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六
明成祖 姚广孝

明成祖朱棣 (1360—1424) 太祖第四子。朱棣于洪武三年(137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平,建文四年(1402)即皇帝位,年号永乐,以第二年为永乐元年。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死,由长孙朱允炆即位,即惠帝。惠帝即位后,感到藩王势力过大,威胁到他的皇位,就用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计策削藩。惠帝深知“燕王素善用兵”,不好对付,便作了审慎部署,一方面调燕王护卫兵出塞,同时以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左布政使,以谢贵为都指挥使,监视朱棣的动静。燕王朱棣在僧道衍(姚广孝)的策划下,“练兵后苑中”,“日夜铸军器”。本人则“佯狂称疾”,当张昺、谢贵到燕王府察看时,朱棣在盛夏时还围着火炉,颤颤抖抖地说“寒甚”,在宫中行动时也扶杖而行。他以韬晦之计,瞒过了惠帝的耳目。

惠帝认为部署停当以后,于建文元年(1399)六月,密令张昺、谢贵动手。同时又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逮捕朱棣,但张信却把惠帝的策划都告诉了朱棣。朱棣令其亲信护卫指挥张玉、朱能,暗中招纳勇士八百人入府守卫。七月,惠帝下令逮捕燕王府官员。谢贵等统率北平在城七卫并屯田军士包围了王城,索要列名逮捕的官员。当时北平满城都是谢贵所统率的军队,而朱棣王府护卫的精锐军士被调到开平,形势对朱棣十分不利。朱棣和张玉、朱能商议,决定先擒杀张昺、谢贵。他们假装依据名单所列逮捕有关官员,让张昺、谢贵前来接收。张昺、谢贵果然受骗来到王府,在酒席间被朱棣擒杀。包围王城的将士听到张、谢被逮,皆溃散。朱棣即命张玉、朱能等率兵乘夜攻夺了九门,控制住北平,起兵反抗。太祖在世时怕权臣擅政,规定地方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朱棣就援引这一规定,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

朱棣自建文元年(1399)七月起兵,经过三年战争,到建文四年六月攻陷京师(今南京),夺得帝位。朱棣以“除奸靖难”起兵,最初被指斥为“奸臣”的只有齐泰、黄子澄二人。到进入京师后,就扩大了“奸臣”的范围。第二次揭榜,除齐泰、黄子澄以外,又有礼部尚书陈迪、文学博士方孝孺、副都御史练子宁等五十余人。朱棣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到永乐十一年(1413)才命“法司解除建文诸臣禁令”,永乐十四年(1416)又下令停止追治“奸党”。

成祖是以藩王起兵夺得皇帝宝座的,因此,他对藩王权势过重的祸害自然十分清楚;但他又是援引“祖训”的名义起兵的,是以藩王利益代表者和保护者身份“靖难”、“清君侧”的。所以他当上皇帝后,既要削减藩王的权势,却又不可操之过急,采取了欲夺先予的策略。永乐元年(1403)正月,成祖恢复了被惠帝贬削藩王的地位,“复周王 、齐王榑、代王桂、岷王楩旧封”,示之以恩。这时他所打击的藩王是势力最强、对其威胁较大者,徙宁王朱权于南昌。等到皇帝的地位巩固时,成祖就立即进行削藩,永乐四年(1406)五月,削去齐王榑的官属和护卫,八月又废为庶人。永乐六年,削岷王楩的护卫,并罢其官属。永乐十年(1412),削辽王植护卫。永乐十九年(1421),成祖的同母弟周王 ,在其授意下,“献还三护卫”。这样,当时掌握兵权的大部分亲王,或被削除护卫,或被废为庶人,成祖基本上实现了削藩的目的。同时,成祖又大封靖难功臣,这和其父太祖杀戮功臣使诸王典兵的作法不同,使得中央政权有了可靠的武力保证。但成祖对藩王分封还没有从制度上彻底改变,对他自己的儿子汉王高煦和赵王高燧,仍然按祖制设立了护卫,从而导致了他死后,宣德元年(1426)的“高煦之叛”。

成祖于永乐元年(1403)即命侍读学士解缙编纂一部规模空前巨大的类书,要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第二年十一月,解缙等便进呈初稿,书名《文献大成》。但这与成祖所要求的相去甚远,于是便命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箎与解缙一起负责修书之事。到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才将这部类书重修完竣,收辑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种,共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成祖把这部类书定名为《永乐大典》,我国许多古代的文史资料,靠它得以保存下来。

