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七
唐太宗 长孙皇后

唐太宗 (599—649) 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第二子,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

这时,李世民看到隋政已衰,天下大乱,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他的密友、晋阳县令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李世民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定了招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通过隋晋阳宫副监裴寂将这个计划转告给了李渊。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与其兄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于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攻克了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618)三月,盘踞金城(今甘肃兰州)的军阀薛举、薛仁杲父子率部进犯关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讨。首战失利。第二次在与薛仁杲的作战中,李世民采用深沟高垒、挫敌士气和断绝粮道、伺机突袭的策略,将其击败。薛仁杲投降后被处死。

武德二年十月,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军人刘武周率众南下,相继打败了唐将李元吉、裴寂等部,几乎占领河东全境,关中震动。唐高祖准备放弃河东,谨守潼关以西。李世民主动请缨,并率兵三万,东渡黄河,一举击败了刘武周的精锐部队宋金刚部,并收降了骁将尉迟敬德和寻相等。接着,李世民又麾军北进,终于在武德三年四月歼灭了刘武周,收复了河东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进中原,势如破竹,相继收复了河南的多数郡县,将隋朝的残余势力王世充围困在洛阳孤城之中。接着,又果断地采取围城打援的作战策略,生擒了窦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继平定了隋末以来两个势力最强的政治集团。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在宫城的北面玄武门内,一举杀死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玄武门之变”。两天以后,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同年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贞观。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在论功行赏时,将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的功劳列为第一,并任为宰相,执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骁将尉迟敬德的不满。他们自恃战功显赫,资深位高,口出怨言,扰乱庆功秩序,甚至还挥拳打伤前来劝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于是,诸将争功,大吵大闹。对此,唐太宗声色俱厉地对李神通说:“叔父虽在义旗初起之时,有首倡之功,但后来却在同窦建德和刘黑闼的两次作战中,一次全军覆没,一次望风逃窜。玄龄、如晦运筹帷幄,安定社稷,论功行赏,理当第一。你虽是我的叔父,国家贵戚,但却决不能以私恩滥与功勋之臣同赏!”接着,他又对尉迟敬德说:“我以前在读《汉书》时,看到汉高祖时的有功将领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对高祖心怀不满,因而想引以为鉴,有意保护功臣,不使其子孙断绝。但你却经常居功自傲,触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汉初大将韩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杀,家破人亡,并非是汉高祖的过失。国家大事,只有赏罚两种。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爱,免得将来后悔。”李神通和敬德听了这番警告以后,当即表示悔过自新,这场争功风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着,唐太宗又将原太子李建成的属官王珪和魏徵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让其参掌朝政。

不久,宰相封德彝鉴于有些折冲府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议将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唐初十六岁为中)体格健壮者简点入军。唐太宗当即表示同意,并令中书省起草诏令,送门下省审议后,交尚书省执行。但当这一诏令送至门下省时,专门负责签名盖章的门下省官员给事中魏徵却拒不签字,中间虽经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后,封德彝只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实汇报。太宗听罢大怒,立即派人召来魏徵,声色俱厉地说:“简点健壮中男人军一事,是我已经同意的。这件事究竟与你有何干系,竟这样固执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这是什么意思?”魏徵郑重地回答道:“我听说竭泽而渔,并不是打不到鱼,但明年无鱼;焚林而猎,并不是捕不到兽,但明年无兽。如果将中男简点入军,那么这些人原来承担的租赋杂徭,将何取给?并且兵不在多,关键在于如何训练。如果训练得法,人百其勇,何必凑数?”接着,还一连列举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失信于民的二三件事。最后,还严厉指出,如果长此以往,怎能取信于人!唐太宗听后,沉吟半晌,终于诚恳地说:“我没有深思熟虑,竟犯了这么大的过失。如果长此以往,还能求得天下大治吗?”遂立即下令停止简点中男,并给魏徵赏赐了金瓮一口。

