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五
杨业 子延昭 孙文广

杨 业 (?—986) 原名重贵,幼年时性格豪爽侠义,善骑射,好打猎,曾对人言:“我以后用兵打仗,要像用鹰犬逐鸡兔那样。”其父杨信,为后汉麟州(陕西神木)刺史,以武力雄踞一方,是地方实力派。重贵曾事奉汉河东节度使刘崇,改姓名为刘继业,时年不足二十岁。后周取代后汉政权,刘崇在太原(山西太原)称帝,仍用汉作国号,史称北汉。刘继业正当年轻有为之时,以骁勇闻名,屡立战功,被称为“无敌”将军,累官至建雄军节度使。正因为他曾在太原为官,历史上就称他为太原人,而其弟杨重勋则继承父业,官麟州刺史,州治在新秦(陕西神木),史称其为新秦人。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统一北汉,汉主刘继元投降,刘继业归宋,宋太宗令其复姓杨,名业。宋军还师开封,授杨业为郑州(河南郑州)刺史,太宗以其具有戍边经验,老练能干,改任他为代州(山西代县)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专门驻守北方,抗辽守边。

宋朝初年,试图用对辽战争的办法收复燕云十六州,宋辽双方互相攻伐,沿边形势极为紧张。杨业奉命驻守代州前线,他熟悉地形,据险修建堡寨,戒备森严,攻守自如。有一次,辽军进攻雁门,他率数千骑兵,由小路绕到敌军背后猛攻,大败辽军,以功升云州观察使。自此以后,辽军望见杨业军队旗帜,就不战而走。此时,驻守河东的宋军将帅们对杨业产生了很深的忌妒心理,他们向宋廷诽谤杨业。宋太宗看过将帅们的上奏后,并未想办法去解决这些矛盾,而仅是将诽谤材料交给杨业看看,实际上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增加杨业的不安。

雍熙三年(986),宋数路大军攻辽,期望一举夺取燕云之地。其中的西路军以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主帅),杨业为副,而以王诜、刘文裕为监军。战争一开始,杨业所部为前锋,由代州北上,受到辽境汉民的积极支持,进展神速,连拔朔(山西朔县)、寰(山西朔县东)、云(山西大同)、应(山西应县)诸州。长期遭受辽国压迫的边民,或为宋军充作向导,或供军需,甚或自动组织起来偷袭辽军,给宋军以有力的支持。边民的代表至开封见宋太宗时曾说:“我们久陷边陲,有粮不得食,有子不得养,想不到有生之年重见光明。”在群情高昂的抗辽气氛下,杨业下令招募壮士,扩大军队,应募者千百成群,不仅汉民,还有突厥、吐浑等游牧民族,也纷纷站在宋军一方,反抗辽国的压迫,使辽国在山后四州的统治土崩瓦解。

为了支援田重进所率中路军的攻势,杨业部将高化深入飞狐(河北涞源),击溃辽军三万,擒其骁将大鹏翼等,“戎人丧气”。从战争开始以来,西路军取得重大胜利,而杨业一军则尤为勇猛。可是,由于宋东路军在攻燕中惨败,影响到整个战局的进程,宋军开始全面撤退,辽军自东向西开展攻势,潘美、杨业等退回代州。

正当辽军西进之时,云、朔等州的百姓不愿再受辽国的压迫,要求迁入宋朝境内。于是,宋太宗下令宋军负责保护边民安全撤离。如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潘美、杨业等在代州召开一次紧急的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当时,辽国以倾国之兵压向云州地区,前锋已攻下寰州。杨业向潘美建议:“此时辽军正盛,不可正面战斗。朝廷交给的任务是撤退数州的居民,宋军可直出代北的大石路(应州南三十里),并先派人密告云、朔守将,大军离代州北上时,云州的军民即出城南下。宋军进至应州,辽军必定来战,则令朔州之民出城,直入城南之石碣谷南撤。同时派强弩手千人列阵于谷口,以轻骑支援于中途,这样把数州之民,安全撤退至宋境。”按杨业的建议,就是宋军出代州,从大石路向应州进发,对辽军作一个邀击的态势,等辽军来战,减轻其西进的速度,使边民有时间从容准备。辽军来战时,宋军则及时转移,使辽军扑空,这样既完成任务,又不伤害军民。监军王诜首先反对杨业的正确主张,他指责杨业领兵数万“而畏懦如此”,并认为宋军直走雁门关外北川中,大张旗鼓,迎击辽军。另一个监军刘文裕也赞成这一错误主张。杨业指出王诜的意见实不可行,认为是“必败之势”。王诜咄咄逼人地说:“君侯(指杨业)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莫非有异志吗?”杨业痛心地解释说:“我杨业并不是害怕为国捐躯,因为时机不利,白白地令士兵去牺牲,而功业不能建立。既然你指责杨业以不死,我当为诸公先走一步。”

