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八
明仁宗 明宣宗 朱高煦

明仁宗朱高炽 (1378—1425) 成祖长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册为燕世子。永乐二年(1404)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即位,年号洪熙,以第二年为洪熙元年。

朱高炽即位做皇帝,却有一番曲折的经历。他的弟弟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战功卓著,成祖曾想立其为皇太子。但朱高炽在太祖时就被册立为世子,名分昭晰。所以永乐二年议立皇储时,成祖在大臣们的建议下,经过一番犹豫以后终于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

朱高炽立为皇太子后,其地位仍很不稳定。永乐时,成祖数次亲率大军出征蒙古,皆留皇太子于南京监国。永乐十年(1412),朱高煦勾结成祖左右的官员攻击朱高炽,东宫官属多获罪谴。大理寺丞耿通上章为朱高炽辩白,成祖说他离间父子,破坏祖法,结果耿通被杀。成祖又召杨士奇问太子监国状,“士奇以孝敬对”,“决不负陛下托”。经过杨士奇的委婉解释,才平息了成祖的怒气。永乐十二年闰九月,成祖北巡还,又借口“太子遣使迎驾缓”,下东宫官员黄淮等于狱。在朱高煦的谗间下,成祖几次想更换皇太子,赖大臣杨士奇等的保护,朱高炽才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但成祖对他总是不大满意。朱高炽身体肥胖,不能骑射,并有足疾,行动时需宦官搀扶,还常失足。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生得却很英俊,言行都很敏捷,得到成祖的钟爱。在议立皇太子时,“淇国公丘福言汉王功高,宜立。帝密问(解)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帝颔之。太子遂定”。朱瞻基自永乐九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孙后,成祖巡幸征讨,常把他带在身边。成祖赞赏地说:“此他日太平天子也。”成祖把继承他事业的希望寄托在孙子朱瞻基身上,朱高炽也因此而巩固了皇太子的地位,得以即皇帝位。

仁宗在位期间,明朝的内阁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明初的殿阁大学士,原先官仅五品,仁宗刚即位,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仍兼大学士。杨士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这样就把阁臣的官阶从正五品提高到正三品。他又复设建文、永乐时罢置的公孤官(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虽系虚衔,但地位却极尊崇,仁宗也把公、孤的崇高官衔授予阁臣。不仅如此,十二月,他又将进官少傅不久的杨荣擢升为工部尚书,自后诸阁臣多有晋升为尚书者。尚书握有实权,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内阁官员的权威。

仁宗一意想作一个“守成令主”,真心想得到廷臣的辅佐。他即位后重用杨士奇、杨荣、金幼孜、蹇义、夏原吉等旧臣,要求他们以直言辅弼人主。而仁宗也确实能倾听朝臣的奏议来改进统治。他听从夏原吉的奏疏,“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洪熙元年(1425)三月,大理寺卿弋谦直陈时政,因言词太激烈,仁宗感到难堪而怒形于色,于是阿谀之臣乘机弹劾弋谦,仁宗也准备给弋谦处分。后听了杨士奇的劝谏,改变了态度,令杨士奇草敕引过说:“朕于(弋)谦一时不能含容,未尝不自愧疚,尔群臣勿以前事为戒,于国家利弊,政令未当者,直言勿讳。”弋谦上朝任职如故。知过能改,杜绝了一批阿谀之臣的钻营之路,这对仁宗时的政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正当仁宗积极推行他的用人政策之际,却于洪熙元年五月染病去世,在位仅十月,年四十八岁,葬献陵。

明宣宗朱瞻基 (1398—1435) 成祖长孙,仁宗长子,永乐九年(1411)立为皇太孙,永乐二十二年(1424)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即位,年号宣德,以第二年为宣德元年。

