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五
明惠帝 黄子澄 齐泰 方孝孺

明惠帝朱允炆 (1377—1402) 明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惠皇帝”,史籍上则习称为建文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死,因其长子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病死,就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以第二年为建文元年。太祖在世时,为了保持朱家王朝长远统治,把他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全国各个重要地区,各置官属,并拥有军队,“每府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宁王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晋二王势力更大。因此,朱允炆为皇太孙时,已感到叔父们对他皇位的威胁而忧心忡忡。惠帝即皇帝位后,就和他的亲信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决定先削周、齐、湘、代、岷诸王。接着就先后以谋乱的罪名,废周王 及岷王楩为庶人,“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齐王榑于京师,湘王柏自焚死”。但对燕王朱棣却犹豫不决,惠帝对齐泰说:“今欲图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劲,奈何?”齐泰回答说:“今北边有寇警,以防边为名,遣将戍开平,悉调燕藩护卫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图也。”惠帝便将燕王护卫精锐军士调赴外地。建文元年(1399)六月,北平都指挥使张信投向朱棣,把惠帝要他逮捕朱棣等密谋,全部告诉了朱棣。

建文元年(1399)七月六日,朱棣起兵反抗,很快控制了北平及居庸关、怀来、密云、遵化等地。经过太祖杀戮功臣后,这时惠帝已无将可使,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十三万伐燕。建文元年(1399)八月,南军(惠帝的军队)至滹沱河为燕军所败,退保真定。燕军攻城不克,三日后也就撤围而还。但惠帝却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用李景隆为大将军去代替耿炳文。当朱棣听到这一消息时,“呼景隆小字曰:李九江膏粱竖子耳!……未尝习兵见阵,辄予以五十万众,是自坑之也!”结果,正如朱棣所说,李景隆在北京城下被打得大败,弃军逃跑,一直逃到德州。

黄子澄隐瞒战败实情,并派人联络李景隆,谎奏“交战数胜,因天寒士卒不堪,暂回德州”。惠帝在这批臣僚的蒙蔽下信以为真,加李景隆太子太师,予以奖励。建文二年(1400)四月,李景隆会同武定侯郭英,合军六十万,号称百万,与燕军会战于白沟河。南军虽然多于燕军数倍,但由于将帅不专,政令不一,结果却被燕军打得大败,“列阵大崩,奔走之声如雷”,“斩首及溺死者十余万”,“横尸百余里,景隆单骑走德州”。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持,建文四年(1402)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铁铉驻守的济南,攻破了东阿、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四月,燕军进抵宿州。当时正值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燕军北方士兵多不习惯,且又疾疫发作,多想北归。朱棣以楚汉之争的故事来勉励诸将,竭力设法稳定军心。两军正在淝河相持时,惠帝左右的一批廷臣,认为燕军快要北退了,京师不可无良将。在此决战的关键时刻,惠帝竟下令把徐辉祖所统率的军队撤回南京。燕军乘南军军心动摇及缺粮之机全力进攻,破灵璧,南军将领平安等三十七人被执。平安此前曾数败燕军,斩燕骁将多人,燕军听到俘获了他,“欢呼动地曰:吾属自此获安矣”!自灵璧之战以后,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衰。朱棣率军直趋扬州、高邮、仪真等地。

燕师驻兵江北,朝廷大臣为了保全自己,纷纷请求外出去守城,弄得都城空虚。方孝孺请惠帝派人去燕王处议和,以割地分南北而治。惠帝于是以吕太后的名义,派遣燕王从姊庆城郡主去燕师议和,朱棣根本不予理会,进军益急。六月初三日,燕军自瓜州渡江,南军已毫无抵抗能力,惠帝束手无策。这时齐泰逃往广德州,黄子澄躲向苏州逃难,惠帝长吁短叹说:“事出汝辈,而今皆弃我去乎!”六月十三日燕兵至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门迎降。惠帝于宫中自焚死,年二十六岁。一说他“由地道出亡”,改换僧装为僧,自后浪迹于滇、黔、巴、蜀间。

