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纪事

登国元年(386)正月戊申日,拓跋珪召集各部落酋帅,大会于牛川(地处塞外,约在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流域),称“代王”,建元“登国”,至四月则改称“魏王”,从此开创了鲜卑族拓跋氏的魏政权,史称“北魏”、“后魏”或“拓跋魏”。拓跋珪以长孙嵩为南部大人,以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分治其众,并且徙居定襄的盛乐(古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的土城子),比较重视农业,安抚百姓,其国逐渐兴旺。

登国五年(390)四月丙寅日,拓跋珪与后燕政权的赵王慕容麟会兵于意辛山。拓跋珪借助于后燕的军事力量,击破纥突邻、纥奚等部落,使之归降魏政权,于是力量进一步壮大。翌年二月,拓跋珪仍然利用后燕的军队进击贺兰部;同年十月,魏对游牧的柔然人展开较大攻势,迫使其匹候跋部、社仑部归降,并将其部众迁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的东北)。十一月和十二月,魏击溃匈奴刘卫辰之部,获取大量牲畜,并使匈奴在黄河以南的各部落都归降于己。

登国十年(395)五月,后燕主慕容垂认为拓跋珪背叛自己,派遣太子慕容宝率大军八万伐魏。拓跋珪一方面将部落远迁河西,以暂避后燕锋芒,另一方面则求助于姚兴的后秦政权。在魏燕隔河相持数月之后,拓跋珪出奇兵袭击业已疲惫并放松警惕的燕军,经参合陂一战,杀得燕军主帅慕容宝只身单骑脱逃,大获全胜。翌年八月拓跋珪又以四十万步骑大军伐燕,夺得中原的许多土地。

天兴元年(398)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始营造宫室,建立宗庙社稷。同年十二月,拓跋珪称帝,是即后世史家所称的“道武帝”。他并参照中原汉人的古制,确定衣冠服饰和郊庙礼乐等。

天赐六年(409)夏,道武帝由于多年来一直服用寒食散,导致性情暴躁,动辄杀人。十月戊辰日,一向凶狠无赖的清河王拓跋绍为了使被囚的生母免遭父皇处死,便于当夜刺杀了道武帝。太子拓跋嗣则在绝大多数朝臣的支持下,诛杀了清河王等人,并于壬申日继位,改元“永兴”,是为史称的“明元帝”。

泰常七年(422)五月,南朝宋武帝刘裕去世。北魏闻讯后,便于九月命司空奚斤率军二万渡黄河攻宋;不久,明元帝又亲率五万人马援助奚斤。至十一月,魏军克滑台,乘胜进逼军事重镇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魏军围虎牢二百日,至翌年闰四月始陷其城。于是,原属刘宋的司州(今河南淮河以南、湖北大洪山以东)、豫州(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兖州(今河南东北部及山东东部、西部)等地亦归北魏。是年十一月,明元帝驾崩,皇太子拓跋焘继位,即是后世所称的“太武帝”。

始光三年(426)九月,太武帝乘夏国赫连氏诸子内讧之机,遣司空奚斤率四万五千人袭蒲坂(今山西永济之西);十一月,太武帝亲自率军攻夏都统万城,击败夏军,大掠而还;十二月,奚斤进入夏长安城,秦、雍诸州的氐羌均归降,北凉的沮渠蒙逊及氐族酋帅杨玄也都遣使表示归顺。翌年六月,太武帝再次亲征夏都统万城,一举攻克之,迫使夏主赫连昌逃奔上邽(今甘肃天水之东)。

二年(429)五月,魏军深入漠南,大破近年来一直骚扰北方边区的柔然,使得其可汗遁逃、部落四散,获得降户三十余万户。十月,北魏将归附的柔然、高车等部落民迁至漠南,令其耕牧于东至濡源(今河北沽源东南),西到五原阴山之间的三千里内,收其贡赋。从此,柔然元气大伤,不敢再犯魏边。继承的可汗与魏廷通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了边区的安宁,太武帝遂得以更好地集中力量对付南方的刘宋政权。