宣宗即位后,朱高煦积极准备起兵,想仿效其父朱棣,以藩王夺取皇位。宣德元年(1426)八月,宣宗得到消息,即派太监侯泰前往乐安。侯泰到了乐安,朱高煦盛兵相见,对侯泰说:“靖难时,非我出死力不得至是。太宗轻听谗言,削我护卫,徙我乐安。仁宗徒以金帛饵我,今日徒以祖制绳我,我安能郁郁久居此!”又指着兵马军器说:“以此横行天下可也!”与侯泰一起前往乐安的锦衣卫官员回到京师后,把朱高煦准备谋反的实际状况报告了宣宗。御史李濬,乐安人,因父丧家居,也赶到京师向宣宗报告朱高煦的叛乱情况。宣宗准备派遣阳武侯薛禄率军往讨。大学士杨荣劝宣宗亲征,说“皇上独不见李景隆事乎?”夏原吉也赞同杨荣的意见。于是宣宗便于八月初十日亲统五军将士以行,以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先锋。十九日前锋至乐安,第二天宣宗所率大军也至乐安城外。二十一日朱高煦自知不敌,出城投降宣宗。

宣宗即位后继续执行他父亲仁宗的各项政策。仁宗在位时,曾与廷臣讨论科举之弊,杨士奇建议,定会试分南北卷取士。原来由于文化水平高低不同,形成会试多取南士。改革的办法是分南卷和北卷,分配录取比例,从地域上加以平衡。仁宗未及实行而死去,宣宗即位的当年,就按照这一改革办法,按南六北四的比例决定录取名额。后来重新规定分南北中卷,北卷则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中卷则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二府、徐、滁、和三州,余皆南卷。会试取士的这一改革,刺激了北方知识分子的进取欲望,使南北人才都纷纷为朝廷所罗致,从而扩大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仁宗时已不断加强殿阁大学士的权位,宣宗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永乐时阁臣虽参预机务,但其时章奏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决断。宣德时始有内阁的“票拟”。“票拟”也称“条旨”,即阁臣草拟对臣僚各种章奏的处理意见,这是内阁的最大权力所在。“宣德时,始令内阁杨士奇辈及尚书兼詹事蹇义、夏原吉,于凡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自后始专命内阁条旨”。人们把明代内阁之职比之于古之丞相,就是因为其主票拟的缘故。

仁宗和宣宗时期,对宦官的控御也比较严厉,仁宗即位即下令“中官在外采办者悉召还”。宣宗宣德元年(1426)七月下令规定:“凡中官传旨,必复奏始行。”宦官袁琦自幼侍奉宣宗,有恃无恐,宣德六年擅遣内官内侍,以采办为名,虐取官民财物。又有中官裴可烈等在苏松、南京贪暴虐民,结果俱被捕杀。其他宦官阮巨队、阮诰、武莽等十人,也“皆下狱论死”,并把他们的罪状布告天下。经过这一次对不法宦官的严厉打击,使得当时的宦官不敢恣意妄为。

宣宗时期,在经济方面实行了一些有利生产发展的措施。宣德四年,“命户部申明栽种桑枣旧令”。在发展农桑的同时,蠲免了一些地方的逋赋和官田租税,如宣德七年四月因山西旱灾,免除当地逋赋二百四十万余石;同年十二月,减苏州官田租七十二万余石。这使当地人民的负担多少有些减轻。

这一时期,周边形势也比较安定。当时明朝政府对北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政策,是“脱扰塞下,驱之而已”,戒边将“毋贪功”。东北地区在奴儿干都司的管辖下,也较宁谧。西南地区自永乐十一年(1413)开设贵州布政司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治理。

仁、宣时期在政治、经济上比较稳定,这与大臣们的辅佐是分不开的。当时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掌阁务,蹇义掌吏部,夏原吉管户部。他们始终得到皇帝的信用,所以也都能尽心辅佐皇帝。对不称职的大臣则予以黜退,即使原来和皇帝的关系比较密切,也不迁就,如大学士陈山、张瑛是朱瞻基当太子时的旧臣,后因在朝中不称职,就被黜为他官。对其他的中央和地方官,也经常进行考察黜陟,宣德八年裁汰京师冗官七十七员。

