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六
康熙帝

康熙帝 (1654—1722) 名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八岁(1661)登基,年号康熙,史称康熙皇帝,逝世以后庙号圣祖,所以也称他为清圣祖。

顺治十八年玄烨即帝位,第二年为康熙元年(1662),遵照顺治帝的遗诏,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康熙帝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清朝统治中国已经有了十七年的历史,随着满洲贵族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满汉民族矛盾逐渐缓和,社会经济也初步恢复和发展,社会日趋安定。然而,四位辅政大臣是满洲贵族中旧势力的代表,他们打出“率祖制,复旧章”的旗号,在政治体制方面撤销了沿袭明朝的内阁制度和翰林院,恢复关外时期的内三院;在科举方面,试题废八股程式,改为试策论,又大量减少进士名额,企图堵塞汉族知识分子的仕途;在经济方面,重新推行“圈地”大片掠夺汉人的土地。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最为专横跋扈,在重要衙门内安插亲信,广植党羽。他擅自处死反对圈地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和巡抚王登联、辅政大臣苏克萨哈。鳌拜完全不把年幼的康熙帝放在眼里,“凡事在家定议,然后施行”,俨然以太上皇自居。

康熙六年(1667),康熙帝亲政,鳌拜仍不愿让出权力。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不甘心做鳌拜手中的傀儡皇帝,决心夺回朝政大权,在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支持下,他组织力量,筹划粉碎鳌拜集团的斗争。在满洲贵族中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对满洲族的旧传统、旧制度无所留恋,因而对鳌拜集团推行的倒行逆施政策表示反感。他们以索额图和明珠为代表。索额图是索尼的儿子,又是康熙帝仁皇后的叔公,常年侍卫内宫;明珠也是侍卫出身,任内务府总管和刑部尚书,是康熙帝的近臣;此外,领侍卫内大臣也由康熙帝的岳父噶布喇亲自担任。这股新势力便是康熙帝的心腹和直接的依靠力量。为了防范鳌拜集团发动突然的宫廷政变,索额图选了一批少年侍卫,布置在宫中练习“布库”游戏(满语摔跤之意),时刻有少年侍卫在皇帝身边,鳌拜势力就难以下毒手;同时也可以麻痹鳌拜,使他失去警惕。康熙帝与少年侍卫在宫中玩“布库”游戏,鳌拜每次上朝也不回避,鳌拜误认为“帝弱好弄”,所以“心盖坦然”,久而久之他进出宫廷也就无所戒备了。

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鳌拜躲在家里假托生病不去上朝,以试探皇帝对他的态度。康熙帝带了几个侍卫亲自去鳌拜家中探望。鳌拜态度十分傲慢,竟不下床行君臣礼节,康熙帝却不动声色,在他的床边坐下。这时,侍卫从鳌拜床垫下发现了一把寒光闪闪的刀子,鳌拜怕罪得弑君之嫌,顿时语无伦次,神态慌张起来。康熙帝从容地说:“刀不离身,乃是我们满人的习惯,有什么可大惊小怪呢?”鳌拜才放下心来。

几天以后,康熙帝召鳌拜入宫,他同往常一样,昂首阔步地走入皇宫。康熙帝已作了严密的布置,见到鳌拜入宫便击案怒斥他结党营私,陷害贤能,图谋弑君等种种罪行,命令侍卫逮捕鳌拜,把他关进大牢听候审讯。

康熙皇帝召集诸大臣集议鳌拜罪行,众大臣非常钦佩康熙帝的机智与谋略,列鳌拜三十条大罪,一致叫杀。康熙帝念他三朝元老,战功显赫,免死罪而将他永远拘禁,其他党羽一律处以死刑。康熙帝从鳌拜集团手中夺回权力以后,立即宣布永停圈地,昭雪苏克萨哈、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等人的冤案,鼓励百官上书言事,揭开了清朝政治史上新的一页。

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在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回辽东养老,把爵位让儿子尚之信承袭;同年七月吴三桂、耿精忠也假意向朝廷请求撤藩,以探朝旨。三藩割据已成为清朝的一个毒瘤,“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康熙帝早有撤藩的考虑,因而就抓住时机立即批准了他们的撤藩请求。

撤藩令下,吴三桂凶相毕露,于当年十一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公开举兵叛乱;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州举兵叛乱;康熙十五年尚之信在广州举兵叛乱。他们在各地的党羽也纷纷跟着起兵加入三藩叛乱行列,短短几年当中叛乱战火烧遍十一个省的广大地区,“东南西北,在在鼎沸”,叛军在军事上取得了暂时的优势。康熙帝面临战争的不利形势,调度全局,谨慎从事。采取“剿抚并用”分化瓦解三藩营垒的方针,重点攻击吴三桂叛军的据点。康熙帝在平叛一开始就宣布“往事一概不究”,凡弃暗投明者“即与保全,恩养安插”,在他的宽大政策感召下,三藩集团土崩瓦解,尚之信、耿精忠等叛军头子纷纷向朝廷投降,叛军优势渐渐丧失。同时,康熙帝还大胆重用忠于清王朝的汉族绿营将领,如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姚启圣等都被破格提拔,安置在前线的指挥位置上,弥补了当时八旗兵战斗力衰落的不利条件。

