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三
谢晦 檀道济

谢 晦 (389—426) 字宣明,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祖父谢朗,为晋东阳太守;父谢重,为会稽王司马道子骠骑长史。

谢晦最初为孟昶建威将军府中兵参军。孟昶死后,刘裕问刘穆之:“在孟昶的僚佐中,谁可以入选我的府中。”刘穆之推举谢晦,刘裕便任命他为太尉府参军。一次,刘裕要审讯囚犯,那天早晨刑狱参军正好患病,刘裕便让谢晦代理。谢晦在车上披览审讯的文书,很快就理清了各个案件的原委。相府事情繁多,刑狱案件大量积压,谢晦边问边判,了无差错。初试锋芒,谢晦就获得了刘裕的赏识,当天就任命他为刑狱贼曹,后又转调豫州治中从事。义熙八年(412),朝廷实行土断,谢晦审查扬州、豫州的民户,以公平允当受到称赞,刘裕又将他调入府中为太尉主簿。

义熙十一年,谢晦随刘裕征讨司马休之。当时前锋徐逵之战败被杀,刘裕闻知大怒,披上铠甲要亲自冲锋陷阵,诸将劝谏,刘裕不听。谢晦连忙上前抱住刘裕,刘裕摆脱不得,更加恼怒,说:“不松手,我就杀了你!”谢晦却抱得更紧,并苦苦哀求:“天下可以没有我谢晦,但不可以没有您,我死了没什么关系!”刘裕无奈,只得另派大将征伐。

谢晦风姿俊美,眉清目秀,善于言谈说笑,粗阅文辞,就能完全领会,通晓大义。由于对刘裕忠心耿耿,晋军征伐关、洛时,刘裕委托他办理内外机要。他殚精竭虑,帮助刘裕成就了不世之功。刘裕也没有亏待他,入宋后命他为侍中、中领军,统领禁军,守卫朝廷,旋升为领军将军,又以佐命之功,封武昌县公,成为一品高官。

刘裕一生戎马倥偬,享受人主之乐不到三年,便于永初三年(422)患病不起。临死前,他向谢晦、徐羡之、傅亮、檀道济榻前托孤,嘱咐他们全力辅弼少主刘义符。顾命之重,自是为人臣的最大殊荣,却未必是人主的最大信任。因为私下里,刘裕曾对刘义符另有一番叮咛:“檀道济虽有武略,而无大志;徐、傅二人也无异心。谢晦为人精明,又长久随我征战,通晓机变。将来若出意外,必定在此人身上。你可寻一机会,让他出任太守,离开朝廷。”

少帝即位,谢晦加官中书令,与徐、傅二人共同辅政。少帝虽不乏聪明,有膂力,善骑射,晓音律,但从小娇养失教,继位后整日与宫人游戏无度,溺于声色,不以政事为念,更把武帝的教诲忘得一干二净。景平二年(424)六月,少帝正在华林园中避暑,与宫人戏设酒店,自为酒保,当垆沽酒。晚上又与左右泛舟纳凉,并睡于舟中。次日凌晨,香梦未醒,檀道济已率兵拥入,谢晦等人蹑踪于后,将他带回大殿,以太后名义废其为营阳王,旋加杀害。与此同时,由傅亮前往江陵,奉迎宜都王刘义隆回朝登位。为防止不测,徐羡之抄录诏命,让谢晦代理都督荆、湘、雍、益、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并配以精兵强将。

文帝刘义隆回京践位,承认了徐羡之的人事安排,并加谢晦使持节。谢晦本担心废立事件难脱罪责,非常忧虑。文帝既予承认,自然大为高兴。临行前,他颇为自得地向族叔谢澹告别。谢澹故意询问他的年龄,谢晦不解,随口答道:“三十五岁。”谢澹笑着说:“我听说晋时荀羡任北府都督时才二十七岁,你可比他老多了。”谢晦听懂了族叔的话中之意,惭愧而去。

到了江陵,谢晦深交文帝亲信王华,企望以此免除忧患。他又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彭城王刘义康和新野侯刘义宾(刘裕的侄儿),并让大儿子谢世休留在京城任秘书郎,充任人质,以表示自己的忠诚。

文帝是个有主见和决断的人。尽管谢晦等人把他扶上了金銮宝殿,但他不能容忍别人染指皇室家事,更不能忍受权臣擅政。元嘉三年(426),文帝为了肃清朝政,收回朝权,先后杀死徐羡之、傅亮及谢世休,接着下诏历数谢晦罪状,统兵西征。