仁、宣时期,在繁荣与平静的背后,社会危机正在滋长,但君臣们却陶醉在表面的治平景象中。因此“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纪纲为之不振”,流民问题也已逐渐形成。宣德三年,山西饥民流徙至南阳诸郡,不下十余万。宣德五年,北直隶易州一州就有逃民一千二百二十九户,山东潍县有逃民三千四百七户。这些社会问题如处理不当,矛盾就会激化起来。当时之所以还没有达到激烈的程度,那是因为朱高炽父子在“三杨”等人的辅佐下,还能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政策。

宣德十年(1435),宣宗因病去世,年三十八岁,葬景陵。

朱高煦 (?—1429) 成祖次子,英勇善战,在“靖难之役”中,跟随朱棣征战南北,屡立战功。白沟河之战,朱高煦帅精骑数千,斩南军都督瞿能父子,使得燕军反败为胜。东昌之役,燕军大将张玉战死,朱棣只身奔逃,赖朱高煦所率援军击败南军,保护了朱棣。朱棣以朱高煦像自己,允诺事成立其为太子。朱棣即皇帝位后,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支持朱高煦,在成祖面前时时称扬他的战功,“数劝立为太子”。但成祖因朱高炽“世子”名分早定,最后还是立长子为皇储,而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云南。朱高煦大为不满,说:“我何罪,斥我万里!”不肯到云南就藩,跟随成祖到北方巡边,并竭力请求同自己的儿子归留南京。

朱高煦自留南京后,请得天策卫为护卫,常以唐太宗自比。他说:“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岂偶然。”又请增两护卫,说:“我英武,岂不类秦王世民乎!”成祖对朱高煦的跋扈行为逐渐感到不满,永乐十三年(1415)五月,改封朱高煦于青州。朱高煦又不想走,成祖责备他说:“既受藩封,岂可常居京邸!”这时,成祖又听到朱高煦谋夺皇太子地位和其他不法事。问蹇义,推说不知。问杨士奇,回答说:“臣与(蹇)义俱侍东宫,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藩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成祖遂于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徙封朱高煦于乐安州(今山东广饶县),限令即日成行。朱高煦至乐安,怨望更甚,处心积虑要夺取皇帝宝座。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成祖北征回师途中病死,朱高炽即位。朱高煦子瞻圻在北京刺探朝廷事情向乐安报告,甚而一昼夜派出六七批使者。朱高煦也每天派人到京师去侦察,希冀局势发生变故。洪熙元年(1425)五月,仁宗死,朱瞻基从南京来奔丧,朱高煦阴谋在其经过的路上伏兵袭击,仓促之间,没有成功。

宣德元年(1426)七月,朱高煦起兵叛乱,立五军,四个儿子瞻垐、瞻域、瞻埣、瞻 各监一军,高煦自率中军,世子瞻坦居守。部署已定,派亲信枚青到京师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当天夜里,张辅就绑缚枚青上报宣宗。在杨荣等的建议下,宣宗于八月十日亲率大军前往征讨,二十日至乐安城外。朱高煦开始听说是薛禄领兵前来,觉得好对付,当知道是宣宗亲征,就感到害怕,而各支军队又不听调动,不敢出城,困守在乐安城内。宣宗为了瓦解叛军,把招降书射入城内,并两次致书朱高煦,要他出城投降,擒献倡谋者,“朕与王除故,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以来献,悔无及矣”。朱高煦害怕被人擒献,怀着一线活命的希望,于二十一日出城投降。

“高煦之叛”,前后不到两月即被平定。九月朱高煦父子被执至京师,禁锢于西华门内,“筑室居之,曰逍遥城”。宣德四年(1429)皆被处死。

评: 仁宗和宣宗都想做一个守成令主,他们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在实践上也是连贯的。由于仁宗在位时间短,有些措施,在仁宗时是设想,而由宣宗实施。仁、宣时期是明王朝的鼎盛时期,这时明朝的国家政策由洪武、永乐时的严急而趋向平和。仁宗和宣宗在太祖与成祖创业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各方面来求得社会的安定与统治的稳固,史称“仁宣之治”。历史学家把它与汉代的“文景之治”并论,《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528nLxrJcTvtec3vJcWxG9qXQHjtmjWREgvd2sR0K4P4WMAbQqHP3xvMrAwum3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