北平是成祖的发祥地,又是辽金元的故都,便于控制全国。尤其是在明朝初期,北方蒙古族的军事势力不断南下骚扰,从政治军事形势来看,将北平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比南京更为适宜。成祖即位后,很多时间仍居于北平。随着运河的疏通,解决了南粮北运问题,北平作为首都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所以,成祖于永乐十九年(1421)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成祖在太祖经营东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永乐元年(1403),成祖“派遣行人邢枢偕知县张斌往谕奴儿干,至吉烈迷诸部招抚之”。永乐九年(1411)春派太监亦失哈和都指挥同知康旺等率领官兵千余人,乘船二十五艘,直到黑龙江口附近特林地方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从永乐九年(1411)到宣德八年(1433),太监亦失哈先后十次被派到奴儿干去巡视。亦失哈等人还在当时奴儿干都司的治所特林建立了一座供奉观音的永宁寺,并立了《敕建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两块碑记,记录了明朝政府经营和管理奴儿干都司的事迹。

成祖在位期间,五次亲征漠北(蒙古)。元亡以后,一部分蒙古贵族退到蒙古及东北等地,当时蒙古分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大部。永乐七年六月,成祖派遣使者郭骥去鞑靼,竟被杀。七月,明朝政府命丘福为大将军,王聪、火真副之,王忠、李远为参将,率精骑十万征鞑靼。丘福孤军深入,直抵胪朐河,遭到蒙古骑兵的包围袭击,五将军皆没,几乎全军覆灭。

永乐八年(1410)二月,成祖自将五十万众出塞征鞑靼。用武刚车三万辆,运粮二十万石,跟随大军行进。每十日程筑一城贮备粮草,待回军时食用。五月初一日,明军抵达胪朐河,这是不久前丘福丧师之处,成祖立马河畔,沉思良久,赐名为饮马河。成祖自率轻骑前进,五月十三日至斡难河,击败鞑靼骑兵,鞑靼可汗本雅失里丢弃了牲畜辎重,仅以七骑遁逃。鞑靼部经这次大败,内部统治解体,知院阿鲁台于这年冬向明朝贡马臣服。永乐十一年,明朝政府封阿鲁台为和宁王。永乐十年,瓦剌部马哈木攻杀鞑靼本雅失里,并扣留明朝使臣,成祖便于永乐十二年(1414)率军亲征瓦剌,直至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图拉河),马哈木败逃,不久死去。经过这次打击,永乐时期瓦剌就一直接受明朝政府的管辖,马哈木顺宁王的封爵,也由其子脱欢承袭。

鞑靼部自本雅失里死后,就由阿鲁台统领,到永乐十九年(1421),因“生聚蕃富,遂桀骜”,又数起兵骚扰兴和等地。成祖在迁都北京的当年,即着手准备北征,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尤其是户部尚书夏原吉言词更为激烈,认为连年师出无功,内外俱疲,反对成祖亲征,结果夏原吉被关入监狱。成祖不听群臣的劝谏,于永乐二十年(1422)、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又三次亲率大军出征。这三次亲征没有达到他预期的目的,而成祖也已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对戎马生活渐感疲惫,已有优度晚年的思想。所以他于最后一次出征回师途中,七月七日到清水源,“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刻石于崖上,以记亲征所过,使后世知之”。七月十四日到翠微岗时,成祖感到身体不适,急切盼望早日回到北京,他对杨荣说:“东宫涉历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国重事悉以付之。朕得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矣。”两天后病情加重,他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大臣们的劝谏,想起当时劝谏他的夏原吉还关在狱中,不禁叹息道:“夏原吉爱我!”十八日到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在弥留之际,召英国公张辅受遗命,传位皇太子。第二天成祖就去世了,年六十五岁。回北京后葬于长陵(今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庙号“太宗”,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改庙号“成祖”。

姚广孝 (1335—1418) 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十四岁出家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从师于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之学。道衍自小好学,擅长诗文,与高启、杨基友善,宋濂、苏伯衡也很推奖他。一天,他游嵩山寺,相士袁珙看到他说:“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听了大喜。刘秉忠是元朝的僧人,元世祖忽必烈为亲王时,应召入王府参与机密,建有功勋,世祖即位后任为光禄大夫、太保。这正是道衍所向往的。

洪武时,太祖下令凡通儒术的僧人到礼部参加考试,道衍便前去应试,但考过后并未授官,这使道衍大失所望。马皇后死时,太祖选十名僧人分给秦、燕王等讲经荐福。僧官左善世宗泐认识道衍,便推举了他,于是道衍便于洪武十八年(1385)跟随燕王朱棣一同来到北平,在庆寿寺做主持。