杨业抱着必死的决心,按照监军们的错误主张再次出战,临行前,他挥泪向潘美进言:“这次行军必定不利。我杨业原为太原降将,分内当死。皇上不仅没有杀我,还任我为帅,授以兵权。我并非纵敌不战,而是要寻机会,立功以报国恩。如今诸位责难我逃避敌军,我当先死于敌阵。”言毕,以手指陈家谷(朔县南)口,请求潘美等在此设兵为援,否则,他的军队会全部覆没,潘美答应按时接应。

当杨业出兵之后,潘美与王诜等率部在陈家谷口,等了一段时间,以为辽军败走,要前去争功,离开谷口,向西南走二十里。忽而听说杨业战败,即率兵先走,不再接应。杨业率兵力战,自午至傍晚,及至谷口,不见潘美援军,知事已无法挽救,拊胸大恸,再率部下死战,身被创伤数十处,士卒伤亡殆尽,犹杀敌数十人。马重伤不能走,遂为辽军所俘,自言为奸臣所迫,遭此失败,没有面目求活,绝食三日而死。其子延玉战没,部将王贵亦杀敌数十人,矢尽而亡,所部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

杨业被俘后,宋廷曾听信谗言,抚恤菲薄,只给他五品官应得的一半物品。后来得知杨业是绝食三日而死,非常壮烈,宋太宗才下诏表示痛惜,称赞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肯定了他的不朽战功。同时指出这次战斗是潘美等“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的结果。乃赠以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将军潘美降三级,监军王诜除名,发配金州(陕西安康),刘文裕除名,发配登州(山东蓬莱)。

杨业不识字,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为政简易,待部下有恩,因此士兵乐为之用。朔州之败,众皆感泣不肯离去。杨业死后,朝廷依照恩荫制度,录其子供奉官(从七品)延朗为崇仪副使(正七品),次子殿直(正八品)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瓌(一作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杨延昭 (958—1014) 本名延朗,幼时沉默寡言,好为军阵游戏,其父杨业曾说:“这个儿子很像我。”杨业每次领兵出战,延昭必定从行,后补供奉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以恩荫转官崇仪副使,出知景州(永静军,河北东光)。后又为保州(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担负起河北沿边的抗辽重任。

咸平二年(999)秋,辽国下令攻宋。七月间,宋以傅潜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率兵八万准备抵抗。九月,辽兵二十万攻入宋境,边镇告急,而傅潜拥兵不战,将校有请战的,反被谩骂一顿。当时杨延昭正在沿边要害的遂城(威虏军),城小无备,辽军视为囊中之物,攻之甚急,萧太后亲自督战,志在必得。当时,城中仅有兵三千,难以御敌,杨延昭乃把城中青壮年百姓集合起来,拿起武器,上城自卫。辽军长围数日,忽然一股寒流袭来,气温骤降。延昭乃令城中兵民用水浇洒城墙,一夜之间使遂城变成一座冰城。天明,辽军攻城,坚滑不可上,不得不匆忙撤军。延昭乘势袭击,截获铠甲兵仗甚多,以功拜莫州刺史,“铁遂城”之名使敌军闻风丧胆。

