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十四
欧阳修

欧阳修 (1007—1072) 字永叔,祖籍庐陵(江西吉安),本人则生于绵州(四川绵阳)官舍。四岁丧父,母郑氏携其远走随州(湖北随州),依靠任推官的叔父欧阳晔。幼年家庭贫困,但勤学有志,敏悟过人,年二十时,在当地已颇有名声。他在随州寄居期间,从友人李姓家的废书筐中,偶然得到唐代古文大家韩愈的文稿,口读而心慕,励志钻研,至废寝忘食,下决心要与韩愈齐名。为了适应当时科举取士的制度,他也工习“偶丽之文”,并达到了“绝出伦辈”的程度,为翰林学士胥偃招至门下,携入京师。

仁宗天圣八年(1030)正月,他在京城参加晏殊主持的礼部省试,名列第一。三月,又进行殿试,擢进士甲科。次年,他二十五岁,出任西京留守推官,结识了在洛阳的一批年轻才子,与尹洙(师鲁)、梅尧臣(圣俞)等组成洛阳七友,对文章道义与古诗互相切磋,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景祐初,在京任馆阁校勘。时范仲淹权知开封府(河南开封),每次觐见皇帝,辄论朝政得失,受到宰相吕夷简的排斥,贬知饶州。欧阳修对此愤不能平,写信谴责谏官高若讷,批评其不仅不救,反而诋毁范仲淹,失职太甚,斥骂他“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结果被贬知夷陵(湖北宜昌)。从此,他加入了范仲淹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世人的称赞。当时,守旧派为了阻挡政治革新潮流,把范仲淹及其支持者称为“党人”,诬蔑他们结党营私,朋比为奸,一时间“朋党论”甚嚣尘上。欧阳修为了回敬反对派,以古文作武器,写了著名的《朋党论》上呈宋廷,认为“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说明范仲淹等为国家大事,敢于直言,是君子之言,他们志同道合,才意见一致的,这并没有什么坏处。他认为反对范仲淹的那一班是小人,是为自己私利而结合在一起,见利则相争,利尽而相害。据此,他大胆提出“小人无朋”的观点,在理论上把守旧派驳得体无完肤。不过,他的这一理论并不为宋最高统治者所接受。

庆历三年(1043),参知政事范仲淹正大力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为知谏院,勇敢地站在革新运动的前列,论事切直,嫉恶如仇,仁宗曾夸奖他敢言。新政失败后,他又一次遭到打击,降官知滁州(安徽滁县),又转调各地,在外任官达十余年之久。后累官至权知开封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多有政绩,但在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他在倡导古文运动及编修史书方面的成就,对宋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原来,唐代韩愈、柳宗元曾倡导古文运动,但不久即沉寂下来。唐末五代之际,浮靡的骈体文又重新得势,文章专以声病对偶为工,堆砌典故,支离破碎,不仅论卑气弱,有的甚至不成句读。宋初犹习旧风,柳开、王禹偁等一些文学家都试图改作,而力量不足,无法把旧的文风扭转过来,反而在学校里又出现了生涩怪僻的“太学体”,把持着科举考试的文坛。欧阳修早年倾慕韩愈之古文,在与洛阳七友的交往中,即以重新振兴古文为己任,刻苦练习。当时,西京留守钱惟演在府中建一座双桂楼,命欧阳修与尹洙作记,修文千余言,而洙止五百字,他佩服尹洙文章“简古”,并加意学习。又一次,欧阳修、尹洙、谢绛同作《河南驿记》,绛用七百字,修用五百余字,独洙用三百八十字,语言简练,叙事完备,典雅有法。他请教尹洙,得知自己文章的缺点在于“格弱字冗”,下决心别作一记,更减尹洙二十字,而且“完粹有法”。尹洙看后,大加称颂,夸奖欧阳修的进步真是“一日千里”。

他的进步能如此之快,主要是能运用韩愈提出的“文以载道”的理论,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文章思想内容的“大节”上下功夫,讲求信实,能发人深思,而不一一罗列现象。这样才能做到言简而明,信实通达,并能引物连类,举一反三,讲出一个共同的道理,以理服人,起到应有的效果。他对韩愈的理论并不是单纯的继承,更重要的在于阐发,要求“文以论政”,文学应为现实政治服务。尽管他对“道”的理解仍然恪守儒学的正统观念,但把儒家的“六经”作了新的解释,认为“六经”所载的事情,都是切合于世的内容,使“道”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他看来,对于任何事情都不关心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欧阳修在古文运动中,主张文、道并重,既认识到文与道密不可分的联系,又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区分,不把文章当作“道”的附属品。他曾说,古代学者并不止一家,他们所讲的“道”虽然相同,但所使用的语言文章,却“未尝相似”。文章写作自有规律特点和风格,决不可以“道”代文。为了学好文,他提倡韩愈的“文从字顺”,强调自然为文,明白晓畅,这样就要讲求写作的艺术技巧,反对那些“怪怪奇奇”,故弄玄虚的空头文章。