谢晦闻悉徐、傅被诛,颇为震惊,连忙汇集军队于江陵,让弟弟谢遯率一万人留守,自己亲领二万兵卒顺江东下,同时上表文帝,极力辩白自己的一片忠贞,废立事件纯属为国家考虑,决无私心杂念。文帝览表,不为所动,继续督军西上。

当初,谢晦与徐羡之、傅亮策划过保身的计谋:谢晦以荆州刺史的身份占据上游,檀道济任南豫州刺史镇守广陵,互拥重兵,以牵制朝廷;徐、傅二人在朝中操纵实权,如此可以得到一定的安全。所以,当文帝将要施行诛讨时,王华等人都认为檀道济不可信,文帝却说:“檀道济只是被迫跟从他们,不是主犯,杀害少帝的事又与他无关。我召他一见,定会改变他的态度。”事情的结果正如文帝所料,檀道济不仅转变了态度,反为文帝分析谢晦的短长,主动请缨,充当西征先锋。谢晦与檀道济共事多年,深知他骁勇善战。盟友反戈,一时使谢晦乱了方寸。

檀道济军至巴陵,与到彦之汇合,将战船隐匿于岸边。谢晦见朝廷军战船不多,略觉放心。到了晚间,东风忽起,檀道济领军顺风齐进,只听见鼓声震天,战船黑压压一片,密集集地冲向荆州军。见此阵势,谢晦手下官兵斗志瓦解,顷刻溃散。谢晦于乱阵中寻着一叶小舟,匆忙回归江陵,携谢遯等七人仓皇北逃,欲投依北魏。无奈谢遯体胖笨拙,不便骑马,七人且走且停,到了安陆这个地方,被守吏认出捉住,关进囚车,送往京城。

弑君谋反,旧帐新罪,昭彰明著,用不着审理,只关了几天,谢晦便与本族成员及同党被杀于建康。时在元嘉三年三月,谢晦三十七岁。

檀道济 (?—436) 高平金乡(今属山东)人。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姊流寓京口。晋安帝隆安末年,随刘裕镇压孙恩起义、平定桓玄之乱,以军功先后封吴兴县五等侯、作唐县男。

晋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为冠军将军,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引军沿淮水、淝水向许昌、洛阳进发。檀军先抵项城,后秦守将姚掌不战而降,但在进攻新蔡(今属河南)时,遭到了后秦大将董遵的顽强抵抗。檀道济督军猛攻,破其城,杀董遵,继而攻克许昌,擒获后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利用军威大振之机,檀道济乘胜前进,拔阳城,克荥阳,直抵成皋(今河南荥阳)。秦征南将军姚洸屯戍洛阳,急向关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将姚益男领一万人马星夜赶赴往救。可援军尚未到达,檀道济已攻下成皋,并会同其他部队,四面环攻洛阳。姚洸孤军难守,只得开城门率四千兵卒出降。

对这些俘虏,晋将纷纷主张杀掉,以壮军威,檀道济却不同意。他说:“王师北征是为了伐罪吊民,怎好枉杀?”他下令尽数释放俘虏,让他们回归乡里,并申明晋军入城后,应严明纪律,不得扰民。

次年三月,刘裕让毛修之留镇洛阳,令檀道济率师继续西进。王镇恶克渑池,抵潼关。檀道济和沈林子渡河北击,进攻蒲坂(今山西永济),想以此绕过潼关,进入关中。但后秦守军战斗力甚强,城坚难下。檀道济不得不回军河南,会同王镇恶合攻潼关。后秦太宰姚绍率军五万援救,开关出战。晋军奋击,杀伤秦军千余人。秦军受挫后退驻定城(今陕西华阴东),据险固守。相拒数月,姚绍病死军中。秦军失去主将,无心战守。八月,王镇恶率舟师由黄河入渭水,至渭桥登岸,破后秦军。姚泓出城投降,后秦灭亡。

刘裕东归后,任檀道济为征虏将军、琅邪内史。及刘裕建宋,檀道济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永初三年(422),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监淮南诸军。

武帝死,少帝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丧,大举南进,兵出数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兖州、豫州大部分地区很快被魏军夺占。檀道济闻警,率军救援。军至彭城,司、青二州并告危急,檀道济领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军薄弱,便统兵兼程往救。魏军见宋援军将至,撤去青州治所东阳(今山东费县西南)之围。檀道济兵至东阳,军粮耗尽,只得停止追击,又见东阳城已残敝不堪,移青州治所于不其城(今山东即墨西南),尔后回军湘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阻止了魏军南进的势头。

次年,因少帝游戏无度,荒怠朝政,徐羡之等密谋废立,召回檀道济共谋其事。当晚,檀道济与谢晦同宿领军府。谢晦心怀恐惧,辗转难寐,而檀道济触床即鼾声如雷。为此,谢晦深深佩服檀道济的镇静和胆量。次日,几位顾命大臣入殿矫诏太后令,废少帝,迎刘义隆入承大统。