由于康熙帝策略正确,调度合理,加上新提拔的将领努力奋战,经过二年多的战斗,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被动作战转变为主动出击,东西战场捷报频传,收复了大片地区。吴三桂在众叛亲离的劣势下,还想尝尝做皇帝的滋味,康熙十七年(1678)春天,在湖南衡州(今衡阳市)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并且以大封百官来稳住阵营,鼓舞部下的士气,继续为他卖命。但是仅仅做了几个月的皇帝,就在当年八月十七日一命呜呼。孙子吴世璠从云南赶往衡州奔丧“即位”,改元洪化。康熙二十年(1681),湖南、四川、广西、广东都为清军收复,于是清军从三路入云南,包围昆明,围攻叛军老巢。城内粮尽弹绝,吴世璠服毒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被清军镇压平定。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乱,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愿望,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顺治十八年(1661),杰出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美丽富饶的台湾宝岛回到了中国人自己的手中。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在台湾病死,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二十年间,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统一台湾已经成为两岸人民的众望所归。康熙帝审时度势,积极展开了统一台湾的部署,命令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会同提督施琅进攻澎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奉康熙帝之命,率战舰三百多艘,水师二万多人,浩浩荡荡向台湾进发,七天之后迅速占领了澎湖,郑氏集团“群情汹汹,莫不解体”。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愿意归顺清廷,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八月,施琅率军进驻台湾,台湾回归祖国的版图。八月十五,康熙帝在御花园赏月,羽林军传来了施琅率军进入台湾受降的捷报,情不能自禁挥毫作诗,以表达他的满怀喜悦和对隔海相望的台湾人民深情想念。统一以后,康熙帝对台湾郑氏政权的官员采取了“从优叙录,加恩安插”的宽大政策。郑克塽欢呼雀跃,叩首谢恩。接着清政府在台设立了一府三县,建立了地方政权,隶属于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巩固了我国东南海疆。

为了巩固和开发边疆,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命令清军在黑龙江流域拔除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重要驻点,取得了雅克萨自卫还击战争的胜利。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十五年(1696)、三十六年(1697)三次率军亲征蒙古噶尔丹叛乱集团,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努力。

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是康熙皇帝治国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他亲政以后,把三藩、治河、漕运当作治理国家的三件大事,并且书写在宫廷的柱子上,日夜思考。

黄河下游河道经过河南从苏北入海,在淮阴附近与淮河、运河汇合。长期以来河道失修,容易被黄河夹带的大量泥土淤沙堵塞,造成堤岸决口。这样,不仅黄河两岸大片农田受淹,农民失舍,而且殃及淮河,两河大水注灌运河,运河阻塞,南北水路交通运输就会切断,导致南粮不能北运,北兵不能南调的严重困难,一旦发生政治动乱和经济危机,清政府就会处在束手无策的境地。所以康熙帝十分重视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就是因为“济运通漕”关系着北京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

康熙十六年(1677),平定三藩的战争已经取得了基本胜利,康熙帝越来越意识到治理黄河的重要意义,因而他下了决心,必须大规模地进行根治,并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掌管治河事宜。靳辅接到任命以后,马上到黄河两岸进行实地勘察,摸索水情,并且向康熙帝提出了他的治河方针和具体规划。康熙帝把靳辅治河计划交给诸大臣集议,多数大臣认为平定三藩叛乱战争尚未结束,又要花费巨资治河,不可行。康熙皇帝从巩固统治政权的全局和当时连年遭灾的实际情况出发,断然批准了靳辅的治河计划,进行大规模的根治。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技术条件下,治理黄河只能是局部的,不可能全面根治。然而,就是这种局部的治河工程,由于康熙皇帝的重视,靳辅、陈潢等水利专家的全力进行,还是很有成效的。年年闹水灾的黄河下游,经过治理,“水归故道,漕运无阻”,苏北五个县涸出土地三百万亩,扩大了耕地面积。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第六次南巡,视察河工,亲眼看到治河成果,赞扬不已。在治河过程中,他多次视察河工,直接向民工船夫了解治河情况,反映了他治理国家的实干精神,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康熙皇帝为了使清朝社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他还大力奖励垦荒和实行“更名田”的政策。

康熙十年(1671)规定:富家子弟中的“贡监生员”垦地二十顷以上,试其文义通晓者,用为县丞;一百顷以上,文义通顺者,用为知县。对地方官员“有田功者升,无田功者黜”,千方百计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对于有些省份的“流移者给以官庄,匮乏者贷以官牛,陂塘沟洫,修以官帑”,奖励流民开垦荒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垦荒大见成效。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人民渐增,开垦无遗”。就全国耕地面积而论,从顺治八年(1651)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七十一年间增加了将近六百万顷。

康熙八年,清政府下令把明王朝藩王的土地,“给与原种之人,改为民户,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约有十七、八万顷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合法的土地所有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康熙皇帝还不断调整赋税政策,一方面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以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从康熙四十年(1701)开始,实行赋税“轮蠲”,将全国各省分三批,每三年轮免一次。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蠲免已逾万万”。康熙五十一年(1712)又开始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以康熙五十年为准,以后新增岁丁不再加赋,民间交纳丁役税额,固定下来保证了国家赋役征收数额。康熙帝推行的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初步的发展,据文献资料的统计,户部库存由康熙初年的1200万两到康熙四十八年增至5000余万两。

康熙皇帝也很注意“文治”手段来巩固和发展清朝的统治。他崇尚儒学,建立会典馆编纂《清会典》、《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开始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等典籍,测量全国土地绘制《皇舆全图》。康熙帝还兴《明史》案、《南山集》案等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享年六十九岁,尊谥为“仁皇帝”,葬于景陵。

评: 康熙皇帝好学敏求,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又崇尚节俭。在位六十一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清朝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康熙帝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TXGPDIhBZ6OS8/bbGGibfHlfbkakZkAgsEIYLFw/20vFpHiuiotQiRnrB4bheY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