贞观四年(630)三月,唐将李靖、李 大败突厥,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万人。如何处理这十多万突阙降众,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议。大多数朝臣认为:北方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的严重边患,今天有幸将其灭亡,应该将他们全部迁到黄河以南的内地居住,打乱他们原来的部落组织和结构,分散杂居在各个州县,引导他们耕种纺织。这样,就可以使原来桀骜不驯的少数民族变成易于制服的内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远空虚。甚至有人提出,少数民族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向来如此。应该将他们驱赶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内地,以绝心腹之患。只有中书令温彦博力排众议,主张将突阙降众迁居到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居住,保全他们的原有部落,顺从他们的生活习俗,这样既可以充实空虚之地,又可以加强北边的边防力量。最后,还针锋相对地指出:“天子对万事万物,应该像天覆地载一样,无有遗漏。今天突厥在穷困潦倒之时归降于我,能将他们拒之于外而不予接受吗?”唐太宗很赞成温彦博的建议,并补充说:“自古以来都是贵中华而贱夷狄,只有我对他们都是爱之如一的!”于是,他便在河套地区设立了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统领突厥降众。对于愿意归附的各级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数民族官员就有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继迁入长安居住的有将近万家。唐太宗的这个民族政策刚一施行,很快便得到了周边很多少数民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纷纷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敬若神明。

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西藏藏族的祖先)赞普(即君长)松赞干布的多次请求下,答应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公主入藏。松赞干布闻讯大喜,亲自从首都逻些(今西藏拉萨)来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礼接见李道宗。他看到中国的华丽服装和壮观的仪仗,十分羡慕。从此,吐蕃和唐朝结为甥舅关系,相互学习,友好相处。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在其吃饭之时,他便指着饭食对李治说:“耕种田地,春种秋获,都要经过辛勤劳动。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常有饭吃”;见其乘马,便说:“马能代人步行,节省体力,如果使用得当,不尽其力,才可以常有马骑”;见其乘舟,便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来就会成为君主,想想水与舟的关系,能不畏惧吗”;见其在树荫下乘凉休息,便说:“这棵树的躯干虽然弯曲,但经木匠的绳子量过以后,就可以锯成笔直的木板。作君主的虽然无道,但只要善于接受谏言,就可以成为圣明天子。”他并且还教训其他几个儿子说:“父亲疼爱儿子,这是人之常情,不用教导,人人自知。做儿子的能够忠孝两全,这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听教诲,不遵礼法,必然招致杀身之祸,父亲虽然疼爱,也是无可奈何的。以前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燕王刘旦骄横跋扈,狂妄不服,霍光只下了一道诏书,就身死国除。作臣子的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学刘旦的样子。”据说,从此以后,这些龙子龙孙们都奉公守法,很少有人胡作非为。

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以高丽执政泉盖苏文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丽。但东渡辽水以后,由于遭到高丽军民的顽强抵抗,唐军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气候转冷,草枯水冻,粮草不继,兵马难以久留,只得下诏班师。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谆谆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我自从登极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做榜样去效法。”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宫含风殿。同年八月,葬于昭陵(在今陕西礼泉东北)。

长孙皇后 (601—636) 长安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徵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徵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徵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乾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什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需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评: 唐太宗从太原起兵、唐朝建立到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立奇功,堪称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登极称帝以后,又求贤若渴,任贤使能,用人之长,避其所短;从谏如流,闻过即改;严于律己,躬自节俭;推行民族友好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是以贞观之治,至今歌咏。惜其晚年,渐以惰怠,不悦人谏,好大喜功。金无足赤,人无尽美,信哉不诬。

长孙皇后有见识,知大体。她在世之时,对唐太宗的纳谏、节俭作风有很大的催进和裨补;临终时,对“大赦”和“国戚”问题的见解,看似朴素简单,但其中所含的真知灼见,是显然可见的。 o4d3ezvkPRu1B9wfqE07hWQzXeccubHiGM+AjA6ckgClPxp8+B/OrCAYS8MaA/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