太延二年(436)四月,魏讨伐冯弘的北燕政权;五月,燕王不敌魏军,逃至高句丽,北燕遂亡。九月,氐王杨难当屈服于魏军的强大军事压力,于是秦、陇一带(今甘肃陕西等地)获得安定。翌年十一月,魏廷在西北边区局势相对安稳的情况下,派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招抚九国,太武帝开始了经营域外的宏图。

太延五年(439)九月,魏军攻打北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其主沮渠牧犍不敌,率文武五千人出城归降,北凉遂亡。沮渠氏宗族及吏民三万户被迁至北魏的首都平城。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二月,太武帝亲率十万大军,突袭宋境,连克郡县,遂围困悬瓠(今河南汝南),双方交战激烈,伤亡惨重。四十余天后,魏军撤还平城,但声称来秋将要南取扬州。七月,宋文帝调集大军,分兵数道,大举伐魏。九月,宋将王玄谟围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不克。十月,太武帝援军到来,号称百万之众,吓退王玄谟,并乘胜追击,斩获甚多。然而,宋军嗣后也夺取了北魏不少城池。双方互有得失,遂于十二月在瓜步山议和,但是,魏于翌年正月和二月又大掠宋境内的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竟至赤地千里,然后撤归本土。

正平二年(452)二月甲寅日,中常侍宗爱弑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自己因“拥立之功”而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专擅朝政。南安王渐受掣肘,便试图削夺其权。宗爱则于十月丙午日利用拓跋余夜祭东庙的机会,指使贾周谋杀之。在殿中尚书源贺、南部尚书陆丽、羽林郎中刘尼等人戮力同心的努力下,宗爱篡政的阴谋未能得逞,而皇孙拓跋濬则得以登基,是即史称的“文成帝”。

和平六年(465)五月癸卯,文成帝去世;甲辰,皇太子拓跋弘继位,是为史称的“献文帝”。然而献文帝年仅十二,故侍中、车骑大将军乙浑得以专权,名为“丞相”,位居诸王之上。由于乙浑滥杀异己,冯太后于次年的二月庚申日将他收捕并处死。冯太后随即临朝称制,命中书令高允、中书侍郎高闾及安远将军贾秀共参朝政。

皇兴元年(467)正月,北魏夺取刘宋的淮北四州以及豫州的淮西之地。三月,魏攻宋的青州(今山东临淄、益都一带),连下四城。八月,又获宋下邳(今江苏睢宁)等郡。翌年正月,宋东徐州、东兖州、兰陵、历城的守将向魏投降。在这二三年中,北魏从刘宋那里夺得不少土地。

皇兴五年(471)八月,献文帝坚持己见,决定禅位,以便探讨黄老、浮屠之学。于是,年仅五岁的皇太子拓跋宏遂入继大统,改元“延兴”,此即后世所称的“孝文帝”。献文帝在此后虽然仍代理军国大政,但是他过早的禅位毕竟易于使大权旁落。身为“太皇太后”的冯氏在延兴六年(476)六月鸩杀了献文帝,便以辅佐幼主的名义临朝听政。她用事虽然专擅,但是在太和十四年(490)去世之前的十几年间,也推行了不少有益的改革措施。例如,在太和八年(484)置官班禄,规定诸官的俸禄,严禁贪赃枉法,贪赃超过一匹丝帛者即处以死刑。翌年,焚烧图谶,严禁巫觋。嗣后,又实施均田,建立三长法和租调制,社会渐趋安定。

太和十七年(493),亲自执政已三年的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这是孝文帝旨在大量引进汉族先进文化,锐意改革的一系列步骤中的重要一步。鉴于鲜卑旧族不愿南迁,孝文帝还故意作出大举伐齐的模样,迫使他们不得已而求其次,同意迁都。翌年,孝文帝为鼓励民众从代地南迁洛阳,允许他们免租赋三年。同时,禁止官吏、民众穿着过去的“胡服”,力图迅速改变鲜卑旧俗。除了在洛阳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按《汉志》改用长尺、大斗,开始铸造本朝的铜钱等等“汉化”措施之外,孝文帝更在太和二十年(496)将北魏的皇族姓氏“拓跋”改成具有汉语意义的“元”;鲜卑族的其他各姓也多简化得颇似汉姓。

