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七
魏孝文帝

魏孝文帝 (467—499) 名宏,庙号“高祖”,是为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由李夫人所生,在皇兴三年(469)就被立为皇太子。他在孩提时代便聪明伶俐,十分懂事。据说,献文帝曾经患痈,当时拓跋宏年仅四岁,竟能效学古代孝子之举,为父皇吸吮痈中之脓。翌年,献文帝有避世之心,遂禅位于皇太子,自为“太上皇”。孝文帝受禅之时,甚为悲切,太上皇觉得奇怪,便问其缘故,孝文帝答道:“这样一来,我便剥夺了父皇的大权,深感不安,故而悲伤。”众人听后,齐声赞叹,想不到区区五岁的小儿便能说出如此懂事的话来。

孝文帝在位之初,太上皇健在,实际上仍然代理军国大政;但是至延兴六年(476)六月,宫廷中却发生了变故:太上皇于辛未日突然去世,据说是太皇太后冯氏(即孝文帝之祖父文成帝的冯皇后)鸩杀了他,其原因在于献文帝当初曾经借故处死了冯太后的内宠李弈。不论冯太后“弑帝”的可信程度究竟如何,她在此之后却确实获得了极大的利益,她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专擅国事。孝文帝其时年岁尚幼,一切只能听凭太后参决。

不过,孝文帝在稍长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事业,针对拓跋魏已经入主中原地区近百年的客观事实,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使整个政权适应新的环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项改革便是于太和九年(485)颁布了“均田法”。

在拓跋魏入主中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战争频仍,民众生活不得安宁,农民有的流亡他乡,有的则依附豪强,不服官役。于是,地方豪强的势力日益壮大,而国家却很难获得正常的赋税与劳役。孝文帝因此派遣使者巡行各州郡,与地方长官一起调查田地,重新分配给天下百姓。其主要规定是: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露田(即不栽树的田)四十亩,妇女减半。凡属两年轮耕之田,各翻一倍;三年轮耕之田,则翻二倍。男丁再给桑田二十亩,每亩种桑五十株。桑田为世业,死后可以继续保留,亦可自由买卖;露田则在年老免课赋税和死亡之后,仍得归还国家。领取这类农田的农户,则必须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数量的布帛、粮食,并服一定的劳役。

均田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无田的现象,也使国家的直接经济收入大为增加;由于不少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相当的提高,北魏的社会秩序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除均田法外,孝文帝还陆续颁布了一些旨在接受悠久的汉族文明的法令,如太和七年(483)下诏禁止鲜卑人同姓结婚;太和八年采用中原的传统制度,规定百官的俸禄等级;太和十六年禁止鲜卑人固有的袒裸风俗。而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的迁都洛阳,则更是他加速鲜卑及其他各族与中原汉人融合的一大举措。

北魏原有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僻处北陲,并非水丰土饶之地,而自从作为都城之后,人口亦就大增,物质供应便日趋紧张。粮食等物均须从外地运来,但是又无方便的水路与产粮区相通,这使得首都居民的生活反而不及其他地方富裕、舒适。此外,鲜卑人入主中原以后,其生活习性等逐步脱离过去的游牧方式,因此军事威力有所减弱,而蒙古高原上新兴的柔然人却日益强大,有南徙的趋势,遂对平城造成极大的威胁。当然,中原内地良好的经济与高度的文明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然而,北魏的统治集团在迁都一事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反对者认为,鲜卑人会因南迁而失去原有的勇武强悍,拓跋氏族也就无法继续威镇天下,这些人包括穆泰、陆睿以及太子等人。由于孝文帝本人的坚持,以及任城王元澄等人的大力支持,迁都洛阳之事得以实行。不过,此后反对派仍然策划了不少阴谋。

太和二十年,孝文帝游幸嵩山,命太子恂留守洛阳,而太子则企图率众北奔平城。此事被及时发觉,孝文帝遂下诏将太子废为庶人。但在当年冬天,穆泰、陆睿又秘密联结镇北大将军元思誉、代郡太守元珍等,打算拥戴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帝,起兵于平城。孝文帝派遣元澄镇压了叛乱,才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日后的改革。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短短的数年间,便采取了许多接受汉族传统文化的措施。太和十九年(495)诏令群臣,一律不准再操鲜卑语,而必须全部使用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积习难改,可稍予宽容,但三十岁以下的年轻者如果仍用原来语言,则将降职或免官。

翌年正月,孝文帝又下诏令,声称皇族之姓“拓跋”,本是汉语“大地之主”的意思,而“土地”即是万物之元,因此,今后将皇姓“拓跋”改为汉语“元”字。于是,北魏皇族成员全都以“元”为姓,孝文帝本人也称“元宏”,皇太子称“元恂”,任城王称“元澄”,等等。此外,其他多音节的姓氏也多改作单音节,以与汉人姓氏相类似,如“达奚”改作“奚”,“丘穆陵”改作“穆”,“步六孤”改作“陆”,等等。

孝文帝的有些改革在迁都之前早就开始,迁都之后则更着力地推进,如禁“胡服”便是。拓跋鲜卑源出游牧人,衣着均为“胡服”,异于汉人。孝文帝认为这种服饰过于落后,因此命李冲、冯诞、高闾等人议定衣冠。由于合乎中原传统礼仪的服制尚未最终确定下来,他甚至下令暂停太和十五年十二月初一的小岁贺及十六年正月初一的元旦朝贺典礼。经过六年的努力改善,方始制定了官吏的冠服与妇女的服饰,大体模仿南朝,亦即比较典型的汉人服装。孝文帝在太和二十年、太和二十三年曾多次亲自过问京城洛阳“胡服”是否禁绝的问题,态度十分坚决。

改郊祀宗庙之礼、改官制、采用汉族的门第制度、设立学校等等,都是孝文帝在位时所进行的改革。然而,他在太和二十三年(499)四月丙午日便因病去世,不过三十三岁,英年早逝使得他未能在各族文明的融合上创造更大业绩。

评: 孝文帝在位将近三十年,但是真正掌权的时间却并不太长;他也不似其先祖,在对外武功方面功业卓著。然而,孝文帝却比较有效地利用了这段时间,在内政方面干了一番极有意义的事业。他有意于使鲜卑人接受汉族文化,实际上也将其他各族的“胡”文化带进了中原。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上,孝文帝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48cDzmUKiqs8z1lcENlTK9K3XmERA1qiOeJmKPcL4T2wMtXCNnnf+B/NLQIBpo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