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三
赵普

赵 普 (922—992) 字则平,祖籍幽州蓟县(北京西南),后迁常山(河北真定),当他二十一岁时,随父举家落籍于洛阳。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少习吏事”,读书不多,而注重实用。后周时,为大将赵匡胤幕下的军事判官,后又为掌书记(秘书),从此与赵匡胤兄弟结下不解之缘。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陈桥兵变,赵普正在军中,实为主谋人之一。当兵变将领推戴赵匡胤当皇帝时,他为了扭转唐末五代以来兵变抢劫的恶习,曾语重心长地劝将领们说:“改朝换代,虽然人们都说是天命,其实在于人心的向背。现在派去抵挡辽国的先头部队已过黄河,节度使还在各地割据一方,弄不好京城如果发生变乱,不仅辽军会深入侵扰,四周的割据势力定会转而生变。假若你们能够严厉地管好军队,勿令剽掠抢劫,京城人心不动摇,四方就会自然安静,你们也可以长保富贵了。”他这番话,立即得到了军队上下的同意和支持,保障了赵宋政权的顺利建立。

北宋建立后,赵普升为枢密直学士,进入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建隆元年(960)八月,升任枢密副使,步入执政的行列;三年十月,再升为枢密使,成为军事首脑人物。乾德二年(964)出任宰相,独掌朝政,彻底改变了宋初保留后周旧臣作相的局面。宋初,社会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急需解决,最主要的是两个:一是如何进行统一;二是怎样才能中央集权?对此,赵匡胤都需要赵普来出谋划策。

在宋初一个冬天的夜晚,大雪纷飞,赵普以为赵匡胤不会再外出私访了,刚刚脱衣睡觉,忽听有敲门声,开门一看,见赵匡胤一行人站在门外雪地上。进屋之后,赵普忙问:“夜深天寒,陛下为什么还要出来?”皇帝回答:“我睡不着啊,一个床铺之外,其他还是别人所有,所以才来见你。”通过一番谈话,赵普在如何统一的问题上,建议先打南方几个割据政权,一旦南方平定,再北上削平北汉,这样免得在统一南方之前,因攻北汉而与强大的辽国发生正面冲突。这就是所谓“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先取荆湖,次及后蜀,使统一战争开了一个好头。

对于中央集权,宋初是与统一同时进行的。建隆二年(961)的一天,赵匡胤召见赵普问道:“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战斗不息,百姓涂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现在想去掉兵灾,为国家长久打算,应当用什么办法?”赵普听了以后非常高兴,马上回答说:“这不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就是方镇(地方势力)太重,君弱臣强的缘故。现在要改变这种情况,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把地方的权力夺归中央,控制地方的财政,收缴地方的精兵,这样一来,天下自然就安宁了。”他的这一建议,正中赵匡胤下怀,宋廷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削弱了地方藩镇节度使等割据势力,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保持了国内的长期安定和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

赵普是一个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活动家。宋初作宰相的,遇事多迎合皇帝旨意,阿谀奉承,因循守旧,沉默寡言。而赵普为相,一改过去,“刚毅果断,未有其比”。他尝上奏某人可为某官,宋太祖就是不用。他一而再,再而三,日日上奏。太祖大怒,把奏章撕碎,扔到地上,而他神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家。然后把碎纸补贴好,再奏如初。一直坚持到太祖醒悟,终于用了他推荐的那个人。赵普认为有的官僚应当升官,可是宋太祖向来讨厌那个人,就是不给升迁。赵普坚持自己的请求,太祖恼怒地说:“朕坚决不给升,你能怎么样?”普回答说:“刑罚惩治罪恶,奖赏酬谢功劳,这是古今的普通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共有的刑赏,并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刑赏,岂能一个人专有,喜欢时一个样,恼怒时另一个样。”太祖听后,起身回宫,而赵普也跟随至宫门,站立很久,直等到太祖允奏乃去。

有一次,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未及回答,太祖再问如前,普才说:“道理最大。”太祖点头称善。赵普回答的目的,就是要赵匡胤这位皇帝懂道理,按道理办事,不能只顾自己的私意而背弃道理。因此,他与皇帝争是非,处理问题,都要理顺而后已。

由于赵普为相期间,事多专权,某些官僚以及吴越国钱俶等人,都想尽办法巴结或贿赂他,对此,宋太祖有所觉察。加上不少问题与宋太祖的意见相左,开宝六年(973)八月罢去相位,以宰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宋太宗即位(976)后,因太祖猝死,事出突然,“斧声烛影”之说传播开来,对他的合法继承人地位提出了挑战。赵普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主动向太宗靠拢,请求到枢密院任职,以察探太宗之弟秦王廷美的政变阴谋,并且上书,自称参与宋太祖及其母杜太后制定的“金柜之盟”,该盟规定太祖死后传位于弟光义,他是盟约的记录人和见证人。赵普以元老重臣的地位,证明有此一事,使得宋太宗大为高兴,于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第二次入相。不久,廷美贬官,被去掉其皇位继承人身份,赵普的宿敌卢多逊也被贬南迁。太宗在利用他完成上述两件大事后,又以他年老为由,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再次罢相,以宰相、武胜军节度使的身份,出镇邓州(河南邓州市)。

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决定数路大军北伐契丹,企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对辽战争,是赵普历来所反对的。当战争开始还在节节胜利之时,赵普就亲自写疏谏止,认为是“老师费财”的无益举动,批评宋太宗“乐祸求功”,言词非常恳切激烈。事情果如赵普所料,战争无功而返。太宗手诏,承认赵普“忠言苦口”,一方面安慰,一方面自责。赵普对此深表感谢。四年(987)移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当时太宗下诏亲耕籍田,赵普乃请求入朝面君,宋廷终于答应了。端拱元年(988)二月,赵普第三次入相,已是67岁,太宗劝诫他不要专权,要他与年轻的新相同心协力,搞好政事。不久,以病免朝,每日到宰相府办公,有大事则皇帝召见。后以病重,退休,归洛阳私第。淳化三年(992)卒,年七十一。

赵普幼年读书不多,经过宋太祖劝说后,手不释卷,并拜河洛儒学大师聂崇义为师,学识不断上进。尤其到晚年,更酷爱读书,经史百家之书,常常放在案桌上,不时翻阅,目睹而心记,学识大增,“硕学老儒,宛有不及”,达到博古通今的程度。

评: 赵普为北宋开国元勋。在建国、统一、集权、定制等各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宋史》本传称他:“偃武而修文,慎罚而薄敛,三百余年之宏规,若平昔素定,一旦举而措之”,可谓至评。他是忠于国事的人,事太祖而忠于太祖,不能不抑制当时的开封府尹赵光义;事太宗而忠于太宗,反对太宗再传位于弟廷美。后人对此颇多讥议,岂知赵普以国事为重,不愿看到皇位继承出现问题而累及国事安定,其用心可谓良苦。 Ol+IfFJnH7FtgF7yGNpenbHXWYt3WHxHiugVaDyQsU5JZ30fIaTs9lcvuLXAn8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