黄子澄 (1350—1402) 名湜,以字行,江西分宜人,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由编修进修撰,后升为太常寺卿,任东宫伴读。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已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一天,在东阁门和黄子澄商量对策:“诸叔各拥重兵,何以制之?”黄子澄满有把握地答复说:“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并以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为佐证,来说明地方藩王的势力是不足忧虑的。朱允炆即皇帝位后,即命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与兵部尚书齐泰同参国政。

齐 泰 (?—1402) 溧水(今江苏溧水县)人,初名德,赐名泰。洪武二十八年(1395),以兵部郎中擢升左侍郎。太祖曾问他边将姓名,齐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又取出袖中手册进呈,上面记载种种军事资料,简要详密,太祖很赞赏他。朱允炆即位后,即以黄子澄和齐泰为亲信,密议削藩。齐泰主张从燕王朱棣首先下手,黄子澄则认为先应向周王朱 问罪,“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计谋已定,奏告惠帝,以后就按照这一计划进行削藩。当时燕王的三个儿子都在京师(南京),他自称病重,乞请三子归。齐泰主张逮捕他们,黄子澄认为,不如放他们回去,“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之”。惠帝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

燕王起兵“靖难”,即以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名。当耿炳文滹沱河兵败,黄子澄推荐曹国公李景隆可堪大任,惠帝遂以李景隆代炳文。而纨绔子弟李景隆更无能,接连败于郑村坝、白沟河及济南城下,丧失军马辎重数十万。李景隆被召回京师时,黄子澄恸哭着要惠帝加以严惩,并捶胸顿足地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惠帝遇事犹豫,进退失据,当燕兵向南进军,上书斥责齐泰、黄子澄,索要奸臣时,惠帝表面上解除齐、黄两人的官职以应付燕王,事实上仍要他们参与密议。等到前线获胜,盛庸取得东昌之捷时,复命他们任职如故。到夹河之败,又解除齐、黄官职以求和。

当燕师驻兵江岸准备渡江时,黄子澄与齐泰正在外募兵,惠帝召他们回京师议事。齐泰行至中途,听到燕师已攻破京师,遂奔往广德。燕王到处张贴榜文搜缉齐、黄等人。齐泰常骑白马,为了躲过燕兵的追捕,用墨染黑白马去逃命。等到马出汗淋褪了墨汁,这个兵部尚书也就束手被擒了,解赴京师后不久被杀。黄子澄则在苏州姚善处避难。他还想举事,被人告发,逮捕后解至京师处死,年五十七岁。

方孝孺 (1357—1402) 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海人。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乡里人们把他看作“小韩子”,年长后从名儒宋濂学习,为同辈人所推崇。他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经世治国为自己的责任。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年,有人两次向太祖推荐,但都没有被任用。有“蜀秀才”之称的蜀王朱椿闻其贤,聘请他作世子傅,并名其书房为“正学”。因此,人们又称他为“正学先生”。惠帝即位后,即将他召至京师,任为翰林侍讲,经常与他商讨国家大政,是惠帝重用的大臣。燕王起兵后,惠帝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当时惠帝将削藩之事交给了齐泰、黄子澄两人,而自己却与方孝孺讲经论道,锐意复古改制。

燕师南下时,姚广孝曾对燕王说:“城下之日,彼(指方孝孺)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燕王点头答应。燕师攻下南京后,燕王叫方孝孺来写即位诏,方孝孺却悲恸不止。燕王叫人给他纸笔,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结果被族诛,除九族而外,又加上朋友门生也受牵连,被收“十族”,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惨案。方孝孺死时年四十六岁,其门人王稌收集其文章,编为《侯城集》传世。

评: 黄子澄、齐泰两人本文弱书生,不懂军事,也不会打仗,齐泰虽能熟记边将姓名和图籍,也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实战经验。而方孝孺则更迂,在当时那样紧迫的形势下,还要去推行井田制和周礼官制,正如翰林修撰王叔英所指出的那样:“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惠帝原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感到太祖时过于严猛,因此想在削藩集权的同时,施行“仁政”。但他却“仁柔少断”,倚重的又是这样三个迂儒,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ZOMGYA6S4o9Cfo/9DIvUJUVqmbD0pJt8VF1EGj1sVoBAUCK+bOnw39Nu0gwNAVL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