为了提高写作技巧,他每有所作,完稿后贴在墙壁上,坐卧观读,反复推敲,直到改正完美,才算定稿,然后让人观看。如他写的《昼锦堂记》就是如此,甚至连平日写的一些小书简,也要先写出初稿,审而后定。这样养成一个好习惯,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古文名篇,如《醉翁亭记》、《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等,这些文章风格新颖,内容充实,议论有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威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文运动的同时,欧阳修对其他文体也进行改革创新,使之与古文运动同步发展,形成一股文体改革的洪流。词是五代两宋的一种重要文学体裁,欧阳修的词作摆脱了花间派的影响,吸收了不少民歌的成分,推陈出新,与柳永一样近于乐府体,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为歌妓们广泛传唱。北宋的诗仿自晚唐,排偶雕琢,号称“西昆体”,风靡一时。欧阳修则极力赞誉苏舜钦、梅尧臣的新古诗,使诗平易畅达,趋向散文化、议论化,形成与晚唐不同的诗风。他自著《六一诗话》,倡导古诗的理论和体裁,为后来的诗话开创先例,有人称之为新型骈体文,使骈文走上新道路。对于赋,他能突破骈赋与律赋的限制,用散文体写赋,称作“文赋”,使赋的艺术情趣突出起来,有了新的生命。当时,科举取士,律赋是规定的应试科目,讲究工整对仗,音律和谐,韵脚固定等等,限制颇多,结果弄得作者以文造情,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当然创作不出好作品。经过赋体创新,文赋吸取了古文运动的成果,亦趋散文化,他的《秋声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显然,旧的文风如同一切旧事物一样,是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欧阳修不惜采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来推陈出新。嘉祐二年(1057),他主持科举考试,范景仁、王禹玉、梅公仪等为同事,梅尧臣为详议官,诸人利用这个机会,互相唱酬,来改革文风。当时太学的考生,崇尚险怪奇涩之文,号称“太学体”,这些人利用考试允许提问之机,喋喋不休进行吵闹。欧阳修等考官在评卷时,凡用“太学体”者,一概不录。放榜之后,风潮更大,落榜者候他早朝时围攻谩骂,巡逻值班的士兵都无法加以阻止,甚至有人给他作祭文扔到家里。但是,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把这场风波顶住了,录取了像曾巩、苏轼、苏辙等一批高材生,用事实回答了反对者的攻击,从此科场考试之习为之一变。经过五六年的时间,文风变而复古,古文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当然,这场古文运动,欧阳修并不是单枪匹马,他能团结同辈人如尹洙、梅尧臣等一大批人共同奋斗,又适时地提拔一批有才能的后继者,尽力培养,如王安石、曾巩、苏轼兄弟等。唐宋古文八大家,宋占六家,而其中的五人都受到欧阳修的教诲和奖掖。他是古文运动的巨匠,又是文坛领袖,北宋文风的改革成功,欧阳修之功不可没。

在修史方面,欧阳修也是一位大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正史是经他手完成的。

至和元年(1054),他正式受命参加唐史的编撰,至嘉祐五年(1060)《新唐书》完成,前后历时七年。由于五代时刘昫等撰写的《旧唐书》,在观点、史料、文风上存在种种问题,无法使宋代史学家们满意,于是,宋祁有意于此事,首先写出了《新唐书》的列传部分,而其他则无力完成。朝廷设立了唐书局,由欧阳修、宋祁、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等儒学家组成一个班子,将秘府所藏的珍贵资料加以发掘,互相讨论,共同删定,前后十七年,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参加的七年,编写本纪、志、表,分量占全书的一半。在《志》中,新增了前史所无的《仪卫志》、《选举志》、《兵制》,系统地整理了唐代礼仪、科举、兵制的演变,是研究此类问题的史实依据。其他诸志,也较《旧唐书》为优。如《食货志》由旧的二卷扩为七卷,使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容大为增加。《地理志》除地理沿革、军府设置外,其中的物产分布、水利兴废等,更补旧志所缺。《天文志》及《历志》的篇幅超过旧志三倍以上,保存了不少罕见资料。《艺文志》较旧志亦有大量增补。本书《表》的部分,新增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都各自构成一个系统,查检方便。至于宋祁的列传部分,也新增了《卓行》、《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其他如对安史之乱后的史料搜集,周边部族、种族的记述,都有许多新的贡献。

《新唐书》完稿后,按官修史书成例,由官高者一位领衔署名即可。但欧阳修只将本纪、志、表部分署己名,其列传部分则归宋祁。宋祁得知后,既感叹又高兴地说:“自古以来文人不相让,而好互相欺凌掩盖他人之美,可这次署名事真是前所未闻啊!”

宋初薛居正等曾撰写一部《五代史》,后人称作《旧五代史》,缺点不少。欧阳修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用儒家正统观点总结五代历史的经验教训,褒贬善恶,以个人之力修撰完成一部新书,名为《五代史记》,后人称作《新五代史》,计有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共七十四卷,记载了后梁开平元年(907)至后周显德七年(960)的历史。该书以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为正统,分别撰写各代的本纪及人物列传,连仕几朝者列入杂传之中,并通过世家、四夷附录等处理十国及周边各民族政权的历史。尽管在史观上人们多有评品,但其成就还是主要的,史料上与旧史可互为补充,文字上则更胜旧史百倍,被后人称为史传文学。是书已在欧阳修生前完成,但为了慎重起见,不肯轻易让人翻阅,先请他的好友梅尧臣观看,探讨其中的问题。嘉祐五年(1060)宋廷要他呈稿,他感到不成熟,不愿上呈,直到熙宁五年(1072)他去世后,朝廷下诏要其家呈上史稿,又五年才刊行出版,成为二十四史中唯一的私修正史。

欧阳修在金石学上也有重大贡献,他收集整理了一部庞大的《集古录》,有4卷之多,是世界上最早的金石学著作。他还参加了宋廷有关《崇文总目》的目录书编撰工作,主持史馆有关宋中央朝政的史料整理,并写有《归田录》等笔记,对当时典章制度多有记载,是一本重要的宋人笔记。总之,他的史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文史兼通,各有巨著,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评: 欧阳修在中国文化史上占重要地位,文史两方面贡献尤大,代表宋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方面,理应受到后人高度评价。 cZPnrLVcMeyLI7T8gEDzkz1GXVlKkREvMH7iSRlFbyErwQz9WsIaGJ4YVwQAnI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