太和二十三年(499)四月丙午日,孝文帝在伐齐返回途中驾崩于谷塘原,年仅三十三岁。彭城王元勰、任城王元澄、北海王元详等辅佐皇太子元恪登基和治政,是即后世所称的“宣武帝”。宣武帝执政十五年,于延昌四年(515)正月去世,七岁的太子元诩在崔光等人的竭力支持下即皇帝位。元诩的生母胡太后(亦即史称的“灵太后”)极为能干,她竟能使宣武帝废除了北魏王朝传统的制度——凡立皇太子,即杀其生母,以免日后干政——从而非但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并且在年幼的儿子元诩(即孝明帝)继位之后,得以临朝称制,专擅国政。灵太后虽然在权力斗争中一度失败,被元叉幽禁了好几年,但是至孝昌元年(525)终于清除了元叉,再度执政。三年后,灵太后鸩杀亲子孝明帝,随后自己又被边将尔朱荣溺毙。频繁的宫廷政变使得北魏政权动荡不定,其土崩瓦解的趋势已不可避免。

正光四年(523)四月,魏北方边区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的乌加河北)的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聚众造反,杀镇将,改元“真王”,诸镇汉、夷各族起而响应。六镇地区主要为敕勒族的聚居地,长期以来,北魏政权始终未能善待这里的居民,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乱。翌年,高平镇敕勒部首领胡琛起兵响应;孝昌元年(525),又有柔玄镇杜洛周率边兵反于上谷,此人也可能是敕勒人;次年,西部敕勒斛律洛阳在桑乾(今山西山阳北)起兵,叱列步若在沃阳(今内蒙古凉城附近)起兵。除此之外,尚有鲜卑族的万俟丑奴、羌族的莫折太提父子、氐族的王庆云、丁零族的鲜于修礼、鲜于阿胡、汉族的葛荣等。各路反军虽然嗣后被尔朱荣父子相继镇压下去,但是北魏的统治基础也遭摧毁,终于导致分裂。

孝明帝武泰元年(528),在镇压六镇叛反中建有“大功”的契胡尔朱荣,借口灵太后谋杀孝明帝,遂进军京师,拥立元子攸为帝(史称“孝庄帝”),以为傀儡。然而,在此后的数年中,除了有些元氏皇族成员或其他反军首领自己称王称帝外,洛阳的“正式”帝君也如走马灯似地更换着:尔朱世隆拥立长广王元晔;不久又废长广王,改立广陵王元恭,是为“节闵帝”;高欢则在信都立安定王元朗为帝;待到攻入洛阳,尽诛尔朱氏党羽之后,又废节闵帝及安定王,改立平阳王元修,即“孝武帝”。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七月,高欢攻进洛阳,孝武帝西奔长安。高欢遂于十月立清河王元亶的世子元善见为帝,改元“天平”,迁都于邺(今河北磁县),于是,开始了史称的“东魏”,元善见即是“孝静帝”。东魏孝静帝统治十六年后,由高欢的次子高洋接管政权,建立史称的“北齐”。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正月戊申日,南阳王元宝炬在长安城西即皇帝位,改元“大统”,开始了所谓“西魏”的政权。而元宝炬之所以得以为帝,则全仗宇文泰的拥立。宇文泰是去年帮助孝武帝西逃长安的“功臣”,因此进位“大丞相”。但是,他不久即与孝武帝发生矛盾,遂于闰十二月癸巳日鸩杀之,另立元宝炬,即西魏文帝。文帝在位十七年,其后仅过了六年,西魏政权即过渡到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手中,建立史称的“北周”。鲜卑族拓跋氏(即后来的元氏)执掌的中原政权,至此便告彻底结束。 bD48vhoI2bekYTV8w5b1etjAqNi1M/V7qjp3ks+fCVpgDuMn1kesZxXhb+3zej5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