文帝继位之初,朝中大权仍掌握在徐羡之、傅亮等人的手中。元嘉三年(426),文帝下令追查弑立之事,徐羡之畏罪自缢,傅亮被缚诛杀。当时,谢晦已出镇荆州,闻徐、傅已死,知道文帝秋后算账,便拥三万精兵抗拒朝命。

文帝从广陵召回檀道济,对他说:“废立之事,你未参与谋划,我不加追究。现在谢晦据荆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胁建康,不知你有何良策?”檀道济说:“谢晦老练干达,富有谋略,我过去与他同从武帝北征,入关十策,有九策出于谢晦胸中。但他未曾率军决胜于疆场,戎事非其所长。若陛下信任,可让我衔命征讨,可一战擒之。”文帝大喜,遂亲统大军数万,以檀道济为先锋,溯江西上,击溃谢晦。因此平乱之功,檀道济进号征南大将军,任江州刺史。

元嘉七年,为解除北魏对宋的威胁,文帝命檀道济统军北伐。宋军前部到彦之进军河南,收复洛阳、虎牢等地,但很快又失守,退驻滑台。翌年一月,檀道济率师往救滑台,军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领军奋勇冲击,大破魏军,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余日,连战三十余次,宋军多捷,进抵历城(今山东济南)。魏将叔孙建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出其后,焚烧粮草,致使宋军乏食,不能再进。此时,魏军已攻下滑台,数军交攻于檀道济。四面遇敌,军粮又断,檀道济不得不引军南还。魏军乘隙追击,宋军畏惧,檀道济乘夜命军卒唱筹量沙,即以少数米粒覆盖于沙上,以迷惑魏军。魏军误以为宋军仍有余粮,不敢再追,只是集结于宋军四周。檀道济又命军卒披甲执锐,自己却乘舆便服,谈笑风生,泰然若定,引军徐徐而还。魏军见状,疑有埋伏,不复进逼。毫发未损的檀道济率军返回京城。

此次北伐,檀道济虽然没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敌、军粮已断的危急情况下,镇定自若,全军而返,实属不易。自此之后,魏人惮惧檀道济的威名,不再轻易南犯。文帝嘉其智勇,进位司空,镇守寻阳。

檀道济立功数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战之将,他的几个儿子又多具才气,引起了朝廷的猜忌。当时,文帝久病不愈,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及领军将军刘湛担心文帝晏驾后,难以钳制檀道济,便向文帝屡进谗言,劝其尽早除掉檀道济,以绝后患。

元嘉十三年,檀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其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召,恐有大祸。”檀道济却说:“我率师抵御外寇,镇守边境,不负国家,国家又何故负我?”于是坦然入京。适逢文帝病情好转,卧榻召见,文帝慰勉鼓励,让他返阙议事,用心边防。不料檀道济刚要启程,文帝病情加剧。刘湛劝刘义康不可放虎归山,即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之名逮捕檀道济,旋加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檀道济的十一个儿子及薛彤、高进之等大将。临刑前,檀道济投帻于地,愤怒地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

檀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众将北伐。东线屡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抵瓜步,欲饮马长江。面对一江之隔的劲敌,宋文帝长叹一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可此时檀道济已屈死十四年了。

评: 谢晦临死前曾赋诗一首:“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涉!”大意是说:虽然功劳比得上古人,却不能像他们那样急流勇退;只有经历太行之险的人,才会知道这人生道路多难攀援。谢晦与徐羡之、傅亮等人确实没有更大野心,其行为皆出于报答先主的一片愚忱,但他看不到文帝决不允许主弱臣强,看不透宋初政治已不同于东晋。在具体操作上,废昏立明固然无可非议,但擅杀刘义符未免过分,给文帝抓住了把柄。谢晦本想积极干政,让谢氏家族在新朝重振风流,没想到风流未振,反搭上了家族的数条性命。谢晦若如其族叔谢澹那般清醒,结局又当如何呢?

檀道济与谢、傅、徐同为顾命大臣,而才略过之。荆州一役灭谢晦而得主恩,更北御强魏,号为“长城”,于刘宋元嘉时期,堪称第一功臣。惜乎未悟功高震主之古理,竟与谢晦同一结局。当其临刑市曹,投帻吁天之际,未知可解谢晦太行路险之叹,而悟杀身之机,早于平谢之时已经胎息? oZCG0wqYOU2l1f0jf7kAOgGBxERGzsU1+yl5KuhOLF4Rjxx4ISxLVh2bRpyGbEi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