道衍到北平后与朱棣甚为相得,常常往返于王府中,成为朱棣的亲信。惠帝即位以后,在齐泰、黄子澄的策划下开始削藩,面对这一形势,朱棣当然不甘心坐以待毙,但是否起兵,却又犹豫不决。道衍针对当时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认为惠帝削夺五王职权,这是极为明白的信号,燕王是惠帝最忌的眼中钉,必然不能幸免。而“夫燕,胜国之遗,而北方之雄镇,其民习弓马,地饶枣粟”,“彀甲可三十万,粟支十年”,具备军事对抗的条件。在这一知彼知己的分析下,道衍便采取各种手段来鼓动与增强朱棣起兵的必胜信念。他甚至用相术来鼓动,对朱棣说:“大王骨相非常,英武冠世。”“大王诚能用臣,愿奉大王一白帽子。”这里用的是一句隐语,“王”字加“白”字,即“皇”字。道衍为了坚定朱棣夺取皇位的信心,把当时有名的相士袁珙介绍给朱棣。朱棣自己也想请人占卜今后的前途如何,故意身穿卫士服装杂在其他卫士之中,派人引来袁珙。袁珙根据当时氛围和朱棣的举动,立即认出了他,就径直走向朱棣面前,说“殿下何自扮如此?”朱棣还假装糊涂说:“吾辈皆护卫校士也。”回到王府,朱棣向袁珙详细询问前途,袁珙回答说:“殿下异日太平天子也。”

朱棣的燕王府邸是元朝的宫殿,宽大深邃,他把后苑作为练兵的场所。朱棣还让人在地下室里日夜铸造兵器,为了防止声音外扬,就养了许多鹅鸭,以其鸣叫声来遮掩。

建文元年(1399)六月七日,朱棣聚集将士誓师时,天气突变,狂风大雨骤起,王府屋瓦也被掀落堕地,弄得大家不知所措。朱棣也怕这一阵风雨搅乱军心而神色不安。道衍却大声说:“龙飞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经过道衍的解释,把这一场风雨变成为朱棣起兵的吉祥之兆。

建文元年(1399)七月六日,朱棣终于在北平起兵,“靖难之役”爆发了。朱棣与朱允炆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战争打响了。在三年的激烈战争中,道衍始终是朱棣的得力助手。朱棣外出战争期间,把北平这个根据地交给道衍,让他辅弼世子高炽居守。十月,朱棣率兵袭大宁,李景隆乘机进围北平,道衍防守坚固,击退了南军的进攻。等到朱棣从大宁回师,内外合击,李景隆终于败退。道衍又根据战争的情况,向朱棣建议,今后出师南下,不要去攻坚城,“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朱棣接受了他的建议,当建文四年出兵南下时,遂绕过南军守备坚固的城市,于淝河、灵璧奏捷后,渡江入京师。

成祖登上皇帝位后,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四月,成祖授道衍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姚姓,名广孝。成祖叫他蓄发,不肯,赐给他宅第及两个宫女,姚广孝皆推辞不受,仍居于僧寺,上朝时穿戴官服官帽,回来后仍着僧人服装。姚广孝回到家乡长洲后,把皇帝赐予他的金帛散给宗族乡人。

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姚广孝去朝见成祖,时已八十四岁了,病很重,仍居于庆寿寺。成祖几次去看望他,问他有什么要说的。姚广孝答道:僧人溥洽已关了好长时间,希望能释放他。溥洽是朱允炆的主录僧,成祖进南京后,有人说溥洽知道“建文帝为僧遁去”的情况。成祖借口其他的事情把他关了十六年。于是成祖同意了姚广孝的要求。不久,姚广孝就去世了,年八十四岁。

评: 成祖是以藩王经过“靖难之役”的四年战争而夺得皇位的。他在即位后又五次亲征漠北,最后死于回师途中,可谓戎马一生。成祖在太祖立国基础上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削除了地方藩王的割据势力,继续执行垦荒、屯田、兴修水利等政策,并进一步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管理,这些都是在历史上起着积极作用的。但在他统治期间强化了厂卫特务统治,并为明朝的宦官专权起了助益作用。他对建文诸臣和政敌的镇压,也是十分残酷的。 psK5ygrgSQDpXB9lVFadSyeVkJJgJ69rTYBQln6wuVoDLpI29fn1DXrSZD0TQt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