罪”的高姿态向朝廷请罪,顺治帝给他“留任责后效”的宽大处理。

顺治十六年(1659)洪承畴患目疾解任回京养病,至康熙四年(1665)二月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赐谥号“文襄”。

评: 范文程辅政三朝君主,为清初的文治武功作出了贡献。清王朝初创制度他的功绩赫然。康熙皇帝御笔“元辅高风”四字,是对范文程为政为人的恰当评价。

洪承畴明清两朝均居显官高位,他在明朝忠明君,在清朝忠清君;替明朝镇压农民起义不遗余力,替清朝扫荡南方抗清力量竭尽全力。洪承畴丧失民族气节,双手沾满汉族同胞的鲜血,是一个不光彩的历史人物。但是他率领清军南下兵至云贵两广边陲,对于统一全国有他的一份功绩。 QeZ6rmuBUFcT6H3NOHgaRR1XHw0uy8lOKGP+KxZYNbgg7nJbvWmvB7GpdNpuMH5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