辽军在遂城败后,转掠河北定州(河北定县)等地。宋真宗于这年十二月下诏亲征,驻于大名(河北大名),调集军马,更换主帅,迎击辽军。真宗得知延昭在河北战斗有功,召至行在,访以边事,甚为高兴,指示随驾诸王说:“延昭父亲杨业为前朝名将,而延昭治兵护边,具有父风,深可嘉奖!”赏赐甚厚,遣还任所。咸平三年(1000)春,辽军撤兵北归,延昭率兵尾追,直达易水之北,屡破其殿后之军。

咸平三年冬,辽国萧太后耻于遂城之败,为进行报复,遣轻骑数千掩袭杨延昭所部。杨延昭得知后,设伏兵于遂城西北之羊山,先引辽军攻城,然后以少数骑兵自城北攻击辽军,且战且退,诱至羊山下,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全歼辽军,斩其主将,以功拜莫州团练使。当宋真宗听到捷报后,曾对宰相说:“(杨)嗣及延昭,都不是嫡系,能以忠勇自效。可朝廷中忌嫉他们的人很多,朕竭力庇护,才到这个地位。”由此可知,延昭在当时的处境,与其父一样,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

景德元年(1004),宋廷下诏,将杨延昭所部军队增加到一万人。延昭本以为可以大有作为了,但这年签订“澶渊之盟”,使他的抗辽壮志又一次落空。此后,延昭曾知保州(河北保定)兼缘边都巡检使,不久,又升为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卒,年五十七。

延昭智勇善战,所得赏赐都拿出来犒赏军队,而未尝问家庭私事。治军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平易待人,遇敌则身先士卒,有功则推让于部下,所以军队乐为之用,听从他的指挥。在河北沿边二十余年,辽人畏惧,称他为“杨六郎”。死后,朝廷遣使护丧南归,河北之人多望柩而哭。有子三人:传永、德政、文广。

杨文广 (?—1074) 字仲容,有大志,初受陕西宣抚范仲淹的赏识,后从狄青南征,在平定侬智高之乱中立下战功,知德顺军(甘肃隆德)。不久,广西传言侬智高再起,至和元年(1054)六月,仁宗以文广有统御军事之才,超升四级,以供备库使出任广西钤辖,兼判宜(广西宜山)、邕(广西南宁)二州。“总一道之兵,戍守邕管”,成为广西一路的总兵官,前后达七年之久。

治平年间(1064—1067),宋廷在挑选京城宿卫将领时,英宗曾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特命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成为中央禁军的重要将领。

神宗即位,变法图强,对西夏采取攻势,地处秦州(甘肃天水)西北一百八十里的筚篥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前哨。知秦州马仲甫建议在那里筑城屯兵,神宗准可,命杨文广经办此事。当时,西夏正在沿边修筑堡寨,图谋南下秦川,攻掠宋的关中地区。杨文广闻讯后,迅速整兵出发,为了加快进军速度,诈言筚篥堡有泉水喷珠,士兵争先,一日夜急行军一百八十里,到达那里,安排方定。迟明,夏军大至,见城堡已为宋军所据,强攻失败,不得不撤兵。当夏军退时,杨文广遣兵袭击,“斩获甚众”,挫败了夏国的攻宋计划。战事完后,有人问为何如此急行军,文广回答:“抢敌人之先,就夺敌人之气。这里是宋夏必争之地,若夏军抢先占有,我军就不能达到目的了。”众人无不叹服文广料敌如神的军事谋略。

文广晚年被任命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候,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河北定州路的军事副帅,曾献攻取燕云之策。熙宁七年(1074),他壮志未酬,赍志以殁,赠官同州观察使。

文广一生,奔波在南、西、北三个边疆战场上,忠贞为国,献出毕生精力。

评: 杨氏祖孙三代,治军严整,宽厚待士,英勇善战,公而忘私,是北宋最优秀的军事将领。外抗敌,内斥奸,屡遭歧视压抑,而忠贞报国之心始终如一,表现出高尚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精神,千百年来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赞扬,称之为“杨家将”。 /x8O1SGemMqz/4Ose8mSmkVL1WGjPIgG7sWrRsEEKT8Je3KQ2iKWU7jcIQ1yNI8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